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會澤為什麼被稱為“錢王之鄉”?是有錢嗎?

看看雲南


會澤之名,源於境內金沙江、牛欄江、小江、以禮河等數水匯合而得名。

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琅縣,屬犍為郡。

隋朝屬恭州地。

唐初設唐興縣。

南詔置東川郡。

大理國設東川大都督。

元代為東川路。

明朝時為東川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隸雲南省,開置會澤縣駐巧家,翌年遷到鍾屏。

民國二年(1913年),裁東川府,改名東川縣;1927年又復會澤縣。1947年屬曲靖專署。

新中國後改屬昭通專署;1958年10月撤會澤縣並東川市;1964年12月恢復會澤縣,改隸曲靖地區至今。

會澤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部、金沙江東岸、曲靖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03°03′~103°55′、北緯25°48′~27°04′之間。東鄰宣威市、貴州省威寧縣,南與沾益縣、尋甸縣毗鄰,西接東川區、巧家縣,北與魯甸縣接壤。縣境東西最大橫距8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38公里,國土面積5854平方公里,山區佔95.7%。縣城鍾屏鎮,海拔2120米,距曲靖市區254公里,距省會昆明273公里。會澤縣歷史悠久,遺存豐富,街區集中成片,古城傳統格局和風貌保存完整,歷史地位突出,2013年5月18日國務院同意將會澤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上的會澤被封為“天南銅城”,以銅礦資源的開發、冶煉、京運而著稱。保存完好的明朝開爐紀念幣“嘉慶通寶”乃世界最大最重的金屬古錢幣,已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因此會澤也獲得了“錢王之鄉”的美譽。


坦蕩並非沒煩惱


我們先來了解下會澤。

會澤位於雲南東北部烏蒙山主峰地段的會澤縣,建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建元年間,是雲南1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因銅礦的開採和冶煉而綿延3000多年的銅商文化聞名遐邇。

會澤,曾分佈著大大小小數十座礦廠,各礦廠所開採的銅礦,初冶成錠後,將其送往縣城大銅店(耐火材料廠)集中,再由大銅店分發於各路,人背馬馱至水運船上,經昭通直往瀘州,入長江進瓜州,經大運河直抵北京。

清軍入關後,首先在工部和戶部設立“寶源”和“寶泉”兩個中央造幣廠,這兩個造幣廠鑄造了清代歷朝錢幣。清代雲南是鑄錢重地,清政府在雲南設立了一系列的鑄錢機構,以維持清政府的貨幣流通和財政,清代雲南的銅還運至四方鑄錢。

清雍乾時期,會澤設有新、舊“寶雲”兩個鑄錢局,這是僅次於北京中央鑄局的“中國第二大鑄錢局”。鑄造後來,這兩個錢局改稱“寶東錢局”,鑄造錢幣前後歷時200多年,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

會澤銅業在清廷國家財政金融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會澤鑄錢的鼎盛時期,設爐70座,年鑄幣44萬串。爐頭、匠役1500人。正所謂“一山寶氣鍾千古, 四野爐煙繞萬年”。

乾嘉時期,東川府年鑄幣為4億枚。清朝後期的每個中國人幾乎都使用過會澤寶雲鑄錢局鑄造的銅錢。清朝人手裡的銅錢,一半來自會澤。

另外,保存完好的明朝開爐紀念幣“嘉慶通寶”乃世界最大最重的金屬古錢幣,重達41.47公斤,已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因此會澤也獲得了“錢王之鄉”的美譽。


走走轉轉


會澤,是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雲南九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秦漢時期為古夜郎地,漢代設堂琅縣,唐代置唐興縣,明代置東川府,直到清才定名為會澤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熟悉會澤古城的人大都知道,這片青瓦綠苔下,不僅僅是雲南歷史的見證,更是那個年代商貿貨資雲集於此的盛況留痕。這裡鮮有民宿、酒吧,甚至想找一個娛樂休閒的地方都顯得格外奢侈,但只要你來過會澤古城,無需細心,你也會發現專屬於這座古城的與眾不同……在0.92平方千米的會澤古城核心區及近郊,坐落了十二省的八大會館,九府廳州縣的八小會館,二十二座規模較大的宗教性廟宇,加上大大小小的各類廟宇、宗祠,共計一百零八座。
由於礦冶業的興旺,會澤一度吸引了贛浙桂川黔等地商賈雲集,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銅文化和會館文化。如今的會澤古城建築基本保持了會館盛行年代的古樸風格,現代的新建築並不多,新建築也傾向於與舊建築的統一,古轅門內外一片暖融融的古意,廊簷的油彩被夕陽照得透亮,人們好像千百年前的樣子,不慌不忙的從轅門口進進出出,一聲聲不盡相同的吆喝響徹街頭巷尾……會澤,不可不謂是會館之都,廟宇之城。
除去會館鮮明的文化烙印,會澤也是舉世聞名的錢王之鄉。初到會澤,就被它那獨特的街心地標給吸引住!一枚碩大的古幣銅質雕塑,非常惹眼, 圍繞著這枚古幣佈置了盆景花卉、綠植噴泉,如眾星捧月般尊貴,仔細辨認外圓內方的古幣上還印有四個字,即“嘉靖通寶”。

據悉,東漢時期的會澤以鑄造鍛打“堂琅銅洗”聞名遐邇。到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會澤的銅、鉛進入了一定規模的開採時期,這也是雲南鑄幣的開始。為紀念開爐,特用黃銅鑄造了一枚“嘉靖通寶”,堪稱“錢王”。清雍正十二年( 1734),會澤成立“寶雲”鑄錢局時,這枚“錢王”就收藏於鑄錢局“東川寶雲局”。每逢佳節喜慶之日,就將這枚大通寶懸掛於牌坊中央,喜慶過後,便又將其取下收藏好。
這枚直徑57.8釐米,重414千克、鑄有“嘉靖通寶”的開爐紀念幣,不論從直徑和質量上都堪稱世界古金屬錢幣之最,是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厚的古錢幣。在此之前,江蘇省江陰縣的“咸豐重寶”、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太平天國的“聖寶”大錢,號稱最大、最重的古錢幣,但無論直徑、重量、鑄造歷史都不能和“嘉靖通寶”相提並論。錢王之鄉的美譽也正是因這枚“ 嘉靖通寶”開爐紀念幣而得名。

目前位於公園中心廣場上的“嘉靖通寶”大錢幣街心地標建築,便是在原型的基礎上放大39倍而成,高22.62米,重7777公斤,還有一道120米長的彩虹橋,從嘉靖通寶的方孔中斜穿而過。


看看雲南


會澤稱“錢王之鄉”,因藏有“ 嘉靖通寶”開爐紀念幣而得名。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於雲南造錢,是雲南鑄幣的開始。為紀念開爐,特用黃銅鑄造了一枚“嘉靖通寶”,堪稱“錢王”。清雍正十二年( 1734),會澤成立“寶雲”鑄錢局時,這枚“錢王”就收藏於鑄錢局“東川寶雲局”。每逢佳節喜慶之日,就將這枚大通寶懸掛於牌坊中央,喜慶過後,便又將其取下收藏好。

“嘉靖通寶”為圓形方孔銅錢,直徑58釐米,重41.50千克,厚3.70釐米。幣面鑄“嘉靖通寶”四字,每字邊長7釐米,對讀,為魏碑書體。“嘉靖通寶”堪稱世界金屬幣之最,是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厚的古錢幣,國家一級文物,實至名歸的世界“錢王”。在此之前,江蘇省江陰縣的“咸豐重寶”、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太平天國的“聖寶”大錢,號稱最大、最重的古錢幣,但無論直徑、重量、鑄造歷史都不能和“嘉靖通寶”相提並論。2002年6月18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頒發證書,認定“嘉靖通寶”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嘉靖通寶”外圓內方,渾厚朴拙、古意盎然。“嘉靖通寶”反映了會澤乃至整個中國銅業的輝煌歷史。“嘉靖通寶”是會澤明清時期冶鑄技術、經濟文化發展及交流的實物,是會澤銅開採、冶煉、鼓鑄的“說明書”。

通寶,舊時中國錢幣的種名稱,始於唐代,以後歷朝歷代沿用。歷代天子登基,往往改鑄銅錢,在“通寶”前面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鑄於幣面,烙上王朝的印記,作為昭告天下的標誌。從出土的銅錢看,東川府制錢鑄有“通寶”二字的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咸豐通寶”“同治通寶”“光緒通寶”“宣統通寶”“民國通寶”等。



    孔雀寨子


    會澤是滇銅的最大集散中心和銅產品加工與鑄幣中心。可以說,會澤的歷史,就是一部 3000年開採、冶煉、鼓鑄、運銅的歷史。


    會功夫的小會計


    歷史上的會澤被封為“天南銅城”,以銅礦資源的開發、冶煉、京運而著稱。保存完好的明朝開爐紀念幣“嘉慶通寶”乃世界最大最重的金屬古錢幣,已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因此會澤也獲得了“錢王之鄉”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