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鬥中,坦克被反坦克導彈擊中,裡面的人還能不能活著出來?

天下沒有高低貴賤


反坦克導彈用的是聚能破甲戰鬥部,殺傷機理通過聚能裝藥將戰鬥部預製金屬融化成液態並通過裝藥燃燒時產生的巨大壓力將幾千度高溫的液態金屬射流向坦克注射,通過射流的高溫高壓將坦克裝甲射穿,一旦射穿裝甲,坦克乘員基本就熟了,生還可能極低,比碎甲彈和穿甲彈的生還幾率低得多。現代坦克大多采用多層複合裝甲,由多層金屬和耐高溫陶瓷整合而成,比均質鋼甲抗破性更好,如果在複合裝甲外再披掛爆反裝甲,以爆炸壓力反向作用於金屬射流,可進一步抵消破甲威力和造成射流偏轉和散射,所以現代坦克裝甲針對破甲彈的殺傷效率進行了優先增強,抗穿500㎜的裝甲,甚至能達到800㎜以上的抗破效果。不過反坦克導彈的攻擊能力也有了針對裝甲防護的升級,比如:多級串聯戰鬥部、俯衝攻頂技術、動能破甲複合戰鬥部等等。總之,被反坦克導彈命中的坦克,如果沒擊穿,問題不大,如果被擊穿,九死一生,而且死狀極慘,大致可以參考《狂怒》中,被鐵拳火箭筒擊穿的那輛M-4謝爾曼坦克排長那種死狀!


五星紅旗蕩倭平夷


這是美軍“陶–2B”型反坦克導彈“攻頂”蘇制T–72坦克的效果。


這是另外一臺攝像機拍攝到的畫面,導彈爆炸後將T–72內部的模擬彈藥引爆,一舉將T–72的炮塔掀飛,身首異處。

這張動圖很多軍迷都看過,這麼劇烈的爆炸在現實的戰場上T–72坦克的所有乘組都會被炸死。

早年間的反坦克導彈通常都使用破片式戰鬥部,使用純銅作為預製破片,當導彈擊中坦克的一剎那,炸藥將預製破片形成很窄的一條金屬流,以10000米/秒的速度打在坦克的裝甲上,起到高壓水槍噴射到爛泥上那樣的效果,並且高速高溫的金屬射流進入到坦克內部之後有可能將坦克的炮彈引爆,將坦克內的乘員消滅。


1970年代的反坦克導彈基本上都採用這樣的攻擊方式,動圖裡的反坦克導彈就是採用直接撞擊的方式。
坦克裡的彈藥被高速高溫金屬射流引爆,起火燃燒,在這之前坦克乘組的個別人還能逃出去。
這種劇烈的爆炸的情況下,乘組已經沒有可能逃生了





1980年代初的“陶–2A反坦克導彈,已經安裝了對付反應裝甲的硬質撞擊杆。

為了對抗反坦克導彈的“金屬射流”,坦克研製方面出現了車體複合式裝甲和外掛式反應裝甲,複合式裝甲由多層鋼板中間夾以玻璃鋼纖維、氧化鋁陶瓷層和其他硬度不一的材料,其結構像🥪三明治,不論是對穿甲戰鬥部或者破甲戰鬥部,不同硬度的材料都會吸收/分散/削弱它們的能量,使其不能擊穿坦克最內層裝甲,這樣也就不能將坦克擊毀和殺傷坦克乘員。


有鑑於坦克的防護措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反坦克導彈研製方面不但研製出“硬杆式”反坦克導彈還研製出“雙戰鬥部裝藥”型,“硬杆”就是首先硬碰硬的形式擊穿幾層坦克外裝甲,延時0.00×秒後戰鬥部起爆,同樣形成金屬射流擊穿最後幾層裝甲,將坦克摧毀。
渾身披掛的T–64BV坦克,這型坦克參加過兩次“車臣戰爭”,防護能力一般,至少有40輛左右被擊毀。

而“雙戰鬥部”則是導彈前部的小戰鬥部先擊毀(引爆)坦克外面爆炸式反應裝甲或者金屬陶瓷裝甲,然後主戰鬥部在極短時間內起爆將坦克主裝甲擊穿... 。

進入到1990年代後,隨著科技的進步,坦克裝甲防護能力又有了較大的提高,不但車體裝甲防護水平又提高了一個檔次,外掛的陶瓷裝甲和爆炸式反應裝甲也有不少進步,反坦克導彈需要具備800毫米穿透能力才能擊毀坦克。但是受導彈彈體的限制,戰鬥部裝藥不能再多了,否則會影響到射程!為了進一步提高反坦克導彈的的打擊能力,進入到1990年代中期之後,先進的反坦克導彈使用了“頂部攻擊”的技術手段去打擊坦克。

這張圖片就是開頭擊毀T–72坦克的“陶–2B”導彈的剖視圖,綠框內那兩個“碗狀物體”就是戰鬥部,仍然採用是“空心裝藥破片式”破甲戰鬥部。

坦克炮塔最頂部的裝甲與車體和炮塔正面裝甲相比都很薄
,因為太厚了重量大會引起重心不穩,而且艙門開啟困難,更主要是,炮塔頂部要安裝各種光學器材,若是太厚了,這些光學器材的基座安裝也會很困難...所以,坦克炮塔最頂部的裝甲一般都不會超過40毫米,也正是由於這個位置的裝甲不厚,給了反坦克導彈的打擊提供了最薄弱位置!


我軍紅箭–10反坦克導彈攻擊的全過程,右側是它的紅外成像引導頭拍攝的跟蹤畫面,通過光纖傳輸到發射車內的控制/操縱檯,左側是它頂部攻擊靶車的圖像,現在最先進的反坦克導彈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智能化程度,已經不是“硬碰硬式”的打擊,而是尋找坦克最薄弱的地方攻擊,這樣既不增加反坦克導彈的體積,又能將敵人坦克消滅掉,更主要的是導彈的體積/重量不增加的情況下,攜帶量有所上升,機動性也有提高。

至於說消滅坦克乘組也是必然的,因為坦克是多人操縱的裝備,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磨合才能具備戰鬥力,而生產線製造一輛坦克只需幾天的時間,但沒有人駕駛和操縱,它就是一堆靜止的鋼鐵!所以,消滅整個車組就是削弱敵方的戰鬥力,這要比擊毀一輛坦克價值高的多!


皇家橡樹1972


活著出來的可能性不大了,全員犧牲是大概率事件。

大家認為防護性最好的坦克是M1系列的坦克吧?那麼咱們就先看看M1被導彈擊中後是什麼效果的:

這種現象叫做坦克殉爆。

各種反坦克武器殺傷坦克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引起坦克殉爆。否則,大家可以想想一臺高3米多長度6米多重達50多噸的鋼鐵巨獸難道真在乎被擊穿出一個直徑120mm的窟窿嗎?尤其是一些聚能穿甲彈,實際上也只能在坦克裝甲上打出一個小拇指粗細的洞,那就更不疼不癢的了。

在被反坦克導彈擊中後能不能活命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坦克的內部並不是一個封閉間隔的空間,各個劃分出的乘員艙實際上只是位置區域的不同而已。

而且這其間還包括了一定的車內彈藥儲備。當一枚穿甲彈打穿坦克裝甲後,融化的金屬和爆炸燃氣就會立刻充滿坦克內部空間。這時坦克內部的油料和彈藥就會被完全引燃。產生命中後的二次爆炸。

仔細看上面的動圖就可以看到坦克殉爆之前,炮管噴出大量煙霧,緊接著火焰噴出。在這種情況下,坦克內的瞬間溫度可以達到3200度以上。並且坦克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巨大的壓力和高溫在殉爆開始之初是根本無法宣洩出去的。成員在裡面是先被超壓壓一輪然後被高溫燒一輪。完全沒有逃生的概率。

看到這裡有的人會說梅卡瓦防護性和生存性好。那麼咱們再說說梅卡瓦。前置發動機發動機檔穿甲彈的說法很懸乎。說是猶太人的聰明吧其實就有點過分了。當坦克發動機被擊毀的時候,坦克就是立在地上的一個靶子。更何況——發動機的材料並不是裝甲,抗彈性能實際上一般。

這是一輛梅卡瓦被擊中正面的照片。看起來炮塔什麼的沒掉,那麼成員是不是安全呢?也死光了!

坦克內部也是毫無懸念的該燒燬的燒燬,該爆炸的爆炸。至於成員的圖片W君這裡還有,從坦克裡吊出來的時候已經只能看到焦炭狀的物體了,和人形相差甚遠。


到這裡可以說題主的問題有點問錯了,應該問《坦克被反坦克導彈擊中後,成員的屍體能否完整的拿出來?》


軍武數據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只要彈藥不被引爆,存活的幾率是很大的。

大家應該看了很多,反坦克導彈擊中坦克的視頻。

結局都差不多,基本都是坦克被炸得四分五裂或者起火燃燒。

其實,這主要是蘇制坦克遭遇襲擊以後的場面,很多還是老式蘇制坦克,比較新式的也只是T72而已。

實際上,目前的頂級坦克被反坦克導彈擊中,彈藥誘爆可能性是比較小的。

除了彈藥隔離以外,還有強大的滅火裝置,效果非常好。

而蘇制坦克對這些不看重,炮彈甚至在坦克兵的座位下。

一旦被反坦克導彈擊中,彈藥基本都會被誘爆,坦克兵連火葬費都省了,可以直接入盒。

而就反坦克導彈本身來說,仍然是採用聚能破甲原理。

聚能破甲彈擊中坦克,就像高壓水槍衝擊沙子一樣,通過聚焦的高溫高速射流擊穿裝甲板並對人員器材進行殺傷。

然而,對於現代化的坦克,射流除非正好擊中坦克兵(射中自然成烤豬了),不然就不會造成致命傷。

它也不會像穿甲彈擊中一樣,造成內部裝甲崩裂,大量殺傷坦克兵。

中越戰爭期間,我軍曾經很多坦克被越軍的破甲彈擊中,但只要坦克不燃燒爆炸,坦克兵大多沒事,最多就是受傷。

自然,破甲彈只要射穿坦克裝甲,坦克也就重傷了,同時各種精密設備都會被破壞,也就失去了戰鬥力。然而,坦克兵卻有很大幾率倖存。

實戰中,經常有坦克被反坦克導彈擊中導致報廢,但坦克兵卻能及時逃出的情況。


薩沙


兔哥回答;反坦克武器打擊坦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癱瘓坦克,讓坦克無法使用,反坦克武器並不是能打穿就行,而是要有殺傷力,要麼坦克報廢,要麼人員報銷,這是反坦克武器的基本原則。反坦克導彈擊中坦克能否造成乘員的傷亡,這要看反坦克導彈打在坦克的什麼位置,這裡我們不講反坦克導彈的威力如何,以能夠擊穿坦克這個預設條件來說事,免得話太多。下面我們就分析分析,也只能是探討一下,因為沒有人會把這種數據對外公佈,這個涉及到坦克的性能,是保密的,武器裝備就是這樣,你研究幾十年搞出一款坦克,它用一枚反坦克導彈就能趟出深淺來。

坦克乘員的位置在哪裡?要想知道反坦克導彈能否殺傷乘員就首先需要知道坦克的乘員在哪裡,反坦克不是一擊即潰的軟柿子,而是擁有厚重裝甲的移動堡壘,有很多的坦克還外掛爆炸式反應裝甲,目的就是做到抗揍。現代坦克有三部分組成,前部有駕駛員一人,有獨立的倉門,中部是炮塔,有兩人組(自動裝彈機),也有三人組(人工裝彈),後部是動力倉,和炮塔用鋼板隔開。瞭解了乘員的位置我們就可以做分析了。

反坦克武器的殺傷坦克方法;目前用來反坦克的彈藥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破甲彈,破甲彈是彈頭裝藥,採用錐形裝藥,也叫空心裝藥,在錐形炸藥外面有一是金屬錐形罩,通常是銅等金屬,爆炸時炸藥向錐心集攏產生數千度的高溫壓迫金屬罩,形成高壓金屬射流擊穿坦克,破甲彈也叫聚能裝藥破甲彈,破甲彈的打擊方法實際上是炸藥爆炸後產生高溫金屬射流擊穿裝甲,進入裝甲內部後使坦克內形成高溫高壓射流膨脹體,破壞坦克設備,殺傷人員。這也是反坦克導彈主要的殺傷手段。二是穿甲彈,穿甲彈彈頭沒有裝藥,是用高硬度的合金製造,例如,鎢合金,貧鈾穿甲彈。第三種是碎甲彈,這個有點斜,它是採用類似塑膠炸藥,貼在裝甲上爆炸,把坦克內的裝甲崩碎產生高速破片殺傷乘員。後兩種反坦克導彈基本不採用,主要是破甲彈。


被反坦克導彈擊中乘員能否存活;如果反坦克導彈擊中發動機位置,乘員不會有生命危險,這主要是破甲彈雖然能擊穿坦克,但爆炸後的金屬射流衰減快,開始達到25馬赫,進入坦克內部後迅速擴散,衰竭,坦克發動機倉和炮塔有一塊鋼板,並且內部油箱也在這個位置,能夠吸收高壓射流的能量,發動機的散熱窗也能減弱爆炸能量。如果擊中炮塔,裡面的乘員不會有生還者,炮塔內會充滿高溫高壓氣體,哪怕擊穿一點點的縫隙,每秒8000~9000米的高壓射流也會殺死所有的人員,就是高溫高壓也會要人命。駕駛員就看坦克的結構了,有的坦克駕駛員和炮塔乘員是隔離的,駕駛倉很小,因此能逃過一劫,如果是有開口的,就麻煩了。如果擊中駕駛員位置,炮塔內就能躲過去。不過被導彈擊中即便是不擊穿,巨大的爆炸也會讓乘員受到傷害,不死也會振個半死。



兔哥42928


坦克被擊中裡面成員逃生的案例很多,畢竟幾十噸的重量裝甲部分還是挺厚實的,只要不是彈藥殉爆或者被擊穿內爆,基本上還是有很大的存活率。近年比較典型的案例就來自敘利亞戰場,俄製T系列坦克雖然在海灣戰爭不對稱優勢下表現並不盡人意,但近年在敘利亞坦克最怕的巷戰戰場表現還算是可圈可點。

下圖所示,已經被火箭彈轟到掉渣渣的敘利亞T-72坦克,戰鬥激烈程度可以看出來但沒有命中要害問題不大,裡面的成員也沒有生命危險。

還有下圖被反坦克導彈命中炮塔的T-90坦克,在發生巨大爆炸後至少有一位乘員順利逃離坦克,至於裡面的戰友就自求多福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坦克運氣都這麼好,反坦克導彈的破甲情況也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現在比較多有采用聚能破甲彈。注是以聚能裝藥爆炸後形成的金屬射流穿透裝甲,同時對內部人員器材進行硬殺傷,就像上面圖片所示可能沒逃出來的就剛好被擊中瞬間昇天。

但是對於掛裝了爆炸反應裝甲、加裝了主動防禦系統、柵欄裝甲的坦克肯定效果有差別,有可能提前引爆殺傷效果就降低多個檔次。總體而言,只要不是命中要害或者瞬間引爆炮塔擊飛等情況,坦克兵的生存概率還是比較高的。


河東三叔


現代能擊穿坦克的火箭彈基本上都是脫殼穿甲彈,穿甲彈的彈頭沒有裝藥,擊穿堅硬的外殼後並不爆炸,猶如一個大飛鏢,乘員運氣好的話,大飛鏢“嗖”的一聲從耳旁穿過,有驚無險罷了,現在的坦克發動機是柴油機,被擊中後也不會引燃大火,如果坦克內彈藥並擊中,引發爆炸的概率也不大,何況現代武器的彈藥並不是你想象的一點就燃那麼靈敏,一點就著。

坦克被擊穿後主要是彈藥殉爆和發動機油箱著火導致乘員傷亡,彈頭直接擊中乘員的情況較少,現代主流的穿甲彈以破甲彈和脫穿彈為主,擊穿坦克後由於它不會爆炸,說白了它不過像一根金屬桿戳穿坦克








漢時光


看情況吧。

命大能撿回一條命,命短直接就燒成灰了。

現代坦克,仰爆滅火裝置和逃生通道。

現代坦克可以說要比二戰時期坦克先進的多,設計理念也大有改觀。

二戰的時候由於戰爭消耗巨大,所以大部分國家並不注重成員防護而更追求快速生產,比如美軍謝爾曼、蘇軍特-34、德軍四號坦克,都是那種皮薄餡大的快速量產型坦克。

火炮一個比一個粗,但裝甲基本能擋住45毫米以下反坦克炮就差不多了,但到了二戰末期像這種防護力偏低的中型坦克就不行了,德軍新型反坦克火箭筒“鐵拳”就被美軍裝甲兵稱為開罐器,炸謝爾曼坦克一炸一個準兒,一名訓練有素的德軍士兵一發鐵拳就能擊中謝爾曼薄弱的彈藥架或者發動機,掀蓋子是經常的事兒。

1945年二戰結束以後,各國針對越來越強的反坦克武器,不斷更新坦克技術,由於相對和平的環境,科研人員設計坦克的理念也從追求量產改為提高坦克防護力優先保護成員的設計。



比如美軍的艾布拉姆斯系列,從早期m1a1型號開始,就加裝了仰爆系統、自動滅火裝置和快速逃生通道。

但面對現在越加先進的單兵反坦克武器,不管多麼先進的坦克也是於事無補,各種先進的仰爆滅火技術只是為了能爭取幾秒寶貴的逃生時間。



運氣好,反坦克導彈擊中坦克以後,坦克仰爆滅火裝置可以正常運行,在彈藥架殉爆以前坦克成員可以通過坦克底盤的逃生通道爬出去。

運氣不好直接擊中彈藥架造成殉爆,車內成員無一倖免。


縹緲峰下一粒沙


你好!我是軍君事!

一般在戰場上坦克被反坦克導彈擊中車組是否可以存活下來往往取決於兩個因素。

第一:裝備因素。(擊中未擊穿)

這種情況下存活率幾乎100%

現代坦克作戰過程中往往通過加掛反應裝甲和反RPG隔柵來增加自身防護(被動防護),這是坦克和裝甲車後期最為有效的防護措施。


坦克被反坦克導彈擊中時,通過反應裝甲和反RPG隔柵隔絕反坦克導彈對車體的大部分傷害,以此達到擊中未擊穿的效果,保證坦克等裝甲裝備的可修復性和車內人員的安全。

現代坦克伴隨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裝備了主動防護措施,例如:激光誘餌和激光致盲以及硬殺傷。


第二:運氣因素。(未擊中要害)這種情況下存活率近乎100%

即反坦克導彈擊中坦克但由於某些原因形成跳彈,未對坦克及成員造成致命傷害。但是由於軍事技術的進步,反坦克導彈精度和威力的大大提升,導致跳彈的概率越來越少。

一旦坦克被反坦克導彈擊 穿 (擊中並擊穿),車內成員多是九死一生,而且俄羅斯(大毛子)T72、T80系列特別容易產生殉爆,導致車內成員存活率相當低。這種情況下死亡率近乎100%。



PS:由於無法添加視頻。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搜索俄羅斯T90坦克在敘利亞戰場被反坦克導彈擊中的錄像。(可以看到俄羅斯在坦克三防系統的進步)


軍君事


這個如果要是擊穿的話基本上就活不了了,要是沒有將裝甲擊穿的話裡邊的人存活的可能性很大。

要解釋這個,首先要了解一下反坦克導彈的穿甲原理,現代反坦克導彈一般使用的戰鬥部都是破甲彈,破甲彈的打擊方式就是炸藥爆炸後能夠產生高溫的金屬射流,利用這個射流擊穿裝甲,而擊穿裝甲之後,高溫金屬將進入坦克內部,利用高溫的金屬射流或者是裝甲破片來毀傷內部人員和裝備,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員的存活可能性非常小,而且一旦引爆坦克內部的炮彈使其在內部發生爆炸,那直接就可以將炮塔掀飛。

目前一般的反坦克導彈破甲厚度在700-1400毫米之間,可以說是世界上任何一款主戰坦克遇到反坦克導彈都會被擊穿,不過坦克的正面主裝甲較厚,不易被擊穿,使用反坦克導彈的話,一般都會打擊其最薄弱的部位,像坦克的側面或者頂部。

順便說一下反坦克導彈核心原理就是利用了門羅效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聚能效應,大概意思就是導彈的戰鬥部內炸藥爆炸後熔化彈體金屬罩產生高溫高壓的產物(主要是金屬)流,並匯聚到一個點,產物流全部匯聚到該點,利用高速、高溫、高壓的特性將坦克的裝甲射穿,進入到坦克內部達到毀傷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