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本上的文言文要學到什麼程度?

ann-安大官人


你好。

學到什麼程度當然是因人而異的,不過我可以給你一個“優秀”高中生應該學到的程度。

高中文言文學習,需要深入瞭解這五大模塊:

一、字面意思

二、句法語法

三、表現手法

四、作者背景

五、思想內涵

一、字面意思

1.要求做到清楚每一個字的意思,全面掃盲;能在不借助註解的情況下,完整地、逐字逐句地進行文言文翻譯。注意:不只是口頭翻譯,而是能夠準確無誤地進行筆頭翻譯,翻譯中不可出現錯別字。能夠流利地背誦全文。

二、句法語法

1.清楚文中所有虛詞用法。高中必須掌握的文言文虛詞主要有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因、於、與、則、者、之,不僅要清楚虛詞在某一個句子中的用法,還要進行虛詞用法的“歸類”與“舉一反三”。

【歸類】如虛詞“而”的用法:①表並列關係,②表遞進關係,③表承接關係,④錶轉折關係,⑤表假設,⑥表修飾,⑦表因果,⑧表目的;也要注意歸納特殊情況下的用法,如通“爾”,表意思“你”等等。

【舉一反三】如總結虛詞“而”表並列關係的用法在不同文章中的體現,在《勸學》中的“蟹六跪而二螯”,《蜀道難》中的“劍閣崢嶸而崔嵬”,《信陵君竊符救趙》中的“北救趙而西卻秦”等等。

2.清楚每一個特殊句式的用法,如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前置等等。“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則是典型的“判斷句”。

三、表現手法

1.清楚文章類型,瞭解各個部分所使用的“表達方式”。常用表達方式有五種: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散文式文章通常會將不同表達方式進行雜糅,要準確分析語句和段落所使用的表達方式。

2.能準確分析語句所使用的“表現手法”:賦、比、興、象徵、烘托、白描等等。

3.能準確分析語句所使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偶等等。

以上三個方面,在高中考試中主要體現在文言文“技術分析”上,如“解釋詞語”“虛詞用法”“句子翻譯”“句子賞析”等題目,佔考試中文言文閱讀的重要比例。


四、作者背景

作者背景其實包含了兩個部分:

1.瞭解所學文言文的作者:作者生平、主要思想、主要文學著作、主要文學創作方式等。

2.瞭解這篇文言文的寫作背景:作者在什麼時候、什麼經歷下寫下這篇文章。

如瞭解《赤壁賦》時要明白蘇軾被稱為“豪放派”詩人,他的文章通常充滿豪放、坦然、樂觀的情緒;這篇文章是他被貶黃州時寫下的,在人生的低谷中一定會有些悲涼、嘆息之情,因此藉助“客人”之口寫下了“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但他本身豁達而樂觀,因此在之後寫下了“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瞭解作者與寫作背景,非常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文風、寫作方法、常用手法,也有助於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五、思想內涵

思想內涵包括作者“表達觀點”“表達情緒”“表達願望”,要藉助對作者背景的瞭解,明白作者的思想內涵。

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通過對詩歌的理解和翻譯,我們明白這是一首描寫新年的詩歌。從“春風送暖”“曈曈日”等詞句,能看出這首詩描寫的是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新年的期盼與心中的愉悅。

然而,通過對王安石本人及其寫作背景的瞭解,我們知道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主持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而這首詩正是寫於“變法”伊始。因此,這首詩不僅表達對新年的期盼與喜悅,更是表達對新政的期盼以及對未來的希望。

總而言之,要學好文言文,一定要徹底學好這五個方面,並且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不僅是課內文言文,在考試中遇到任何陌生的文言文,都能夠從容應對,奪得高分。

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羽川語英課堂


我是張旭語文,很願意與您一起探討問題的實質!

為了能夠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瞭解一下高考語文全國卷中的文言文試題。

下面是高考語文全國卷(2)中的文言文試題。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換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強。孝公使衛鞅將而伐魏。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印,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而魏隨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B.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C.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D.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

A.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並稱,他們二人均以善於用人用計,戰功赫赫,留名於青史。

C.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

D.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並塗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國,受到孝公賞識。他本是衛國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攬賢才,於是通過景監見到孝公,說之以強國之術,孝公與他交談,數日不覺厭煩。

B.商鞅旁徵博引,說服孝公變法。他初步站穩腳跟後,又借歷史興亡來證明改革的必要,勸說孝公變法,最終孝公賜予他官職,又下達了變法的命令。

C.商鞅厲行法治,秦國太平富強。他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國人受此震懾,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狀況改善,民眾家給人足。

D.魏國被迫遷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國戰事失利,無奈割讓河西之地獻給秦國以求和,並遷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說,遺憾的是沒有聽從公叔座的勸告。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2)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幹數。

【特別說明】

高考語文全國卷的試題設計基本保持不變。也就是說今年它考的什麼內容,明年也考什麼內容。

【試題提供的信息】

1、選文來自課外,以史書內容中的人物傳記為主。

2、設計了四道試題。

3、考核內容為:

A、文言斷句,第10題,題型為選擇題。

B、文化常識,第11題,題型為選擇題。

C、文義(句義)理解,第12題,題型為選擇題。

D、翻譯,共兩句,題型為主觀題。

【高中課本上的文言文,應該學什麼】

高考語文試卷告訴了我們應該學什麼?

第一,要學會文言文斷句。

高中課本中的文言文都是斷好句的文章,所以學習時,就要總結和記憶它們的斷句特點和標誌詞。

第二,學習並積累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識。

第三,學習並掌握如何理解文言文的段義。

第四,學習翻譯文言文的知識和技巧。

因為翻譯涉及很多知識,所以各類知識都要學習積累。

通常翻譯文句,要學習、掌握和積累實詞的意義、虛詞的用法、通假、活用和句式這些內容。

第五,會默寫64篇需要記憶的篇目包含的文章和段落。因為這個內容會在名句填空中出現。

以上就是高中課本中的文言文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內容。


張旭語文


我覺得高中文言文的學習要比初中生要求更高一些吧?否則怎樣應對高考,和別人比拼?高考做為選拔性考試,自己學得越好、越精,就越有底氣,有了和別人抗爭的實力!你說是不是?

做為一名初中老師,我給你提些建議,僅供參考!

1.凡是高中課本中涉及的文言文、古詩詞都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地背下來

2.每篇中涉及到的重點字詞句都要搞明白,分類記住。

字:字音字形字意、通假字;詞:實詞、虛詞。其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句:特殊句式(省略句、判斷句、倒裝句)

這些都要分類比較記憶。

3.重點古文經典作品的文學常識、重點句子的理解、整篇文章的結構層意、主題情感、語言特色、寫作風格等都要

理解深刻,並能夠拓展運用,以一當十。

4.多做題,多總結歷年高考的出題類型,把握出題的趨勢方向

5.與同學多交流,多請教自己的老師,真對自己的實際情況給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最後,祝你高考順利,金榜題名!


太行晨曦1


隨著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文言文的閱讀題在高考語文試卷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高,以後的文言文閱讀不管是從題量還是難度上來預測,題量還會加大,難度也會進一步提高。那麼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到底要學到什麼程度呢?那麼求非來告訴你。

1 要學到什麼程度?要學到每次考試都能得滿分的程度就算過關了。

2 怎麼學得問題,這才是重點。需要同學們劃線了。

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裡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瞭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瞭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瞭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曆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複句。

第五,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求非


1986年參加高考,語文試卷高中語文課本上的文言文《阿房宮賦》《過秦論》《六國論》聯繫到了一起!記得考察一個字“贏糧而景(影)從”“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兼得)”“寶藏zang(cang)”記準了每題各得3分,似是而非。因此,求知要細心,不讓一疑存!不但學好書本,還要擴大知識面,走向更深更遠[玫瑰][玫瑰][玫瑰]


李文通872


簡而言之,達到《課標》要求即可。

中學教育是達標性質教育,達到《課標》的要求即為合格。

就高中畢業生而言,能閱讀淺易文言文即為合格。

至於少數具有文言特長且興趣強烈的學生,則可以因材施教,為其文言讀寫能力發展提供幫助。

但中學教育不是精英和英才教育,要著眼於學生全體,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


羅代國國國


高中課本上的文言文要學到倒順背如流,對字詞句理解準確,對文章的斷句有全面熟悉的掌握,對詞類的活用。字的通假,語法的結構等都有精準的熟練的掌握和了解。這是對古代漢語學習的最起碼的要求,也是高考中對文言文基礎知識考察的基本知識點。

其次,還要準確的翻譯課本上的文言文,並且要直譯不能意譯。

在翻譯的過程中要精準的理解通假字的應用;還要注意語法結構的應用;句式的應用。命題的老師正是通過你對這段文言文的翻譯來看你對文言文基本知識的運用能力和運用程度。

其實,高中課本上的文言文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的文言文基礎知識進行教學和滲透,只要精準的熟練地掌握課本上的文言文的相關知識,就能夠熟練自如的應對高考中文言文知識點的考察和檢測了。


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


高中課本文言文學習。

首先應該瞭解文章的背景,屬於那個朝代,便於頭腦中有那個朝代的大背景。

然後要掌握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的知識。掌握前四種造字法,熟練了解後兩種用字法。熟練了解自己各種詞組的用法和意思,不能望文生義,翻譯文言文語句,理解通篇文言文的內容。

最後可以從文言文的內容,理解其文言文中心思想和意義,最好可以利用文言文語句結構,寫作文言文,畢竟高考也出現過優秀的文言文作品。


涅槃重生分林


起碼能熟讀,熟背。只有這樣才能翻譯白話文,理解課文內容與主題。其次要∵懂得各篇課文重點段落是哪些,其次懂得每旬關鍵字的詞性活用及通假字與以有關已學過古文的相關及異同點,達到以點帶面,以利文言文的知識掌護與遷移,舉一仿三,活學活用。


桂海拾貝


1、至少要能夠隨意看懂文言文小說、詩詞歌賦、對聯和常見的其它文言文書籍與著作;

2、能寫文言文文章。

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則,這種高中教育又有何意義?如果中國文言文斷代就意味著中華文明的斷代與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