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

ax龍珠


因為這很可能只是人們對英雄悲劇和美人遲暮的感嘆與傳說,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就像一想到再漂亮的人都要便便就會心中一個寒戰,項羽被殺的慘象如果赤裸裸的展示出來就像是看到了美人的便便,讓人心裡不適。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後自刎烏江的橋段,塑造出了完美的英雄悲劇,也最容易引起看客的共鳴和思想寄託,讓“吃瓜群眾”生產“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傲嬌”!

如圖所示項羽本人垓下之戰逃脫後,跑到東城隨後被灌嬰手下的五個小兵斬殺

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

《史記·灌嬰》

從東城到烏江的距離有數百里之遙,很難想象被窮追猛打的項羽能隻身一人從東城狂奔數百里來到烏江畔。

為了突出項羽的英勇和悲壯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給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描述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

若事實如此,項王又有何能力再次突圍,除非:

劉牢之擊孫恩,引裕參軍事,使將數十人覘賊。遇賊數千人,即迎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賊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賊皆走,裕所殺傷甚眾。劉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尋之,見裕獨驅數千人,鹹共嘆息。

那真是讓人鹹共嘆息。司馬遷描述的項羽雖然沒有劉裕這般兇猛,卻也是異曲同工了,三進三出漢軍,29人亡去2人之後,說了一聲“何如”!

項羽烏江自刎的橋段就在這一聲“何如”之後,項王欲渡江東,被烏江亭長一頓商業吹捧後選擇了自殺。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這般英勇的戰鬥自然可以說是神乎其神,現在讓我們信了他,項羽真的是這麼神的跑到了烏江邊上。那麼真的就可以因為“傲嬌”而自殺麼?

讓我們來看《史記》中項羽要尋死的說辭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那為什麼江東父兄要憐而王項羽呢?就因為項羽在江東造了反?為什麼江東的父兄就不會去王劉邦呢?

我們對比一下項羽和劉邦

劉邦江蘇沛縣,項羽江蘇宿遷,都是楚國人打平。

劉邦起家根據地沛縣,項羽起家根據地會稽,相比來說項羽在江東造了反。而且項羽定都彭城其主力還是在江北呢!

劉邦為懷王報仇,項羽殺了懷王,江東是楚地項羽吃大虧。

劉邦勢力大,項羽成了孤家寡人,利益相關跟劉邦好處更大。

你來比?你要是江東的父兄你會多麼支持項王呢?

(下圖劉邦的老家、沛縣的老哥們和彭城徐州的項王,項羽的老家,幾乎挨著有沒有?從戶籍來看,對江東父老來說他倆沒啥區別!)

而事實呢?

灌嬰殺了項羽後很快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

在項羽死後劉邦的人先是風捲殘雲的收服了江東,而淮北也就是項羽的大本營卻還在抵抗,並且抵抗力最強的地方倒是魯(山東曲阜),為楚堅守不下。

總結:項羽極有可能在東城也就是安徽定遠,或者僥倖逃脫到了烏江邊上,被五個小兵擊殺,或者在烏江邊上窮途末路自殺。那些對項羽捲土重來未可知的想象,都屬於個人情感寄託,而無面目面對江東父老的說辭要麼是文學美化的說辭,要麼是項羽自我感覺良好的“何如”!

以上

目西


目西


項羽一生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最缺乏的就是自知之明,但是他一生最有自知之明的時候,便是自刎烏江之時。他一生最有自知之明的事便是烏江自刎。

唐朝詩人杜牧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可憐小度只是一個文人,他並沒有從政治和軍事的角度去分析項羽的處境。江東子弟多才俊,可是還願意和項羽捲土重來嗎?

項羽只自己知道,就算是他度過了江東,回到了家鄉,恐怕也很難東山再起。就拿一個例子來說吧,項羽死了之後。劉邦進攻江東,結果江東的老百姓不戰而降,聞風而拜迎劉邦,(當時的老百姓並不知道西楚霸王項羽已經被殺。)只有一個地方還在堅守,那便是項羽自己的封地,而當這座城池看見西楚霸王的頭顱以後,便也都放下了兵器。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就算回去,就算有人肯跟著他亡命天涯,但是也不會多了。與其回去苟且偷生,看別人的臉色,倒不如真真正正的食材,戰場之上以保全自己的霸王英明。

正如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我說項羽為什麼不回江東,是因為他知道

江東子弟今雖在,不肯與我捲土來。






舊事舊人歷史說


項王過江會怎樣?

這是個歷史假設難題,也許項王再拉一隻兵馬重奪天下!也許可以和劉邦劃江而治!

可惜,我覺得即便過江也只是苟延殘喘,九江王英布可是會獵於該下的人!韓信也是楚人(淮陰人)!漢初三傑加上彭越、英布、陳平、周渤等等,這個陣容在歷史上已經是極其少見的了!

回到問題,項羽為什麼不過江!

這是因為張良給他挖了一個坑,一個巨大無比的陽謀坑,項羽掉進去出都出不來!

白天項羽在陣前坑定是看見英布戰旗的,英布作為九江王,出現在劉邦陣中,至少九江那裡已經不屬於項羽了!

晚上,張良的四面楚歌,散了項羽軍心,虞姬自刎,項羽身邊僅餘八百精銳,聯繫自己著人幹掉懷王、英布叛楚降漢,項羽心中已經認定楚地已降劉邦,即便在江邊聽到船家說江東百姓想念自己,已經晚了,已是孤身一人!最愛的女人為了不拖累自己已經自刎、謀士范增因為自己的錯誤鬱郁而亡、手下四大將死的死走的走、八百子弟全部陣亡、叔叔都降了劉邦,孤身一人,回去又能怎樣?劉邦大軍頃刻即至,手下有韓信指揮大軍,自己率領百戰精銳鏖戰一天一夜,也未擊潰漢軍,韓信不是章邯、王離,一隻新軍怎麼可能再現鉅鹿之戰的輝煌。

項羽此時已是再無爭勝雄心,回去與不回去改變不了什麼,不如最後馬革裹屍!所以,項羽贈馬於船家,返身力戰,直至力歇自刎!


譚小龍29


因為根本不存在項羽為什麼不肯過烏江的情況。

《史記》說,項羽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這完全是司馬遷為了美化項羽而瞎編的情節。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項羽殺出重圍,又被農夫誤導,引入歧途,最後好不容易逃到烏江邊,身邊只剩二十八名部下。烏江亭長準備了小船讓項羽過江,但項羽說自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拒絕了烏江亭長過江的建議,帶領手下殺向珊珊來遲的漢軍,最終全部戰死沙場。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當事人項羽戰死了、烏江亭長失蹤了、現場的28位目擊者也都戰死了,那麼項羽和亭長的對話,司馬遷從哪裡聽來的?

說來說去,所謂的項羽不肯過烏江,真相就是項羽無路可逃,被逼到絕境,突圍不成,又不想做劉邦的俘虜,只能自刎。試想,如果項羽只求一死,也就不會逃到烏江再自刎,而是當場與漢軍力戰而亡。

司馬遷之所以會編出這樣的故事,無非就是通過抬高老劉家的敵人,來變相貶低漢武帝,發洩他對漢武帝的憤怒。《史記》是部偉大的傳記文學作品,但是從史學的角度,硬傷不少,充滿大量道聽途說、不合常理的情節,如“沙丘密謀”、“荊軻刺秦”等等,項羽不肯過烏江也如此,當小說看看可以,不能當真。


江南俗士1972


項羽為什麼不過烏江?我認為這和項羽的個性有關係。因為項羽一直認為自己臂力過人,武功高強。所以在項羽的內心根本看不起任何人。韓信本來是項羽的侍衛官,給項羽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然而項羽對韓信的建議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更談不上重視,好象是朝露瞬間蒸發了。結果韓信投奔了劉邦,立即被劉邦封為大將軍。最終把項羽圍困在垓下,演出了四面楚歌的悲劇,落得霸王別姬的結局。同樣如此,項羽對亞父除掉劉邦的建議置之不理,束之高閣,我行我素,對自己的事業留下了隱患。項羽看不起任何人的傲慢作風是項羽走進墳墓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對失敗,項羽同樣也怕別人看不起他!無顏回去面對江東父老,才自刎烏江岸邊。有詩為證:

百年征戰壯士哀,

中原一戰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捲土來?


張越智872


這個問題其實很明顯了,項羽雖然高傲自大,有點目空一切,很多人他都瞧不起,看不上,不信任,即使跟他多年的范增,他也是一般。但是對於他的同鄉之人,那他又是非常好的,有一種地域範圍的喜好,對江東父老鄉親他是信任,親近的。

所以說他為什麼不過江東?是因為他不敢,也不願過江東了,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此時的項羽已經是孤家寡人了,與劉邦的實力差距太大了,根本無力東山再起,而他知道劉邦也不會給他喘息的機會的,僅憑江東一地,對抗劉邦無疑是痴人說夢的事。其二,不願把戰火帶回故土,從項羽推翻秦朝不直接統一天下,而且分封諸王后,回到老家做個霸王就可以看出他是個衣錦還鄉想法的人,所以即使死他也不會帶去禍亂給家鄉,更不願如此狼狽得回去。其三,心愛女人死亡的打擊,從項羽改變路線,也要去救虞姬可以看出,她在項羽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所以,虞姬死亡的打擊。

這一系列的打擊,讓項羽覺得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希望,倒不如以自己的死亡換回江東父老的和平。


歷史微探索


項羽與劉邦最後的一場戰役之戰垓下之戰,劉邦對戰項羽,六十萬大軍對戰十萬大軍,輸贏一看便知。四面楚歌,項羽在緊急關頭帶領一千士兵選擇突破重圍。劉邦十分恨項羽,於是向將士傳下“取項羽首級者,賞銀千萬”之話,這是要趕盡殺絕啊。最後項羽來到了烏江江邊,江邊有一小船在此等候多時,船伕告訴項羽,江東雖然不大卻有百姓數十萬,足以讓項羽東山再起,重振威風,可是項羽不肯過烏江,這是為何?

項羽這人是楚國將門的後代,也是楚國貴族的後裔,劉邦是啥,劉邦是農民出身,項羽打從心眼裡就瞧不上劉邦,沒把人家當回事兒,也就有了後來“鴻門宴”不殺劉邦之事。項羽年輕氣盛,擅長武力,史記記載項羽“力能扛鼎”,可見項羽的戰鬥力沒得話說。鉅鹿之戰後,項羽大勝,俘獲降卒二十萬,項羽心狠殘忍,連夜將二十萬手無寸鐵的降兵坑殺。

在獲得很多人的讚美之時,也有很多人認為項羽是一個殘暴之人。其實項羽也是一個兒女情長之人,對虞姬十分寵愛。因此,就有一種觀點認為,項羽不肯過江是因為虞姬已死。霸王別姬,項羽在虞姬死後失去了將士們的軍心,自己兒女情長心裡也非常的愧疚,所以不願過江,於是選擇江邊自刎。真的是這樣嗎?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王安石一句話說破了項羽的小心思。項羽憑藉自己武力的強大,目中無人,認為自己無人能敵,卻在與劉邦的大戰中失去了八千江東戰士,這讓他如何面對江東的百姓。更何況,項羽在江東百姓面前的地位還像之前一樣嗎?

代表江東楚人的范增,多次向項羽進言一定要殺掉劉邦以絕後患,項羽卻遲遲不肯殺劉邦,范增對項羽是鞠躬盡瘁、忠心耿耿,可是一直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反而被項羽疏遠,最後是含怨而死。其叔項梁也是作為江東楚人,一心想要復辟楚國,掌管著軍中大小事務,最終戰死在定陶,還有一位被楚人擁護的楚懷王熊槐。這樣看來,王安石說的十分有道理,此時項羽再回江東,江東百姓還會認他嗎?江東楚人信任之人到了項羽那裡得不到重用,這個時候,項羽失去了八千江東戰士若一人回到江東,顏面何存?何況楚人怕不是要責怪於他,將他交給劉邦以求江東安全,最終只能選擇自刎來結束這場恩怨糾葛。

實際上也並非是項羽不肯過江東,而是不敢過江東,結局都一樣,何不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項羽是羞愧自刎,重情重義。


歷史雲頂


1.項羽性格。項羽是個自負的人,他失敗了,敗給曾經他認為不值一提的劉邦。但是他並不認為劉邦有多大的本事,他把一切原因歸結於天。亭長勸他渡江,他說今天戰敗是天要亡他,況且跟他一起起兵的八千江東子弟兵都戰死了,無臉見江東父老。項羽太驕傲了,不肯面對劉邦比他強,劉邦戰勝他的現實,最後把鍋交給了天,不肯面對失敗,無法重振旗鼓。所以只有自殺。2.時勢已經沒有了,項羽垓下被圍,全軍覆沒,只剩自己一人。就算肯面對過去,回到江東其實也不一定有多少人肯歸順他了。此時,天下諸侯已經心向大漢了,項羽就算回江東也不過是再次面對一次諸侯聯軍的圍剿。因為劉邦肯答應韓信,英布,彭越的條件,項羽卻不肯。項羽過江東,能得的人心已經不再了。


風雪夢不逝


簡單幾句概括吧,項羽寧肯烏江自刎也不願過江回鄉東山再起主要原因和其性格有關係,其次與現實有關係…性格來講霸王一生尊嚴大於一切,雖英勇無敵但剛愎自用,政治頭腦比起劉邦差著十萬八千里!現實來講無顏再面對江東父老,擊敗項羽後的劉邦勢力可以說鐵板釘釘無敵天下,項羽東山再起的幾率小到極點


呼呼啦啦大王八


死要面子活受罪,意氣用事性命休,詩人誇他真豪傑,我說他是一魯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