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種說法:古人往往喜歡把讀書人視作迂腐無用的化身?

羈文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那些皓首窮經者一旦離開本行,走進社會和實踐,就顯得束手無策了。迂腐是無能的代名詞。


嚴汝祥


古人絕不會視讀書人迂腐無用,這種觀點是“五四”運動以來,現代人持有的觀點。

中國在清亡以前,讀書人是受全社會尊重的階層,考取了功名,哪怕只是一個秀才,也會比地方上沒有文化的土財主更受人尊敬。

中國隋朝以後,普通百姓要想走到上流社會,讀書考科舉是唯一一條路,考上進士就可以做官,身份從此和普通百姓截然不同。因此隋朝以後讀書人就是身份的象徵,只是在“五四”運動之後,才會出現魯迅筆下孔乙己那種受人白眼的讀書人!

“五四”運動,是在近代中國備受西方欺辱的情況下,受西方教育影響而發起的一次愛國運動,最初是反對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簽署賣國條約,後來演化成一股新文化運動。所謂新文化,就是從根本上否定中華傳統文化,把近代中國的落後歸咎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落後,這顯然是矯枉過正。

做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者的舊式讀書人階層,自然成了這股反傳統之風的首先衝擊對象,於是社會上就出現了讀書人迂腐無用的思潮。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種思潮並不正確,甚至可以說是流毒甚遠!


caniforget999


首先,對於這種說法,個人覺得還有待商榷,回答當然是否定的,讀書人在每個時代都應該得到尊重,因為他們掌握著知識,科學,知識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潛在動力,“科學才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又豈能輕視讀書人呢?

當然產生這種說法也有它的理由,畢竟我們中國歷史悠久,讀書人更是太多了,形形色色,有在歷史長河中大放異彩的,也有默默無聞,當然不乏弱不禁風的前輩存在。

因為個人原因,對明朝歷史格外喜愛,同時也正是因為明朝歷史豐富多彩,這裡我就主要取明朝讀書人為例,為讀書人正名,為知識立碑—時代豐碑!

首先,造成這種錯誤的說法,或者說是錯覺的,正是因為我們中華文化太過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燦爛的文明不能不讓後人花費經歷學習。科舉制度出現之前,中華大地上的讀書人就已經是談經論典,坐而論道,不亦樂乎。科舉制度形成之後,讀書更成為人們羨慕的職業,也成了寒門子弟最好的出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多少人為了功名不辭鬚髮花白仍進京趕考,這樣的歷史氛圍中,就難免如影視劇裡的描繪,弱不禁風的臣子,矗立於大堂之上口若懸河,引經據典,與一旁的帶甲士兵形成鮮明對比。

其次,由於科舉考試的不易,可謂是十年寒窗苦讀,還不一定熬的驚鴻一瞥。即使一生沒能博得功名,但書中吸收的“養分”已經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就如同現今,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有時候會發現,自己還不如同齡中學畢業的人,在職場如魚得水遊刃有餘,這就是經驗,讀書人的經驗來自已經定型的書本,而沒讀書少的人,因為進入社會早,一切經驗都來自實踐,孰強孰弱自然分明。

同時呢,由於五四運動的衝擊,新思想與舊思想激烈碰撞。不曾有的報社出現了,曾經只有讀書人才能接觸到的時代訊息,變得更加容易,報紙隨處見,刊物滿天飛。思想碰撞,還有看的見的肉體碰撞,一貫聽話的讀書人,變得敢於走上街頭,甚至萬人面前高談闊論,更不乏為了民族國家,投筆從戎。這些走在時代前列的人當然光芒四射,而那些已經,或者即將謝幕的讀書人,自然變成了腐朽,沒落。守舊的讀書人,還有那生澀難懂的四書五經。


商山長河


這和儒家的教育有關,儒家以《詩經》《尚書》《禮》《樂》等主要為社會和文化典籍,這種文化脫離了農業和工業生產。儒家也鄙視為農。

出處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儒家培訓的是當官人才。

因此孔子尚被罵,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出處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科舉考試也是考試書本上內容。因此造成大部分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脫離了生產生活,更由於聖賢教的是仁義禮智信,但社會上是爾虞我詐,如果不能很好的融會貫通,有時會造成無用迂腐的印象。


凡人評論熱點


讀書。盡信書,不如無書。有這個操手就不會成書.呆了。死讀書,讀死書,愚夫也。古人有是說,今人也在內。

讀書要小心,認真。用審視的目光,深思的思維,鑑賞的太度去讀,批判地接受,讚許地記誦。讓自已爬進書中,從書中走出來,去其糟pou,取其精華。


用戶8257563979095


讀書能啟智,但智慧有大小,死活之分。一般讀書人或因悟性、環境的侷限只能達到小智慧、死學問層次,而這樣的人又因為同樣的侷限,自以為是。

既然讀書不能真正做到致用(‘立言’、‘立德’、‘立功’),讀書這事於是就成了於人無用,於己無補的多此一舉之事了。世俗當然從功利角度來評判這些自命清高的人,當然會敬而遠之。

真正讀書讀到大智慧、活學識層次,卻因離世俗太遠,世俗看不見、摸不著。而世俗可見的盡是一些酸腐文人。世俗當然以偏概全,並以此勸世、警世。

今天我們聽到這‘讀書無用’論時,還是要長腦子區別對待。既要重視讀書,又不能淺嘗則止地讀書。讀書,是提升自己的一條捷徑,但是,要走完這條捷徑,是必須有堅持之心,有謙虛之態,還要少點功利之心。要有求其上,得其下的思想準備。人人都正確對待讀書這件事,那麼,‘酸腐論’就沒市場了。


瀟湘子41563803


首先,你這個問題就有些以偏概全,從社會整體結構而言,古人是很羨慕並且尊敬讀書人的,從寒窗苦讀十年,到尊師重教,再到詩詞歌賦,從文王演八卦,到孔聖孟聖傳思想,再到科舉選材,名人雅士嶄露頭角,四書五經文學名著流芳百世可見一斑。

其次,說讀書人迂腐的大多出自知識匱乏或者觀點相悖人之口,比如我們常聽說就是市井小民評價苦讀學子,或者朝堂之上文臣武將為了某些觀點相互爭執。

所以,真正的歷史,真正的古人,並不是把讀書人視作無用的化身,而是尊敬崇拜並且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醉於星辰下


把讀書人視為“迂腐無用的化身”,是一種無知的偏見。歷史已經證明,無論革命或建設,都離不開知識分子,也就是離不開讀書人。特別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更離不開高科技人才。有了他們,衛星才能上天,航母才能下水,高鐵才能飛奔,C919才能起航……那些對知識分子持偏見的人,該醒醒了!


用戶80587892566


沒錯啊,特別是那些死讀儒家經典的人,可以說確實沒什麼大用。

偏偏這幫儒生還篡改其他學派的著作,任何別的學派的觀點,他們都要把和自己觀點相悖的改掉。

所以他們這些讀書人即害自己又害別人。

被大家反感都是正常的。



Mr月老


立要培養士,士者去做官頌雅朝庭。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不事勞作,而價禾三百憶兮。瞧不起匠人,視為做雕蟲小技。唐詩盛於貞觀天寶年間,後唐,晚唐,詩人無奈。而唐亡。宋重文輕武,儘管經濟發達,(可觀上河清明圖,而推斷。)亡於北方遊牧民族,遼,金,元。所以,我們應對農耕文化採取,吸精華,去糟粕,古為今用的方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