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糧”的共享充電寶企業如何自救?

“斷糧”的共享充電寶企業如何自救?

疫情之下,依賴線下消費的共享充電寶行業陷入沉寂。

此前不久,小電創始人兼CEO唐永波向員工發佈了內部信,表示疫情對公司業務造成不小的打擊,一方面收入驟降冰點,另一方面公司還有5000多名員工工資以及供應鏈和各地辦公租金等多項支出亟待解決。

小電這封內部信,凸顯的也是整個行業的困境。

由於各商圈、旅遊、酒店、影院等人流密集的場所紛紛歇業,線下流量的缺失,使得共享充電寶企業普遍都斷了糧,並開始為過冬做準備。

節流過冬

根據易觀2019年12月底發佈的數據顯示,怪獸充電、小電科技的充電寶業務均已覆蓋1000+座城市,投放量均達到百萬級,由於其主要收入來源為線下租賃服務,其在本次疫情中所受的影響相比其他兩家更大一些。

“断粮”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如何自救?

在整個支出方面,線下商家進駐費及分成兩大項,一直都佔據較大的比例。而優勢點位的進駐費已經“血拼”到8位數,分成比例在50%的基礎上,更有上揚趨勢,部分品牌為了搶下點位,給予的分成甚至高達90%,幾乎賺不到錢。

“断粮”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如何自救?

某共享充電寶玩家進駐費用一覽,圖片來源@脈脈

目前共享充電寶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是,流量斷崖式下跌,收入銳減,但人力、運營等方面的成本還要繼續支出,企業不得已開始節流“自救”。

“街電BD人員正在與線下商戶洽談疫情期間減免租金、延期付款、降低分成比例等事宜。 ”一位業內人士向鈦媒體透露。

鈦媒體拿到的一份資料顯示,在月付、季付、分成預付、純分成方面均有不同協商方案。在月付方案中,街電希望免除疫情期間的款項、費用打折、月租改分成模式以及疫情期後再打款。

“断粮”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如何自救?

另一家共享充電寶公司員工告訴鈦媒體,目前其總部僅有20位技術人員正常辦公,用以保障後臺平穩運行,其他人員基本都處於遠程辦公狀態。

根據媒體此前報道,一家共享充電寶企業選擇將1月工資扣除一半,緩至2月20日發放,而2月和3月工資,底薪正常發放,績效和提成卻要延後到6月發放,而公司線下BD則處於放假狀態,復工時間尚遙遙無期。

不過,也有持樂觀態度的。

一名業內人士向鈦媒體表示,共享充電寶主要營收場景是人員聚集性場所,如酒吧、KTV等娛樂場所,受疫情影響都處於關閉狀態,收入自然受到不小影響。不過,整個社會的經濟還是運轉的,除重點一二線城市外,其他城市的情況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糟糕,由於共享充電寶覆蓋的場景非常多,所以還是會產生不少維持企業運轉的現金流。

至於小電為何在此時發“過冬”聲明,他認為,小電佈局會激進一些,線下的攤子比較大,現金流相對來說會有些緊張,但收入驟降冰點的說法稍顯誇張,其實行業並未到“至暗時刻”。

他同時表示,整個共享充電寶行業預計在三月中下旬到四月上旬,會恢復到80%的狀態,但是各家風險確實不小,想要邁過難關,還是要看各傢俱體應對措施。

行業“大起大落”,2020競爭依舊激烈

過去三年多時間裡,共享充電寶行業經歷了從爆發到沉寂,再到復甦的全過程。

2015年,來電團隊將第一批充電寶設備正式投向市場,不過並未泛起太大浪花。隨著共享經濟風口降臨,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紛紛獲得資本追捧,到2017年,共享充電寶行業也迎來密集融資。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7年3月31日到4月10日,短短10天內,十幾家公司,6筆融資,超20家投資機構,包括騰訊和螞蟻金服都進入到該領域,累計融資金額近3億元。

融資圈熱鬧,但外界卻是一片唱衰之聲。備受用戶詬病的一點是,在手機快沒電的情況下,還要打開定位,耗費電量去找充電寶櫃機。這種“反人類”操作,給共享充電寶行業貼上了偽需求、低頻、重資產、盈利模式不清晰等標籤,行業也在爭議聲中艱難前行。

隨著同年5月聚美優品陳歐高調入場,花費3億元人民幣收購街電科技60%的股權,以及與國民老公王思聰隔空罵戰,人們才得以真正關注到這一新興行業。

“断粮”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如何自救?

2017年底到2018年,融資呈斷崖式下降,行業進入洗牌期,樂電、泡泡充電、小寶充電、河馬充電等玩家因資金鍊斷裂,先後退出賽道,就連美團點評試運營的共享充電寶項目,僅僅兩個月就宣佈停運。

此時,資源開始向頭部企業聚集,市場基本形成以街電、來電、怪獸位於第一梯隊的玩家,以及第二梯隊的雲充吧,行業競爭壁壘逐漸建立。

在這段時期內,各品牌線下鋪設密度大大增加,入駐場景越來越多,企業用戶量也開始激增,其中街電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用戶暴漲80倍,達到驚人的8000萬。

“断粮”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如何自救?

規模效應之下,利好消息不斷。小電錶示7月份順利實現盈利,聚美優品2018年財報顯示,當年街電實現營收9.3億元人民幣,在集團業務總營收的佔比達22%,成為集團支柱業務之一,其他玩家也相繼宣佈盈利。

至此,一度被認為將很快走向滅亡的共享充電寶行業,再次站上風口之上。

不過,2019年8月,所有玩家不約而同地集體低調漲價,從1元/小時上漲到2-3元/小時,機場、景區等場所更是動輒7、8元/小時,有網友對此吐槽,“這是韭菜養熟了到該收割的時候了。”

一名行業人士向鈦媒體解釋道,隨著友商競爭白熱化,營運費用也不斷攀升,“尤其在搶一些重要點位的時候,你給我多少分成,我給你多少分成,慢慢加上去,利潤回不來,所以只能漲價。”

據瞭解,位於核心地段的大型KTV、酒吧等娛樂場所,一向不缺流量,往往掌握極高的話語權,共享充電寶玩家想要入駐,一般都是一次性付清高額入場費。此前某充電寶品牌與一家大型酒吧連鎖集團簽署三年排他合作協議,成交價高達2000萬元,虧本賺吆喝,可見競爭之激烈。

一位從業者告訴鈦媒體,共享充電寶就是線下鋪貨,靠租賃收入生存,還要給渠道分成,“也就掙一個辛苦錢”。

這樣的“辛苦錢”,可能並不算少。此前有媒體曾測算過,一個出廠價30元的充電寶,在每小時收費2元、正常使用壽命400次的情況下,單個充電寶可產生利潤770元左右。

據瞭解,當前共享充電寶企業跟線下商家合作方式通常為五五分成,即便刨去研發、生產製造、運營等支出,其營收還是頗為可觀的。

況且,各家還在進行創新模式的探索,不過目前都還處於前期階段。

隨著線上流量成本越來越高,鋪滿大街小巷的共享充電寶,就成為最佳的流量渠道之一,支付寶、微信都在尋求和頭部玩家合作,甚至成為投資股東,如騰訊就是小電最重要的股東之一。

現階段共享充電寶玩家都在深耕流量玩法,從跟運營商進行積分互換合作,再到向公眾號引流,目的都是為了擴大營收場景,“這個行業營收來源單一併不是問題,在主營業務做好的同時,再進行創新業務的嘗試,才是最穩妥的做法。”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除此之外,街電、來電、小電等均已向海外輸出商業模式,也意味著背後的爭奪戰愈演愈烈,不過同質化的競爭,也讓各家都處於艱苦的膠著狀態。(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 | 柳牧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