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段位盲盒愛好者的自述:一天能抽一兩千,半年投入30萬

一位高段位盲盒愛好者的自述:一天能抽一兩千,半年投入30萬

在越來越多樣的盲盒圈裡,二哥也能算個特別的人。他不僅是個狂熱買家,也是個熟練的賣家。二哥在盲盒的一級與二級市場之間穿梭,琢磨出一條自己的路子。


作者 | 任彤瑤

設計 | 範曉雯


“盲盒”的熱風颳了一整年。有越來越多玩家跑步進入這個領域。從種草到零售,再到二手交易,圍繞盲盒品類正在延展出一個日漸完整與多樣的交易生態。在抖音上,“盲盒開箱”不僅成為一個內容豐富的視頻類型,而在閒魚上,盲盒也成為了一個不斷擴大的交易品類。


在分工越來越細緻的盲盒圈,二哥是一個特別的人。他不僅是個狂熱買家——最痴迷開盲盒的一段時間,每天砸下去一兩千塊錢,還是個成交率極高的閒魚賣家——兩個月幫娃友賣出上千個二手盲盒玩具。


他在自己的抖音號“二哥來開盒”(抖音號:108865007)上分享的內容也越來越“技術流”:聊閒魚的貨物展示技巧、聊二手市場的隱藏款價格升跌,聊挑盒手感。


這位玩過鞋、玩過高達的山東老哥成為盲盒愛好者後,在一級與二級市場之間穿梭,琢磨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以賣養玩”。


我們和二哥聊了聊他玩盲盒的經歷,還有他對現在盲盒圈子、二手市場的看法。或許能為理解如今的盲盒熱潮,提供一個小小的切面。


以下是二哥的自述:


01


我大概是從一年多以前瞭解到盲盒這個潮玩品類,剛開始時候沒太玩。直到半年前吧,我在淘寶偶爾看到一個盲盒的開盒直播,就那種在線上拍下盲盒,主播給你在鏡頭前打開。


我也具體忘記第一個買的是什麼了,也沒太在意盒子裡的內容,我就是被盲盒這種形式的未知性吸引。我買盲盒不是說一眼看中了某個IP或人物形象,而是買回來往家裡一擺,發現也挺好看,發個朋友圈、發個視頻,也挺有滿足感,就開始玩起來了。


最開始一段時間,我抽盒的頻率很高,幾乎每天都在線上抽。第一個星期一天就要開個三四百塊錢,買得比較兇的時候,每天能抽個一兩千塊錢。


現在大部分玩這個東西的人,很少是單純就喜歡盲盒,或者一追哪個IP好多年,大部分像我這樣新入坑的,之前肯定是有玩別的經歷。我之前就玩過球鞋,再之前玩過變形金剛,這幾年鞋子什麼的不都挺火的嘛。我周圍這些玩盲盒的男的,要麼玩過球鞋,要麼玩過文玩。


現在的人,怎麼說呢,就找個精神寄託。誰沒個愛好呀,誰不在朋友圈裡曬曬這個曬曬那個,做做蛋糕的、玩玩手賬的,都一樣。我們大老爺們,誰理解小女孩玩的手賬?還真是有人玩。別說年輕的了,我這快40的人,我都覺得生活無趣,必須玩點什麼。玩啥不是玩?他不玩這個,也玩別的,玩別的更燒錢。像我這種比較隨風的,什麼火就玩什麼。


盲盒為什麼升溫這麼快,因為對新手來說,它門檻比較低,59塊錢就能買一個,也不貴。但是,這個坑一旦陷進去你才發現,原來也挺費錢的。很多人覺得幾十塊錢一個,玩上十個,五六百塊錢就行了。沒想到這個東西是天天五六百,就越陷越深了。


我玩了盲盒之後,像鞋、高達這些我慢慢就不動了,錢上面受不了。從入坑到現在半年,這麼跟你說吧,光是在閒魚上低價出售自己拆過的盲盒,我就賣了快20萬。這麼算起來,前前後後我投入可能得有30萬。


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開始在抖音做盲盒視頻。以前我在抖音有那麼兩三千個粉絲,發點什麼能有一兩百個贊,我覺得挺多挺高興了。有一次,我往抖音上傳了一條盲盒的視頻,居然有很多人給我點贊,我才知道抖音上關注這個東西的人也挺多,慢慢開始發更多盲盒視頻了。開始的時候只是想多些人點贊,我自己也圖個樂。


一位高段位盲盒愛好者的自述:一天能抽一兩千,半年投入30萬

玩了這麼一段時間之後,我的盲盒越開越多,娃娃積了一堆,想著這樣也不是辦法,得賣出掉一些,就逼著自己把閒魚賬號做起來了。


之前我也不瞭解啥是閒魚。和很多娃友一樣,剛開始時我的娃掛在閒魚上,好幾天都沒人問。後來我發現,出娃的人一般都是這麼一種心態:我就把娃掛上,出與不出都無所謂。大家平時也不會花很多時間去管理自己的閒魚賬號。我自己在閒魚上買過別人的娃,給賣家發信息,基本上都是四五個小時後才有回覆。


我發現及時回覆真的很重要。比如說,我今天要買一個娃,可能會同時在閒魚上問四到五個賣家,誰回覆的快,就有可能佔到先機做成交易。很多娃友真的沒有太當回事,可能等到再想開盒,手裡沒有錢了,再回頭一看閒魚,自己還有這麼多娃沒賣出去,才著急。


所以,只要用心一些去經營閒魚,肯定就會出貨。現在我閒魚能做起來,包括圖片怎麼安排、貨物數量怎麼設定、標籤怎麼放,這些方法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一位高段位盲盒愛好者的自述:一天能抽一兩千,半年投入30萬


我的本業是搞酒店的。疫情這段時期,酒店也到了冰河期,我也做不了什麼,所以這段時間我基本上就全職在做閒魚。現在只要有人在閒魚私信我,三分鐘之內我絕對能給人回覆,這個速度不光是閒魚,作為一個淘寶店鋪的話也可以了。


我會在抖音分享一些出售二手的心得,算是給我的閒魚賬號引點流。咱們在性別年齡上不太一樣,玩盲盒的側重點也不同。單純拼開盒,和軟妹子比起來,咱聲音也不夠甜美,形象也不是很帥,所以只能做咱自己的特色。我現在發的視頻,就是要追求技術含量更高一些。


出二手這個事,人家是玩,我拿它當事幹,那肯定就不一樣,什麼事兒都是花出精力才有回報。我對這個事情精力投入比較大,就受益。我現在搞閒魚肯定不賺錢,但最起碼不賠錢。


02


閒魚開了幾個月後,就有娃友來拜託我幫忙出娃,我就開始幫別人賣。這兩個月應該幫娃友們出掉了差不多一千個娃娃。現在我出的娃,一半是自己的,一半是幫娃友們代賣。


我出的二手盲盒,第一是價格低,第二是貨全。價格肯定是第一位的,如果你讓我幫你出娃,就得按我的定價走。在定價之前,我會把在閒魚上掛出來的,同款這個娃的鏈接,80%以上都看一遍。我定價的原則是基礎款會比別人低五塊錢,小一點的隱藏款會比別人低三十到五十塊,大隱藏款會比別人低五十到一百塊。


第二就是我貨源比較多。娃友們都很在意郵費的問題,一個娃可能就三四十塊錢,而郵費一單在十塊錢左右,單買一個娃娃,郵費比例會佔得很大。所以很多娃友會湊夠三四個、五六個款式再一起買。普通買家手裡就只有一兩個款式,人家可能就不願意在你這裡單獨買了。


因為各地娃友的娃集中到我這兒,我的貨就會比較齊全。一個系列的娃我湊全了才會在閒魚上架,不全我可能連上都不會上。貨全價格低,再加上我曝光的流量多,肯定就賣得好。


有一些款式別人賣不掉,從我這兒就可能賣掉。一些不太受歡迎的“雷款”,我會把它們和受歡迎的“熱款”搭配著賣。規矩不是我定的,大部分都是這種賣法。有些娃友因為出娃慢,看到有人下單就想抓住機會,害怕買家跑單不買,沒勇氣和買家商量要搭配著雷款買,真的很卑微。


我沒有這種憂慮。我和買家溝通的時候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導購員,你上店裡邊買衣服,店員會給你推薦款式。如果你試了一個款式很好看,但店裡沒貨,這不是白忙活嘛?我集中了各種娃友的娃,就像一個貨源比較豐富的服裝店,哪個好賣哪個不好賣我是清楚的。我可以根據手裡現有的娃,給買家做一些推薦搭配,這樣就比較容易搭配著不同款式賣出去,聊多了就成了。


一位高段位盲盒愛好者的自述:一天能抽一兩千,半年投入30萬


如今的盲盒圈子裡,像我這樣出娃的人基本上沒有。我自己建了兩個交流群,群裡就六七十個人,進群的都是 “大佬”玩家,娃特別多。我的存在有點像是這些狂熱玩家的後勤保障,有時候因為有我,他們開盒更瘋狂了。


你想想,開一個59塊錢的盲盒,一些人可能開到雷款就扔家裡了,自己也賣不出去。但是有我幫忙賣掉的話,折算下來就相當於是二十來塊錢開一個,我幫他們降低了開盒的成本。我會和他們交流現在哪個款式賣得快,哪個款式不壓貨,得到了這些有效的信息,“大佬”們就覺得有後勤保障,可以更放心去博想要的隱藏款。


現在我幫忙賣娃,會適當收取一部分手續費。比如,賣出一個普通款的娃我收個五塊錢,或者湊單賺一個郵費差價。我能幫娃友們很快出掉他們自己出不掉的娃,還能有點收入,能夠維持我玩開盒,以賣養玩,現在我能到這個程度了。但是不可能靠這個吃飯,指定沒戲。我算過,我這個模式要想維持一個月一萬塊錢收入,一個月得賣個五千,我肯定是賣不了。


想靠玩這些東西掙錢,天方夜譚。我玩過這麼多東西,也沒見真正能掙到過錢。


03


要說我自己比較喜歡的形象,可能就是泡泡瑪特的labubu。我比較喜歡小眾一些,不是那麼可愛,甚至有點醜的類型,但是現在市場上這種還不太受歡迎。


目前公認的比較有收藏價值的盒,或者比較收藏價值的“大娃”(尺寸比普通盲盒更大的限定款),我一個都沒有。開出來的盲盒我也會收藏一部分,但總的來說,我還是更注重開盒帶來的快樂。一個盒開完了,拿回家後我會打開看一下再賣掉,有的甚至我已經知道里頭是什麼,連開都不會開我就會轉手賣掉。


盲盒潮玩這種東西,有市場有熱度,它就有收藏價值,但沒有熱度的話,就沒什麼價值了。


一位高段位盲盒愛好者的自述:一天能抽一兩千,半年投入30萬


玩盲盒的人會越來越專業,但我感覺盲盒的二手市場不會比球鞋好。球鞋是有實用價值的,我享受購買球鞋的快感之後,穿出去還能感受到別人的羨慕,我可以一直延續這種快感。


盲盒就不一樣,開完了之後發個朋友圈,拍個照片或者發個視頻,或者在群裡曬一下,馬上沒有任何價值了。過上一段時間,想要開新盒,要變現了,肯定就會想把娃娃賣出去,那是必然的。這東西沒有實用價值,所謂炫耀的感覺也是稍縱即逝。


如今在二手市場,盲盒隱藏款的價格就是高開低走。所有隱藏款都是新品放出來之後的頭三天最貴,然後趨於平穩,一個月以後肯定會跌,甚至有些誇張的,能跌一倍。泡泡瑪特這類大品牌比較穩定,可能只會跌個20%—30%。


至於後期能不能往回彈,我覺得不是看產品設計,而是純粹看營銷。現在盲盒品牌玩的這些限量、限時搶購,娃友們還真是都吃這一套。


一位高段位盲盒愛好者的自述:一天能抽一兩千,半年投入30萬


據我觀察,一些價格被抬上去的款式,不大可能再有大幅度的跌回。畢竟能運氣爆棚抽出隱藏款的人還是少數,很多抽不到又特別想要的人,就會在二手市場用幾倍價格收一個。比如我花幾百幾千塊收的,拿到手裡玩了幾天,覺得沒意思,再轉手賣出去,想著總不能賠太多,就會在幾百幾千這個收購價的區間上下賣出,這個款式的價格就下不來了。


所以在盲盒的二手市場,只有那些靠運氣、低成本開出隱藏款的第一手玩家,能真正享受到隱藏款炒高帶來的收益。到後面價格堆高,一個娃流通幾次之後,慢慢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有價無市。這個東西就是這個價了,但就是賣不掉了,也不可能說降價就有人買。


現在各類盲盒的新款出得太快了,質量參差不齊,我感覺這個行業開始變得有些浮躁。去年我想做一個視頻,對比同時期各個盲盒品牌推出的聖誕限定款,後來沒做成,因為我發現新品實在太多了。每家都趕著出聖誕限定款,都差不多都是那幾個角色。根本來不及好好設計,多的話四個他也敢出,還標榜什麼限定、限量。


不管再限定、限量,市場才是唯一的檢驗標準。如今二手市場上,幾乎所有去年的聖誕款都沒有漲價,全是低價在賣。除了泡泡瑪特的聖誕款現在升了20%—30%左右,其他的全都是跌20%、30%甚至40%。


這不就是趕著熱度殺雞取卵嗎?


現在二手市場上出現一種風向標,很多人在買娃的時候,會問你這是哪一批貨?你手裡的現貨還是預售款?還是之前的款?因為不同批次的娃質量會不一樣,比如labubu的萬聖節系列,第二批貨出來後,第一批馬上就漲價,因為材質什麼的都不一樣了。


很多玩家不在乎開什麼,就在乎開到的快感。越來越多品牌摸到了這個原則,很多低劣的設計和品控差的產品都進入到這個市場,這肯定是在透支這個市場。


一位高段位盲盒愛好者的自述:一天能抽一兩千,半年投入30萬


我曾經買過一些牌子的盲盒,圖片宣傳特別的漂亮,拿到手裡的實物品質非常爛。本身塑料小人的成本就比較低,利潤這麼高的東西還不用心去做,純粹是蹭熱度,透支娃友的消費。這種公司就應該讓他死掉,退出去別蹭我們的錢。


大部分的玩家都是很可愛的,很多人玩盲盒沒指望它能掙錢,只是希望能細水長流地玩下去。如果這個市場大家都想搶著掙錢,狂出新品,質量不把好關,可能很多人就要望而卻步了。


身邊也有很多做開盒直播的朋友,互相也會聊天提意見。大家可能聊娃娃的時候都開心,但應該真正地聊聊能不能一塊乾點相關的事,把它做大一點或者是怎麼樣。大家現在都是能賺一天的錢就賺一天的錢,過一天算一天的感覺。


我自己開盲盒的頻率已經降下來不少了,他們都說二哥現在開盒是“補貨”,我覺得哪個盲盒我開的手感可以,哪個在二手市場賣得好,或者哪個不壓錢,我才會自己去開。


原來我買盲盒的主要渠道是在淘寶,現在淘寶盲盒直播的生態和銷售模式也在變,有些新玩法,什麼“轉盤”、什麼“砌牆”,我也不瞭解,我現在比較偏向去實體店。一是能拍視頻素材,二是自己能親手接觸到盒子,那些個抽盒的手感技術還能有所體現。


我感覺自己還可以再玩半年。無論什麼愛好,一旦變成一種按部就班的工作,它的味道就會變。對盲盒的未來我還是保持觀望態度,我可以兩隻腳都站在這個坑裡,但是當我掉到坑底,把脖子都快沒了的時候,我肯定要掙脫出來。跟不上了就白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