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抵達巴基斯坦,將實地調研並提供技術支持

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抵達巴基斯坦,將實地調研並提供技術支持

2月15日,在巴基斯坦東部旁遮普省奧卡拉地區,兒童在田地裡驅趕蝗蟲。 新華社 圖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巴基斯坦近期暴發沙漠蝗蟲災害,對該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影響,我國政府對此高度關注。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內有關部門,根據巴方需求,制定了援巴蝗災防治工作方案,並於2月23日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赴巴,2月24日抵達巴基斯坦卡拉奇。

據悉,工作組由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和山東省植保總站派員組成,將在巴基斯坦信德省、俾路支省和旁遮普省開展蝗災實地調研,併為巴方提供蝗災防治技術支持。

沙漠蝗是全世界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飛行能力強、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這種蝗蟲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50公里,存活時間為3個月左右。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300顆卵,1平方公里規模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相當於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

沙漠蝗群去年1月從阿拉伯半島的蘇丹和厄立特里亞飛越紅海,2月到達也門、沙特阿拉伯和伊朗, 3月到達巴基斯坦西南部,6月到達中北部。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監測,全球沙漠蝗災自今年年初起有惡化趨勢,有利的氣候條件使沙漠蝗災在東非、西南亞和紅海周圍地區廣泛繁殖。

當地時間1月31日,巴基斯坦政府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嚴重蝗災。據外媒報道,巴基斯坦信德和俾路支兩省約有8萬公頃農作物遭到破壞,牧場和林地也受侵擾。據俾路支省農業部估計,蝗蟲侵襲僅在該省就造成了約46.3億盧比的農業損失,受損作物包括小麥、大麥、豆類、蔬菜、草料、棉花和園藝作物等。

為支持南亞地區蝗災防治工作,糧農組織官員近日已分別訪問了巴基斯坦和印度。據巴基斯坦《黎明報》報道,巴基斯坦與糧農組織於2月15日簽署了一項蝗蟲防治技術合作項目協議,糧農組織將為蝗蟲檢測提供技術支持,並向巴基斯坦提供70萬美元用於對抗蝗災的應急措施。

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在隨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巴基斯坦的蝗災情況目前已得到控制,但“必須儘快採取行動”,比如調動空軍力量以空中噴霧控制蟲群等,否則到4月份蝗群大量增加時,將帶來更大破壞。他提到,沙漠蝗在巴基斯坦分佈於有限區域,如果防治住就能避免更大的災害。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等人分析,由於青藏高原的阻隔,沙漠蝗直接遷飛進入我國內陸地區的可能性極小。但沙漠蝗擴散區可到達緬甸西南部,5月份為成蟲期,如果印度洋西南季風異常強勁,在700hPa高度翻越橫斷山脈機會將會大增,遷飛進入我國雲南境內可能性較大。如果境外沙漠蝗得不到控制,災害持續暴發,6-7月下一代成蟲在西風急流與印度洋西南季風共同作用下,進入我國境內的概率陡然升高。

對此,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專家建議:一是加強統一領導,協調不同省區,統防統治。二是實時動態監測,在可能遷入的區域佈置監測隊伍、設備,實現實時監測。三是做好物質儲備,儲備藥劑和施藥設備。四是建立國際合作機制,分享災情情報,協同防控。五是加強科學研究,研究進入我國的可能遷飛路線、落點區域、發生規律和防控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