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什麼感覺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鮮有人知?

阿貓與魚


我是鐵劍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分享我的淺見。

開宗明義,問題的答案的確如此,相對於其它朝人的歷史,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歷史,很是鮮為人知,原因其實只有一個:亂。

但是如果我們想學歷史,或者對歷史有興趣,就有責任來解決這個問題,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那麼不妨按以下思路來考慮一下。

一、提綱挈領,亂中有細。

南北朝,其實是分為南朝和北朝,時間大致上是從公元420年到589年這段時間。

南朝承接的是東晉,其實東晉那時已經相當亂,南朝有四個小朝代:宋、齊、梁、陳。

北朝呢,這時候少數民族力量起來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但其實一開始有十六國,後來逐漸融合。

如果想粗略的掌握這些,只要背《三字經》這一段就可以了: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你看,是不是很清晰?

五代十國呢?這是一個合稱。

五代,從907年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有五個政權先後建立,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則是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武平等十餘個《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所以,只要區分下“南”、“北”、“五代”和“十國”,再依次深入其中,對於這兩段大分裂時期,是不是就有了粗淺瞭解了?

二、拋開宏觀,專注細節。

其實回答本問題,我想說明的是,對於歷史,我們需要拋開以往教科書的宏大視野,不應該只是侷限於朝代更替、農民起義、官府壓迫、如何收稅如何打仗等比較僵硬的規範,也不要只是死記硬背於時間點。即如上面所述“十國”,背會各個國家的時間點,並沒有多少意義?

那麼我們學歷史,究竟應該怎麼學?

1.興趣。

找自己的興趣點,把散落在歷史中的“珍珠”穿起來。南北朝的士族文化、玄學和佛學的傳播,五代十國時李後主等的詞賦,都膾炙人口,並不是鮮為人知。

2.脈絡。

歷史不是一盤炒在一起的菜,而是一團散亂的絲線,要理好這些絲線,一定有著脈絡可循。找到這睦脈絡,就找到了“解題”的鑰匙。

南朝四個朝代是相後繼承的,北朝的“魏”也是先後分裂的,五代和十國也有這樣的邏輯在內,只要仔細思考,就不難得知。

3.具體。

沉下心來,去研究歷史中的具體而微的事物,不再浮於表面的東西,甚至有些時候,可以忘掉那些朝代和歷史時期——這都是後人的劃分,歷史永遠不會是一刀切豆腐那樣整整齊齊的擺在你面前,那樣最容易割裂。

反倒是忘記這些人為的劃分,走進去,走的夠遠夠深,再回過頭來,自己總結,一定會有屬於自己的重大發現。

疑義相與析,祝各位看官都能收穫自己想要的。


鐵劍齋


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漢族實在太慘了,固廣大人民群眾不忍足睹


鴨梨山大斯基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其他的朝代,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這些朝代為什麼大家都熟悉,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第一、影視作品

比如我們熟知唐朝歷史,主要因為關於唐朝的電視劇,電影非常多,

關於唐朝的電視劇:貞觀長歌,隋唐英雄傳,長安十二時辰;電影:少林寺,妖貓傳,

宋朝的電視劇:精忠岳飛

明朝:大明王朝,大明風華

清朝:甄嬛傳

隨著電視劇,電影的熱播,大家都比較熟知

第二、統治時間長,基本上都是大一統的朝代

唐宋元明清,統治時間都比較長

第三、出現過較強的開國皇帝

唐朝,李世民

宋朝,趙匡胤

元朝,忽必烈

明朝,朱元璋

清朝,努爾哈赤

第四、著名的歷史事件

唐朝,玄武門之變,安史之亂

宋朝,杯酒釋兵權

明朝,洪武大案

清朝,三藩之亂


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既沒有大一統的國軍出現,也沒有統治時間很長的朝代

比如說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五代十國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及閩,還有北漢

錯綜複雜,你爭我奪


it從業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五代史記》,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武平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清源、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形成了與契丹(遼)對峙的局面。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週五個政權,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建立後梁,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就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後被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與南漢等佔據。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漢、武平,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十國中方面,江南地區有南吳、南唐、吳越國、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祟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比五胡亂華,戰國七雄亂的多,這是因為這是我國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各地軍閥混戰,政權不斷更迭。

 

在中國歷史上,最值得國人自豪的時代,應該有兩個:大漢帝國和大唐帝國,漢家雄魂,唐家氣魄,自古以來便為史家所稱道,所以現在許多中國人多以“漢唐”為驕傲。

漢唐之後都是兩次大分裂時期,一次是漢朝後面歷史上極其著名的三國時代,本和其他歷史時期並沒有兩樣的三國,經過羅老先生一部石破天驚的小說開山之作《三國演義》近六百年的宣染,已經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尋常百姓還會有誰不知道諸葛亮、關羽、曹操、劉備、以及劉皇叔的寶貝兒子阿斗的?另外一次則是唐朝後面的五代十國時代,和三國的歷史知名度相比,五代十國的名氣可就小多了,雖然羅貫中同樣也有一部《殘唐五代史演義》流傳於世,但在民間基本上沒有多少影響。

但五代十國的歷史意義卻絕不在三國之下,甚至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影響更大。糾糾武夫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之後,一懲五代時期軍閥混戰的蔽病,加強了對權力的控制,抑制武人,開中國“重文輕武”之先河,對後世中國產生了極大影響。同時,在五代後晉時,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的幫助南下消滅後唐,割讓燕雲十六州,將中國的北部屏障拱手讓給遊牧民族,以致中原政權在冷兵器時代處處受到善於野戰的遊牧民族的壓制,導致遊牧民族漸漸強大,並最終現兩次消滅中原政權,對近世中國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陰陽眼看市場


小白認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首先我們來確定一下這兩個時間段: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五代史記》,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從這兩個時間段的簡介來看,它有幾個顯著的特徵

一是,大分裂

二是,大動盪

三是,大變革

首先,大動盪和大分裂佔據著更為主要的位置,鑑於封建中國的主導思想為儒家思想,儒家人強調秩序,強調穩定,強調尊卑,但是分裂和動盪意味著僭越,意味著失序,意味著崩壞,這是主導思想所不願看到的和迴避的,後世史書除了少數會記載,大多數都不願意去過多的記敘和說明,它包含這不穩定的思想,總的來說對統治穩定必然不利

其次,在這兩段時間裡異族崛起,“五胡亂華”,“契丹崛起”,石敬瑭獻幽雲十六州等一系列事件在統治思想來看對中原華夏文明的侮辱和迫害!國家分裂,山河破碎。因而一向以國家統一,強盛為導向的思想下不願過多敘述

再者這些時期里民族融合和戰亂對原先秩序的破壞促進了後面的盛世出現和新的面貌的出現,顯然不會將這些好的歸功於亂世的對舊體系的破壞。

然後,這兩個階段,人民的生活大多數情況是異常困苦的,整日躲避兵荒馬亂,對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人們也不願多提!

造就了這兩個時期比較為人們少知因素很多,我們要以史為鑑,推動祖國的繁榮與強大推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小白i分享


五代十國和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時期之一。 當時全國動盪,處處戰爭,而且由於胡人的肆意屠戮,當時的漢人幾乎是十不存一;而且每一次的新建王朝伴隨的都是新一輪的屠殺。不要說寫書,就是想存活下來也是難上加難。所以資料大多不全,這段時間的歷史也是鮮為人知。要不是後來冉閔的一紙屠胡令,說不定漢人從此滅族,由此可見當時政局動盪。 而且,即使到了後來,史學家也一般都不願提起這段歷史,因為漢人的自傲自負性格,讓他們覺得還不如提起那些強秦盛唐時期,所以他們很少回顧這段歷史。


古今歷史觀文


唐宋元明清都是大一統,名人典故,大事件比較多,其實主要還是影響力太大,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等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對於中華民族的演變影響深遠,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古鴉


五代十國和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時期之一。 當時全國動盪,處處戰爭,而且由於胡人的肆意屠戮,當時的漢人幾乎是十不存一;而且每一次的新建王朝伴隨的都是新一輪的屠殺。不要說寫書,就是想存活下來也是難上加難。所以資料大多不全,這段時間的歷史也是鮮為人知。要不是後來冉閔的一紙屠胡令,說不定漢人從此滅族,由此可見當時政局動盪。 而且,即使到了後來,史學家也一般都不願提起這段歷史,因為漢人的自傲自負性格,讓他們覺得還不如提起那些強秦盛唐時期,所以他們很少回顧這段歷史。


多爾袞愛新覺羅


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鮮為人知可能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這兩段歷史戰亂頻頻,留下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遺產都不夠多不夠完整(晉朝甚至缺少像樣的正史),讓後人記住和引發後人評議的對象也就相對欠缺。

另一方面,應該是與人們的以下偏好有關。

一是喜歡清晰的,不喜歡混亂的。這兩段歷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亂,很少有人能說請楚講明白,而那些統一的王朝發展脈絡是清楚有序的。

二是喜歡講英雄的故事,不喜歡講

平凡人的事。這兩段歷史上雖然也不乏了不起的人物,但比在那些大一統時代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及其眾多文臣武將,就遜色多了。

三是喜歡講漢族的故事,不喜歡講少數民族的。這不是說少數民族的故事不好,而是大家不熟悉,講不好。這兩段特別是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主要是各少數民族主導的,其風俗文化各異,漢人對不熟悉,也就不好大肆演義傳播。

四是喜歡講過五關斬六將,不喜歡講走麥城。這兩段歷史正式漢人走麥城的時期。比起文景之治、大唐盛世,顯然讓人沒胃口。

五是喜歡講有利於宣傳主流價值觀的故事,不喜歡講與之相反的東西。以儒家眼光看,這兩段歷史應該是禮崩樂壞的時期,許多人的言行與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格格不入,但卻屢佔上風。對他們的事講多了,易把大家思想搞亂了。

雖然這兩段亂世不容易搞清楚,但在中國歷史上卻佔有重要地位,有必要搞清楚。為此,有許多聰明的牛人編了口訣。

例如網名叫偽文青嘉哥的簡書作者,是這樣記南北朝時期五胡十六國的。

他先澄清了以下五個問題:

1.五胡十六國是與東晉同時存在於廣大北方地區和西南巴蜀地區的十六個較大的割據政權。

2.十六國只是較大的割據政權,當時還先後存在過冉魏、西燕、代國等至少20個小國。

3.晉元帝建立東晉後,北方成為五胡逐鹿之地,但其中也有漢人政權。

4.東晉十六國之後就是南北朝。宋武帝劉裕滅亡東晉開啟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蕩平群雄統一北方。但北魏並不在十六國之列。

5.十六國中只有一個位於西南的巴蜀的成漢。這個由氐人建立的國家,初號成,後改為漢,故稱成漢。

餘下十五個,國號其實只有五個――夏、趙、秦、燕、涼,出現的頻次分別是一二三四五:

一夏:胡夏(匈奴)

二趙:前趙(匈奴)、後趙(羯族)

三秦:前秦(氐族)、後秦(羌族)、西秦(鮮卑)

四燕:前燕(鮮卑)、後燕(鮮卑)、南燕(鮮卑)、北燕(漢族)

五涼:前涼(漢族)、後涼(氐族)、西涼(漢族)、南涼(鮮卑)、北涼(匈奴)

以上並非興亡時序!

其中,前趙最初的國號為漢,後來改為趙,也稱漢趙。相同國號的政權,通常先按時序分,如前趙、後趙;時間交叉則加上表示空間方位,如西秦、南燕、北燕。

關於五代十國的記憶,傳統的口訣是:朱李石郭劉,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還有網友蝦米老師特別有才,TA編了兩個小段子,也很有意思。

靚湯(後梁、後唐)被進屋(後晉)的漢子(後漢),當粥(後周)喝了。

一前一後兩隻老鼠(前蜀、後蜀),都流著汗(南漢、北漢),把無糖(南吳、南唐)口香糖,放到醋瓶(南楚、南平)裡,然後去聽五月天(吳越)唱民歌(閩)。





田村山語


看的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