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3000點,A股“成熟牛”呼之欲出?


重上3000點,A股“成熟牛”呼之欲出?


  A股是否已進入了新一輪的牛市?

文丨華商韜略 瑀 可

  A股繼開年受疫情影響被砸出“黃金坑”以後,出現了一波強勢反彈,滬指走出了難得的9連陽,十個交易日中僅有一個交易日有微弱回調,站上了3000點的關口。

  市場上流動性充裕,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三日突破萬億,創近一年內新高。新發的明星基金產品遭到瘋搶,甚至出現了單隻基金認購金額超過1200億、根本搶不到的局面,場面比07年牛市頂點的時候還要火爆。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企業陸續復工,老百姓心頭的陰霾正在逐漸散去,經濟層面勢必要後續發力彌補一季度受到的損失,這些是否將支撐市場持續強勁?

【央媽放水】

  一季度經濟受疫情影響遭到的損失自是不用說,尤其是嚴重依賴春節旺季的餐飲、旅遊、娛樂業幾乎陷入停滯。問題背後也有機會。雖然GDP數據尚未放出,但以量化寬鬆政策穩定經濟也已在普遍的預期之內。

  不出意外,央媽率先出手降息。

  2月17日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利率(MLF)下調以後,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也繼續下調,1年期直接下降10個點,創下了LPR改革以來的首次最大降幅。

  作為貸款的定價依據,MLF和LPR利率的降低可以引導貸款利率下行,進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2月2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信號明確,要實現“積極擴大有效需求”的目標,財政“更加積極有為“,貨幣要”更加靈活適度“。

  這幾乎是近幾年來最“寬鬆”的表態了,可見隨後會有一系列相應的貨幣政策,將為市場釋放出巨大的流動性。

  實際上,降息不僅是在突發疫情下的維穩之舉,也是中國經濟轉型下半場必要的手段。

  近幾年,國家嚴控金融槓桿率、縮表調結構,實體企業步履維艱,為了整體經濟健康發展,特別是轉型已經有初步成效以後,有必要採取相對緩和的措施,適當刺激經濟復甦。

【“聰明錢”入場】

  與此同時,外資正在跑步進場。數據顯示,2月份外資已經買了400億,今年已經突破804億。

  被譽為“聰明錢”的北向資金看好中國股市,不僅因為A股估值正處於低位,認準了中國公司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盈利水平也會逐步提高;還因為從宏觀的角度看,外資對中國市場的配置是遠遠不夠的,A股在全球資產中的比例只有2.5%,而中國GDP在全球GDP中的佔比超過了16%,因此將來外資還會不斷地買買買。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這一邏輯還在被不斷強化。

  2019年,A股納入MSCI全球基準指數的比例已被提升到了20%;今年3月份,富時羅素還即將實施第三批次的A股擴容,屆時A股納入富時羅素的因子比例將從15%提升至25%。被動性指數基金還將繼續加大對A股市場的買入。

  這些對A股無疑都是直接的利好。隨著資金面的不斷充裕,會有更多的資金湧入,水漲船高,股價也會進一步上揚。

房主不炒

  那麼為什麼資金不會像過去一樣進入樓市呢?這是因為很多人已經認識到,房子作為流動性不高的資產,投資屬性已經越來越低。

  假設一個人25歲到40歲是買房的黃金期,2018年我國人口年齡的均值就已經38歲了。適齡買房的人群佔比正在逐步縮小,隨著生育率的逐年下降,未來沒有足夠多新增人口來支撐房價,房子早已不具備持續漲價的基礎,進入了所謂的後地產時代。

  這個時候個人再把所有資產投入到樓市裡,已經不是明智之舉。

  國家一直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抑制房價的決心可見一斑,甚至後來出現的LPR不對稱降息都是為了防止房價的再度升溫。

  這背後的原因,一是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已經過半,居民的居住水平已經有了明顯改善,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迫切需要提高發展的質量,中美貿易戰局勢緊張,中國只有提高硬實力才能在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中突出重圍。

  此時,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發展高科技和高端製造業就已經是刻不容緩,必須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問題了,而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正是可以培育這類企業最合適的土壤。

  傳統重資產工業的特點是有大量固定資產,可以通過抵押的方式從銀行貸款,而科技企業的核心資產是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本,普遍具有“輕資產”這一特點,更適合由股市來提供資金。

從債到股

  實際上,中國股權融資市場跟不上節奏,也跟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偏好有關,中國向來是一個重“債”輕“股”的國家。

  過去,銀行、保險手裡的資金除了投向債券,大多買的是明股實債的非標產品,這類產品收益高、有兜底,比股票更有吸引力,但是這種做法也讓很多實體企業背上了難以估量的隱形負債,在兩年前被國家緊急叫停。

  2018年一紙資管新規打破了行規,剛性兌付成了歷史的泡影。自此,非標類資產量價齊跌,委託和信託貸款存量從2018年初的22萬億元降到2019年底的19萬億元,年化收益率也從八點多降到七左右。對應到理財產品的表現上,7日收益率已經長期處於低於2.5%的水平。

  一個值得玩味的數字引起了公眾的注意:2020年1月廣義貨幣M2已經突破200萬億了,而這個數字2013年才不到100萬億。

  所以,無論是居民還是機構,要想跑贏這臺印鈔機,讓手裡的錢不縮水那麼快,只有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更加合理地配置自己的資產。

  這意味著,以後銀行類的理財資金要學會從“躺著賺錢”的模式過渡到主動管理權益資產,對保險公司來說,當債券收益率已經無法覆蓋保單成本時,也會不可避免地增加權益配置。

  所以,長期低利率環境將促使保險和銀行理財資金增配A股,這部分投資者的進入會給A股帶來更加豐富的生態環境和巨量的資金來源。

【股改紅利】

  當然,不論政策變得多麼寬鬆,居民、外資、金融機構配置A股的意願有多強烈,判斷牛市最基本的特徵還是看估值和投資環境。

  分析師認為,上證綜指2440點時已經見底了,過去五輪熊市中市場底部時A股PE(市盈率)為11.5-18.4倍,PB(市淨率)為1.44-2.06倍,上證綜指2440點時PE已經13.2倍、PB1.42倍,均處於底部區域。而目前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已從18年初最高的4%下降至2.8%,無風險利率的下行進一步抬升股票的估值。

  與此同時,金融改革的力度也在繼續加大。證監會去年出臺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深改十二條”,目的就是要“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從去年7月科創板的正式開市,到今年2月份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鬆綁,放寬了非公開發行股票融資的諸多限制,未來A股市場還將繼續大力改革,包括創業板註冊制試點、減持制度放鬆、提高信披違法成本以及退市制度等,都已箭在弦上。

  監管層的這些做法無非是為了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打造一個更優質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專業投資人來A股。

  過去的中國股市歷史問題很多,由於對IPO的公司財務指標要求非常嚴格,如阿里、京東以及小米、美團、蔚來汽車等新經濟類企業只能遠赴海外上市,股民們無法在家門口分享這類高成長型企業的紅利,股市淪為了跟風炒作概念的名利場。

  有發展潛力的企業進不來,經營不善的企業又退不出去,留在股市裡成為“妖股”興風作浪,最終導致股市與經濟幾乎就要脫節,也將一大批理性的投資者人拒之門外。

  實行註冊制的科創板就是為了吸引海外上市企業重新回到國內,有進有出建立市場良性循環,才可以進一步喚醒資本市場的生命力。

【成熟牛】

  當下中國經濟需要新的引擎來提振,在房地產之後,需要股市作為新的發動機、一個大的居民財富蓄水池,來推進下一波的發展。

  後地產時代,中國老百姓亟需一個新的投資和財富增長渠道來實現資產保值,這一使命自然落到股市的頭上。

  曾經,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引爆了為期兩年的大牛市,上證綜指攀上6124點的歷史最高點,至今未被超越。

  本輪的金融改革力度不亞於當年,A股的投資生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良性變化,定價結構更趨於理性,和經濟的相關度也更高,同樣會使中國股市和國際進一步接軌。

  一旦投資者對A股的信心再次被提振,一個價值驅動的“成熟牛”就會到來。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