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对于40岁以上的安庆人,提到百货大楼或百货商场,应该都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尽管当时经济条件不宽裕,尽管商场也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但仍不了三五天就去转一次。

  但就是这逛了千百回的百货商场,猛然想起,恍若隔世,当年商场的商品布局、商品宣传、商品价格,等等,一时还真无法记起。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上篇


  目前我手头最早的百货商场图片资料,为照相业老前辈杨昭宗所提供。这是1958年百货大楼开工前,建筑单位制作的建筑模型照片,拍摄者是杨昭宗。照片的左上角,有这样一段文字:“安庆市百货大楼系四层混合结构,面积3020㎡,计划施工期150天。工人在大跃进中,鼓足革命干劲,保证100天完成。”按图片说明,百货大楼工程由安庆市建筑工程公司承担,并于当年3月11日正式开工建设。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一座面积3000余平方的四层大楼,计划施工期只有150天,尽管如此,实际施工期还要缩短1/3,如果是21世纪的今天,也许可以创造奇迹,但在48年前的1958年,能有这种可能吗?

  有必要对照片说明中的“大跃进”做一个简单的解释。按《高级汉语词典》,“大跃进”是指“中国共产党1958年发动的试图以高速度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运动。”这个口号,起于1957年11月13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实际在这之前的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修正草案)》就已经是农业“大跃进”的纲领。“社员力量大无边,稻垛高得堆上天,摘朵白云揩揩汗,对着太阳吸袋烟。”安庆诗人谢清泉创作的这首民歌,是典型的“大跃进”心态与现状的真实写照,这首民歌也因此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安庆建筑工人正是带着这样一种豪迈,开始了安庆历史上第一座超大型百货商场的建造。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杨昭宗生前向我回忆这一段历史时,心情仍然有些复杂,“你说那是什么工程,浇筑水泥板的钢筋不够,就用竹条子代替,简直是瞎搞嘛!”

  1958年,钢材紧张,建筑工程土法上马,以竹筋做砼的主筋、箍筋和分布筋,替代钢筋。说白了,这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具体表现。百货大楼的建筑材料,多来自于安庆新办的相关工厂,据资料,仅1958年,安庆城区开办的小土窑水泥厂,就有10余个(后因质量达不到要求纷纷下马)。此外,公安局劳改科、建筑公司、东市区等,也相继投资建立了石灰厂和砖瓦厂。不仅仅如此,当时施工条件落后,连最起码的搅拌机也没有(此前糖厂建设,搅拌机是从合肥租借的)。而百货大楼的施工期,又正好与梅雨季节相遇。要抢速度,要抢工期,要放一颗建筑卫星,唯一的办法,就是打“人海”战术了。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安庆市建筑工程公司1952年由长江建筑公司和华成建筑公司合并组建。1958年在编人员为995人,这之中,至少有一半以上,参与了百货大楼的工程建设。数百名建筑工人集中在施工现场,日夜奋战,再加上质量上的缩水,这“卫星”是完全可以放得上天的。1958年7月10日,新落成的百货商场正式对外迎接顾客。而此时,与开工的3月11日,之间只有121天的时间。激进口号“鼓足革命干劲,保证100天完成”,就这样演变为现实。更为奇迹是,同是安庆市建筑工程公司,1958年完成建筑安装工程量为332万元,竣工面积达到4.8万平方米。也就是说,除百货大楼外,他们还完成了4.5万平方米的建筑任务。当年利润为25.4万元。基于此,这家企业1958年受到国家建设工程部表彰,被授予全国建筑业先进集体称号。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1958年初夏的风在安庆城区徐徐掠过时,百天之前还是图纸上的百货大楼,已经在新市路(人民路)繁华地段矗立起来了。大楼主楼向东南,位于新市路与三步两桥、天台里街的十字路口。南大门面向新市路,与新新酒家相对(后改建邮政局大楼),西北大门也就是后来的人民照相馆,面向新市路与状元府街的丁字路口。大楼附楼三层,主楼四层,主楼上方另建有钟塔。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笔者收集到最早的百货商场照片,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末,拍摄者也是杨昭宗。从照片上看,四楼钟塔下方,嵌有“百货商场”四个大字。三楼阳台上,悬有当时最时尚的“大跃进万岁”标语。商场橱窗下方的墙体上,还刷有“行人应走人行道”的交通警示标语。同属于百货大楼的人民照相馆,开业时间略晚些,是40天后的8月19日。同年,安庆城区开辟公共汽车,分设北郊和东郊两条线路(现在的1路和5路),北路至集贤关,东路至飞机场。两车的城内的起始站,都设在百货商场东南大门的十字路口。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下篇


  清末民初,安庆虽“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但“百货”在商界并不能单独成为大概念,而是京广业下面的一个分支。这里的“京广”,是针对地域而言的,指建康(南京)、番禺(广州)、临安(杭州)等地生产的商品。大致分四大类:针棉织品,如毛衫裤、毛巾、头绳、枕套、棉线,等等;小五金,如剪刀、铁包锁,如煤油炉、汽灯、纱罩、鞋眼之类;玻璃搪瓷,前者如玻璃花瓶、台灯、酒杯、桌盒,后者有痰盂、提桶、胶鞋等。当然,大头还是日用百货,包括香水、香片纸、头油、蛤蜊油、杏仁蜜、香脂、甘油、痱子水、爽身粉、牙粉、阳伞、镜子、奶头、梳篦、衣针、帐钩、衣刷、梳妆盒,等等。从用途看,大多为女性闺房中的化妆用品。民国之后,西洋商品如法国白衣香水,英国必嗽定牙膏,美国棕榄皂,俄国纯毛毯,日本二人龙头座钟、汽油炉等,也大量渗入城区的消费市场。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维持多年的这种传统百货业格局,在1958年7月10日,百货大楼开业当天,被完完全全打破了。

  不少老百货员工还对当年百货商场开业有很深印象,他们以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乱”。 从商场竣工到开业,短短有只半个多月时间,准备时间太仓促,“乱”;安庆城区历史上第一家大型商场,没有任何管理经验,“乱”;包括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姚国俊在内的115位员工,都是临时调集到一起的,有的甚至连名字也喊不出来,“乱”;上下两层4大营业区17个柜台,各有各的乱法,集中到一起,更一个“乱”字了得!其实最乱的,就是不同类型的商品经营,集中到统一的经营场地,并以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彻底改变了安庆传统商业的经营理念。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虽然称之为“百货”,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其经营范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从资料上看,当时经营的商品分5大类,分别是百货、棉布、文具纸张,鞋帽、劳保用品。但一些老年消费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全面,至少遗漏了一大项,这就是烟酒。他们仍记得百货大楼几乎几十年不变的商品格局,百货在一楼东大厅,烟酒在一楼西大厅,二楼东大厅,一边是文具纸张,一边是劳保用品,西大厅分别为鞋帽和棉布。尽管如此,在安庆,这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商业巨无霸,安庆的平民百姓,若置办稍大一些的商品,都喜欢去百货商场选购。张爱斌老先生回忆,1961年他结婚时,就是凭结婚证拿到的8两糖票,在百货大楼称的8两糖果,其中3两给了老丈母娘,自己留下半斤招待客人。作家吴牧1970年结婚,也是与夫人一起,在百货商场挑了两个脸盆。多少年过去,他仍清楚记得脸盆底那两条游动的金鱼。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百货商场全透明玻璃柜台,一度让安庆百姓惊讶不已。在这之前,安庆最大的京广业老店,是倒扒狮子街上的“盈生泰”, 鼎盛时期,其总资产高达十多万,并拥有员工40有余,另在上海设有申庄。但商铺里用的,则多是传统的封闭的笨重的木制柜台。百货商场为安庆老百姓带来的,还有它时尚的橱窗陈列。东南向和南向的11个陈列橱窗,每逢重大节日,都会随节日的主题而变换。虽然以突出节日气氛为主,但表现主体,则是当年称得上是“琳琅满目”的商品。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上世纪60年代末,橱窗陈列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电动机械设备,如火车能跑,轮船能开,模特能抬手向消费者致意,等等,更让安庆人啧啧称奇。特别是刚推出的那些天,百货商场的橱窗前,人头攒动,总是挤满看热闹的大人和小孩。那些场面,至今回忆起来,仍让许多老安庆人留恋不已。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百货商场的营业员,是老百姓羡慕的对象。因为他们身处“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这“月”是什么?“月”就是紧俏商品。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百货商场的营业员,可以通过他们工作的便利,以“走后门”的方式,买到一般市面上买不到的东西。不少家庭甚至期盼孩子长大后能去百货商场工作,也能不求人买到一些紧俏商品。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严格地说,百货大楼1958年开业,一方面给安庆人带来了全新的消费环境,另一方面,也给他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带来了新的冲击。其中之一,就是票证的出现。按理讲,开业后的百货商场,因经营范围扩大,有百货、棉布、文具纸张、鞋帽、劳保用品等多类,应该更大程度上方便消费者。但因接下来几年,政府将计划外采购、跨地区供应,改为单一的统购统配、统销包销,加上生产力的不足,最终导致出现日用百货商品紧缺的困局。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以购物挑剔出名的安庆市民,开始被动接受“凭票供应”的非常方式——部分办公和生产用工业品,须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能限量供应;煤矿和地质工作人员的工作服、雨衣、胶鞋、肥皂等劳保用品,按计划逐年逐月供应;年轻人结婚用的丝绸被面和被单用布,则凭结婚证发票供应。现在大家几乎都不戴的了手表,当时最流行,或者说唯一的牌子,就是“上海”,男式的120元一块,女式好象90元,但都要凭票供应。自行车的选择性大一些,但也是在有“票”的前提下。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现在丰富多彩的服装,直到1980年之前,还根本没有成品出售,所以那时候的女孩子,隔三岔五总喜欢去百货商场转转,看看到了什么花布没有。买布不叫买,叫“扯”,需要多少,尺子量好,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用力一扯,布就开了。买布当然也要布票,是按年度发放的,每人7尺至1丈3尺不等。女孩子逛百货商场,钱包里一定是夹有布票的。除布票外,还另外有棉花票、煤油票、香烟票、糖票,不过她们对这些就不感兴趣了。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出现,凭票供应的商品又新增了许多。据相关部门统计,那些年凭工业券供应的商品,百货类占到12种,纺织品类另有24种。凭号码票按月或按季度供应的,有火柴、火石、肥皂、香皂、洗衣粉、棉线等。铝制品、电池、牙膏等商品一度还采取“以旧换新”方式供应。除此之外,粮票、油票、煤票、豆腐票等,也是家庭过日子必备的票证之一。这种状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后,才有所好转。但也恰恰是票证时代的结束,如洪水如猛兽的市场经济,在带来商业新格局、新理念、新气象的同时,也对传统模式的百货商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1994年,老百货大楼在经历了35风雨后,终于推倒重来,在原址新建了高9层,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的新大楼。隔一年,新百货商场全面开业,再度在安庆城区卷起商业新潮,也迎来了它的另一个辉煌,当年营业额9000万元,实现利润450万元。但由于体制、管理、资金诸多方面原因,当年的商业龙头——百货商场,在多渠道商业经营模式冲击下,很难适应新的商业竞争秩序,到2003年,最终不得不将其“老大”位置,拱手相让,最终悄悄退出安庆城区商业舞台。


  我们经历了一个时代,我们经历了一个世纪,我们也经历了百货商场近50年由萌芽到繁荣,由鼎盛到衰退,后又重新崛起为大金新百的全过程。


安庆人,还记得老百货大楼吗?


八百年老安庆 三百年老省城

重振雄风 共创未来

让我们共同期待安庆人的201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