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什麼說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

Z在下頭很硬


我是漢族,

要不是滿清,現在新疆,西藏,青海,內蒙,東北,都是外國

感謝康熙,左宗棠。


業務經營者進行


一、文化的落後造成的極端自卑

與其說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表面上看起來是滿清軍隊的殘忍,是對激烈抵抗他們的明朝軍民進行的瘋狂報復,不如說是源自他們文化的落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民族自卑感,這也就衍生出來在他們穩坐統治地位之後而頻頻發生的文字獄——並且還是發生在所謂的康乾盛世。

極度的文化自卑使得他們在統治手段上近乎神經質,唯一比元朝時期開明的便是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任命漢臣,至少在表面上看起來他們還是尊重中原文化的,即便如此,漢人即便能夠位居一品大員,但是他們卻永遠沒有向滿族人那樣的爵位以及相應的待遇,也就是說,文化的自卑也導致了他們對漢人的極度不信任,所謂的百般打壓、千般提防,無非是在他們的文化認識當中,他們自己就認為自己的文化是落後文化,但是這種自卑沒有使得他們採取謙虛的態度去學習,而是在制度上採取了隔離的辦法——既不得不承認中原文化的先進,又擔憂他們被同化之後,民族文化徽記的消失。

與之固步自封的文化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中原文化的開放性,早在唐朝時期,西安就已經是國際大都市,眾多文化摻雜在一起,卻沒有因此產生出任何排外的思想,雖然中後期對景教也就是基督教曾經有過驅逐,但這也是受到了佛教的波及,而滅佛行動也是由於體制出現了問題,而不是佛教文化的問題。況且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事實上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佛教,佛中有儒道,儒道中有佛,相互交融、相互借鑑,雖然常有你來我往的辯論,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推進了文化的進步,這同滿清文化成為文明桎梏是迥然不同的。若有人說康熙學習了許多西方的先進知識,這應該是開明的吧?如果在一國之君的位置上真正認識到文化的先進性,那麼他會在全國推行,然而,康熙卻僅僅作為了自己的愛好,使得西方先進學科只能是一代而終。這不是說康熙格局小,而是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他的格局被侷限在了民族的矛盾上,先進文化絕對不能覆蓋到被統治的漢人當中,否則,居於少數的統治者民族將會岌岌可危。

所謂乾隆的十全老人,這個稱號完全是極度自卑轉成了極度自負,也導致了中國文化的止步不前,誰能比皇帝更進一步、更高明一些?所以,清朝能出《紅樓夢》這樣的悲劇小說,卻難出《西遊記》這樣的顛覆性小說,清朝也不乏文人墨客,卻只是賣弄風騷,“人生若只如初見”的你情我濃,悲悲慼慼,卻沒有出現一個像“知行合一”的王陽明。

二、制度政策的落後

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歐洲還是矇昧時代,上千個小國家星羅在歐洲大陸。但是到了清朝時期,卻是一個大反超。這其實本質仍舊是文化自卑所導致的,但這裡不僅僅體現在文化本身的落後上,而是體現在了制度政策層面。有資料顯示,當年英國使節希望和乾隆皇帝開展國際貿易時,乾隆並非是真的有著天朝上國的驕傲而拒絕,恰恰是企圖通過把自己封鎖起來,斷絕和這些奇技淫巧的來往,保住自己的所謂高大上。

制度政策的落後,不得不提及閉關鎖國所帶來的極端破壞。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是當年清朝為數不多的開眼看世界的明臣之一,然而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在他的觀念裡竟然有著和當時中國人普遍有著的荒謬認識——那就是外國人的膝蓋不會打彎,只要把他們打翻在地,他們就再也不能自己起來了,而這種令人噴飯的錯誤觀念甚至持續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如果揣著火車、輪船是用牛拉的這種觀念去和堅船利炮的外國人去戰鬥,結果可想而知。

三、國際事務敏感性過低

康乾盛世,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似乎是在說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打造了一箇中華民族前所未有或是說與漢唐不分伯仲的繁華鼎盛,果真如此嗎?不得不承認的是,清朝在對現在中國的疆土上具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同樣在國土上清朝也有許多失敗的地方,在這裡筆者不想就疆域論疆域,而是想說,清朝的統治者感知世界、對國際事務的敏感性太低。

其實應該在康熙朝和沙俄的歷次戰鬥中應該發現,當時的清朝已經落後了,然而這些不但沒有引起他們的警覺,反而是加以粉飾,大肆宣傳康熙的文治武功,甚至這種觀點一直延續至今,那麼當時的清朝究竟有沒有戰勝沙俄?如果戰勝了,為什麼割地的反而是清朝?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夠同世界及時接軌,中國還不至於落後,因為明末時期,中國對西方世界的優勢已經逐漸減弱,從火炮的製造工藝上便可以看出,而明滅亡至康熙朝,為什麼中國沒有遭到大規模的入侵,筆者認為,當時的歐洲已經開始了殖民侵略,但是一方面他們的主要精力在印度、非洲、中亞、美洲,因為這些地方光是在疆域上就足以令他們笑話一個時期了;另一方面,歐洲國家之間的爭霸,使得霸主交椅幾易其手,而他們爭霸的焦點也就是這些新開發的殖民地。等到這些列強基本上勢均力敵的時候,也就是他們聯合開發新殖民地的時候,特別是美國的獨立,使得美洲這塊曾經的殖民消失,列強的目光,自然就對準了還在天朝夢中的大清。

其實,中國即便已經落後於西方,但是隻要及時跟上時代步伐,也絕對不會讓人魚肉,因為,泱泱中國有著同根且統一的文化,這與其他大陸小國林立的局勢是不一樣的。一家之言,拋磚引玉,也請高明讀者留下您的觀點。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滿清入關以後,清朝統治者為鞏固大清統治的根基,對反清人士進行了大屠殺,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文字獄等等。大清建立之初,更是用武力強迫百姓剃髮易服,這就是赤裸裸的血腥鎮壓,死傷無數!到了清朝晚期,八國聯軍進軍中國的時候,老百姓更多的是選擇冷眼旁邊,學子們更多的是咬牙切齒,畢竟清朝簽署了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致使中華民族的尊嚴喪失殆盡。多數人都喜歡看清宮劇,劇中很多片段對於清朝歷代皇帝對於百姓的殘害都加以了弱化,,雖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是真實存在的!

滿清入關時,中國老百姓的小農意識,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已經存在了千年之久,除生活用品以外的消耗品並不是特別的依賴。農耕時期,一般的普羅大眾基本上都是窮人,再加上後來乾隆皇帝的閉關鎖國政策,大清體制內部官員腐敗嚴重,很多貪官都被養肥了,但卻苦了百姓。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朝百姓麻木到已經是事不關己的態度了,更甚者有人拍手叫好!英軍登陸之後,不少民眾還主動給英軍當嚮導。在他們看來,洋人買東西給錢,然而清兵買東西卻不給錢,所以洋人在他們心中肯定比清兵好,所以他們才麻木到給侵略者做嚮導。當然也有一部人抵抗英軍的侵略,然而這些抵抗抵抗並不是因為他們愛國,主要是當時英軍強暴了不少少女。

清朝體制,致使很多官場出現嚴重的腐敗現象,以至於很多人“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大清末期,我們看到很多底層的老百姓與侵略者合作的場景,什麼家國情懷,對於老百姓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侵略沒有傷害自己的家人,而且還給自己好處,何樂而不為呢?相比大清繁重的苛捐雜稅、殘暴不仁,侵略者在他們心中要比大清好多了!那個時候的老百姓甚至連漢奸都不知道是什麼,更何況讓他們去愛國呢!


公元前


滿清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離我們最近,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最大,滿清王朝時期,雖開創了“康乾盛世”,但也留下了“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的說法。

為何會有這麼一說,我認為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敘述:

滿清入主中原後,由於其是偏安在東北的少數民族,統治階級的侷限性和長遠性遠遠不如我漢民族,其統治時期所奉行的政策對我中華落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傷。


一、文化壓迫——文字獄

文字獄雖然歷朝歷代都有過,但滿清的最為有名,最具有代表性。

滿清統治者為了禁錮民眾的思想,鞏固其統治,瘋狂推行文字獄,滿清時期的文字獄涉及人數之廣駭人聽聞。

順治年間,興起文字獄七次;康熙年間,興起文字獄十二次;雍正年間;興起文字獄17次;乾隆年間,興起文字獄高達130多次。而每興起一次文字獄,涉及人員都是三到九族,前前後後、上上下下達幾千人之多。

乾隆時期著名的胡中藻詩獄,胡中藻是鄂爾泰的門生。乾隆帝對鄂爾泰、張廷玉兩人在朝中結黨營私,權勢過大極為忌恨,於是興起胡中藻獄,借題發揮以打擊鄂、張朋黨。胡中藻著有《堅磨生詩鈔》,乾隆指摘詩中“一把心腸論濁清”之句,“加濁字於國號之上,是何肺腑?”詩中“與一世爭在醜夷”、“斯文欲被蠻”等句,因有“夷”、“蠻”字樣,被指責為詆罵滿人。又:“雖然北風好,難用可如何?”“南鬥送我南,北斗送我北。南北斗中間,不能一黍闊”等詩,則扣以南北分提,別有用心之罪。結果胡中藻被殺,鄂爾泰撤出賢良祠。

有些文字獄都是捕風捉影的,沒有實際依據的,但滿清統治者寧錯殺也不放過的做好,造成了很多的冤假錯案。他們不允許民眾在言語上、書面上有任何不滿,造成了滿清時期大多數知識分子為求自保,只好封閉了自己的思想,讓人不敢有輿論可言,更不要說什麼思想建議了。

根據現有史料顯示,滿清文字獄持續了二百五十餘年,幾乎貫穿了整個滿清時期。極大的阻礙了文化發展的進程,更是對文人思想的一種極端摧殘,使得整個社會思想禁錮、文化扭曲。

二、對外關係——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拒絕交流是滿清對外關係的基本政策,此政策是在康熙時期形成,乾隆時期得到全面強化,直到末期被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

其中最為突出表現是實行“海禁”,早期是為了針對南明和鄭成功,但到了康熙時期,尤其是臺灣歸順以後,則就主要為了制漢防夷。

到了乾隆時期,制定了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指定了外國商船隻能在粵海關——廣州一地通商。標誌著滿清徹底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除外,還制定了很多限制外商的禁令,禁止外商在廣州自由出入,禁止五穀、金銀、絲綢等出洋,禁止華僑歸國等等。

閉關鎖國,不讓國人走出去,也不讓別然走進來,完全阻隔了中國與西方世界的接觸,也就完全堵塞了可能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三、蔑視科技、宮鎖西學

明末,“西學東漸”漸成氣候,滿清前期亦有延續,由於羅馬教廷狂妄地傳來禁止異端的教皇諭令,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便藉此下令禁教,將西方的傳教士連帶西學一起拒之國門之外,“西學東漸”至此被掐斷。

雖然康熙皇帝喜愛西學,也的確下功夫學過,還得到了西洋傳教士的讚譽,可康熙皇帝卻把西學鎖在宮中自己學,禁止在宮外傳播。有張成日記為證。

“他(康熙皇帝)告誡我們,不要在我們所去的衙門裡翻譯任何關於我們科學的東西,而只在我們自己家裡去做。”

一代明君,本該倡導國人學習科學技術,卻禁止洋教師在宮外翻譯西學,這又該對康熙大帝怎麼樣的評價。

乾隆對西學的態度是盲目蔑視且帶有敵意。乾隆帝認為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是“異端之尤”,可以“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

在乾隆主持編撰《四庫全書》只收錄農、醫、天文、算法等少數科技外,對科技著作不收錄。在此期間,更是有兩部重要的科技著作被毀了。

  • 1、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是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被外國學者稱之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在國內失傳兩百餘年後從國外找回)。

  • 2、明代畢懋康的《軍器圖說》,此書羅列了各種火器,圖文並舉;敘說製造、使用以及威力等。

這就是我們的康熙爺、乾隆爺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如此的糊塗、狹隘。

四、實行思想文化專制——奴化民眾

自宋以來,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都推崇程朱理學,到了滿清康熙時期,更是把程朱理學推到了無可比擬的至高地位。

1713年,康熙帝命熊賜履、李光地等編輯《朱子全書》,並親自撰序言,說“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生(指朱熹)之道不可為。反之身心,求之經史,手不釋卷。數十年來,方得宋儒之實據。”

康熙皇帝為什麼鍾情程朱理學,是因為程朱理學使儒學走向了政治哲學化,為封建特權統治提供了精細的理論指導。

程朱理學認為“三綱五常”都是理的流行,民眾應當“去人慾,存天理”,自覺遵守三綱五常的道德規範。程朱理學企圖在“理”的名義下,建立起上自朝廷下至百姓一整套周密的社會秩序,勸誘讓民眾通過“滅人慾”的自我修養方法,以達到自願服從統治的目的

這樣的理論與康熙所推行滿清一族專制和皇帝集權相得益彰,正符合他們實行思想文化專制、推行奴化教育的需要。

程朱理學在經過康熙、雍正、乾隆加上他們腐儒奴化的理論,變成了毒性更強的專屬於滿清的“程朱理學”,在這種統治下,民眾只能愚忠、愚孝。

五、倒行逆施——移植奴隸制且長期保留奴隸制

《中國通史》記載:多爾袞、福臨堅持入關前落後的“滿洲籍家僕資生”的農奴制,大量的圈佔田地,逼迫民眾為奴,設立皇莊、王莊、八旗官員莊田,迫使花上百萬漢民“離其田園,別其墳墓”,“婦子流離,哭聲滿路”,生活極端困難,大量死亡·····

從上述資料可看出,滿清貴族企圖把奴隸制從滿清發祥地——東北,移植到已實行封建制兩千餘年且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態的關內之地。

這種倒行逆施,雖因“逃人”問題(即漢族大量奴隸逃亡)未能得到推廣。可已存在了京城周邊的皇家田莊、王公貴族田莊、旗人田莊以及滿清貴族家內。同時,東北大部分地區長期沿襲奴隸制。

而且,還為奴隸制制定了法律,讓其得到了法律的保護。

《中國通史》記載“滿清律沿襲明律而‘參以國制’,仍然維護殘存的滿族奴隸制度,以保護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家生奴僕及契買奴僕,須世世為奴。奴婢不能與良人通婚。奴婢毆打主人處死。但主人殺奴婢,處杖刑或徒刑·····”

縱覽我國曆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完成了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秦力掃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滿清這一倒行逆施的行為,無論從社會形態還是各個方面來看,都是歷史的大倒退。

總結,雖然康熙、雍正、乾隆等滿清統治者,有著一些歷史功績,但這並不是他們實施這些政策的原因。整體來講,滿清入主中原,可以說是漢民族一次歷史劫難,在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所以我認為“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沒有一點錯。


歷史長河緩緩淌


大清的江山是撿來的。如果明朝不是抗倭援朝,傷了自己的元氣,國力耗盡,導致農民起義,如果不是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起義軍與明朝殊死搏鬥,甚至攻入京城,如果不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的大門,那麼割據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努爾哈赤是沒有機會入主中原的。

俗話說,優勝劣汰,但是王朝的更替一般都是建立在武力的基礎之上的,“優”也僅僅是武力上的“優”,入關前的滿清兵強馬壯,通過武力擺平了朝鮮,通過聯姻搞定了蒙古各部,虎視眈眈中原多年,終於等到了歷史的垂青。

也許正是因為大清朝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給了滿清統治者一種錯覺,讓他們養成了唯我獨尊,自大固封的性格,並沒有搭上世界性的工業革命列車,甚至被遠遠的甩到了後面。直到被狠狠的揍了,還沒有覺悟呢。

國家沒有了人才,只有奴才

明朝雖然也是封建社會,皇權至上,但是明朝時期的大臣是敢於說話。明朝中後期,士大夫的主體意識日益高漲,思想空前活躍,言論也非常自由。大臣們在皇帝面前不僅不點頭哈腰,唯唯諾諾,甚至還敢動輒說“不”。比如一代名臣海瑞上書大罵嘉靖皇帝。這種事要是擱到大清朝,早拉出去砍腦袋了,但是嘉靖卻不敢。

反觀大清朝,由於入關前的滿清還處於半封建半農奴社會,所以入關後採取了極端的統治制度,視天下人為奴才。而八旗內的子弟,更是以奴才自居,以能當愛新覺羅的奴才為傲,甚至漢人大臣連自稱奴才的份兒都沒有。

文字獄,屠城,留頭不留髮,這一番操作下來,普通百姓是噤若寒蟬,沒有人敢對大清說一個不字。朝廷內,雍正設軍機處,皇權集中於皇帝一人,連軍機大臣都是皇帝的大辦事員,何況普通官員。

重用滿洲貴族,排斥漢人大臣,而滿洲大臣們不過是一群搖尾之人,坐享祖宗留下的基業。中國曆朝歷代總有名侯名將名留千史,但是提起清朝,你能想到誰?

閉關鎖國,錯過世界經濟浪潮

提起閉關鎖國,清朝就會甩鍋明朝,說是承襲明制,但是兩者是有根本的區別的。

明朝海禁,主要是防止倭寇,是對國家領土的保護,而且這種政策是伴隨著倭寇侵擾的力度不同而不斷改變的,隆慶帝的時候,倭寇問題基本解決,海禁也就隨之取消,明朝以開放的姿態積極向世界學習。

清朝海禁,主要是防止反清勢力。清朝是少數民主入主中原,所以終其整個朝代都在提心吊膽,擔心自己被趕回老家,所以清朝的海禁自始至終都沒有放鬆。而且,清朝海禁,不僅禁的是地域,更重要的是禁錮了人心。

1793年,大清乾隆年間,英國特使馬戈爾尼來訪,他帶來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榴彈炮、迫擊炮以及卡賓槍等武器,他覺得這些先進武器一定能吸引清朝軍官的興趣,可惜讓他失望了,清朝軍官們絲毫不感興趣,甚至當時的軍機大臣福康安拒絕參觀馬戈爾尼精心準備的軍事訓練。

難怪馬戈爾尼在日記中寫道:“滿洲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進步,或者更確切的說反而倒退了”。在馬戈爾尼看來,清朝不過是一個“泥足軍人”,輕輕一碰就能把他打倒在地。


歷史總是螺旋式上升的,王朝的更替並不一定是歷史的進步。是非功過,後人評說,滿清結束統治已有100多年,自有公正的論斷。


歷史百小生


“滿清誤我華夏三百年”,有多少人對這句話信以為真?但個人看來,這根本就是極不負責任的說法,是將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後強行甩鍋!

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後捱打,看的透徹一點,它其實是小農經濟,封建社會的落後捱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就是說,處在封建社會的末尾,哪怕是明朝繼續存在三百年,同樣是落後捱打的下場。


只是清朝在資本主義列強湧向東方之前,提前取代了明朝而已。於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清朝的屈辱歷史,成為漢人甩鍋的理由。這其實是不對的。

當然,對於中國近代的落後,並不是說清朝完全沒有責任。有肯定是有的,比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扼殺了戊戌變法等進步改革,又如清朝統治者腐朽不堪,喪權辱國也是事實。

但大家要明白,在清朝時期的歷史條件下,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魏源那樣“睜眼看世界”的進步思想!因為當時的人們,已經被傳統文化禁錮了思想!

從商周開始,國人就以“天朝上邦”自居,稱四周為西戎,北狄,東夷,南蠻。滿滿的自負與蔑視。一直到清朝,這樣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影響著人們,對於西方世界,同樣以“上國”心態對待,不重視,或者說看不上西方文化,科技,也是能夠理解的。

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裡,我華夏地大物博,要什麼有什麼,本來我們就是最優秀的,為何要向爾等學習?是不是這個道理?

因此說,清朝的落後,有統治者軟弱腐朽的原因在裡面,但同時也是傳統思想中,故步自封,妄自尊大,保守陳舊等糟粕文化的落後。


中國古代長期領先世界,因此滿滿的就嬌縱自負了,越來越活在自己營造的“天朝上國”夢裡,不被打一下,是醒不過來的!


Mr這史香


謬論!一派胡言!這是蒼天的選擇,自有它的道理。試想如果李自成做天下管理國家會成什麼樣子!漢人不思進取,貪圖享樂,多少千年都是這個樣子,教訓還不嚴重嗎!偶爾出個李世民就被吹上天,大清一舉奠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看看明朝只有很小的疆土,你們學點知識不好嗎?


lnan161


我是北派說書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說一下明末的滿清,當時的滿清入關,是遼東總兵吳三桂放進來的,吳三桂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一點私心的,首當是自己的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當然這個是人的一生當中最大的仇恨,讓吳三桂全給貪上了,換做誰,誰也會想要手刃仇人,但是在面對號稱百萬的闖軍的時候,吳三桂自知自己無能為力,便是和多爾袞談,幫我將闖軍趕出北京,遼東就讓給你,所以多爾袞就同意了,結果北京打了下來之後,多爾袞不僅僅想要遼東,連北京也想要,但是引狼入室,吳三桂已經沒有了辦法,也就是說,不是大明沒有能力抵抗大清,而是內亂引起。

要知道當時大明帝國已經有了世界上最大的船隊,最強的造船業,那時候還將剛強大起來的英國軍隊擊退過,甚至當時的大明帝國一度出現了君主立憲制的苗頭。

但是當滿清接過管理天下的權限後,它卻將一切扼殺在了搖籃裡,耽誤我中華三百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對通商口岸進行了限制

滿清政府是對外來的文化非常牴觸的,雖然說它也融入了漢人文化,但是某種程度上還是比較牴觸的,誰讓當時的後金人口占絕對劣勢呢?所以它絕對不允許外來文化再次入侵,但是無形當中,卻錯過了以英國為車頭的工業革命,還限制了造船的噸位,不是越大越好,反而是越小越好,你說這是人乾的事兒?

實行全面海禁,對海外的華僑生死不聞不問

我們知道,在明朝的萬曆時期,明朝的海上貿易已經很強,為了搶奪大明帝國這個龐大市場,英國和西班牙曾經在海上狠狠幹了一架,而明帝國還是講信用的,幫助老客戶西班牙打敗了英國,英國無奈向大明帝國賠款,然而到了清朝,清朝反倒全面海禁,導致了西方先進技術被阻隔在了國門之外。

最重要是1740年的乾隆時期,印尼爪窪島上發生了對華人的屠殺事件,造成了數萬多華人遇難。那時的駐印尼的總督十分恐慌,畢竟這是強大的大清子民啊,他最後決定派出了代表團,誠惶誠恐的向中國致歉,然而讓荷蘭人吃驚的是,乾隆說,這些人都是不孝子民,說白了都是前朝遺民,死就死了吧。


北派說書人


滿清GDP全球第一!這事怎麼不說?


胖大叔吃美食減肥瘦身


滿清時期,我中華人口繁衍,生活相對還好,這算是一利吧!但是從歷史總體發展趨勢來看,滿清確實誤國!

也許到了歷史的風口,滿清正好在風口上,而他的表現又是不盡人意,所以他誤國!

如果把明朝拉到這個風口,也許會比清朝好得多,從這個節骨眼上看,吳三桂才是我中華的大罪人!

當然如果把盛唐強漢放到風口,毋庸置疑,表現肯定良好;但如果是五胡時代呢?兩晉時代呢?表現的也許還不如清朝!清朝的表現頂多是中下等!這是我的結論!

再來說,清朝康雍乾盛世,後期衰敗,這是我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規律,怪不得別人!壞就壞在,風口出現在了清朝的衰敗時期,如果事前期盛世,表現也許會更好!

西方人還提出過,侵略中國是傳播近代文明;西方人確實傳播了近代文明,但是方式確不是一般的不要臉!

對我中華來說,近代史很屈辱,但是也打醒了國人;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後繼,救亡圖存!越是艱難困苦,越顯我中國之民族凝聚力!禍兮福之所倚,這就是我中華老人的話,時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輝!因為現在的中國盛世,就是從苦難中化繭成碟而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