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老家回不去了,怎麼留下深刻的記憶?

阿明在新疆


導讀:

留得住鄉愁,記得住鄉音,不改的是對家鄉的那份深情。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無數遊子不能回到老家。思鄉之情是與生俱來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困難是暫時的,待到抗疫完勝之時,再用沉甸甸的一份痴心,共話家鄉變化,同敘綿綿鄉情。

一、線上傳情,再看媽媽慈祥的臉

思念家鄉,遙知家鄉變化很大,而如今鄉村的路途不再遙遠。4G通信技術更加成熟,5G通信技術已經開始進入商用階段,人們可以隨時與遠方的家人,利用微信等聊天終端,傳遞信息,互相問候。

二、物流快遞,再次品嚐家鄉的小米糕

阿里、京東、順豐、圓通等快遞公司,在疫情防控阻擊戰最艱鉅的日子裡,動員所有員工堅守崗位,在保證抗疫保障物資快速送達的同時,也為普通市民生活必需品的供給和採購,架起一條快捷通道。遠在外地的你,特別是堅守抗疫一線的人們,通過快遞方式,便可品嚐到家鄉的風味特產。

三、花開四季,濃濃鄉情伴君遠行

好兒女志在四方。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際,無數熱血青年,扛起肩上的責任,從四面八方走來,齊聚祖國建設任務最重的關鍵崗位,承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擔,夜以繼日,紮實苦幹,用生命和汗水為祖國的明天而奮鬥,為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而忘我工作著。春風化雨鄉情送,有志之士捷報傳!

結語: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家鄉村前的那條彎曲小河流,不知是否還是那樣清澈見底?村頭那顆百年老槐樹,不知道是否仍然枝繁葉茂?讓歲月見證,讓鄉愁更濃!


明月壇主


家鄉的記憶,很多都是留存在夢裡,那也是每個人夢開始地方,就像雕刻的藝術作品,定格在記憶裡,在以後的人生裡,它常出現於夢境中。忘不了,是因為常常夢見,也許人物會變,但,清晰的場景,永遠都是記憶中的家鄉。

家鄉成為很多人的一種情懷,它是每個人心裡最溫暖的地方,是一種依戀,是感慨,是牽掛。一個人可以去到很遠的地方工作生活,但每每提到家鄉,都會流露出濃濃的懷舊情緒,“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越是節日越是會產生思鄉思親的心情。

回不去的,已成鄉愁,成為很多遊子解不開的心結,月是故鄉的圓,水是故鄉的甜,風是故鄉的暖,人是故鄉的親。一句回不去,已經道出濃濃的思念,怎能忘記?怎會不深刻?故鄉,是很多心目中永恆的家,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某年某月某日,歸心似箭的踏上回鄉之路。


風向之初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偏頗。首先我是農村人,雖然旅居城裡但終究還是農民,因此不存在老家回不去。不過確有一些定居城市的人老家回不過了,但我想既為老家就應是生他(她)養她(他)的地方,那個讓他(她)成長,給他(她)快樂童年的地方早就定格在他(地)的腦子裡,本就是抹不去的記憶,哪裡還要怎麼去刻意去留下呢?


金石山人1


老家回不去了,我們可以聽聽老家的戲曲,想想都快到山頂了,村裡唱戲的聲音還不絕於耳。小時侯不願上地。遠遠的鑼鼓聲更是拽著我愛玩的心,心裡酸酸的,友友有這樣的經歷嗎,不仿一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