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從今天開始,我將用一週的時間和大家一起共讀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傳體小說《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昨日的世界》,2018


一同走進1880至1939年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歐洲歷史,從《昨日的世界》中反觀我們今日的世界。

本週共讀,選讀的是由德國哲學博士舒昌善先生翻譯的版本,該版本在2004年被廣西師大出版社選入“影響過一代人的書”系列。

在閱讀本書之前,你可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1. 文字裡對生活充滿熱情的茨威格為什麼會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2.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3. 《昨日的世界》對我們今天有哪些啟示?


4. 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還要不忘戰爭?


01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傳記作家,他的作品至今在世界範圍內暢銷不衰,是國內最廣為人知的外國作家。


他是德語作家中,中國翻譯作品數量僅次於歌德的作家;也是在世界範圍內被翻譯語種最多的德語作家。


他雖未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卻依然享譽世界文壇。

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曾被才女徐靜蕾翻拍成同名電影。


茨威格是一個高產作家,據統計,他一生寫了十二部傳記,九部散文集,七部戲劇,六部中短篇小說,三本詩集,兩部長篇小說,一部回憶錄。


這些作品基本都有不同版本的中譯本,國內出版商和讀者對他作品的喜愛可見一斑。

茨威格於1881年11月28日,出生在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使得他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和上流社會的文化藝術薰陶。


他十七歲就開始在維也納的報紙上發表詩作,年少成名的他以詩人的姿態登上文學的殿堂,以小說家聞名於世,以卓越的傳記作家載入史冊。


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過反戰工作。


1933年希特勒納粹政府上臺後,遭到驅逐,流亡到英國,最後到巴西。


1942年2月22日,60歲的茨威格和33歲的夫人伊麗莎白·綠蒂,一起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近郊的小鎮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悲愴的離開人世。

他在自殺當天的絕命書中這樣寫道:


“我認為還不如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命為好。對我來說,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最崇高的財富。


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願他們經過這漫漫長夜還能看到旭日東昇!而我,這個過於性急的人,要先他們而去了!”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他死後,巴西總統親自主持儀式,為他進行國葬,茨威格做為一個流亡作家,死後備受哀榮的離開。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遺世之作,寫於1939年至1941年間,在他被流放的最後幾年完成,在他死後兩年,1944年出版。


02


茨威格在19世紀度過他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少年時代,進入20世紀後,物質文明迅猛發展和文化藝術空前繁榮的時代。


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也經歷了政治動盪的時代。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他在自序中說:沒有一個人,具備像我一樣的條件:

我,作為一個奧地利人、猶太人、作家、人文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恰好身處世界動盪最劇烈的地方。


所以,我希望我至少能符合任何一部真實反映時代的作品所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公正和不抱偏見。

茨威格的出生地維也納,是歐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稱為“世界音樂之都”,是奧地利的首都。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茨威格誕生在哈布斯堡皇朝帝國時期,那時候的維也納是一座擁有兩千年曆史的皇家都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滅亡,哈布斯堡王朝終結,維也納淪為德國的一座省城。

他的父親是當時奧地利的鉅富,他在青少年時代過著錦衣玉食的富貴生活,接受當時歐洲最好的教育。


在他的思想意識裡,自己是一個標準的體面的歐洲人,從不曾想過自己會過上顛沛流離的生活。

1933年,希特勒上臺,作為猶太人的茨威格被迫離開故鄉,流亡到了巴西。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在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權上臺之前,茨威格就已經是當時的暢銷書作家。

他的文字平易近人,卻不膚淺,思想深刻。他的文字有一種逼迫你面對自己內心的力量。

茨威格是文學天才,他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多年筆耕不息從事文學創作。

17歲他就在當時奧地利最大刊物上發表詩作。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傳記《三大師》、《一個政治人物的肖像》。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03


在本書中,茨威格,以親身經歷者和作家的視角,以冷靜又細緻的描述和記錄一戰前、二戰時期的歐洲世界。

在茨威格眼中一戰前太平黃金時代的歐洲,被戰爭給毀滅。

作為戰爭受害者的茨威格,是對歐洲各國有著深切同情的國際主義者和反戰分子。

在戰爭中,作為一個作家,他詛咒戰爭,讚頌和平。



他清醒地意識到,知識分子中的人文主義者,應該積極地開啟民智,並非是做思想主義的鼓手。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出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地太平黃金時代,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讓茨威格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做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他深感:



藝術可以給個人帶來安慰,但對現實卻無能為力。

茨威格見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慘無人道的血腥殺戮,在亡國後的流亡期間,看到的是人性的泯滅,道德的淪喪,使得他的人道主義理想徹底破滅。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然而流亡期間依然擁有優越的物質條件的他,卻不堪精神上的折磨。


面對現實,他感到心力憔悴,不堪重負,選擇和夫人一起自殺的方式,帶著對未來的希望安靜的離開世界。

《昨日的世界》被認為是茨威格的絕命書,本書的譯者舒善昌先生認為茨威格是“懷著絕望的心情”回憶過去。

透過這些回憶,展示當時歐洲文化中心維也納的時代風貌,記錄從第一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動盪的歐洲社會。

披露當時世界文化名人鮮為人知的生活逸事,揭示他們各不同的性格,描繪他們的音容笑貌,同時也穿插了茨威格自己的歡樂、興奮、憂愁與哀傷。


茨威格在本書並沒有過多寫他的生平,更多著墨於寫他所認識的人物,親身經歷的社會事件,以及他對時代的感受,對世界的看法。

在書中極少提及他個人的感情生活,從他出身的城市維也納和他的家庭開始講起,一直到1939年他滿60歲的時候,他所認識的歐洲,他對和平主義的追尋,對戰爭和暴政的厭惡。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如本書的副標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講述的是從他出身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半個世紀的歐洲史。

在本書的結尾他寫道:只有經歷過光明與黑暗、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敗的人,他才算真正的活過。


他家境優渥,才華橫溢,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昨日不可追,今日猶可期。只有不忘歷史,才能砥礪前行。


通過今天的共讀,我們瞭解了茨威格生活時代背景,以及本書的創作背景和茨威格為什麼會選擇自殺的原因。


明天的共讀我們將一起跟隨茨威格的回憶,回首一戰前歐洲的太平黃金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