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而有思——叔本華《孤獨讀書術》

#在家看好書#

  • 《孤獨讀書術》是一本僅有155頁的小書,此書在叔本華的著作體系中是並不起眼的一部。百度百科中對本書的介紹中有一句話:“《孤獨讀書術》教你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臺海出版社版的封面還有這句話,不知道這個題目是叔本華自己加上的還是出版商的噱頭。這個題目不能概括全書的內容,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書中最想要表達的是關於思考的那部分,和關於詩歌的那部分,並未用太多篇幅去討論“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
  • 類似於“大家小書”,成名成聖之人總要在大部頭作品之外寫成一些讓人驚歎的小巧玲瓏的書,他們聲稱這些小書的出版是為普及知識,讓更多人瞭解專業的主幹知識,開拓眼界。事實上,這些小書的另一面確是晦澀難懂,其晦澀來自兩方面:語焉不詳和過於零碎。


讀而有思——叔本華《孤獨讀書術》

叔本華《孤獨讀書術》封面

  • 這本《孤獨讀書術》便是這樣一類書,本書的缺點便是過於零碎,往往一個問題的探討出現在多處,讓人覺得凌亂(這也有說讀書話題本身的限制,比如:說作者便不能不說作品)。叔本華寫得還是比較有趣的,其中的很多觀點我極為認同,算是從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
  •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偷走你時間的人”、“愛她的純粹”、“假如思考從這個世界消失了”和“象徵性地看,文學就是一面鏡子”。叔本華著力論述的關鍵點是讀書和思考、選書和作家、詩歌等。

一、十分之九原則

  • 大抵來說,目前十分之九的書籍是專以騙錢為目的的。——這是叔本華對書的整體評價,我們無需對其進行褒貶,因為我們還不知道眼前的這座山到底是冰山還是火山。
  • 他排斥十分之九的書就是提倡十分之一的書,姑且將前者稱為“劣書”,後者稱為“劣良書”。將書分為良與劣的標準基於對作者的評價,對作者的評價標準是作者有無對所寫話題進行思考。他將作者分為流星、行星和恆星,其意不言自明。


讀而有思——叔本華《孤獨讀書術》
  • 任何人的思考都有原因,叔本華將思考興趣發生的原因分為兩類:純粹性思考和主觀性思考。主觀性思考是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引發的思考興趣。純粹性思考是對宇宙萬物產生的興趣,這類人的思考就像呼吸與眨眼睛一樣,純屬生理現象,叔本華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擁有純粹性思考之人的讚揚。叔本華譴責很多作者寫書時並不進行思考,其書也不可能為讀者帶來真正的營養,這真正的營養是什麼呢?就是思考。以“生存”這個問題為例,除極少數的人外,一般人對這個問題沒有絲毫感悟,甚至儘量避開它,覺得與其討論此問題,倒不如把這些心思用在和自己有切身關係的事情上。或者,僅取俗世哲學的一個體系,來滿足大眾。講問題總是採用模糊化的方式打太極。
  • 正是世界上並非都是在思考的人,所以會充斥著令人心驚肉跳、毫無目的的噪音,“造物者在創造人的時候,如果能盡如我們所願,實在不應該給我們安上耳朵,或者,至少能在我們耳裡裝置上空氣不能通過的“覆皮”,像蝙蝠一樣(關於這點,我實在非常羨慕蝙蝠)。”
  • 除了作者毫無思考的原因之外,叔本華還譴責文藝雜誌助紂為虐沒有維持好“勝優汰劣”的職責。眾多的出版商和作者串通一氣,只為了錢而進行出版。
  • 既然有了這個“十分之九”原則,選擇書也是一件費心的事情了,稍有不慎就會讀了劣書。因此,我們讀書之前應謹記“決不濫讀”的原則,不濫讀有法可循,就是不論何時凡為大多數讀者所歡迎的書,切勿貿然拿來讀。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發行了數本的書籍都是,不管它屬於政治、宗教,還是小說、詩歌。你要知道,凡為愚者寫作的人常會受大眾歡迎。不如把寶貴的時間用來專讀偉人已有定評的名著,只有這些書才是開卷有益的。
  • 這個觀點和我極為相似。我的讀書原則可簡稱為“三不讀”:生人之作不讀,高官之作不讀,商人之作不讀,無名之作不讀。生人有運,懼其學不稱位英名不保;高官有權,懼其以權壓學眾口鑠金;商人有財,懼其使財汙學令人捉刀;無名而書富者,非瘋即庸,無足可觀!或以此法偏執,吾自得其樂。
  • 中國也有眾多名家曾經提出了自己的讀書法,但細細想來,自己既未讀過一本書又如何能夠武斷地貶低這本書呢?某人的觀點到底值不值得借鑑?又值得借鑑多少呢?各種不同的選書法都是其人在讀書破萬卷之後的總結,具有很強的個人色彩——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方向而無定論的。永遠不會有一個最合理的書單,但這個書單上都應有《論語》《聖經》《希臘神話》是毫無疑問的,眾多的垃圾被遺棄也是毫無疑問的。


讀而有思——叔本華《孤獨讀書術》

年輕時期的叔本華

  • 垃圾堆是一個“無限集”,但我們可以列出幾個代表,很多佛家法師寫書都是為了賺錢的,裡面什麼佛法也沒有,弘揚的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達摩祖師,而是心靈雞湯。抑或他們在從通俗路線弘揚佛法,作品外表雖非袈裟,其內卻是割肉喂鷹的佛心,以我淺短之鼠目實不能窺其一二真意,佛法廣大由此可知矣!“我的寫作不是為了增加現有書籍的數量”的價值觀是不適合這類人的。
  • 希羅多德記載,波斯國王澤爾士一世眼看著自己的百萬雄師,想到百年之後竟沒有一個人能倖免黃土一杯的願運,感慨之餘,不禁滋然淚下。”我們再聯想到,書局、出版社那麼厚的圖書目錄中,十年之後,許多書籍將沒有一本還為人所閱讀時,豈不也要有滋然淚下的感覺?
  • 多少人在被我們埋沒呢?叔本華在“藝術王國”意大利發現拉斐爾的畫作《聖母畫像》長年掛在官延牌僕家的牆壁上。莎士比亞的價值也未被同時代的人所認識,甚至一張逼真的畫像都未留下,只留下一些不可靠的圖像,一座粗劣的雕像,還有一座被破壞了基座的半身像。我們能看到的莎士比亞的真跡也只有兩個法律上的簽名——叔本華舉此兩個被其所在時代埋沒的傑出人物。代不乏人的悲劇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 叔本華極力倡導常讀古書,讀古人的原著。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叔本華就像是我的一部分,如果這麼說不是給自己臉上貼金的話,我是要這樣大聲說的。“好語已被古人說盡”,眾多道理也已經被古人說過,若不能有所創新,不妨去看古書而少讀垃圾書。而這個“古”中也有選擇標準,淺顯地說就是已有定評的偉人的書。



二、失誤和韻律

  • 李敖曾在自己的書中列出眾多的錯誤,嘲笑過許多人沒文化,其中就包括嘲笑錢穆不懂英文和做出了被考古事實否定的歷史結論兩事。李敖是“明珠其肯做暗投”的人,風風火火地列出錯誤而加以無情嘲諷也是情有可原的——這就是李敖,錯了就要批你,無論你是誰。
  • 同李敖不同,叔本華對那些接觸的作者的失誤採取容忍的態度。“荷馬史也有打盹的時候”,使天才與眾不同的因素以及評斷天才的標準是在時機和心境成熟時天才所能達到的成就,而這種成就是才能平凡的人永遠無法達到的。他完全寬恕天才的失誤。


讀而有思——叔本華《孤獨讀書術》

叔本華之墓


讀而有思——叔本華《孤獨讀書術》

叔本華之墓

  • 題目“失誤和韻律”中的“失誤”與“韻律”兩者在書中是無關的,但是我認為兩者是有關的。這種差別之所以產生的一部分原因是不同的人對“失誤”的理解存在差別。加上幾句觀點而將叔本華的論據放在其後就發現渾然天成,不得不說叔本華的論據並未全部被提練成結論而陳述出來。
  • 語言對於思想也是一種“失誤”。思想的生命只延續到用語言表達時為止,一旦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就僵化了,變成死的東西,卻又改變不了,就像史前時代的動植物化石一樣。我們的思想一旦用語言文字表達以後,就不再是真正的或根本上真實的了。當它開始為別人而存在時,就不再活在我們自己心中了,正如當小孩開始自己生活時便與母親分開一樣。
  • 語言與語言之間的翻譯也是一種失誤,兩種不同體系的轉換無論如何也不能恰到好處。而在語言與語言的失誤中,韻律與韻腳即音樂性卻是所有語言都有的少數共性之一。韻律和韻腳雖是一種拘束物,然而也是給詩人穿上“被覆”,言有盡意無窮,它使我們熱愛的原因就在這裡。它對自己所說的事情只負一半責任,其他一半由韻律和韻腳分攤。
  • 韻律只是旋律,其本質在時間中,而時間先天特點就是純粹直觀,以康德的話來說,它只是屬於純粹感受力。而韻腳是用感覺器官來感覺的,屬於經驗的感覺。所以,旋律方面遠比韻腳更具氣質和品格。
  • 古希臘與古羅馬人也因此而輕視韻腳。韻腳的起源,是由於古代語言更廢,以及言語的不完全。法國詩歌貧弱的主因,就是沒有旋律單有韻腳,為了隱藏這個缺點,就用種種手段製造許多玄虛而不切實際的規則,使韻腳更加困難,也由此更加深內容的貧弱。
  • 叔本華認為任何國家的語言都比不上拉丁語能給人韻腳明快、強烈有力的印象。中世紀踩韻腳的拉丁詩具有特殊的魅力,因為拉丁文詞彙優美而又完善,為近代諸國語言所無法企及,所以韻腳這個原本為大家所輕蔑的裝飾品,拉丁文附上它,卻顯出優雅之趣。
  • 韻律和韻腳甚至具有政治作用:它能把所有的時代和民族拉到自己的身側。旋律和韻腳觸及人心的作用很大。高明的韻文表達思想所用的詞彙,早就被預先創造出來,詩人只花“尋找”之勞而已,稀鬆平常的內容加上韻律和韻腳,乍讀起來,但乎也額有意味深長的味道,就像姿容平凡的少女經過化妝後,也頗能惹人注目。即使偏頗、錯誤的思想,一旦寫成韻文,也好像蠻有道理似的。
  • 大概正因這些原因,他說:“詩人是人類的鏡子,他們把感受帶到所有人的意識之中。”



三、讀之禁錮,思之迷信

  • 如上八字概括了叔本華書口中的讀與思的關係,也加上了我的評論,這個詞就是“迷信”。叔本華實在將“思考”的地位放得太高了,高到稱之為迷信都不為過,在他看來“思考”實在是人最高貴的最應該從事的事了。


讀而有思——叔本華《孤獨讀書術》
  • 叔本華否定一直讀書的人:一天到晚沉浸在書中的人,他的精神彈力便消失殆盡,這就和長時期被重物所壓的彈簧一般,它的彈力必定會消失的。你如果想做個沒有個性沒有思想的動物,去當個“蛀書蟲”確是不二法門。大概說來,一般“博聞多識”的人,大都沒有較佳的才慧,他們的著作不能成功,正是因為一味死讀書的關係。
  • 叔本華說真理要考思考得到,否則都是虛幻的:靠著學習得來的真理,就好像義手、義腳、義齒或蠟制鼻子及利用皮膚移植術等附著在身體的器官一樣—一也許還不如它們來得逼真。叔本華認為讀書是思考的代用物,意味著利用別人的頭腦取代自己的頭腦。即便自己思考所得的東西不夠嚴密緊湊,但有脈絡可尋,而看書吸收他人的思想,就利多害少。所以叔本華最後告誡我們不必要讀太多的書,如若不然,精神習慣於代用物,就會總踏著人家已經開拓的道路,而忘卻走自己的思考道路。
  • 叔本華以精闢的論述為上述觀點做出註釋:後者的思想(讀書所得)是從各種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來的,屬於別人的體系、別人的色彩。他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那樣,已把自己的知識、個性、見解等融合成一個總體。他的腦子裡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的思想紛然雜陳,顯得混亂不堪,這種思想過度擁擠的狀態,搜奪了一個人的正確觀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見,並且很可能導致精神秩序的紊亂。這種現象,我們幾乎在所有的學者身上都能發現。
  • 以此叔本華樹立了兩個概念:思想家和書籍哲學家。前者真摯、直接、原始,所有的思想和表現都具有獨立的特徵;後者與此相反,他們只是拾人牙慧,承襲他人的概念,就像把人家蓋過的圖意再蓋一次一樣,既缺乏力量,也模糊不清。而且,他們的文體是由傳統的陳詞濫調和流行語句組織而成的,這情形,就好像因為自己的國家不能鑄造貨幣,而用別國的貨幣流通的國家一般。
  • 孔子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若將注意像眼睛那樣散光一點就發現,這句話和沒說差不多,它太籠統,不會讓人生氣,也不會讓人高興,就是倡導“學”和“思”結合,但是孔夫子並未給兩者一個合適的比例,比如規定七分學三分思,或者兩者平分秋色。孔夫子就像一位帝王,他只提供政策,而那些配套設施要自己解決。這句話利用美學原則而談教育,叔本華大概不會喜歡。



四、叔本華小傳

(某書序言摘錄,實在不知道是哪本書了,侵權請聯繫刪除。)

  • 在二百多年前,一個命運多舛的哲學家,不是為了他的榮譽,不是為了他的祖國,也不是力了和他同時代的人,而是為了整個人類改變荒唐的世界,為了清除世間那些惡劣的虛偽的東西,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寫下了一本節。他就是著名的德國哲學家——開創了唯意志論先河的叔本華。這個富有的銀行家的兒子,曾一度隨父母遊歷了大半個歐洲,他豐富的閱歷使得初次與他交往的歌德驚歎不已。在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之後,他很快地迷戀上了哲學,並以《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一文,獲得博士學位。這本處女作出版後,深得歌德的賞識。歌德告訴叔本華的母親約哈娜說,她的兒子將來必成大器。
  • 從此,叔本華開始了一個天才哲學家的人生之路。這位“智慧異常剩餘”的哲學家,加上他狂熱的求知精神,在此時充分表現為他驚人的學習能力,使得他的腦子成了知識的大熔爐。1807年7月,他到科塔補習古典語文,在規規的六個月間,便獲得教授們的交口讚譽,都預言他“將會成為出色的古典文學學者”。然後,他回到魏瑪,心無旁騖地埋首書堆兩年,取得了大學旁聽資格,考進哥廷根大學,再轉到柏林大學。實際上,語言方面也堪稱是他的長項:從他的作品中再三再四對古典語言的推崇,我們不難判斷他的希臘文、拉丁文造諧之高深;他的英語,可使英國人誤把他當成老鄉。叔本華曾幾度計劃同時翻譯康德(德譯英)和休漠(英詳德)的作品;他的法文,足可勝任翻譯官之職。1813年拿破崙的鐵騎踏遍全歐洲,法軍進襲柏林時,叔本華逃難至魏瑪,在中途被法軍截留,充任翻譯官。後來,他又學習西班牙文,並翻譯了格瑞顯的作品。
  • 學術方面,除了本行哲學,他還兼習醫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生理學、骨相學、法律學、數學、歷史、音樂等。從他做學問的態度來看,可知他對這些學科也是“頗有心得”,因為他聽課時有記筆記的習慣,然後再加整理,同時附註自己的批評,一絲不苟。加之獨特的個性和見地,他從不盲從附和,如果他認為教授的見解有失偏頗,立即就會不客氣地指出教授的錯誤,他的哲學系統就是這樣逐漸建立起來的。無怪乎叔本華常自豪地說:“這就是我能夠有權威,並能很光榮地討論一切的緣故。人類的問題不能單獨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關係連帶研究——像我那樣,把小宇宙和大宇宙聯合起來。”


讀而有思——叔本華《孤獨讀書術》

叔本華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務印書館版封面

  • 1814年以後,叔本華利用所有的時間,全心全力寫出了他的傑作《意志與觀念世界》,他把自己思想的精華全部投入此書,這之後的著作只是對此加以評註。1818年春末,他把原稿送到出版商那裡,說:“這不是舊思想的改頭換面,而是結構嚴密的獨創之新思想。”“明暢而易理解,有力且優美。”“這本書今後將成為其他許多著作之泉源與根據。”這雖是他的自我肯定之語,但卻百分之百是事實。那時,他只有三十歲。1836年,他發表了《論自然的意志》,由研究科學的結果來推證他的中心理論;1841年發表了《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1844年出版了《意志與觀念世界》增訂本;1851年出版了《論文集》。出版《論文集》之前,人們對叔本華的著作,反應始終很冷淡,原因之一是世人太窮太倦了,他們無能力再閱讀關於世界的貧窮與疲憊;另一原因是,他刻薄地抨擊了當時的大學教授,妨害了他的成名——“增訂本”是以那篇“性愛的形而上學”為號召,才勉強出版。《論文集》的出版,則全靠他的學生佛勞因斯特的努力。
  • 叔本華家族具有遺傳的瘋狂、天才、白痴氣質。1805年,他父親忽然去世了,屍體在他家穀倉旁的運河上浮出,是不慎失足,抑或跳河自殺,死因無法證實,不過一般時評認為是後者。叔本華的祖母死於瘋癲,二叔在四十歲時死於結核症,三叔天生白痴,小叔因行為放蕩不檢,被驅逐離家,在半瘋狂狀態中潦倒而亡。叔本華自己也說:“性格或意志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由於長期的孤獨生活、長期的抑鬱不得志,他的性格更暴躁、更怪異了。
  • 他常被恐懼和邪惡的構想所困擾;他睡覺時身邊放著實彈手槍;他不放心把自己的頸項交給理髮匠的刺刀;只要聽到傳染病的語言,便嚇得飛奔;在公共場所宴飲的時候,他隨身自備皮製的杯子,以免被傳染;他對嗓音深惡痛絕;他憤世嫉俗,誹謗愛情。事實上,在與母親完全交惡之前,也曾有過一次如痴如狂的戀愛,對方是大他十歲約女伶。叔本華的確對地付出了真情,也有要娶她為妻的念頭,奈何對方卻若即若離。爾後往往對戀愛持懷疑的態度,叔本華的情形正是如此。
  • 1818年,他重遊意大利時,在威尼斯結識一個“有身份、有財產”的意婦,兩人交往極密切。當時,叔本華若想跟她結婚,實是輕而易舉的事,他卻始終徘徊不前。但她的魅力久久停留在他的心田,直到他晚年時,每當談起這個舊情人。仍不由得沉浸在甜蜜的回憶中,呢稱她是“我的可愛的鄉村姑娘”。那次旅行結束返目柏林後,他又有了一個名叫海蘭的情婦,最後仍是不了之局。在德垂暮之年,有人問:“難道你這一生中從未有過結婚的念頭嗎?”他答道:“並不,有好幾次我面臨結婚的懸崖,所幸,每次總能懸崖勒馬。若讓我肩負婚煙生活重擔,我恐怕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了。”總之,他與女人同情歌的關係多於戀愛。有傳他有很長一段時同,很為性致的處理而感苦惱,這就是他“愛的苦惱”吧!
  • 當人們已逐漸厭棄黑格爾之流的理想主義,而傾向於厭世思想,如科學對神學的攻擊、社會主義對貧窮及戰爭的控訴、生物學對生存競爭的強調,這種種事實,終使被冷落三十多年的叔本華哲學漸漸嶄露頭角,旋即聲名大噪,名震全歐。
  • 那時,他還沒有老得不能享受他的盛譽,他熱切地閱讀所有批評和介紹他的文章。1858年,他七十歲生日時,人們從世界各地來看他,賀函從歐陸的四面八方向他湧來。這位素來被稱為極憂鬱、極悲觀的哲學家,最後大概是“樂觀地”躺在沙發上渣然長逝。
  • 大體說來,叔本華哲學可說是康德的認識論、柏拉圖的觀念論、吠陀的泛神論及厭世觀四者結合的揚棄。“世界是我們的表象”,這是叔本華哲學的最初命題。他以為“認識的一切物質——即全世界,僅是對主觀而言的客觀,是直觀者的直觀,換言之,僅是表象而已”。表象之世界,是我們的經驗世界與認識世界及一切科學的生成世界,在這裡,事物化成各種不同的形象而呈現,故亦稱現象世界。在包羅萬象與變化多端的現象世界,只有作為主觀的對象才能存在,如無主觀,則無法獨立,它是由主觀構成的認識能力而產生的世界。所以,主觀是世界唯一的支柱;客觀則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中,受因果律的束縛;而個體因受“時間”與“空間”的阻隔,把生命分為出現在不同時地的個別有機體,此謂之“個體化原理”。時間、空間和因果律,是主觀的先天形式。

……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