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農民如何抓住互聯網的風口賺錢?

九塊田


作為一個17年互聯網從業者,我個人對如何開展農村互聯網業務充滿興趣。我個人覺得農民要想靠互聯網賺錢,最好的思路還是結合自媒體開展電商業務。


首先,“互聯網+”農業是一個很大的範疇。比如農科院就有專門的“數字農業研究所”,當然這種單位主要解決的,如何利用信息化、智能化來優化農業生產問題。比如農業的微氣象採集和分析、遠程遙控的噴滴灌/施肥施藥等。

這些研究的意義重大,也確實可以幫助農民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對抗自然災害等。但說到底仍然不是能幫農民直接增收的方法。

在我看來,農民最頭痛的問題還是如何能更輕鬆的銷售掉自己種植/養殖的農產品。

以我表哥為例,7、8年前放棄溫州的調音師和高級電工的工作,帶著打工的積蓄回村包了幾十畝地,搞起無花果種植。因為有老師傅的指導,在加上自己又有弱電知識,部署了遠程遙控的噴滴灌系統(被浙江省農科院認定為示範基地),也得到了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一定的科技補貼。但這些年過去了,總是不賺錢。根本原因,還是銷售問題。


不搞農業的人,總認為田園生活是很悠閒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實際上,一旦你承包的田地數量超過十畝,基本上你一天到晚都在地裡忙個不停,哪怕是你已經整了一大套智能化設備。


一畝地666平方米,十畝地就有六千多方,二十畝地呢?三十畝地呢?光早上起來日常巡視一圈,你就得花幾個小時。換而言之,大多數農民壓根就沒時間來跑銷售,非常依賴採購商的上門收購。


但過度依賴上門收購的傳統模式,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那就是農民經常會遇到豐產也不增收的“穀賤傷農”的情況。有很多人會說要如何做市場調研,不要扎堆種植/養殖。可是實際情況是,如何一個地方的農產品不能形成規模效應,那麼就不會彙集大量的採購商,進一步導致單個農戶的產出得不到及時的銷售。


因此,我覺得農民創業首先還要考慮如何更好的進行銷售。

而農民要做銷售,首先要學會宣傳自己,學會開拓人脈資源,最好能夠聚集一定量的粉絲,並轉為自己的終端客戶。實現田間——》餐廳的直接配送式銷售。這樣就最大化的解決農產品普遍不耐久存的問題,更是直接增收的最佳結果。


簡單點說,我個人鼓勵農民自己做微商。為什麼我不建議農民去走類似淘寶、拼多多的電商呢?


因為這類電商平臺其實還是有規模要求的,如果不能長期持續的供貨銷售,短時間的集中投資(比如鋪貨、堆廣告、引流量)可能到年底結算的時候,發現也不太賺錢,甚至會虧錢。


而且這類線上店鋪,是對店主有專業性技能要求的,拍照、修圖、編輯上架,然後再研究平臺的運營規則,合理投入廣告費用實現引流銷售,可以說是有技術性門檻的。


而微商在這方面的門檻就比較低。但做微商,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微商實際上是走的熟人經濟,更加的本地化,服務覆蓋範圍更小。簡單說,如果你在村裡種地,你最好開拓縣城或者市裡的人脈資源,實現就近銷售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