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老鐵別慌!中國滅蝗“天團”馳援巴基斯坦

對於災害,每一次都不要放鬆。

最近一段時間,千億蝗蟲席捲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沙漠蝗蟲被認為是全球最具毀滅力的遷徙性害蟲,吞噬農田,令市場無物可賣、牲口無糧可吃。僅僅一個蝗蟲群就長60公里,寬40公里,每個蟲群包含數億隻成蟲。

近期,非洲東部已經有約1900萬人面臨嚴峻糧食危機。FAO蝗蟲監測官員克雷斯曼表示,一個大規模蝗群吃掉的農作物,相當於整個肯尼亞人口一天的口糧。

老鐵的災情迅速引起了中國人民的關注,蝗蟲瞬間衝上熱搜。

“兄弟”有難,怎可旁觀,中國雖然正處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依然果斷出手相助!根據巴方需求,制定了援巴蝗災防治工作方案,並於2月23日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赴巴。

那麼,看似不怎麼發生蝗災的中國,能為巴基斯坦帶去怎樣的幫助呢?

中國的治蝗經驗

實際上,中國曾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

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史書中的蝗災,為什麼現在國內很少見了?

上世紀50-60年代,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我國科學家結合黃河、淮河、海河的治理,將我國大部分蝗區進行了改造,使蝗區面積大幅度縮小,種群密度長期控制著較低水平。

在過去的40多年來,雖然在局部地區蝗災時有發生,但是沒有形成遷飛危害和嚴重的經濟損失。

我國蝗災治理是非常成功的,主要是改治結合策略:通過蝗災發生區的生態環境改造,消除適宜蝗蟲發生的環境;同時,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種群數量,並利用化學藥劑及時防治高密度的蝗蟲發生區。

近日,央視2014年的一段紀錄片《牧雞治蝗》被網友贊上熱搜:

生物防治法中,還有一種是“招引粉紅椋鳥法”。這是遷徙性候鳥。上世紀80年代,新疆用人工堆放石巢、修建磚混鳥巢的辦法,招引粉紅椋鳥遷徙至此。

2019年4月新疆多地發生蝗蟲災害,數以萬計的粉紅椋鳥發動“空襲”。一隻粉紅椋鳥一天能捕食120至180只蝗蟲。

老鐵別慌!中國滅蝗“天團”馳援巴基斯坦


椋鳥

除了粉紅椋鳥,雞鴨鵝鷹也能食蝗於成災之初。2018年曾出動數千只鴨子和雞。2001年6月新華社報道說,除了粉紅椋鳥,新疆養殖的滅蝗雞鴨也有近70萬隻。2000年媒體報道,浙江當時有3萬隻鴨子乘飛機趕往新疆吃蝗蟲。

據錢江晚報報道,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了特大蝗災,除採取化學藥物外,由一群群牧雞、牧鴨組成的“生物部隊”也在新疆的“滅蝗大戰”中大顯身手。

當時,經省農科院的牽線搭橋,長興縣林城鎮天平村養鴨大戶楊大元所養的3萬隻“鴨兵”作為滅蝗“戰士”分批登上飛機,空運至新疆災區。

有浙江鴨參與的十萬“鴨子大軍”在新疆草原投入戰鬥後,效果明顯。到當年8月底,新疆至少有100萬畝優質草原上地毯般覆蓋的蝗蟲被鴨子徹底殲滅。鴨子成了新疆“抗蝗救災”的英雄。

新疆治蝗滅鼠指揮辦公室當時指出:鴨子捕蝗能力強、捕食量大、“軍”紀嚴明,出動鴨子是草原清剿蝗蟲、保護生態最為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除了生物防治外,還有化學農藥防治、生態防治、信息技術防治等方法:

化學農藥防治:在蝗災大暴發時必須採取的措施,主要農藥包括殺螟松、馬拉硫磷、銳勁特和仿生農藥(昆蟲生長調節劑),目前非洲很多國家都在尋找仿生農藥來代替廣譜化學農藥。

生態防治:治理蝗災的根本性措施。其主要方法是通過整改土地、提高植被覆蓋來切斷蝗蟲食物鏈,創造不利於蝗蟲棲息、繁殖,而有利於蝗蟲天敵繁殖的良性生態環境,從而達到控害目標。不過這一防治方法實施成本過高,難度也相對較大。

信息技術防治:GPS等現代技術加持飛機施藥的方法更有效地促進了精準施藥,美國和加拿大等國都採用了衛星遙感照片結合GPS定位、地理信息系統(GIS)和氣象數據等對蝗災的發生地點、面積等進行預測,也有效地提高治理蝗災的水平。“大數據”也在很久之前就被運用到治蝗實踐當中。據悉,中國農業大學曾研製出蝗災防治的智慧決策輔助系統,通過對“蝗區”的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預警機制。

經過多年治理,中國初步實現了“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入境蝗蟲不二次起飛”的治理目標。

相信,中國帶著豐富的治蝗經驗馳援,必能幫助巴基斯坦早日消除蝗災。

來源:新華社、每日經濟新聞、中國青年報

老鐵別慌!中國滅蝗“天團”馳援巴基斯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