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何感覺噶爾丹很容易就被康熙打敗了?噶爾丹不是實力堪比清朝嗎?

江東汪郎


這說法有點過。噶爾丹確實實力很強大,但要說堪比清朝,實在是誇大了;另外,康熙打敗噶爾丹,也並不是感覺上那麼輕鬆啊。

1644年,也就是大明朝國滅那一年,噶爾丹生於準葛爾汗國王室,其家族為蒙古大汗也先後裔,幼年時進入西藏學習佛法,1670年,準葛爾部內亂,噶爾丹在西藏喇嘛的支持下返回準葛爾平息叛亂並繼承了準葛爾部。1678年,噶爾丹又請西藏五世達賴賜封了可汗稱號。噶爾丹,稱得上是有雄心大略的,而且他生逢其時。

噶爾丹

噶爾凡在位期間,準葛爾汗國東西兩個方向各有一個強大的帝國——沙皇俄國與大清帝國。按說在兩大帝國的夾縫中間,其生存將很艱難。

噶爾丹在位期間,也正是清帝國的康熙皇帝親政初期。當時的滿清帝國可謂矛盾重重。此時滿清入關已有數十年年,但帝國內部仍然是矛盾重重,紛繁複雜。其中以三藩、臺灣鄭氏以及東北與沙俄衝突最為突出。

等帝國進行一一處理完這些大麻煩,時間已經到了1689年。而此時的準葛爾,與噶爾丹剛剛執政時相比,也有了巨大變化。

康熙戎裝圖

自1670年噶爾丹執政之後,他先是以鐵血手段統一了準葛爾內部各勢力,其中不乏有兄弟叔伯死在他的手上。隨後又通過戰爭統一了整個漠西蒙古,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土爾扈特部,就是為噶爾丹所逼近不得已遠走伏爾加河,若干年後他們的迴歸成為了一個悲傷的故事。噶爾丹是不滿足於僅僅作漠西蒙古的統治者的,他向來以重振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帝國為己任。為擴張勢力,他繼續擴大地盤,向西直至哈薩克諸部,南方還吞併了葉爾羌國。緊接著,噶爾丹準備統一整個蒙古,首先被他盯上的是漠北蒙古喀爾喀諸部。當時蒙古分為三部,即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噶爾丹此時已經統一的漠西蒙古。漠南蒙古在清軍入關之前已經成為其鐵桿盟友,漠北蒙古在此時也與清政府有著比較友好的關係。貿然進攻喀爾喀部很有可能引起清政府的強力反制。而正在此時,噶爾丹也迎來了一位奧援。

前面我們提到過,噶爾丹確實是生逢其時,除了東方的清帝國無暇顧及準葛爾部的發展之外,西方的沙俄帝國卻對它伸出了“友誼之手”。此時的沙俄在西方擴張的腳步已經得到遏制,在擁有出海口慾望的支配下,沙俄又向東方展開了積極的擴張步伐。毫無意外的沙俄的擴張在遠東遭到清帝國的強力抵制。由於力量投送渠道的限制,沙俄無法與清帝國在遠東展開全面對抗。

在這樣的情況下,噶爾丹與沙俄一拍即合,很輕鬆便建立了聯盟關係。

沙俄對噶爾丹的支持是實質性的,不僅提供了大量的火炮和火槍,還直接出動軍隊策應噶爾丹對喀爾喀蒙古的攻擊。1688年,在兩面夾擊之下,喀爾喀蒙古各部被迫放棄了領地,並向漠南蒙古轉移。在沙俄的慫恿與支援下,噶爾丹以追擊喀爾喀部為名,悍然進入了漠南蒙古境內。

如果說前期噶爾丹的坐大,有清政府無暇顧及的因素在,那麼事態發展到現在這一步,已經容不得清政府繼續無視他的擴張了。其實這也反應出當時噶爾丹統治下的準葛爾之實力確實已經到了一個不容小視的程度。但其在本質上仍然是沙俄支持下的,為其遠東擴張策略助力的一枚棋子,如果要說已經“實力堪比清朝”,實在是誇張了。

另外題目說“感覺很容易就被康熙打敗了”,可能是因為實質性的戰役只有兩場,1690年7、8月份的烏蘭布通之戰,和1696年5月13日的昭莫多之戰。但這兩場戰役打得其實並不輕鬆。

首先,清政府準備對噶爾丹的戰事時候,正是與沙俄進行有關東北邊界劃界事宜的談判,而噶爾丹和沙俄至少在表面上是同盟關係,為避免同時與沙俄與噶爾丹兩個強大的對手作戰,清政府不得不在劃界問題上做出了很大讓步。

在具體戰事上,清軍也打得相當艱苦。

烏蘭布通之戰

烏蘭布通之戰,本來是噶爾丹軍孤軍遠襲,清軍依靠大後方進行反擊的一次作戰,烏蘭布通距離京師大約350公里。但由於噶爾丹軍陣地選擇在山坡上,憑藉有利地勢並且以駝城為掩體,同時由於此時清軍與剛入關時相比戰鬥力發生了巨大蛻變,因此雖然清軍佔據兵力優勢,但其進攻並不順利。清軍以優勢火力轟擊噶爾丹的駝城陣,終於打開了缺口,但在衝擊時遭到了準葛爾軍的猛烈還擊,康熙的舅舅,內大臣佟國綱都戰沒於亂軍之中。雖然說烏蘭布通對清軍來說是一場勝仗,但在已經正面擊破噶爾丹陣勢的情況下清軍也因為傷亡慘重未能繼續擴大戰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這是一場慘勝。同時,噶爾丹從重重包圍之中順利突圍,又不得不說是一場不完美的勝利。

昭莫多之戰

對噶爾丹造成殲滅性打擊的是昭莫多之戰,昭莫多位於今天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南郊。對清軍來說這是一場地地道道的遠征,三路大軍分別從盛京、黑龍江,京師以及山西大同以及陝甘地區出發,任何一路兵的征程直線距離都超過1000公里,而且其中有很大一段路程是沙漠戈壁,這就對清軍的後勤製造了很大壓力。除去糧草輜重運輸困難之外,更為困難的是火炮。因為噶爾丹從沙俄接受了大量火槍與火炮,為壓制對方火力,康熙帝也調撥了大量火炮隨軍,僅給西路費揚古軍便配備了各式火炮100門。另外,考慮到噶爾丹軍多為騎兵,機動力極強,只有將其包圍,才能逼迫其不得不決戰。因此清軍精心設計了行軍路線,採用了大迂迴遠途包抄的方式來打造戰略包圍圈,這樣無形中又大大延長了行軍路線,為後勤造成了巨大壓力。因此,康熙皇帝御駕親征,且親自負責部署中西兩路軍的物資運輸,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清軍後勤壓力之大。

平準部圖

烏蘭布通、昭莫多兩次大戰之後,噶爾丹的親信精銳力量基本被瓦解,隨後眾散親離,最終無奈自殺。但準葛爾汗國與清帝國一直糾纏至1760年才被最終滅亡。這期間發生了許多大戰,清軍也屢次被擊敗,雖然最終憑藉強大的國力取得了勝利,但準葛爾汗國給清帝國帶來的損失應該要大於三藩之亂。


史話海說


千萬不要讓滿清的輕描淡寫忽悠,清朝打敗準噶爾汗國,那是費了吃奶的勁。而且嚴格說起來,噶爾丹也不算是康熙打敗的。清朝打敗準噶爾汗國有多費勁呢?

且先看一組數據:

  1. 努爾哈赤扯大旗造反到滿清入關,用了29年;

  2. 多爾袞消滅李闖王“大順政權”,用了1年;

  3. 滿清消滅南明政權,用了17年。

  4.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用了3年。

  5. 準格爾汗國可是在清朝眼皮子底下逍遙100年。

再看準噶爾汗國是怎麼敗亡的?

1676年,噶爾丹開始造反。風頭最盛的時候,準噶爾騎兵打到內蒙赤峰,離滿清京師就差幾百裡地。翻過長城,就能兵臨皇城下,令滿清朝野震動。

康熙前後用了將近十年,先後動用大軍達40萬,才勉強擊敗噶爾丹。但嚴格說,不是康熙擊敗的噶爾丹。噶爾丹和與康熙前線大戰時,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背後造反,爭奪準噶爾汗國的大汗位置。噶爾丹後院起火,老巢都丟了,怎麼打?只好自殺。

噶爾丹雖死,準噶爾汗國在策妄阿拉布坦迎來了最強盛時期。準噶爾汗國極盛時領土達到700平方公里,30萬大軍。

康熙是實在沒轍了,把問題遺留給雍正。

雍正上臺後,幾次大軍挺進準噶爾,結果統統大敗而歸。雍正也沒辦法了,只好捏著鼻子簽訂和約:以杭愛山劃界,西邊準噶爾,東邊清朝。

雍正臨死前哀嘆一聲,把問題留給乾隆。

準噶爾汗國熬死了雍正,乾隆上臺繼續打。乾隆也鬱悶啊,他也啃不動啊!還好,歷史總是必然中帶著偶然,上天就要把開疆拓土的功績送給乾隆。當然,壽命長,也算是戰略優勢,乾隆打不過,但是乾隆等得起呀。

1745年以後,準噶爾汗國開始了十多年的內訌、火拼,十多年,把準噶爾汗國達成了一個亂攤子。準噶爾汗國內部分裂為兩股勢力,其中弱勢的一想投靠清朝。

乾隆大嘆一聲:終於讓老子等到了。

乾隆趁機發動大軍,這才還用了五年,才徹底滅掉準噶爾汗國。從準噶爾威脅康熙統治,到乾隆終於將天山南北平定,清朝三代帝王,前後將近100年才搞定。

康熙說:“真難啊!”

雍正說:“真特麼難啊!”

乾隆說:“幸虧丫的內訌了,不然咋做十全老人!”


爾朱少帥


在對噶爾丹的戰爭中,清朝贏得很吃力,非常吃力!

準噶爾汗國是蒙古人所建立的最後一個草原帝國,其巔峰時期控制著西蒙古和整個新疆地區,與清帝國前後對峙了一百多年。

自元朝被明軍趕出中原之後,蒙古高原就分裂成了“厄魯特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兩大部分。厄魯特蒙古在明代被稱之為“瓦剌”,當年製造土木堡慘案的也先就是該部盟主。

到了明朝後期,厄魯特蒙古共有五大部族,分別是:土爾扈特部、和碩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各部落首領主要都是外姓,不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與厄魯特蒙古不同,喀爾喀蒙古(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外蒙古),其首領大多是黃金家族後裔,而蒙古大汗的位子也一直由喀爾喀蒙古把持著。

“厄魯特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就如同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是蒙古民族的大分裂時代,而也正是由於蒙古人的不統一,才給了清朝征服蒙古的機會。

從明朝建立開始,厄魯特和喀爾喀就開始互相征伐,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雙方也未分勝負。後來隨著清帝國的崛起,喀爾喀蒙古東部和南部地區被清軍降服,形成了後來的內蒙古。而在征服內蒙古的過程中,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被清軍擊敗,後來病死在了青海,其子向多爾袞投降並獻出了傳國玉璽,大蒙古帝國正式滅亡。

林丹汗死後,蒙古群龍無首迫於清軍的強大,“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均向清朝稱臣,而此時的清朝忙於平定關內地區,於是對“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都非常拉攏。

而就在明末清初之際,厄魯特蒙古中的準噶爾部逐漸崛起,到1671年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部臺吉(臺吉類似於漢人的藩王、國王,比大汗低一級)。

噶爾丹繼位後先是擊敗了厄魯特蒙古的盟主,和碩部大汗鄂齊爾圖,自己也開始稱汗,正式建立準噶爾汗國,成為厄魯特蒙古的新盟主。緊接著他又向南滅掉了苟延殘喘的東察合臺汗國,向東擊敗了哈薩克汗國,將整個新疆和蒙古西部納入自己的版圖。

在統一厄魯特蒙古後,噶爾丹準備效仿成吉思汗,開始了統一全蒙古的軍事行動。(清朝初年,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和大清帝國)

1688年噶爾丹率兵3萬進入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諸部不敵噶爾丹,紛紛逃亡內蒙古地區,向大清皇帝求救。康熙帝在接到求救之後派遣2萬多人前去迎敵。

此時距離清兵入關已經過去40年了,八旗的戰鬥力真的大不如前了,面對著強悍的準噶爾騎兵,清軍在烏爾會河遭遇慘敗,康熙帝聞之大驚,而噶爾丹在獲勝之後立即率軍南下,直撲北京。

(噶爾丹最巔峰時期的版圖)

噶爾丹南下的消息震動清廷,康熙下令京師戒嚴,之後迅速總計動員了10萬大軍前去迎戰。

面對著康熙的親征,噶爾丹沒有一絲的恐懼,在他眼中,此時此刻的局勢像極了470多年前“野狐嶺之戰”。

公元1211年,蒙古人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在內蒙古的野狐嶺擊敗了金國40萬大軍,正式拉開了滅金戰爭,而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就是滿人的祖先。如今時過境遷,蒙古再度與“女真人”進行大戰,噶爾丹試圖複製成吉思汗的成功。

1690年,10萬清軍與3萬準噶爾軍在內蒙古東部的烏蘭布通展開血戰。不過由於感染痢疾,康熙並沒有親自上陣,此戰清軍統帥是康熙帝的親哥——和碩裕親王福全。

對於“烏蘭布通之戰”,今天很多人都認為是清軍大勝,各路史書將噶爾丹的“駝城戰術”損地是一無是處,不堪一擊。

但其實清軍並沒有打贏噶爾丹,雖然最後噶爾丹選擇撤退,但主要是因為噶爾丹的彈藥用光了。而清軍則完全是靠著人多,槍多,大炮多的優勢,生生地把噶爾丹給“耗”跑了。

根據隨軍傳教士的記載,清軍在野戰肉搏中被蒙古人打得是七葷八素,根本沒有了當年吊打明軍的風采,而“滿人男子滿萬,則天下無敵”的神話也從此成為一個傳說。

戰後統計,清軍的傷亡遠遠大於準軍,就連康熙的大舅子佟國綱也在衝鋒中陣亡了,這令康熙大為悲慟。而反觀噶爾丹,僅僅損失了2000多人,傷亡並不大。不過倒黴的是,噶爾丹在撤退的路途中遭遇了瘟疫,數千名士兵病死,損失甚至超過了與清軍的交戰。

此戰噶爾丹最大的失誤就是兵力太少!即便他的軍隊驍勇善戰,但是僅以三萬人就想複製成吉思汗的成功,實在有些困難。要知道,當年成吉思汗可是集結了10萬大軍才敢與大金帝國開戰的,而清軍當年進攻大明的時候也至少有6萬人。相比之下,噶爾丹的區區3萬人真的不夠用。

很顯然,噶爾丹與成吉思汗不是一個檔次上的人物,噶爾丹太狂妄了,他在沒有完全統一蒙古的情況下就貿然與清帝國開戰,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舉動。

當然,噶爾丹也有自己的苦衷。

就在他與清軍交戰之前,噶爾丹的後院突然著火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舉兵東進之時抄了他的老家,讓噶爾丹失去了根據地。

這時噶爾丹最應該做的就是立即回去平叛,但噶爾丹狂妄地認為只要向東打敗清朝,策妄阿拉布坦就不足為慮,因此執意前行。

其實在第一次擊敗清軍之後,噶爾丹是可以乘勝與清廷議和的,這樣他就可以穩固自己在喀爾喀蒙古的統治,耐心地增強自己的實力。

而就算是清庭不接受議和併發兵來攻打他,憑藉噶爾丹軍隊的戰鬥力,只要他不主動出擊,躲在草原深處以逸待勞,便可以擊敗勞師遠來的清軍,以戰逼和。等到日後自己的統治穩固下來再出兵伐清,那時勝算會高很多。

不過第一次擊敗清軍的勝利衝昏了噶爾丹的頭腦,他認為清軍不過如此,於是希望一鼓作氣拿下北京。但他忘了自己總共只有三萬人,這麼點人是不可能消滅大清帝國的,最後他受阻於烏蘭布通。

在烏蘭布通戰鬥結束後,噶爾丹向西退去,但此時他的實力尚在,仍舊沒有放棄進攻清帝國的想法。而他的對手康熙也不是一個好惹的主兒,康熙深刻地瞭解噶爾丹的威脅,在經過了幾年準備之後,康熙決定出擊噶爾丹。

1696年,清軍投入8萬人在昭莫多(今蒙古國首都烏拉巴託附近)成功伏擊了噶爾丹,而噶爾丹由於人少(還是隻有3萬),沒能頂住清軍的圍毆。(昭莫多之戰示意圖)

這一仗噶爾丹實打實地遭到了重創,從此一蹶不振。但是從戰爭過程來看,清軍贏得也不輕鬆,面對著兵力遠少於自己的噶爾丹,清軍只敢伏擊戰,而斬敵首級不過2000棵,俘虜也只有幾百個。

昭莫多之戰失敗後,噶爾丹依舊拒絕投降,而清軍則是繼續窮追猛打,噶爾丹最終於一年之後病死在了科布多的阿察阿穆塔臺(一說是服毒自殺),終年53歲。


千佛山車神


元朝滅亡之後,蒙古退出中原,在塞外定居下來,數百年後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蒙古部落,漠南蒙古被滿清征服,漠北蒙古以屬國身份對清朝稱臣納貢,唯獨居住在天山以北的漠西蒙古,不願意歸順滿清。漠西蒙古分為杜爾伯特、士爾扈特、和碩特、準噶爾四部,準格爾部吞併了和碩特部和杜爾伯特部,在葛爾丹成為準格爾部首領時,實力達到了頂峰,於是葛爾丹開始準備兼併漠北蒙古。

上圖為三大蒙古部位的大致位置

平定葛爾丹叛亂,一場漫長而持久的拉力戰

康熙皇帝應蒙古各部的請求,出兵10萬北上討伐葛爾丹,幫助被葛爾丹兼併的蒙古各部恢復領土,葛爾丹比較狂,率領三萬精銳騎兵就到漠南蒙古,要和清軍一決高低,此時的葛爾丹正處於巔峰時期,並在最初的交戰中重創了清軍。雖然在史書裡對葛爾丹叛變的描述較少,葛爾丹兵敗昭莫多,最後服毒自盡,顯得清朝很容易就取得了戰爭,但是從康熙皇帝出兵征討葛爾丹,到葛爾丹服毒自盡,共歷時六年,先後發動了三次親征,才最終平定了葛爾丹叛亂。

在葛爾丹死後,準格爾部的動盪並沒有被徹底平息,又經過了雍正,乾隆兩朝,直到乾隆皇帝將新疆併入清朝版圖,這時蒙古準格爾部的問題才算是徹底的解決了。在康熙皇帝三次親征葛爾丹的過程中,雖然清朝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準格爾部也對清朝軍隊造成了重創。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平定葛爾丹叛亂中,雖然沒有徹底征服準格爾部,但是清朝順道將漠北蒙古併入了版圖之中。

葛爾丹叛亂並非是一場簡單的地方動亂

滿清入關之前曾是漁獵民族,以農耕為主,善於騎射,入關之後,他們也和其它時期的中原王朝一樣,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當然主要就是蒙古各部,而葛爾丹是一個有野心,有夢想的人,他想要像自己的祖先一樣,統一分散的蒙古各部,重新恢復蒙古帝國的榮耀,於是他先殺死自己的兄弟,兵變抓住自己的叔父,成為準格爾部首領,然後征服了和碩特部,又出兵佔領了今天新疆吐魯番和天山以北的大片地區。

上圖康熙時期的清朝疆域

葛爾丹還和西藏達賴勾結奪取南疆,和沙俄勾結欲圖吞併喀爾喀蒙古,不斷的出兵青海試探清朝的動靜,所以葛爾丹叛變的情況是十分複雜的,不只是簡單的一個蒙古部落叛變,涉及到清朝北方,西北,西南的疆域穩定,其中糾纏著西藏,沙俄的勢力,所以葛爾丹叛變是三藩之亂後,清朝政府遭遇的最嚴重的挑戰,一旦處理不當,那麼將會直接動搖清朝的根基,這從康熙皇帝三次御駕親征也可以看出他對征討葛爾丹的重視。

清軍在兵力佔優,準格爾部後院起火的情況下,最終平定了葛爾丹叛亂,雖然暫時還沒有徹底的征服準格爾部,但是也讓沙俄看到清朝國力強盛,不得不暫時的打消侵佔東亞的野心,穩固了清朝的邊疆地區,後來康熙派兵入駐西藏,由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一同治理西藏,穩定的環境給日後雍正皇帝發展經濟,乾隆皇帝統治新疆奠定了基礎。

上圖為乾隆時期的清朝疆域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原因很簡單:

準噶爾汗國內亂,而大清內部穩定。

這是康熙帝為什麼能夠擊敗噶爾丹的根本原因。就個人能力而言,被稱為活佛的噶爾丹不比被千古一帝的康熙帝差。


噶爾丹的功績有:

1、平定準噶爾汗國內亂即位;

2、擊敗輔助噶爾丹上位的叔父和和碩特部,加強控制和權威,可以說是平二藩;

3、統一天山北的厄魯特部蒙古

4、擊敗哈密和吐魯番,臣服哈薩克;

5、滅天山南的葉爾羌汗國,統一天山南北;

6、攻佔安集延,臣服吉爾吉斯;

7、擊敗喀爾喀蒙古的土謝汗部,統一喀爾喀蒙古;

8、烏爾會河之戰擊敗清軍

8、烏蘭布通之戰,雖然大清的資料顯示大清嬴了,但噶爾丹以2萬對戰10萬清軍,擊殺國舅佟國綱,還能逃脫。

康熙帝的功績有:

1、擒鰲拜,掌控朝政;

2、平定三藩;

3、收復臺灣;

4、擊敗噶爾丹。

5、開放四處口岸,開放海禁。

其他的內政措施就不說了,大家都熟悉。

蒙古各部和大清的疆域圖

和康熙作戰時噶爾丹的情況:

1、在1688年8月30日,噶爾丹佔領喀爾喀蒙古時,南疆發生叛亂,噶爾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不經請示、也不等噶爾丹回軍,自己平定了叛亂,於是二人反目。

2、1689年因為康熙帝和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俄羅斯放棄支持噶爾丹;

3、1690年,噶爾丹所在駐地科部多大旱,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機佔據準噶爾汗國本土,噶爾丹失去基地。

4、1691年噶爾丹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突襲,搶走糧食和物資;


和噶爾丹作戰時康熙帝的情況:

1、1669年擒拿鰲拜、1681年三藩平定、1683年攻打臺灣;

2、1685、1886年和俄羅斯進行雅克薩之戰,1689年簽約和平;

3、其他啥事都沒!


從噶爾丹和康熙帝在作戰時的情況來看,噶爾丹失去了準噶爾汗國本土,只佔有喀爾喀蒙古和得到西C第巴桑結嘉措的支持,屬於內憂外患;康熙帝早就擺平了包括吳三桂、俄羅斯等對手,內部穩定絲毫不亂。

因此,噶爾丹和康熙的戰爭並非勢均力敵,噶爾丹第一次和大清作戰時,只有2萬人,又失去了準噶爾汗國的支持,屬於背水一戰。

康熙帝擊敗噶爾丹並非易事:

1、內部穩定的康熙帝,從1690年和噶爾丹開戰,直到1696年才擊敗內憂外患的噶爾丹,歷時7年,和8年抗戰相差無幾;

2、為擊敗噶爾丹,康熙進行如此佈置:收買和意圖聯手噶爾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攻打噶爾丹、令索額圖向在北京的俄羅斯使者古裡古裡抗議要求俄羅斯不要支持噶爾丹。

3、烏會爾河之戰顯示了大清作戰部署死板緩慢,康熙帝宣佈親征時,噶爾丹早已到達烏兒會河20天,導致清軍基本被全殲。

4、烏蘭布通之戰,噶爾丹失敗在於人數太少。在噶爾丹軍和清軍都配備火槍和火炮的武器裝備基本相同情況下,噶爾丹用駝城戰術,用2萬對抗10萬清軍,還擊殺康熙帝大舅子佟國綱,最後還能在10萬大軍包圍中率領幾千人逃走,只損失了1萬人左右。

根據傳教士張誠的記錄,雙方以火炮互轟開始,激戰整日,直到雙方士卒肉搏才停止。

5、昭莫多之戰中,噶爾丹兵力3萬,康熙帝合計8萬多(康熙親率3萬、薩布素9000並、費揚古4萬),此戰噶爾丹軍被殺2000,被俘虜2000,還有2.6萬逃回。

6、若不是噶爾丹在1697年去世,康熙帝還要繼續面對噶爾丹,難以輕鬆結束戰爭,統一喀爾喀蒙古。噶爾丹之死,大清官方的說法是服毒自殺,但康熙朝滿文奏摺中給出的死因是病死。服毒自殺,更能給大清有威嚴的面子。

綜述

噶爾丹和康熙帝對戰時,已經沒有準噶爾汗國本土的支持——已經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霸佔,只有喀爾喀蒙古和西C兩地的支持。顯然這不足以和康熙帝的大清相提並論。

在實力上,噶爾丹就輸了一籌。但從烏爾會河之戰、烏蘭布通之戰、昭莫多之戰來看,噶爾丹的戰爭能力遠遠高於康熙帝——康熙帝其實是以數量優勢取勝。

若不是噶爾丹早死,比康熙帝大10歲的噶爾丹註定成為康熙帝永遠的對手。準噶爾汗國在噶爾丹之後一代比一代平庸。

噶爾丹的夢想是統一蒙古各部,康熙帝的目標是阻止蒙古統一的實現。

PS:準噶爾汗國的王,稱呼為渾臺吉,是漢語皇太子的轉音:Khong Tayiji。而大清第一任皇帝皇太極(其他譯名有:“黃臺吉”、“洪太極”、“洪太主”、“洪佗始”),和渾臺吉發音非常接近。

1635年,皇太極擊敗林丹汗,被漠南蒙古各部推薦為博格達汗。皇太極應該是名號而非真實名字。同時,1630年西C DL授予當時準噶爾君主和多和沁為巴圖爾渾臺吉。

也就是說:大清和準噶爾汗國有可能都在同一時間被蒙古部落推薦的渾臺吉(皇太子,蒙古大汗的繼承人)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終康熙61年在位期間,康熙皇帝就從未徹底擊敗過準噶爾汗國,他擊敗的只是已經眾叛親離的噶爾丹而已。從康熙初年準噶爾汗國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下崛起之後,清朝與準噶爾汗國之間的戰爭就從未停歇,這場戰爭一直持續了近70年的時間,橫跨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是說,準噶爾汗國在清朝最鼎盛時期,與清政府相持了半個多世紀。

綠色為漠北及衛拉特蒙古所在地

因此,從始至終,康熙都沒有徹底擊敗準噶爾汗國。雖然康熙年間清政府在戰略上取得了優勢,但是,康熙卻從未真正徹底擊敗準噶爾部。真正被康熙打敗的,只不過是準噶爾汗國的首領噶爾丹而已。

而且,當噶爾丹被康熙擊敗時,噶爾丹不但外無援兵,甚至連後路都被切斷,就連老巢都在同部落的對手控制之中,康熙擊敗噶爾丹時,他已經成為一個沒有了後路的孤軍。但即便如此,康熙徹底擊敗噶爾丹,依然堪稱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三次親征。

清軍入關佔領天下後,滿清八旗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王朝的統治者,不過,與之前多數大一統的王朝不同,漁獵民族出身、騎兵起家的清王朝,有著比一般中原王朝更強的邊疆控制力——他們將東北及蒙古草原也納入了統治範圍。

康熙皇帝

也就是說,將草原納入統治範圍之後的清王朝,補齊了多數中原王朝的短板,在騎兵及戰馬方面,不再弱於遊牧民族。也因此,整個清朝200多年的時間內,漠北喀爾喀蒙古從未對清王朝的統治產生過實質性的影響。

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猶如按下葫蘆起了瓢,蒙古高原終於安靜了,西域又鬧騰了起來:崛起於如今新疆及中亞地區的衛拉特蒙古四部,在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下,建立了強盛一時的準噶爾汗國,並直接威脅到了清王朝對於西北及蒙古地區的統治。

而且,與其他“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遊牧民族政權不同,準噶爾汗國與清王朝對峙了近70年的時間,再加上沙俄的不斷暗中搗鬼,有了大量火器支持的準噶爾汗國與清王朝的多次較量均不落下風,噶爾丹領導下的準噶爾汗國成為清王朝鼎盛時期最大的對手。

準噶爾汗國

為什麼準噶爾汗國能夠堅持如此長的時間呢?這其實與準噶爾汗國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直接關係。17世紀,衛拉特蒙古4部開始在西域地區崛起。而此時,崛起於東歐的沙皇俄國,也將勢力範圍擴展至大半個西伯利亞地區。

也就是說,此時崛起的準噶爾汗國,接連接壤了清王朝和沙皇俄國兩大帝國。而帶領準噶爾汗國崛起,併成為第一任領袖的噶爾丹,也充分地認識到了準噶爾汗國的兩大強鄰的巨大影響。

對於野心勃勃的噶爾丹而言,他最大的夢想是恢復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時期蒙古的榮光,他自己則成為帶領蒙古再次走向巔峰的霸主。因此,噶爾丹直接將矛頭對準了宗主國——清王朝,在這種局面之下,準噶爾汗國實行了討好聯合俄國的戰略方針。

沙俄、清朝、準噶爾汗國局勢

而已經初步完成工業化、軍隊裝備了大量火槍火炮的沙皇俄國,成為準噶爾汗國最大的外援。因此,與傳統的遊牧民族騎兵不同,雖然準噶爾汗國內並沒有什麼工業可言,但是,噶爾丹的軍隊中卻裝備了大量的火槍甚至火炮,而這些火槍和火炮,也成為清朝剿滅準格爾汗國軍隊過程中最大的障礙。這些先進的火器,正是準噶爾汗國能夠堅持近70年時間的最大倚仗之一。

所以,被吹捧為千古一帝的康熙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就從未容易過。噶爾丹建立準噶爾汗國之後,為實現野心,就與清王朝直接發生了軍事衝突,而且,多數時候,噶爾丹甚至佔據了主動權。為了平息西部邊疆之亂,康熙皇帝甚至三次親征漠北。

康熙皇帝三次親率大軍征討噶爾丹,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是,戰爭的過程顯然不是輕而易舉。清軍與噶爾丹軍隊之間的戰爭也從未一帆風順,在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中,清軍更多次遭遇失敗。

沙俄對西伯利亞的侵略

而且,康熙皇帝考慮的,絕不僅僅只有噶爾丹的統帥能力及其麾下騎兵的強大戰鬥力,因為,作為一個帝國的統治者,康熙皇帝還必須考慮來自北方、尤其是遠東地區沙皇俄國的威脅。

貪婪成性的沙皇俄國,之所以給予了噶爾丹諸多支持,除了對於土地的貪婪之外,沙皇俄國其實一直將噶爾丹當槍使,挑唆噶爾丹與清王朝之間的戰爭,妄圖在其兩敗俱傷之後漁翁得利,實現其瘋狂擴張的野心。

作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康熙皇帝自然也看到了沙俄的險惡用心,清軍在取得兩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後,卻在《尼布楚條約》上對沙皇俄國退步,讓出大面積領土,其原因,除了康熙及清廷的短視之外,忌憚沙俄,並希望迅速結束雙線作戰的局面,也是重要原因。

尼布楚條約

因為雅克薩之戰爆發時,對於清朝威脅最大的並不是沙俄軍隊,而是位於西北地區的數十萬準噶爾大軍。清軍如果同時在東北及西北地區兩線作戰,限於惡劣的交通條件及有限的國力,清軍很可能遭遇慘敗,乃至於引發更為惡劣的後果。

因此,從始至終,康熙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就從未容易過,康熙甚至不得不對沙俄妥協,從而集中全力消滅噶爾丹。


鳶飛九天2018


為了征討噶爾丹,康熙可以說拼盡了全力。1690年,康熙兩路出兵,左路由撫遠大將軍福全帶隊,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將軍常寧帶隊,出喜峰口。康熙則坐鎮後方,並命索額圖帶兵包抄噶爾丹的側後方;最後還預備一支奇兵,隨時可以攻打噶爾丹。

福全的左路軍到了達烏蘭布通附近,為了爭取最低成本解決戰鬥,福全給噶爾丹寫了一封信,要求談判。福全認為清軍全力出動,在力量上足矣震懾噶爾丹。

噶爾丹則利用機會敷衍,一邊拖延決戰時間,一邊整軍備戰。等準備充足後,噶爾丹則要求朝廷將土謝圖汗交出來才行。康熙得知噶爾丹的要求,知道他沒有誠意,就下定決心武力解決。

然而,就在此時,康熙大病不起。臣子請求康熙回京城調養,康熙拒絕,為了這一天的決戰,他已經等了很多年。噶爾丹出兵千里之外,又是客場作戰,糧草與後援都難以為繼,正是清廷的大好時機。

8月1日,雙方的戰鬥打響。

噶爾丹的中軍大本營在一個山峰的頂上,居高臨下,前方地勢複雜,沼澤、河流、叢林、草原盡收眼底。在這種複雜的地形條件下,噶爾丹排出一個奇怪的戰陣,將無數駱駝趴在地上形成一座“駱駝城”,駱駝的四條腿被綁住不能動,只能趴著。駱駝身上放著一個木箱,箱子上面蒙著一層溼毛毯。噶爾丹的部隊透過木箱之間的空隙朝著河對面的清軍開火。

清軍從未見過這種陣法,剛開始很疑惑,但很快就知道噶爾丹的目的,想通過“駱駝城”阻擋清軍渡河而已。但噶爾丹可能沒意識到,他用的是火槍射擊,而清軍用的是大炮。“駱駝城”很快就出現缺口,清軍迅速殺了過去。福全又派兵從後方夾擊,噶爾丹很快就潰敗,士兵紛紛丟盔棄甲。

第二天,噶爾丹見大事不妙,派了一個西藏人僧人向清軍求和。康熙不在前線,所有事情由福全拍板。福全看見來了一個西藏人,覺得事情變複雜了,擔心出狀況,於是,他一邊停止進攻,一邊派人向康熙請旨。康熙緊急命令:“全軍全力出擊,別中了噶爾丹的緩兵之計!”

果然,噶爾丹的求和只是為了拖延時間,等清軍接到康熙指示時,噶爾丹已經率兵逃往漠北,康熙為此次坐失良機而痛心疾首,重責了福全等人。

噶爾丹在烏蘭布通與清軍交戰時,當初被其迫害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代兵攻陷他的老巢,搶走了他的妻子、子女以及大量牛羊。

康熙得知此消息後,立刻派人去吐魯番,賞賜許多金銀珠寶給策妄阿拉布坦,以此來籠絡他,相當於在噶爾丹的後方插入一顆釘子。康熙又同其他其他蒙古部落的首領見面,對他們恩威並施,要求他們疏遠噶爾丹。

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噶爾丹依舊不知好歹,回到漠北後表面臣服康熙,暗地裡重振軍備;派了兩千多人到清軍大營,以進貢為幌子,實際上是打探軍情。

1694年,康熙召見噶爾丹,要求定立盟約。噶爾丹不僅不來,還暗中到漠南製造叛亂,還號稱從俄國借兵六萬,準備大舉進攻,蒙古各部紛紛向康熙求援。

噶爾丹還厚顏無恥地寫了一封信給康熙,要求康熙釋放俘虜。康熙徹底怒了,說到“噶爾丹一日不滅,邊陲一日不寧”,準備徹底剷除噶爾丹。

1696年,康熙準備再度出擊噶爾丹,他調動十萬大軍,分東、中、西三路進軍。行軍途中,康熙事無鉅細,所有事情都要聽他指示。

康熙親自帶領的中路軍到了科圖,遇到噶爾丹的前鋒部隊,但東、西兩路還未到達,這時有人傳言俄國要出兵協助噶爾丹。佟國維、索額圖等人勸說康熙班師回朝,只留西路軍。康熙對於這種膽怯大臣嚴厲呵斥,為了統一思想還召開會議,警告臣子不要膽怯,有說退兵者殺無赦。

噶爾丹看到康熙來勢洶洶,立刻帶隊逃跑。康熙聽到噶爾丹逃跑的消息,命令內大臣馬思哈為平北大將軍,率輕騎兵飛速追擊,又命令費揚古率兵截斷噶爾丹退路。

噶爾丹逃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遇到費揚古的大軍。昭莫多是一片森林,前面是開闊地帶,歷來都是漠北戰場。費揚古按康熙的指示,事先已經在樹林設下埋伏,然後派出小股部隊誘敵,邊戰邊退,將其引入埋伏圈。等噶爾丹的部隊一到,費揚古全力開戰。最後,噶爾丹中計大敗,帶著幾十名士兵落荒而逃。

昭莫多之戰,全殲噶爾丹精銳,是大清平定噶爾丹的關鍵性戰役。經過兩次大的征戰,噶爾丹集團基本上成了強弩之末,康熙讓噶爾丹投降,但噶爾丹寧死不降。

噶爾丹精銳盡失,財產牲畜也所剩無幾,他在伊犁的根據地也被策妄阿拉布坦佔據,阿爾泰西部、天山以南的回部等地,也紛紛脫離他的控制。

隨著噶爾丹的處境越來越困難,他的內部也逐漸開始分化,許多人都主張投降清朝。眼看跟著噶爾丹沒出路,逐漸有人主動投降。康熙優待投降部落,對分化噶爾丹集團,起到很大作用。

為了根除噶爾丹的叛亂,康熙前往歸化城,召費揚古等人策劃第三次征討,同時命令策妄阿拉布坦與其他蒙古諸部去做勸降工作。此時的噶爾丹已經眾叛親離,身邊只剩下幾個隨從,聽到清軍殺過來了,自知迴天乏力,絕望自殺。康熙經過多次圍剿,終於徹底解決了噶爾丹的問題。

噶爾丹再怎麼強大,他也僅僅是局部氣候,戰爭需要的人、財、物,他都消耗不起。第一次兵敗後,噶爾丹已經窮困潦倒,只能靠掠奪,但收貨不大,副作用卻不小。

而康熙就不一樣了,人力、財力、物力都能源源不斷地供應,武器裝備也更加先進,這都不是噶爾丹所能比擬的。康熙平定噶爾丹,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事,在人心向背上更有合法性。

康熙不僅用軍事手段打擊,在政略上也多方出擊,拉攏蒙古各部,分化噶爾丹內部,讓噶爾丹最後四面楚歌。

秋媚說:在統一的趨勢面前,噶爾丹任何的分裂行為,無異於飛蛾撲火;俄國對其支持,是建立在利益互換的基礎之上,一旦他實力不濟,會立刻人走茶涼;戰爭是不僅是軍事較量,而是一場綜合實力的對抗,噶爾丹看著強大,實際上是外強中乾,經不起長時間的折騰。


秋媚讀史


葛爾丹隸屬於準葛爾汗國,同時當時的葛爾丹也是準葛爾的汗王,準葛爾汗國是當時的蒙古各部族將鬆散的聯盟整合到一起於1678年成立的一個汗國。

康熙並沒有很容易打敗葛爾丹,而且即便葛爾丹死了以後,準葛爾汗國跟清朝一直耗費了將近100年才被征服,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巨大工程。

準葛爾汗國巔峰時期擁有近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幾乎已經和清朝不相上下了,最誇張的時候葛爾丹帶兵一路攻殺至內蒙古赤峰,只要翻越長城就能攻至京城,致使滿朝文武震動。

兩國交鋒,拼的不僅是軍事,也是國力。滿清至入關以後,全盤接受了前明王朝的地盤,統治了富庶的江南和中原地區,並且繼承了漢族的大量先進思想和人口財富,在軍事實力本身就比葛爾丹有優勢,只不過清朝的盤子扯的很大,當時國內三藩需要治理,臺灣也需要平定,才致使康熙有些捉衿見肘,所以當康熙將三藩和臺灣問題搞定以後才騰出手來去征討葛爾丹。

反觀葛爾丹這邊的勢力,雖然遊牧民族能征善戰,但他武器裝備較差,很多都來自於沙俄的支持,但即便是這樣的條件。康熙在征討葛爾丹也是廢了很大的勁,而且要不是葛爾丹後院起火,被逼自殺,康熙也沒那麼輕鬆贏下。

後來葛爾丹死了,準葛爾汗國依然強大,策妄阿拉布坦把準格爾汗國帶入巔峰,以至於準格爾汗國的問題直到乾隆年間才徹底得到解決,耗費了三代帝王之心血,實屬不易啊。


春秋亂舞


對噶爾丹的印象,其實很多人都停留在《康熙王朝》中。
其實如果從清政府的角度上來講,噶爾丹的確是敵人,但從世界歷史的發展來看,噶爾丹一生身兼不同的身份,其影響存在後世評價有很大的爭議。
從客觀來說,噶爾丹推動了蒙古各部的統一,促進了蒙古社會的發展,而更為關鍵的就是,推動了清政府對全國的統一戰爭,但從文化角度上來說,他產生的破壞又是極為深遠的。
事實上噶爾丹相對於清朝而言,並非是很強大,之所以在康熙初期較為囂張,主要也是因為康熙初年三藩、臺灣以及沙俄等等對於清朝的影響太大,所以顧不上收拾噶爾丹。
同樣清政府對噶爾丹的無視,也進一步促進了他的發展,他不但將衛拉特蒙古推進為準噶爾汗國,甚至將漠南、漠北、漠西都納入自己的管轄,其疆域面積在公元1719年達到了700萬平方公里。
準噶爾汗國是一個完整的汗國,為何後來清朝要說噶爾丹叛亂呢?
主要也是因為在順治三年的時候,衛拉特各部(當時準噶爾汗國還只是準噶爾部落)歸順了清朝,雙方從名義上確定了主從關係。
那麼噶爾丹反叛清朝的時候,其國土面積,兵力、人口相比於清朝更強嗎?
其實也不一定,我們從頭開始梳理,噶爾丹對準噶爾汗國的建立確實起到的定鼎之功。
噶爾丹生於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其父是準噶爾部首領,一出生就被西藏黃教上層確認為是尹咱呼圖克圖的第三世化身,在很長一段時間,噶爾丹一直待在西藏,學習藏傳佛教經典。
準噶爾部在擴大的同時,和沙俄一度產生摩擦,噶爾丹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回到了準噶爾部,並親自率軍與沙俄、車臣等展開激戰,並大獲全勝,後來還俗以後,就繼承了準噶爾部首領的位子。
而更為關鍵的就是,這次繼位,噶爾丹實際上是得到了清朝的認可。
但不要忘了,準噶爾部此時也只是衛拉特部落之中的一支,但噶爾丹在成為準噶爾首領以後,開始擴展自己的步伐,派兵逐漸侵略各個地方,噶爾丹早期出兵的數量來看,準噶爾部人口數應該也並不多。
1679年(康熙十八年)7月,噶爾丹領兵3萬,“將侵吐魯番,漸次內移,往後西套,前哨已至哈密”
此時噶爾丹擁兵不過3萬,按照基本每戶出一個的情況來看,準噶爾部人口數也只有30萬到50萬左右。
從1679年到1697年,從史書上可以看出,雖然噶爾丹縱橫馳騁,但實際上人數一直不是很多,只有3萬多。只不過是因為在草原上,所以他這3萬人大多都是騎兵,而且身經百戰,雖然噶爾丹也吞併了蒙古諸部不少人口,但由於時間太短,難以消化。
噶爾丹1695年敗給康熙20萬大軍的時候,其手中也不過只有3萬勁旅。
直到他兒子策零繼位以後,準噶爾汗國在進一步的壯大,當然這個壯大其實也有一定的限制,綜合來看準噶爾汗國雖然強大,但顯然不是清王朝的對手,戰敗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漫步史書


噶爾丹的實力遠不如清朝。

正如康熙所說:“噶爾丹雖然“習於戰鬥”,但“素無遠志”,不過依仗俄國狐假虎威、虛張聲勢而已”。



噶爾丹,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臺吉第六子,厄魯特蒙古準噶爾汗國大汗。如果不考慮他被清朝和康熙徹底擊潰的事情,他可以說是17世紀西域的頂尖雄主。自1670年,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部琿臺吉時,他就帶領著準噶爾部走向了極盛,1677年一舉擊潰和碩特部鄂齊爾圖車臣汗,並於次年平定杜爾伯特、輝特等漠西衛拉特各部,佔有青海,統一衛拉特蒙古。1679年,噶爾丹率軍3萬“將侵吐魯番,漸次內移,往後西套,前哨已至哈密”,吐魯番、哈密等部被迫臣服。

1680年,噶爾丹橫掃南疆,將察合臺后王伊思瑪業勒囚禁於伊犁,葉爾羌汗國遂亡。此後,噶爾丹率領著準噶爾汗國四處南征北戰,疆域不斷擴大,截止17世紀70年代末,準噶爾汗國統治疆域北臨鄂木河,沿額爾齊斯河溯流而上,抵阿爾泰山,西抵巴爾喀什湖以南哈薩克人的遊牧地,東達鄂畢河。此時整個天山南路的南疆地區皆為噶爾丹所控。



如果說此時的噶爾丹不去招惹位在東方的強盛的清朝的話,而是集中精力對付佔據博爾塔拉的策妄阿喇布坦,以當時噶爾丹的實力整個南疆,甚至是西亞地區將無人是他的對手,他將可能建立一個強大的準噶爾帝國,爭霸西域。只是可惜,噶爾丹不該去招惹比他強大數悲的大清朝,最終他也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1688年,在雅克薩之戰剛剛過去不久,清俄兩國正準備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之時,噶爾丹“揚言借俄羅斯兵且至”,引兵3萬由杭愛山大舉進攻喀爾喀蒙古,以土謝圖漢為首的諸部一觸即潰,紛紛南下投奔清朝,“潰卒佈滿山谷,行五晝夜不絕”。實際上在當時不甘失敗的沙俄的確在暗地裡支持噶爾丹進攻清朝,據沙俄的官方記載:“噶爾丹進攻喀爾喀是與沙俄軍隊“聯合行動”的,“大批俄國軍隊,並有大量火器大炮協同他作戰”。



此後,噶爾丹仗著有沙俄的支持,對清朝開始有了覬覦之心。1690年,噶爾丹藉口追擊追逐喀爾喀蒙古叛賊,率軍3萬兵鋒直指北京。而此時康熙對於噶爾丹的野心早已洞察,他曾數次對臣子說道噶爾丹“勢力強橫,妄自志大”,“斷不免窺視中原”。因此當噶爾丹有此異動,康熙就迅速派遣理藩院尚書阿喇尼前往抵抗,但是因阿喇尼太過輕敵,他被擊潰於烏爾會河,噶爾丹乘勢兵進烏珠穆沁地區。

七月初,為了一戰而定噶爾丹,康熙兵發10萬大軍,以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左路出古北口,又以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右路出喜峰口,兵分兩句夾擊噶爾丹。又命佟國綱、等把“八旗驍騎兵丁及下五旗護旗前鋒,以其半駐張家口外形勢之地,以聽調遣”。而後,康熙又力排眾議,親率禁旅進駐博洛和屯,於前線督軍平噶爾丹。



最初,清朝右路大軍因糧草問題,被噶爾丹大敗,因此準噶爾軍遂長驅追擊,渡過沙拉木倫河。不過隨後隨著左路軍在福全的的率領著大破準噶爾軍,清朝形勢逐漸轉向好的一面。但是正當清軍準備一舉擊潰噶爾丹大軍,生擒噶爾丹時,福全卻中了敵方的詐降之計,致使噶爾丹逃脫。自此第一次徵噶爾丹,以清軍略勝,噶爾丹北逃宣告結束。

噶爾丹自被福全擊潰後,逃至科布多,在這裡福全一方面收集慘部,休養生息,另一面又去積極聯絡沙俄,希望在它的支持捲土重來。而沙俄也不希望噶爾丹被擊潰,於是在1691年就派遣馬特維·尤金為使者,會見噶爾丹,商討繼續攻打清朝一事。



此後數年,沙俄開啟或在經濟上,或在軍事上的對噶爾丹的全面支持。三年後,噶爾丹再在清朝邊界發起戰火,沙俄亦“至青草出後,助鳥槍手一千及車裝大炮,發至東方界上”協助噶爾丹攻打清朝。次年,噶爾丹率騎兵三萬兵犯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宣稱“借俄羅斯鳥槍兵六萬,將大舉內犯漠南”。

1696年,清軍兵分三路大舉出擊,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9000東三省軍隊,會合內蒙科爾沁部為東路,越興安嶺西進;大將軍費揚古、振武將軍孫思克率46000陝甘兵出寧夏為西路,分別由歸化、寧夏出發,於翁金河會師,爾後北上,截擊敵之歸路;康熙則親率34000禁旅由獨石口出中路,與東西兩路約定於克魯倫河一帶殲滅準噶爾軍。自此第二次徵噶爾丹戰役宣告開始。



隨後在三路大軍的進攻下,噶爾丹後路被切,糧道被斷,準噶爾軍退至特勒爾濟,3萬餘人僅剩萬餘人。而後清軍大將軍費揚古、振武將軍孫思克等率西路軍進至昭莫多,距特勒爾濟30裡紮營,在這裡費揚古並沒有直接率大軍進攻特勒爾濟,他知道噶爾丹雖損失慘重,但萬餘騎兵戰鬥力依然不俗,貿然攻擊必然兩敗俱傷,於是他決定採取以逸待勞之計策,他先是讓400餘騎去引誘噶爾丹出戰,然後親率大軍在噶爾丹追擊的必經之路埋下重兵。

之後在這個計策下,噶爾丹萬餘鐵騎被消滅殆盡,噶爾丹僅率幾十名騎兵逃出生天。此戰過後,噶爾丹勢力土崩瓦解,他不但失去了所有的精銳力量,手下的親信為了逃命是各奔東西,或投降清朝,或投靠其他勢力。之後噶爾丹連大本營伊犁都被侄兒策妄阿拉布坦佔領,如此他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1697年二月,康熙招降於噶爾丹,而噶爾丹拒絕投降,於是第三次徵噶爾丹戰役開啟。二月康熙親赴寧夏,命費揚古、馬思哈兩路出兵,進剿噶爾丹殘部。這次戰爭康熙不費吹灰之力,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噶爾丹服毒自殺,至此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之戰始告結束,喀爾喀地區重新歸於清朝。

綜上所述,清朝三次征討噶爾丹打的並不輕鬆,噶爾丹的叛亂可是由沙俄在後面支持著,再加上噶爾丹又是西域霸主,手下精兵強將無數,因此清軍曾數次都差點被噶爾丹擊敗,只是最終依靠強大的國力和軍力才擊潰了噶爾丹。如第一次征討噶爾丹,右路軍就被他擊敗,若不是福全的左路軍作戰英勇,恐怕這戰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



再如第二次,當清軍西路軍團“迂道秣馬,糧運阻雨”,未能如期到達,請求中路“緩軍以待”時,群臣都勸阻康熙退兵,甚至不惜謊報軍情,說噶爾丹已經北遁,但康熙卻是嚴正拒絕退兵的請求,他說道“此番秣馬厲兵,整軍運餉,分路進剿,曲盡籌畫,……務期剿滅噶爾丹而還”,試想若不是當時康熙據不退兵,恐怕噶爾丹之禍會再持續數十年。

總得說清朝能夠擊潰噶爾丹,甚至在數次局部戰爭中能反派為勝,雖然有很大原因是因為清朝強大的國力和軍力,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康熙。在三次戰役中,康熙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消滅噶爾丹,無論清朝遇到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噶爾丹得到沙俄的多少支持,康熙就是一定要消滅他,正是這樣堅定的信念,清軍才獲得最終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