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複製的領導力》學會領導力,收穫影響力


《可複製的領導力》學會領導力,收穫影響力

因為參加樊登讀出生產力的課程,第四本書就是《可複製的領導力》,看到這個書名,還有封面上副標題"樊登的9堂商業課",這看起來是一本介紹商業知識的書,而且我又不是什麼領導,對商業知識沒有任何概念的人來說,讀這本書的意義在哪裡呢?或者說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發呢?因為這個課程的10本書是樊登老師從一千多本書裡面挑選的經典,從十個方面提升我們的生產力。

抱著這種疑問,對這本書更加好奇。

關於作者樊登,大家對他的瞭解應該是從聽說"樊登讀書會"開始的。樊登博士不僅是樊登讀書會的發起人,還是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影響力橫跨傳媒界、學術界和培訓界,成為國內公關營銷和領導力方面極具影響力的專家和講師。他創辦的"樊登讀書會"4年實現300萬付費用戶的指數級增長。

那麼到底什麼是領導力呢?領導力真的是與生俱來的嗎?

一、關於領導力的三大誤解


誤解1:頭號誤解就是把領導力跟當領導混為一談,認為領導力只能來自擁有一個職位或頭銜。

其實,不是說一個人有一定職位,才需要領導力,才能夠發揮領導力。也不是說,你擁有了領導職位,就一定有領導力。這就好像你擁有婚姻,但不一定擁有愛情一樣。

誤解2:有些人認為“領導”和“管理”沒有區別,經常把它們換著用。

比如,我們說張瑞敏領導海爾,也可以說他管理海爾。

但“領導力之父”沃倫·本尼斯說“領導是做正確的事,管理是正確地做事”;約翰·科特講得更清楚,說“管理是維持運轉,領導是實現變革”。

誤解3:現在很多企業內部流行講“數字時代的領導力”,好像戴上了“數字時代”這個帽子,內容就更時髦些,領導也更喜歡聽。

實際上,這個時代的領導力跟其他時代沒有太大的不同。你要先搞清楚領導力的本質是什麼,再來講其他。否則怎麼變都是瞎變。你只有把不變抓住了,才能更好地抓住變。

那到底什麼是領導力?


《可複製的領導力》學會領導力,收穫影響力


二、什麼是“領導力”?

領導力是天生的嗎?不是。在樊登老師看來,領導力實際上是一系列可操作、可模仿、可踐行的標準化工具

只要掌握了這套工具,80%的管理者都能達到80分。

用樊登老師自己的話說:“可複製的領導力工具,已經融入我的血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先是試著用它來管兒子,很管用,幾乎沒有讓我生氣操心的機會;我也試著用這種思維幫助身邊的朋友管理團隊,很管用,團隊氣氛大幅改善,朋友們紛紛送我股票表示感謝;後來我想,不如自己創業試試吧……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發起了樊登讀書。”

互聯網時代 ,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是管理者,領導力已不再是某些人的專屬能力,而成為每一個人生存、發展所需的硬技能。那麼怎麼提升這項技能呢?

三、掌握這9個工具,學會領導力,收穫影響力

既然領導力是工具,培養領導力就是對這套工具加以運用,加以刻意練習的過程。

工具一:提升領導力的四重修煉

提升領導力需要一個循序漸進,次第修煉的過程,樊登老師認為領導力的提升至少需要以下四重修煉

1.建立信任 2.建立團隊 3建立體系 4.建立文化

提升的第一步是建立在信任,沒有信任就沒有接下來的團隊,體系,更別談文化 了,根本沒有人信。

很多人默默做事並沒有得到很多認可,終極原因是沒有贏得別人的信任。任何事,包括在家庭裡也一樣,相互信任是一切的前提。解決所有問題之前,先想一想,我們是否把建立信任這一點放在首要位置了。

工具二、明確角色定位,避免親力親為

你要弄明白一件事,每個管理者身上扮演了三個角色:領導者、管理者、執行者。

比如,張三是副總,在總經理眼中你是管理者,也是執行者。在員工眼中你就是領導者,管理者。職級不同看問題也不同,這三種角色的職能水平發揮的高低,直接反映出領導能力的大小。

A.領導者的角色,通過團隊的力量,營造高效的氛圍來提升績效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在團隊中發揮作用,不是孤軍奮戰。比如電視劇《西遊記》中的唐僧就是一個出色的領導者,他擁有超強責任感,受上級的委託,時常給三個徒兒“畫餅”,構建藍圖。他們跋山涉水不畏艱險,上下齊心闖過“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回真經。沙和尚的角色就不同,主要任務就是挑擔,負責後勤工作,顯然不是領導者,而是執行者。

B.管理者的角色,指通過別人來完成工作的人。此刻,突然豁然開朗,知道了定義,才發現之前凡事“親力親為”、“事必親躬”的做法是錯誤的。不僅壓制了員工的創造力,也限制了自己管理能力的提升。因為你沒有足夠的精力花在團隊管理上,只是充當了掛個頭銜的“副總、經理”而已。

C.執行者的角色,真正的執行是有最終結果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很多佈置的任務無法完成或拖延,沒有給出相應的“結果”。這樣的行為稱之為“耍流氓”,是會傷害團隊的。

工具三、構建遊戲化的組織,讓工作變得更有趣

在新時代的環境下,管理能力的突出表現在善於營造氛圍,讓工作變得有趣。具體要做到這四點

1)設立宏大的目標 2)設立清晰的規則 3)建立即時的反饋4)讓員工自願參與

馬雲之所以得到團隊的充分信任和尊重,讓團隊的每一個成員樂在其中,共同創造事業,有這樣的四個特徵:

1.共同的目標,給團隊設置一個宏大的目標,使得大家集中向一個目標進攻。

2.及時反饋,要對員工的行為作出靈活、準確的有效反饋,讓員工有參與感,進而有價值感。

3.清晰明確的規劃,要為工作設置明確的規則,讓工作有規可循,有理可查,打造透明公開的機制環境。

4.自願參與,要尊重員工的意願,不強迫,不刻意,培養員工的主動參與精神,自發推動工作進程。

工具四、把團隊打造成一支球隊,目標就是“贏球”

企業不是家,家庭成員可以是一輩子,而企業的員工不可能幹一輩子。所以,企業應該是個”球隊“。

要有共同的目標,團隊作戰,把你要員工做的事,變成他自己要做的事,激發他們的潛力,主動幹活。

《可複製的領導力》學會領導力,收穫影響力


工具五、用目標管人勝過人管人

組織的管理,歸根到底是對目標的管理。一個好的管理者要非常明確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團隊每個成員的目標是什麼,沒有明確的目標,我們無從管理。

很多人喜歡把時間花在解決員工情緒上,喜歡用人管人,如果我們知道每個員工的目標,用目標激勵不是更好嗎?組織中每個成員最應該關心的其實就是如何達成目標。

樊登博士重點分享了一個目標管理標準化的工具,這個工具的標準化步驟為:

第一步,利用目標書寫公式寫出目標;

第二步,列出阻礙目標實現的因素;

第三步,列出可以幫助目標實現的條件;

第四步,寫下個人特徵,便於做到知人善用;

第五步,按照執行、管理、領導這三種角色,列出各自要做的事情。

當然,這個用於實現自己的目標也有很大的幫助,明確自己的目標,然後列出主要障礙是什麼,有哪些資源可以實現,還缺少什麼,怎麼做到,自己有什麼優勢,然後開始執行。

工具六:利用“溝通視窗”,激活自己和團隊的善意

《可複製的領導力》學會領導力,收穫影響力

溝通視窗又叫“喬哈里視窗”,是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是“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它被分為四個區域:公開區、隱秘區、盲目區、封閉區(即潛能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A:公開區,簡單地理解為,自己知道的同時,他人也知道的內容。比如,很多明星、大碗、商界大咖等,經常性地在公眾視野中出現,參加各種會議、演出、論壇、秀場等,這類人群的公開區是最大的,也就是說公開區越大,知名度越大,可以想到的當今風雲人物小米總裁雷軍,格力的董明珠,阿里的馬雲,就知道答案了。

B:隱蔽區,就是指自己知道的,而別人不知道的內容。其中隱蔽區也可分三層,最深層“Deep Dark Secrets”(DDS),又深又黑的秘密,這部分是不可告人的部分。比如,貪官,犯罪分子。在DDS之上的次深層的秘密,不好意思說的內容,比如對上級的不滿,這種只要忍氣吞聲,保密。更向上一層,就像是一種善意的謊言,再與他人交流過程中,有時就會隱瞞真相,故意不想他人知道,反而有利他人。

C:盲目區,是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盲點。比如,某些權位高的人,行為上有壞習慣,

往往這類人越難聽到別人的真話,圍繞在他們周圍的就是阿諾奉承。顯然,眾人皆知的醜事,就是自己不知,個人盲目區越大,傷害自己就會越大。

D,封閉區(潛能區),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部分。它就像未被開發的土地,這片區域3年、5年後能開出花朵,還是建起高樓大廈,是個未知數。或者一個人的潛質,等待發掘的地方很多。

在溝通視窗的這四個區象間,是可以相互轉移的。

1.隱蔽區轉向公開區,只需要公開自己、揭示自己。換句話說,積極地開展對外交流、參與活動、在頭條,公眾號等發表優質文章,都是不錯的選擇。

只要敢於去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瞭解自己,折射自己的閃光點。

2.盲點區轉向公開區,最直接的方式,誠懇地向他人求助、請教。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彌足自身的不足之處,這也是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這兩種區象的轉移,目的只有一個,儘可能地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獲得他人的認可,實現自身的價值。

德魯克講:管理就是最大限度的激發團隊的善意。運用溝通視窗,既能檢視自己,又能展開卓有成效的溝通。

《可複製的領導力》學會領導力,收穫影響力

商業婦女與片劑


工具七:通過傾聽,建立情感賬戶

要想取款,必先存款。同樣,當我們在不斷要求員工做這做那的時候,你想過沒有,他為什麼會接受你呢?

傾聽是溝通的基礎,善於傾聽的人才能當個好領導。關於複製傾聽的能力,作者將其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深呼吸;

第二,提問(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

第三,複述(向員工佈置任務或者約定時間地點時,請對方將信息複述一遍,以保證信息的絕對正確,避免出現嚴重的工作疏漏)。

工具八:考驗領導力的看家本領:有效的反饋

如果一個領導者善於接受和給予員工及時的反饋,將是其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能力。

關於反饋要注意:避免只用績效來代替反饋。績效只是結果,用一些冰冷的數據和指標來衡量員工的工作,傷害員工的積極性,犧牲了企業的發展時間。

管理者的職責之一,就是幫助員工成長、順利完成工作,而不是制定各種績效考核指標去衡量工作,將他們分為三六九等,評頭論足。績效往往是秋後算賬,缺乏過程的督導和協助,而反饋可以做到。

反饋是一箇中性詞,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讚美與批評。反饋分為為正面反饋和負面反饋。

我們在此重點介紹正面反饋的三個層次:

1.零級反饋:無動於衷;

2.一級反饋:口頭表揚;

3.二級反饋:表揚並告訴他原因。

通過及時的正面反饋,是對員工正確的行為的認可和加強,也是管理者塑造行為的最佳時機。在日常工作中,對員工的工作表現及時給予正面反饋,可以營造和諧的團隊氛圍,讓各成員感受到尊重和信任,讓員工找到工作的意義。

家庭的倦怠感就是因為行為上就是無動於衷,處於零級反饋,不給出反饋會慢慢把一些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給家庭生活的幸福埋下隱患。

正面的反饋很神奇,是塑造行為的最佳時機。家庭中會發現表揚一次之後,下次還會有驚喜。何樂而不為?

思維的轉變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們要學會把零級反饋上升到二級反饋,學會並獲得正面反饋的能力。

關於負面反饋,要及時干預和糾正員工的錯誤行為,並做出正確的引導。

在日常工作中正面和負面的比例為4:1,這是一個良好工作氛圍的反饋比例,如果為1:6,那員工勢必待在公司很壓抑。

《可複製的領導力》學會領導力,收穫影響力

工具九. "六頂思考帽"讓每個選擇變得簡單

《可複製的領導力》講到團隊使用"六頂思考帽"的方法有助於會議的高效決策,這個方法當然也可以複製到個人。

"六頂思考帽"是將人的思維分成六種角度,每一種角度用一種顏色的帽子來表示。

白色思考帽:代表中立而客觀。

綠色思考帽:代表創造力和想象力。

黃色思考帽:代表樂觀的,充滿希望的。

黑色思考帽:代表否定,懷疑的

紅色思考帽:代表直覺,情感

藍色思考帽:代表中立。

這個六頂思考帽的使用就是讓每個人都帶上不同的帽子發表觀點,綜合思考問題,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利益,風險,困難等。以便團隊做出高效的決策。

團隊決策需要謹慎,那麼對於我們個體而言,選擇對我們一樣尤為重要。面對問題,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會慌,該怎麼辦?肯定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但是問題選擇擺在那裡,你還是要去做選擇。

"六頂思考帽"運用到我們自身身上,就是讓我們自己分別帶上不同的帽子,以不同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問題。

開始刻意練習,把這種思維帶進來,用積極的,消極的,全面分析所遇到的問題,考慮到每種選擇下的風險,這種時候要求你一個人要輪流戴上好幾頂帽子來看待同一個問題。用這種方法去做,會慢慢清晰,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大的損失。

家庭生活中,遇到一些爭執的時候,也只是因為大家看問題的方式不同,不防讓家庭成員試一試帶上不同顏色的帽子來進行一番決策。

《可複製的領導力》學會領導力,收穫影響力


結尾共勉: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得到的,領導力就是一系列工具的學習的結果

《可複製的領導力》這本書讀完之後,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不是你沒有能力,而是你根本沒有發現獲得能力切實有效的方法。只要掌握了真正的方法,經過刻意的學習,你一定會收穫領導力,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生活一直在繼續,無論我們是否已經成為職場上大家口中的領導,但我們一直都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真正優秀的領導者,是有能力將追隨者培養成領導者。而一個領導者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應該是他培養了多少成功的人,用這套方法培養一個有領導力的孩子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