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更聰明的孩子?

羽媽幸福成長記


聰明,指某人看待事物有獨特的視角,對事物分析、解釋的透徹,符合客觀事實。通常情況下指小孩子在發現、分析、解釋問題的過程中與成年人有著相同或相似的見解,符合成年人的預期設想。判斷一個人聰明與否的標準有:

感知自然

1】思維是否敏捷。思維敏捷主要表現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想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能夠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比如《司馬光砸缸》,現實生活中兩歲的孩子,想要拿到高處的物品,如果他知道自己搬個凳子爬上去拿或者用棍子把它弄下來,即表明孩子是愛動腦,思維敏捷的。思維敏捷的孩子,能在短時間內想出得到物品的方法,這其中包括自己動手或者尋求幫助。敏捷的思維可通過一定的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培養的關鍵是使孩子養成積極思考和愛動腦的成長習慣,讓孩子更多的通過自己想辦法獲得想要的物品,而不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2】思維的發散性。思維的發散性是指能從見到A聯想到B,能夠覺察到不同事物之間的直接或間接聯繫,從而用不同的思路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問孩子冰雪融化了會怎麼樣?解答可以是:變成了水、小草探出頭來了、春天到了、天氣變暖和了、太陽出來了......思維發散的重要表現就是想象豐富,能自如的由此及彼、聯想到不同事物間的相同、相似、不同特徵的過程,也就是成年人常說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其實是他們思維活躍、發散的表現,應得到有意識的培養,分清什麼時間孩子應該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什麼時間孩子可以“天馬行空”“胡思亂想”。

3】積極型思維。思維積極表現為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遇見信心事物總愛問為什麼、怎麼樣、怎麼來的,也就是總想對事物“一探究竟”。對於孩子而言,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與智力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為,探知事物的積極性直接關係到孩子認知世界的廣度與深度。每個孩子生來是平等的,他們擁有同樣的“成長起跑線”,在同一個地球上成長。但是,隨著他們的年歲不斷成長,不同的孩子有了不同的人生閱歷,這就源於每個人“與生俱來”不同對待世界的態度。在相同條件下,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越高,活動水平就越高,就越能促進智力達到更高的發展水平,而高水平的智力又會反過來提高參加活動,積極探索的興趣。

動動手

孩子是天生的“探險家”滿懷探索、求證未知陌生世界的期待,需要的就是成年人【主要是家長和師長】做好引領工作。那麼,如何培養更聰明的孩子?

1、思維不設限

常言道:“思維不設限,人生無極限”。孩子成長就是不斷模仿、探索的過程,孩子與成年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缺乏生活經驗、欠缺人生閱歷,在他們的思維裡幾乎沒有“禁忌”的概念。所以,孩子們的言論時常被批評為“亂講”。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的言行符合自己的認知標準,按照自己的認知行事。因此,我們能夠見到很多家長告誡孩子“這樣說不文明,不能......”“怎麼又說髒話啦......”“這孩子怎麼又胡說啦......”家長往往以自己的標準為孩子的思維畫一個圈,把那些自認為不好的東西阻隔起來。但是,卻很少有家長為孩子講解為什麼那些言語是不合時宜的,怎樣表述更為合適。

家長教導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用自身的言行示範為孩子成長領路的過程,期待孩子成長好,那就給予孩子足夠好的行為示範,為孩子樹立積極的成長榜樣。讓孩子向著陽光照耀的方向前行,而不是給孩子成長思維設限。

鼓勵孩子向前奔跑

2、激勵孩子積極向上的成長行為

有人說:“好孩子是被獎勵出來的”,孩子成長路上總是期待被獎勵,比如獲得家長說你這個做的真棒、在幼兒園獲得小貼畫......獎勵最能使孩子向著這個方向前行,獎勵使他們能夠看咱實實在在的收益,感知到成長方向的確定性。人生成長進步不能少了腳印,而這個腳印就是來自外界對自身言行的肯定。因為,人生的成長活動是社會性的,成長、成就的高低來自於與同伴的對比,來自於外界對個人成長能力的評定【特別是來自父母和師長的肯定】。

孩子成長路上最為普遍的特性就是期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也就是希望自己的行為得到他人的認可,孩子的行為最希望能夠獲得父母的認可。教導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引導孩子感知到“我能”,教導孩子成長的目的就是激勵孩子相信“我能”、形成成長自信。“我能”是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大的動力之源,相信“我能”的人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成長最大的動力源於“我能”,教導孩子需要給予孩子做基本的東西就是幫助孩子生成成長自信。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您也許早已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孩子時常會問您“****看我完成了****,我棒不棒?”、“今天我在學校裡獲得了****”......這些都是孩子成長自信最基礎的活動來源。所以,愛護孩子的老師多采用鼓勵孩子、給予更多的成長獎勵,比如給予遊戲表現好的小朋友小貼畫、給予愛講話孩子展現自我的機會、經常組織校園運動會......讓孩子們能有更多機會用自己的努力換取“榮譽”。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應給予孩子成長方向上的引導,在具體活動過程中應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他們有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生活中也可以請孩子幫一些小忙,然後給予他們表揚,以此激勵孩子動手、實踐的積極性,為孩子建立成長自信打基礎。

動手做

3、教導規則,而後練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與成人最大的區別就是缺乏生活經驗,也就是對很多事物沒有形成相對的認知概念,比如說時間觀念、規則意識。孩子擁有最旺盛的精力、無窮盡的探索求知慾望,這是他們成長進步的優勢保障和最重要的資本。因此,在引導孩子成長進步過程中重心應放在規則與制度引導上,引導孩子養成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規則、制度意識對孩子成長影響是一生的,比如學習習慣將伴隨孩子成長的一生、歸納整理習慣亦將伴隨孩子的整個生活過程......制度與規則是一切行為實踐高效落地的保障。明確而堅定的行為規則教導,讓孩子明確哪些行為是被鼓勵的、哪些行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不被認可的。成長方向的確定性是指引孩子走向獨立自主的“燈塔”,成長路上最迷失的時刻就是前行方向不明確。

人們常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為孩子種下積極成長的種子,用激勵的方式澆灌他們,便能收穫孩子無盡的成長快樂,收穫一個健康、快樂、聰明的孩子。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


育鄰人


如何輕鬆培養出一個聰明的孩子?

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伶俐,討人喜歡。那怎樣做才可以培養出一個聰明的孩子呢?不如看看以下幾點:

第一,培養孩子的記憶力。

1、培養注意力。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讓寶寶注意力更集中。比如我們可以和寶寶玩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遊戲,有串珠子,小貓釣魚等。平時給寶寶玩玩具的時候,儘量只給一個玩具。

2、給寶寶提出各種記憶任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給寶寶提出各種記憶的任務,朋友寶寶的記憶習慣。

第二,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

我們要多和寶寶進行語言交流,儘可能的利用寶寶身邊的人和物,鼓勵寶寶都開口說話。我們也可以在跟孩子做遊戲的時候,有意識的引導寶寶說話。

第三,培養寶寶的邏輯思維能力。

1 、通過社交增長知識。我們可以讓寶寶多和大人、小朋友或者其他周圍的人多接觸和玩耍。寶寶攝取的信息量就會不斷的增加,大腦中儲存的知識也會越來越多。

2、增加寶寶的“閱讀量”。我們要不厭其煩的為寶寶讀他喜歡的書,並鼓勵他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第四,讓寶寶學會控制情緒

1、允許寶寶表達情感,父母應該允許寶寶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不滿傷心的負面情緒,但同時也應該該幫助寶寶疏導,以免發展成暴力或者進攻型的行為。

2、寶寶發脾氣時不要有過激的反應,當你看見寶寶開始發脾氣時,我們就應該嘗試將他的能量和注意力轉向其他的事物。

3、有危險行為時要及時明示。如果寶寶出現亂打,亂咬或者某些具有危險的行為時,作為父母的應該立即明確的告訴寶寶,不應該這樣做。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個父母的願望。兒女的成才,也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栽培。做到以上幾點可以開發寶寶的智力,讓寶寶更聰明哦!


青子說


如何培養聰明的孩子?這是我們每個已為父母都非常關心的話題。我們都急切地渴望擁有一個優秀的寶寶,一個從小就出類拔萃的孩子。那們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出一個聰明的好孩子呢?那我今天要講的是,“弱智”孩子和天才孩子的轉變,只差一個人。

這個人是誰呢?毫無疑問就是我們父母自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也是第一任人生導師,沒有父母的在孩子幼兒時期的良好教育和培養,那我們後期的學校教育根本無法順利進行。

孟母是是一位頗有見地,善於教子的賢德女性。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這位母親的教育。《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愛因斯坦的母親也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女性,在愛因斯坦3歲的時候因為還不會說話,常常一個人坐著發呆,有時候那待著一整天都在看母雞下蛋,有時候還會暴躁地去打其他孩子。因為這樣,愛因斯坦被同學嘲笑,被老師輕視退學,被周圍親友當成問題兒童,精神有問題。但是即便這樣,愛因斯坦的母親也十分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那一個,常常鼓勵他多動腦多提問多觀察,她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將來有一天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大學教授。而時間也最好地證明了天才和弱智之間往往是一線之差!

那我列舉的中外兩個著名的兩母教子的故事就是為了證明我的論點:要想培養出一個聰明優秀的孩子,就得先做一個出類拔萃的父母。那麼我們很多人會說,那我不是什麼大學老師,也不是什麼社會精英,我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父母,我該怎麼培養出一個聰明的傑出孩子呢?

那我要說一個我身邊的例子,小時候我家後面的一個男孩子長得個子矮矮的,看上去也很內向不喜歡和我們同齡的孩子玩耍嬉鬧,常常把自己關在家裡做一些亂七八糟的實驗。(事實證明這些實驗卻是他開發大腦的途徑)他的父母是做什麼的呢?他的媽媽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爸爸是一位瓦匠工人。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散養”模式。他們從來不去扼殺這個男孩在家的所有“折騰”。相反,在這個男孩把家裡的電視機,廣播機,洗衣機等家電拆了裝,裝了拆的反覆折騰時,他們不僅沒有大吼大叫指責孩子,反而把這看作是孩子天份的表現,總是笑笑地鼓勵孩子自己動腦動手再組裝回去。

而我們小時候呢?常常被父母關在家裡不停地寫作業背單詞做習題,考試考不好就會被訓斥和責罰。而這個男孩總是輕而易舉地考年級第一。後來,我們讀了江蘇普通的本科而他考上了江蘇省第一985高校南京大學。如果不是因為怕離家太遠他的分數完全可以上北京那邊的一流大學。當然南大也是一所排名靠前的名牌大學。

所以看到這裡,我總結一下我們普通人如何做一個出類拔萃的父母,如何培養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優秀孩子。

第一, 給予孩子足夠的想象空間,允許並且鼓勵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和不著邊際地探索實驗。放手讓孩子自主探索如何拿筷子,如何繫鞋帶,如何搭建一個小房子,如何解決一道數學難題。長大以後,父母就會省心很多,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獨立思考,獨立解決難題。這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陪伴孩子的時候不玩手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和孩子的互動交流中,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總是耳提面命地要求孩子鼻必須按照父母的要求來走。

第三,反覆且有規律地鍛鍊孩子的專注力。帶孩子一起看些繪本,讀物,即使孩子還聽不懂,那也沒關係。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表情,語速來傳達各種精彩的內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一個注意力集中的孩子上學以後往往都表現出色!

第四,經常帶孩子出門體驗一些親子活動,比如說一些早教課的親子活動很不錯。像是一些樂高課啊,手工課啊,烹飪課啊。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建議我們父母要經常帶孩子參加這些活動,鍛鍊孩子的思維,擴散孩子的大腦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

最後,我堅信這句話:天才和弱智往往就在於一線之隔。想要擁有出類拔萃的孩子,就要先行自身開始,學會做一個與眾不同的父母。我們也可以擁有像愛因斯坦一樣優秀的孩子!








洋蔥媽媽的生活錄


全面發展的孩子既聰又明、既通又靈

耳口鏈發展得好的孩子,你跟他說什麼,他都能聽得懂,這叫“聰”——耳聰——大腦左半球發達;

眼手鍊發展得好的孩子,無論什麼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原理,這叫“明”——目明——大腦右半球發達;

運動能力發展得好的孩子,靈活、靈巧、靈便、靈敏、有靈性,一看透著機靈勁,處處有“靈氣”,這叫“靈”——小腦發展得好;

有的孩子情緒、情感發展得比較好,通情達理、懂事、好商量、通人性,叫“通”——腦幹協調發展。

所以,一個發展得好的孩子,就叫做“聰、明、靈、通”。

想讓孩子聰,就讓孩子多聽,一有空就跟孩子說話。

想讓孩子明,就讓孩子多看,見多識廣。

想讓孩子靈,就讓孩子多動,走、跑、跳、翻、鑽、爬、滾、扔、接、撕、拉、拽、打、輪。

想讓孩子通,就要多撫觸、多抱、多背。

孩子聰、明,認知水平就上來了;靈,身體運動水平上來了;通,社會適應能力上來了。所謂孩子的全面發展,就是讓孩子在身體運動、心理認知和社會適應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其實沒有什麼秘訣,就是讓孩子從小多聽、多看、多動、多得到撫觸,這樣孩子就會聰、明、靈、通。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小小思維家


培養出聰明的孩子是個長期的過程。孩子小的時候就保證他睡眠,要早睡覺,而且呢要多吃開發智力的食品,比如說核桃,胡蘿蔔,小魚兒,煮雞蛋,獼猴桃,海帶,牛肉等。孩子小的時候儘量不去訓,因為孩子越訓越不聰明。用好您家裡的“文昌位”,和孩子的生辰的“文昌星”,學習就能進步,早日“開竅”,成績還能提高。很簡單。



能提分的大劉


如何培養出聰明的孩子?我個人認為,孩子聰明與否和遺傳是有很大聯繫的。

1、母乳餵養。波爾穆特說,母乳餵養一年可以讓嬰兒的智商增加,原因是母乳中含有對於嬰兒大腦發育很關鍵的脂肪DHA。

2、保證孩子的營養。對孩子而言,營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出生之前,母親一定要確保給他們充足的維生素。讓孩子擁有一個均衡、有營養的食譜是保證他們健康和聰明的第一步。

3、家人一起參與撫養孩子, 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心,更多得人參與培養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感受,這樣孩子的性格也會健全。

4、 玩耍,孩子如何學習與他們學了什麼同等重要,這也是鼓勵孩子門常出去玩的原因,玩耍中學習是一種最自然的學習。

5、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如果家長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的孩子就會沒有自己的空間,在他們長大後就會缺少團隊領導人所具有的素質。

6、讓孩子較早接觸樂器, 早開始接觸樂器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影響。

7、鼓勵孩子進行社會交往。儘管孩子進行多少社會交往的程度很難確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這種交往讓孩子培養出來的能力對於他們日後很有好處。

8、一定要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一些人認為最好不讓孩子看任何電視,但波爾穆特認為,應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即可,因為看電視這一活動只是單向,它會阻礙孩子口頭語言能力的發育,他說:“孩子如果要學習使用語言,他應該從周圍的人那裡得到回應 。

9、自然就好。儘管培養孩子有很多方法,但最重要的是父母做到自然而然就好。吉特林說:“我們需要鼓勵父母信任他們的本能。”

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學漢字了哦~分享一個免費的識字APP。父母可以用手機下載識字軟件“貓小帥學漢字”來教寶寶認字。寶寶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件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件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嘿呦喂哦


如何輕鬆培養出一個聰明的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中國的家長夙願,讓自己的孩子聰慧、機敏是每個家長奮鬥的目標,這也是為何近幾年各種補習班、素拓班興起的原有,現在的孩子放學以後各種補習班、樂器班、舞蹈班甚至於電腦班上個不停,但是如此填鴨式的教育真的能給孩子帶來成長嗎?怎麼樣才能發揮自己孩子的長處?讓孩子變得聰明機智呢?

1、基本素質的培養

《菜根譚》中“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就是對這一命題最好的解釋,古人稱為德行,今人應稱之為素質,基本素質的培養是一個孩子長大成人最重要的一點,一個有家教有素質的孩子,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班級生活中都是受人愛戴的對象。孩子誠實守信、尊敬老人、愛戴師長、不亂丟垃圾等都是基本素質高的表現。德行的修養對孩子至關重要

2、因材施教,發現特長

現在的孩子課餘都會參加一些特長班班,像樂器班、舞蹈班、輪滑等讓人眼花繚亂,我們小區有個孩子週六上午古箏版,下午吉他版,晚上私教鋼琴版,週日上午補英語下午學舞蹈,活脫脫的佔據了孩子所有的課餘時間,但是這種繁雜籠絡的教育真的會讓孩子終生受用嗎?不一定。個人認為還是要根據孩子的真正興趣培養,只有愛好才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朗朗的父親不是讓兒子一門心思的學鋼琴,而是讓他像我小區那個孩子什麼都學,可能就不會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鋼琴家啦。

3、“放養”和“圈養”並行

給孩子一個真正的週末,讓孩子可以去跟自己的小夥伴一同玩耍,一起快樂的奔跑也是對孩子一種培養,微軟一直盛行一條準則“自由是創造智慧的源泉”,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自由,但是自由不等同於放縱,因此也要實行一定的“圈養”,讓孩子在家補習功課、自主學習等,只有這樣才會使他珍惜自由嚴於自律,才不會出現孩子跑瘋了的情況。

4、誇獎教育

誇獎孩子可以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感,家長的認同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當孩子做了很棒的事情時,不要吝嗇你的言語,盡情的誇讚你的孩子,同時讓孩子再接再厲,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5、批評和自律

自律只於一人的重要性不必多談,一個人只有嚴格的自律他才會是自由的,不可過分放縱孩子,孩子犯錯了一定要批評教育,中國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前一段網上瘋傳的孩子醫院打自己母親就是缺乏批評最好的作證,要讓孩子在家庭中感覺到愛。也要讓他產生一絲敬畏。


侃侃育兒說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也時常考慮這個問題:

我的孩子是不是聰明的?我養育孩子的方法到底對不對?

今天,我們通過魏坤琳的《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結合安心媽媽在諮詢案例中累積的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聰明孩子和聰明養育的事。

最早了解到魏坤琳,是在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

作為北大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和《最強大腦》的科學評審,魏坤琳的一句“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既是“冷麵判官”,也是大家口中可愛的叨叨魏。

《最強大腦》最為火爆的那幾年,許多“右腦開發”、“全腦開發”“世界記憶大師”的課程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之後,在一次訪談中,有人問起魏坤琳,要怎樣把小孩培訓得像《最強大腦》中的選手那樣優秀。魏坤琳卻馬上表示:他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女兒成為這種選手。

因為他認為,幾乎所有的“智力開發”,其實都是記憶術,即便在北大,記憶術也是不被關注的技能。

這讓我注意到他的另外一個身份,兩個女兒的爸爸。

所以,當得知魏坤琳集合一眾高校教授、科學家出版了這本育兒經時,我覺得很有必要看看:在這位北大心理學博士生導師、腦力科學家(以及他的同行)的眼中,怎樣的孩子才算聰明,怎樣的教養方式才是聰明的。

什麼是“真正的聰明”?

在腦科學家的領域裡,“真正的聰明”並不等同於智商高,也不是智商和情商的集合。

《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裡,魏坤琳列出了一個聰明公式:

真正的聰明=(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反省智力

神經智力,主要來自遺傳,但大部分的孩子之間,區別不大,所以這一點可以忽略不計(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內);

經驗智力,主要指各個領域的專家,他們通過長時間的練習以達到非凡的成就,正是我們現在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

反省智力,是加乘關係,反映出倍數的增長。如果說經驗需要滴水穿石,十年磨一劍,反省則是通過各種策略不斷總結,尋求最佳途徑。

一、要發展經驗智力,最好的方式,就是發現孩子的專長,鼓勵孩子專注於特定的領域。

這方面的案例,安心媽媽接觸的比較多,有一些經驗和大家分享。

1、關於發現專長這一點,很多父母表示:我們家的孩子各方面都還行,但又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喜好和特長。

安心媽媽的建議是:沒發現特點之前,儘可能讓孩子多接觸,多瞭解;同時,應該儘可能培養我們作為父母的敏感性。

為什麼同樣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精力,有些父母對孩子的瞭解不多,而有些父母則能夠清楚地判斷出孩子的想法和喜好?這就是因為,不同的知識背景下,父母們對孩子的敏感度千差萬別。作為父母,我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養水平,才能在看似平凡的表象下,挖掘出背後的意義。

2、選定領域後,開始的2年內,要選定專業的機構和老師,進行規範、系統的基礎訓練,並且保持一定強度和規律的刻意練習,因為“人類天性好奇,但不是優秀的思考者”,引導必不可少。除此之外,長期堅持一個領域,對於培養孩子的耐力、抗挫抗壓能力都大有益處。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以規範的外力為主,但是父母也不可以缺席。

3、領域一般不超過3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應該把資源集中到最關鍵的1-2個特長上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為孩子創造使用特長、展示特長的機會。

二、要發展反省智力,則應該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

1、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

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天賦,讓孩子習慣“積極努力”。遇到困難時,能以努力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孩子,一生都會受益。

因此,成長型思維,也被魏坤琳稱為“可以打破階層”的能力。他曾在微博中反對“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斷,指出:只要思維不固化,階層就不會固化。

2、鍛鍊孩子的自控能力。

3、教會孩子反省和總結策略。

每個人都有自己性格和思維的優劣勢,也都有“盲點”,別人的經驗是可以參考的,但放到自己身上,未必適用。唯有自己總結錯漏,才能針對性地提高。小到考試錯題本,達到“每日三省吾身”,都需要親力親為,養成習慣,不能偷懶。

怎樣才算是“聰明的養育”?

1、我們要明確最重要的概念——聰明養育的關鍵在於父母,而不是孩子。

做父母沒有捷徑,所謂的聰明養育,並不是更省力的養育,而是更科學的養育。

2、遊戲,是最好的親子互動。

走進孩子的世界,讓孩子來主導遊戲,用開放的心態,來了解孩子的內心;

歸屬感(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自主感(自己決定)和勝任感(自信心的培養),這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都可以通過遊戲獲得;

放下教育目的,在遊戲中訂立規矩,傳授經驗,這種不教而教的效果,反而最有效。

3、多和孩子一起運動。

魏坤琳的研究方向是,人腦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運動的,因此他鼓勵孩子多運動。他指出,運動不僅不會阻礙學習,反而還會促進學習。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地氧氣和養分,幫助神經元生長。

雖然運動對智商的提高還沒有量化到“鍛鍊到多少智商提高了幾個點”的地步,但是,運動促進大腦發育,這個趨勢是確定存在的。其中,如果能夠訓練孩子跟著節奏來運動,不僅僅鍛鍊身體,還能促進大腦多種能力的發展。

4、從孩子的負面情緒中看到正面意義。

孩子的生活不可能,也不應該只有一帆風順。

他們會快樂,也會悲傷,悲傷可以讓他們思考;

他們會乖巧,也會發脾氣,發脾氣正是教會他管理情緒的大好機會。

正視情緒、多和孩子討論情緒,能讓孩子更好地判斷自己和他人的心情,用恰當的方式來處理情緒,最重要的功課。

小心常見的育兒誤區

《聰明的養育》直指當今育兒的諸多誤區:

1、最好的早教不在早教機構,而在家裡;

2、右腦開發並不適用於普通大眾。實際上,左右腦兩分法來自Roger Sperry 的裂腦研究,這項研究只是發現腦的工作側重不同,但對於正常人來說,大腦總是協同工作,並不是獨立運作的。

3、“你的大腦只開發了10%”,並不全面。因為我們的腦細胞值,佔大腦重量的10%,但不意味著我們的大腦能力只開發了10%,因為大腦中其他的90%,包括支撐結構和細胞,也非常重要。

4、錯過敏感期並不可怕。大家對於敏感期的重視,和贏在起跑線一樣,都屬於過度焦慮,實際上,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品性與習慣,而具體的技能,從長期來看並不會因為敏感期和起跑線而產生質的變化。

5、“情商”的概念不應該被濫用。情商,原指情緒能力(比如控制自己的情緒)、心理理論(體會別人的心情)這樣的具體的和情緒有關的能力,這是被學術界接受的,是可以提高的能力。但在很多場合,情商卻被濫用成圓滑的處事技巧。

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這本《聰明養育:像科學家一樣養孩子》。

最後,安心媽媽想說,很多事情,只有投入到時間的長河裡,才能看到意義。

沒有完美的養育方法,我們只能不斷權衡利弊,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

不必焦慮,不要被自己設定的任務壓垮,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享受和孩子一同成長的珍貴意義。

文 | 安心媽媽

賬號 |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專長 | 底層規律與潛能開發,歡迎關注和私信,每天一位公益諮詢。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答:要培養出一個聰明的孩子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任何一個做父母的願望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你生到的是天生聰明,機靈能幹的孩子時,只要不受特殊環境的影響,不需花多大的力氣和精力就能把孩子培養成才,找到滿意的工作。二是,當你生到普通智商的孩子時,要把孩子培養成才,你必須付出艱辛努力和代價,生著的孩子是弱智低弱智孩子時,你比別人付出百倍的努力也難把孩子培養成才。

要自己的孩子一定成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事半功倍,那麼算好能生高智商的孩子的時間點再受孕,這樣生的孩子聰明程度比自然受孕生的機率高出三十多倍。自然生育高智商的平均只有3%,而算好時間點再受孕生的孩子高智商的佔99%~100%。選擇這樣生孩子,既方便又省錢,更省心。父母就不再操心孩子的學習和今後的就業等一序列後顧之憂,和樂而不為呢!



範景良1


1、孩子智慧的源泉,需要聰明的家長“汲引”出來!

兒童與生俱來擁有智能與潛力,需要聰明的家長從內到外汲引出來。

約兩百年前,倡導幼兒教育的開山鼻祖—福路貝爾曾觀察到:

兒童本身就有觀察、保存、回憶、注意、意願、感觸、想象、思考等潛力,而訓練這些潛力,遂變成教育的主要工作。

福氏還發明的各式各樣的玩具,鼓勵孩童在遊玩的時候學習。兒童樂此不疲,興趣高漲,教學效果奇佳!

另外,福氏特別強調大自然所恩賜的“玩具”,最具教育內涵。

這裡對家長的啟發是:

1)以遊戲的方式教導孩童;

2)並常常在大自然中教育。

這樣的方式汲引孩子智慧的源泉,能充分激發他們內在求知慾,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嘗試各種方法去探究,實在是培養聰明寶寶的好路徑。

2、智慧的階梯,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往上爬!

知識之習得,需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否則,可能是心急吃不了豆腐。

教育學的開山鼻祖—赫爾巴特,曾提出“統覺”的概念:

即新知識需要與已習得的知識聯合,才能消化吸收。

好比攀登階梯,若要上新的臺階,需先踏穩目前的階梯,然後才能邁腿往上爬。

這給家長以啟發:

現實教育中,重點是要摸清楚孩童已經知道了什麼,他們掌握的詞彙是什麼,怎麼使用他們已知的詞彙,將新知識連接到他們已掌握的方面。

這是富有經驗的長者與新手之間的差別。課堂教育也是一樣。

如何能做到呢?

迴歸到根本,大人需謙虛下來,多陪伴孩子,細心聆聽,就能逐步進入孩子的世界了。

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幫助孩子往高處攀登。

智慧之旅,首先回到做人的層面,互相尊重,彼此聆聽,則開啟智慧的大門了。

3、活學活用,聰明伶俐

教育不能只停留於“上所思,下所效”,否則就“保守有餘”,而“創新不足”。如此,頂多是維持過去祖先文化水平,擬提升層次,那就是妄想了。

另外,若沒有新知識的引入,孩童只是充滿舊知識,無法形成“統覺”,也就是上面所提的教育大師—赫爾巴特之見解。

不僅孩子沒有得著,興趣失去,更不用說創新了。

所以,學習需要活學活用,不斷接入新的知識點,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總結:

聰明孩子養成記,其實道理很樸實,如:

1)在遊戲中學習;

2)在大自然中薰陶;

3)循序漸進的過程;

4)活學活用,不斷創新。

祝福天下父母!

歡迎關注:甲骨遊學(官方賬號),青雲計劃獲獎者,優秀教育領域創作者。

(1)三娃奶爸,勤奮父親,育兒達人。
(2)教育技術極客,《說文解字》視頻被騰訊收錄為精品內容。
(3)教育領導力碩士,海外名校畢業,全A拿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