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哪本書對你有一生的影響?為什麼?

愛書如命的老餘


到現在為止,可能還沒有哪一本書對我整個的一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我相信,也沒有哪一本書能夠有這麼大的威力,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要按人生的不同階段來說。

求學階段,應該是魯濱遜漂流記了。新課標語文必讀書籍不知道90後還有沒有印象,總共12本書,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本魯濱遜漂流記。這是我收到書之後兩天之內讀完的,具體的情節就不再敘述了,這本書讀完之後我便魔怔了,整天幻想著發生跟主人公在書裡一樣的情節,但是結局不太一樣,我是一座孤島的主人,我擁有忠誠於我的僕人,我有可以利用的資源,我就是這個島上的國王,我需要處理各種在島上發生的事情,但是,我不需要別人來“拯救”我,因為我過的非常好!有一段時間我往往陶醉於這種幻想而逃避現實,整天都盼望著早點睡覺,開始我的國王生涯,對於我而言,它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在另一個空間的真實的世界。後來,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一直伴隨我直到現在,我成為了一個擁有兩個世界的人,在另一個世界,我的境遇經常發生變化,但最重要的是在這個世界,我是中心,雖然偶遭苦難但是結局一定是美好的。這種變與不變是我當時的所見,所思,所想,所遭遇的情況的對稱。

工作之後也讀了一些書,但是並沒有太大的印象,但是,我讀的最重要的一本書便是現實。就像毛澤東在矛盾論裡面說的,在一個社會中對立矛盾還沒有發生激化的時候,兩種矛盾是可以共存的,但是,工作之後,這種矛盾便發生了激化,工作中的不順與難題沒法排解,就只能到另一個世界尋求安慰,那個世界是極其美好的,但是這種美好與現實的情況發生了強烈的對比差異,矛盾便發生了激化,於是,我對現實就越發不滿,工作也陷入了僵局,於是,我便離職了,回老家了。

在老家的這段時間,我反思了一下。確實我的問題多一些,這些問題就是我太過理想化了,也可以理解為對現實矛盾的逃避與理想世界的自我重構。這是一對矛盾,在矛盾未激化時,我還好,隨著現實情況的改變,矛盾激化了,我便不好了,所以,我準備丟了我的那一個世界,重新回來面對這個現實的世界。

所以,對於我的下半生,我可能要好好讀一下矛盾論了,究竟有什麼樣的效果,我期待著!



藤椒味泡麵


都說女人是一本書。

影響我人生方向與軌跡的主要有兩個女人。一本叫《童年》,一本叫《大學》。

不過,不是高爾基寫的。

都說原生家庭映照人的一生,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命運“。母親很勤勞,忙裡忙外,幾乎沒有督促過我們姐弟的學習!但,我們學到了她的勤勞。她總有忙不完的活,孩了也理所當然地幫著幹很多活。燒火做飯、洗衣擇菜,割麥放羊、甚至是挖地賣瓜,這些我們兄妹都幹。

母親雖不督促我們學習,但我們寫作業的時候,她總在邊上陪著。她看書,嘴裡常常念念有聲,眼睛卻不好,書湊得很近。這影響了我們整個童年以及一生。哥哥有一大木箱的連環畫。而我上初中時,一週只花二角錢,那還是每週一次學校加肉的餐費。剩下的一塊錢,就是一筆鉅款了,總夠一週買一本《小溪流》、《兒童文學》什麼的!

成年了,又有一個女人使我品讀了“大學“。

這個人是我孩子的母親。

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更有人說,婚姻是一座墳墓。也許,並沒有那麼可怕,但起碼,婚姻裡總會有幾場風雨雹雪的。

在這個女人這裡,我們漸漸學會了寬容、忍讓、遷就和相敬如賓、相安無事。在書本里,我們讀別人的故事;在婚姻裡,我們讀與女人相處的《大學》。

甜蜜消退,不鹽不淡;激情過後,柴米油鹽。在充滿矛盾和責任的婚姻裡,終於到了中年,終於我們的負重越來越重。但很快,我們會從而立至不惑,再知天命。在這所大學裡,我們終於學得了“自由”,畢業了!

從此,我們進入了一個脫俗入佛的“無為”“中庸”“非攻““逍遙”的“大糊塗"境界!



微笑楓哥


平凡的世界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我在上初中的時候讀的一部小說,當時是找同學借回來看的,而且連著讀了三遍。雖然後來這幾十年沒有再翻開過這本書,但它一直都在影響著我。

孫少平在食堂就著自來水吃被稱為“非洲”黑饅頭、進城當攬工漢等一些情節到現在都歷歷在目。

在逆境中一步步長大的孫少平從來都沒有抱怨生活對他的不公,而是在不斷的與命運抗爭中去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想要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就是永遠不服輸!


薛哥愛寫字


讀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不僅令我找到自我的信仰,同時還讓我的步伐,踏入進了豐富的精神世界中。

《道德經》是我讀的第一本文言文書籍。它其間宏大的世界觀,改變著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道的智慧,方是真的大智慧。

我每多讀一遍,大道就會再次重塑我的認知。

自最初認為的百科全書(哲學、修身、保身、治國、馭人、兵家)……到如今心中的道!

這是信仰的萌芽、是視野的開闊、是自然的法則、是修身的頓悟、是大道的規律……





書從文


1,《格林童話》。小學最愛,陪我度過純真年代。

2,《水滸傳》。初中時讀了好幾遍,一百零八將背了個爛熟,最喜歡兩個人的結局:公孫勝與燕青。

3,《厚黑學》。高中三年級,別人在拼命讀書,我卻著迷在李宗吾的筆下。

4,《呼嘯山莊》。大學時連讀兩遍,被故事情節抑鬱了很長時間,可惜那麼濃烈的愛恨我無法擁有。

5,《老子他說》,從這本書開始,才真正接觸傳統文化,那年,我已經二十四歲。

6,《紅樓夢》,某男用自己讀了七遍之成就勸我好好讀讀,問我到底喜歡林妹妹還是寶姐姐,我告訴他,我只喜歡前面那兩首詩詞,歸納起來就是: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7,《大佛頂首楞嚴經》。三十歲,當我第一次讀這本佛經,淚如雨下,終於明白什麼叫“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世間糟粕書”。

8,《覺悟之路》,那爛陀長老的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佛與佛學及佛法,從此,對宗教的最後一絲疑惑被徹底掃除。

9,《三體》,三十七的女人連讀三遍,看來,劉慈欣這本小說真的很有魔力啊。

10,《明朝那些事兒》,快四十歲的時候讀的書,十二歲的女兒問媽媽你最喜歡裡面的那個人物,我說,對歷史不是為了喜歡誰,而是為了

讓自己活得更明白。個人。。。。。。。。。


一秒萌萌噠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包容的智慧》這本書對我有一生的影響

這本書主要收錄的是鳳凰衛視劉長樂先生與臺灣佛光山星雲大師的對話,這本書的作者自然就是星雲大師和劉長樂了。

星雲大師是一位得道高僧,大師少年立志——此生一切“為了佛教”。及至八十高齡,不懼跌跤斷骨,仍然雲水行腳於全世界,到處講經說法、隨緣度眾。而大師所念茲在茲的,還有兩岸同胞的親情往來。

劉長樂先生是鳳凰衛視的老闆。劉長樂和來自海峽兩岸、五湖四海的員工,形成了華語媒體中獨特的多元態勢、融合道路和專業主義激情,放大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互補、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整合。鳳凰的聲音,表現在話語權,生命的尊嚴,創造的快樂,圓融共進之中。

這兩位大師作者的書,自然是很精采,書名又叫《包容的智慧》恰恰適合處於人生某一階段的我,不再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這階段恰恰需要包容萬物,開闊心胸。

讀了《包容的智慧》一書,不禁佩服長樂先生,到底是傳媒大師、鳳凰領軍,竟然引出大師這麼多智慧語錄,而且當機對機,對答如流,妙趣橫生,回味無窮。“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這裡看得見的是月,嗅得出的是花,心悟的則是境——意境,禪境。佛界與傳媒界、高僧與名士的對話,在平易處交流,交流人生的歷閱,世間的故事,生活的感知,意趣盎然,言近旨遠,讓我於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於暗香浮動處觀照了明月。

這就是這本書為什麼對我有一生的影響!希望更多的讀者讀了這本書也能從中受益。





熱活了


諸葛亮的 《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槐蔭守望者


我覺得是《唐代文學故事》

歲月在牆角剝落看見小時候,小時候一直到現在,很喜歡的一本書便是《唐代文學故事》,它圖文並茂,內涵經典。

小時候讀不懂它,只覺著上面的畫很好看。於是,經常用一張白紙附在《唐代文學故事》的插圖上面,描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臨摹“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

長大後,我能讀懂它時,越讀越覺得它像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佳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雖然它經歲月的磨損已泛黃、缺角,但其中的名篇名作皆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絕世之作。讀它、品它、背誦它的過程,似與高人交心,簡直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此時方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就其“篇篇俱是雲煙滿,句句皆取錦繡裁”的筆落驚風雨,驚天地、泣鬼神的篇章的文學價值、收藏價值而言,它的市場價值(原版正版86年第一版,淘寶上均價2380元)應遠不止這個數。所以,值得購買、品讀、收藏。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杜甫的“三吏三別”,“三吏”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是指《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它們的創作背景主要是安史之亂,朝廷徵兵打仗,勞苦大眾飽受戰亂之苦,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田地荒蕪、民生凋敝的蕭條慘淡境況。

《石壕吏》中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區區幾句話從側面便把因戰亂使民不聊生,家破人亡,窮困潦倒到何地步表現得淋漓盡致。《新婚別》中“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作者並沒有直接寫官役怎樣刻不容緩地強徵兵丁,而是寫了一對新婚燕爾“暮婚晨告別”的“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的被迫離別情景來表現。

中國詩詞、名作之美便在於此,美在不直白、不張揚,溫潤、有底蘊,無須彰顯便意味深長。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五千言八十一章《道德經》幾乎重塑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和他的儒家是入世和救世的。尤其是孔子的一生追求,可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典型。

在很多人的認識中,老子和他的道家是出世和避世的。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走避之”,但是真正讀懂《道德經》後,在其不爭、處弱的主張之下,其為天下蒼生悲愴命運所發出的“憤世”吶喊,每每讀之,都能讓後世吾輩為之震撼……

老子在第七十四章中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一旦老百姓因生不如死而不畏死之時,拿死去嚇唬老百姓是沒有用的了……

老子第七十九章中“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說的是,一旦統治者行惡政太多,欠了老百姓太多的“債”,僅僅是用一些“德政”來安撫和化解他們和老百姓之間的積怨,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孔子和老子所處的時代,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是一個盛產思想和經典的盛世。可在老子們看來,那是一個禮崩樂壞、民不聊生的十足亂世。在老子心中,君王、諸侯公卿這些“肉食者”,絕大多數粗鄙淺薄,不知修身明理,不能深悟深體天道,都又利慾薰心,貪得無厭,搞得自己身死族滅,雖是咎由自取,但由此導致的天下破敗、民生凋敝,卻讓老子不得不發出憤世怒喝,他把對統治者的憤慨和譴責,統統寫進了《道德經》。可以說,他的憤慨和譴責有多強烈,他對天下蒼生的愛就有多深。

處弱不爭的《道德經》,卻是以觸目驚心時時讓我震撼和警醒。


行之說易


《飢餓的盛世》

我們知道,清朝有個盛世,康乾盛世堪比以往歷史上任何時代的盛世,但卻盛極而衰,嘉慶年間民間便風起雲湧。可就在幾年前的乾隆時代,天下扔一派祥和樣子,上層皆沉浸在盛世之中,放眼望去,乾隆當然有他驕傲的道理:整個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正在井然有序地生活,所以他可以天朝自居,十全老人因此而導致中國錯過最後一次與世界接軌的機會,對此張宏傑先生有他的闡述,建議每個喜歡歷史的人都讀一讀,哪怕不喜歡歷史,也應該讀讀,一定能收穫到東西的。

讀完這本書,還可以讀讀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