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古代時候有了疫情是怎麼消失的?

游魚道凡


從古至今,人類每次面對大規模疫情的時候,都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即便如今科技日益發達,面對病毒也不得不謹慎和小心。面對傳染性極強的疫情時,從一次次慘痛教訓中可以發現,建立防疫體系,阻斷病毒傳播才是最有效控制疫情的方法。

早在古代,中國就已經建立了自己的防疫體系。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對疫情的認識也沒有如今這麼高,一旦發生大規模的疫情擴散,迫壞力都是極大的。所以,在古代人們發現,將病人與健康人群分開,是阻斷疫情傳播一個很有效的辦法。

比如在古代鄉村裡甲制度的結構下,如果本地有疫情發生,那麼鄉長就要對疫情負責,要將已經得病的病人隔離開來,還要將疑似病例報告給上一級的官府,官府會派專門的醫師對此地區的病人進行醫治。

由於疫情傳播速度太快,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為了使疫情不會大規模擴散,官府也會設立專門的區域作為隔離場所,比如宋代的“安劑坊”、清代的“留養所”等,這些地方都是對患者進行集中安置和治療的地方。甚至於患者接觸過的醫生或病人也都要隔離觀察一段時間,這就與如今的防疫措施有些相似了。

自西周以來,面對疫情發生時,朝廷都會撥款援助,朝廷還會動員各地富豪鄉紳積極參與抗疫的行動中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宋代蘇軾就曾捐修了有名的安樂病坊,為百姓的治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古代的防疫措施雖然做法是好的,但效果上與現代還是有很大差別。古代官府設置的醫療機構多為臨時應急機構,太醫院這類高水平的治療場所也僅服務於皇室。地方治療的醫師缺乏資質認證,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朝廷遇上財政窘迫,就例如清朝末年國力衰退,面對疫情就不得不靠民間振捐等慈善行為來渡過難關了。

古人面對疫情也是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的,然後形成了一套與當時醫療條件和大環境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防疫體系,比如隔離、對疑似病例進行監控,早發現早治療等,這些方法都讓疫情慢慢消失了,而且這些方法經過不斷更新與改進,也一直延用到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