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網絡——智能教育白皮書

科技的進步、生活的富裕,不僅沒有帶給我們更多的自由時間,反而把我們的子女也綁架了進來。不知從什麼時間開始,孩子上學開始變得和我們上班一樣累,補課開始變成家常便飯,本科畢業的父母開始被中小學生的作業難倒!我們工作中的競爭壓力開始滲透到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每個角落,開始滲透到每個補課教室。

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使教育變成了獨木橋;

一句再窮不能窮了教育,讓全家勒緊褲腰帶,也要上最好的補習班;

一句別人家的孩子都去補課,讓每個家長和孩子再苦再難也要堅持。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群體的思維方式綁架了每個個體。

思維方式由什麼決定?傳統教育與傳統思維方式。

如果不走出傳統教育和傳統思維方式,我們的技術越發達,我們的教育會越艱難,我們自己和孩子的生命越會被浪費在彷彿有用的知識學習上,我們越難以培養出真正適應未來的人才,結果越會越我們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因此,智能教育,並不是追求硬件技術有多牛,也不是追求教學內容有多高大尚,而是通過全新的算法,逐漸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逐漸使我們走出相互綁架,相互消耗與浪費彼此的時間。讓每個人有充足的自由時間,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自發、自覺的學習,去自發、自覺的探索未知。

第一篇:未來不在獨木橋上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本身是悖論。只比應試內容,註定每個班上的第一名都是唯一的。第一名唯一,註定是一座獨木橋。在現在的跑道之上,無論家長投入多少時間和金錢,都無法改變第一名具有唯一性的客觀事實,都無法拆除這座獨木橋。

既然無論家長花費多少資金都無法拆除這座獨木橋,那麼,我們是否還有其他道路通往彼岸呢?答案肯定是有,但它不再競爭思維之上。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容易獲得經濟自由和時間自由。我們不能保證每個孩子考第一,但我們是否能夠給每個孩子一份理想的工作?站在個體角度,我們依然無能為力。但站在群體角度,這實際並不難,因為我們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

4億家長,每個家長在智能教育平臺之上,登記認購2500元教育消費,會匯聚1萬億教育訂單。1萬億的教育訂單會吸引所有教師的關注,大部分的教師會入駐智能教育平臺,直播其課堂授課內容。這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學習者可以自由的進入任何一所名校的課堂,聆聽任何一個名師的課程;可以自由的跨越學科和專業。這些內容按照收視率付費,優秀教師很容易獲得數百萬的額外收入,全國最好的師資力量會很自然的共享給每個學習者。只要學習者喜歡,每個人都可以完成本科教育。這會拆除大學與精英教育的獨木橋,使本科教育獲得普及。

接踵而至的問題:如何解決孩子未來的就業問題?

如下圖,把1萬億支出分為2部分。50%指向教師,依然可以調動教師主動貢獻內容;另外,50%變為平臺利潤。平臺用5000億利潤,通過競標方式在全國各地建設100家科技公司,這100家科技公司優先招募智能教育平臺的學習者。簡言之,智能化的趨勢:軟件和智能機器在各個領域替代人工勞動,智能化的本質是無人化。只有家長建成全民控股的智能教育平臺,就可以建設全民控股的公共網絡體系,在這個全民控股的公共網絡體系之上,全民再投資控股各個方向,使每個方向都實現智能化,那麼,一個嶄新的時代會被我們的下一代繼承。這個新時代的特徵:軟件和機器幫助我們的下一代幹活和賺錢,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將不再是工資,而是分紅。學習者本科畢業之後,大約需要工作4至10年時間就可以獲得經濟自由,在經濟自由之上自然是時間自由,在時間自由之上才能按照自己喜歡去學習與研究,實現每個個體的人生價值。

公共網絡——智能教育白皮書

因此,智能教育平臺本身是理順人機關係的工具。是我們發現未來的一扇窗。

家長>>>登記控股智能教育>>控股公共網絡>>控股智能機器>>留給未來繼承。

第二篇:未來不在現在之中

1、基於數據共享的研發與創新

技術、知識和各種數據歸根到底都是數據。

全民控股的公共網絡建成,所有壟斷的技術和知識都會失去價值。因為任何技術和知識都不是隻有某個人、某個企業可以創造的。在這個邏輯的作用下,只要公共網絡願意拿出一定量的提貨權來收購原來屬於獨享的技術和知識,這些技術和知識都會由獨享屬性變為公開的、透明的數據。每個地級市可以獲得一套這樣的完整的、動態數據,這可以使每個地區的科研工作者站在全球最頂尖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發。新研發成果會繼續以共享的方式存在,供所有研發工作者使用。

數據共享會使每個地區都能成為硅谷,每個地區都能獲得高薪的、前沿的高新技術產業。這帶來的結果將是革命性的。人們將不再需要湧向一線城市和中心城市,本地的高薪就業崗位會帶動本地的消費,每個地區可以形成一個健康的、低成本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大部分研發工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研發,可以自由的在雲端展開跨地區的合作,研發會因為參與自由度的飛躍式提升而獲得飛躍式提升。

2、所有創新成果都會給每個人帶去收益

全民控股的組織框架會使所有創新和你產生關係,這種關係會讓每個人自發、自覺的瞭解創新、學習創新的原理。這種對創新的理解會轉化為尊重,這種尊重會給科研工作者帶去更多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尊重,從而使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變成一種內在的自覺。反過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自覺又會更進一步促進創新土壤的培育。一言蔽之,只有通過制度保障科技以人為本,人才會真正尊重科學。

3、矛盾止於不勞而獲

什麼是勞動?你並不喜歡,但為了工資,不得不去做。智能化可以把所有人不喜歡做的工作甩給軟件和機器,剩下的只有人喜歡做的。喜歡做是沒有成本的,並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勞動。未來,隨著全民控股軟件和智能機器的增加,我們不喜歡做的勞動比例會不斷下降,直至降至我們感覺不到傳統的壓力和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