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在吉安縣的街頭,這群天天溜達的“紅馬甲”如此美麗!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在吉安縣的街頭,這些娘子軍如此“美麗”!

當前特殊時期,

沒人會沒事上街溜達。

可是有這麼一群人,

這些天卻天天在街上。

上面這個視頻,拍攝的是吉安縣城文山社區的網格員們正在街頭宣傳發放《防疫須知》。“巾幗不讓鬚眉”,春節期間,像她們這樣的社區工作者無怨無悔、默默無聞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非常時期女性的責任與擔當。

大年初七早上七點,在城東市場的房山社區、門嶺社區狹窄的辦公室內,21名社區工作人員就已全部到崗。她們全是女性,正在有條不紊地處理手上的工作,有的在電腦面前實時更新報表臺帳、有的在給宣傳喇叭充電、有的正在打電話聯繫上門排查事宜……一切井然有序。

“從年前二十九到現在,這已經成為一種工作常態,大家基本上也習慣了。”房山社區書記肖永華邊敲擊鍵盤邊對記者說道。她穿著一件淡藍色的一次性雨衣作罩衣,一個普通醫用口罩遮住了半邊臉,露出的眼神堅定果敢。她告訴我們:“八點前大家要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八點整出發,按照分工各司其責。”

在吉安縣的街頭,這群天天溜達的“紅馬甲”如此美麗!

八點鐘到了,她們都走了出來,個個“奇裝異服”。有穿白大褂的、有套雨衣的、有著連體工裝的,唯一的的共同點就是都戴著口罩和電動車安全帽,與以往的畫風完全不同。“現在防疫物資緊缺,這都是我們自制的防護服,美醜也顧不上了。”她們快人快語,雷厲風行投入到工作中。

大街上異常冷清,宣傳組的喇叭聲打破了沉寂,看到零星的路人沒有戴口罩,她們會馬上提醒勸導。在天權小區,保安一看社區來人了,馬上就與她們就小區防控情況進行通氣,構建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機制。在巡迴宣傳時她們發現,有一小區的休閒廣場上正有五六個人聚眾打牌,旁邊還有幾人圍觀,且還未戴口罩。宣傳組組長潘三妹立馬上前做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苦口婆心終於勸導成功。“群眾有時還是不理解,好像覺得我們小題大做,只能反覆做工作。”潘三妹被口罩勒緊的臉露出苦笑。

在吉安縣的街頭,這群天天溜達的“紅馬甲”如此美麗!

房山社區和門嶺社區合署辦公,下轄46個小區,人口有2萬多,截止目前排查出武漢返鄉人員46名,湖北返鄉人員5名。她們每天必須對這些人二次跟蹤回訪,既要第一時間掌握他們的身體情況,還要疏導情緒、心理減壓。這項工作,作為門嶺社區書記的林珍萍總是衝在最前面:“上門排查是直接與武漢返鄉人員接觸,風險最高,這個時候我必須上。”信息排查是既要細心更要有耐心的工作,大部分居民是支持配合的,但也有少數抱有牴觸情緒。某小區一從武漢返鄉學生張某,社區人員排查到後三番五次上門溝通,希望其配合動態監測體溫及提供密切接觸人員名單,他就是不理會。“只有通過各種途徑做思想疏導,我是社區工作人員,也是一位母親,孩子這麼牴觸肯定是有心結。”林珍萍沒有氣餒,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把小張當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問候,終於在大年初二那天融化了堅冰,孩子在14天隔離期體溫一直正常,無發熱症症,大家都如釋重負。

在吉安縣的街頭,這群天天溜達的“紅馬甲”如此美麗!

658小區是房山轄區的一個老小區,但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卻做到了政策響應快、部署安排早、配合支持實,與社區形成了互聯互通、應急快速反映機制。大年三十這天,有一輛鄂A牌照的車子駛進小區,引起了居民恐慌,小區業主委員會迅速與房山社區聯繫。通過排查後瞭解到,該車輛不是從武漢返鄉,近期也未在武漢逗留,於是社區工作人員又與業主委員會一道向群眾闢謠解釋,安定民心。“她們都是鐵娘子,上門做工作嗓門都啞了,沒一個打退堂鼓。所以小區能做到的儘量不麻煩她們,她們太辛苦了。”658小區業委會成員老郭感動地告訴記者。

在吉安縣的街頭,這群天天溜達的“紅馬甲”如此美麗!

天漸漸黑了,忙碌了一天的娘子軍們拖著疲憊的身子陸續回來,穿了一天的“防護服”,她們一個個頭髮亂了,臉頰勒痕深深淺淺,但眼睛清亮,有點不好意思的與記者打招呼。“這個樣子很難看吧,其實我們也愛美,等疫情結束了,我們一樣美美的。

其實,這個樣子的她們,

最美!

大家有沒有意見呢?

在吉安縣的街頭,這群天天溜達的“紅馬甲”如此美麗!


在吉安縣的街頭,這群天天溜達的“紅馬甲”如此美麗!


在吉安縣的街頭,這群天天溜達的“紅馬甲”如此美麗!

以上三張圖源:文山社區

在特殊時期,

正是有了這些社區工作者

每天的堅守,

用行動守護千家萬戶,

讓社區的居民能感知平安。

向她們致敬!

在吉安縣的街頭,這群天天溜達的“紅馬甲”如此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