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朱元璋愛殺功臣,沐英在雲南稱王獨霸一山,為何沒被斬殺?

眼鏡超人


先簡單介紹一下沐英。

沐英是安徽定遠人,早年成了孤兒,被朱元璋和馬皇后收為養子,改姓朱,小名周舍。十八歲時,沐英恢復了自己的本姓,做了朱元璋的帳前都尉,開始帶兵征戰,逐漸顯示出他的能力和才幹。沐英性格沉穩,不苟言笑,對部下恩威並重,平時喜歡讀書,這些都得到朱元璋和馬皇后的賞識和喜愛。

以後沐英多次率軍出征,不斷升遷,洪武九年被封為西平侯,食祿二千五百石。

洪武十四年九月,徵南將軍傅友德、左副將軍藍玉、右副將軍沐英率領三十萬人馬進軍雲南,掃蕩殘元勢力,勢如破竹。到了洪武十六年,雲南形勢大體安定下來,朱元璋讓傅友德和藍玉率領大軍撤回,留下沐英獨自鎮守雲南。

此後,沐英多次擊敗土蠻的叛亂,又配合傅友德征討東川土蠻和越州土蠻,並在雲南屯田,他治理下的雲南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朱元璋曾經把沐英召回南京,大加賞賜,面授方略,對他說:“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

從沐英開始,沐家世代鎮守雲南二百多年,一直到明末,那麼,沐家為何能在極度兇險的洪武年間沒有出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沐英的地位比較特殊,幾乎相當於朱元璋、馬皇后的親兒子。

沐英早年被馬皇后收養,母子之間感情極深。當年馬皇后離世時,沐英極度悲傷,甚至哭到嘔血。

早年間,朱元璋、馬皇后收養了許多養子,朱元璋會分派這些養子跟隨大將出徵,或者鎮守一地,實際是充當了監軍,說明他非常信任這些養子。而沐英是這些養子中最受器重的一位,所以才早早封侯,並獨自鎮守雲南。朱元璋對沐英的關愛,應該僅次於外甥李文忠,和親兒子差不多。

朱元璋殺起功臣來毫不手軟,但對自己的子孫卻是十分仁慈,算起來,他只殺了一個不聽話的侄子朱文正,還有一個違法的駙馬歐陽倫。所以,除非沐英有明確的罪過,朱元璋不會殺他。

第二,沐英死亡的時機很合適,讓沐家躲過後來的大劫。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標去世。沐英和朱標之間比親兄弟還要親,所以他和馬皇后去世時一樣傷心,不停地哀哭,結果一病不起,當年六月死去,時年四十八歲。朱元璋追封沐英為黔寧王,並讓他的大兒子沐春繼承了西平侯的爵位,繼續鎮守雲南。

此前,沐英跟隨傅友德、藍玉一起征戰多年,和他們一樣屬於皇太子朱標的親信。朱標死後,藍玉、傅友德先後被處死,很難說沐英就沒有一點破綻,如果他沒有早死,被處理的風險其實非常大。

沐英一共有五個兒子,沐春、沐晟、沐昂都有軍職,最小的沐昕後來娶了朱棣的女兒。這其中,大兒子沐春早年就跟隨父親四處征戰,充當了父親的信使,負責向朝廷傳送消息,得到朱元璋的賞識,任命他為後軍都督府僉事。沐英死後,就由他繼任西平侯,他做得和父親一樣好,最後死在洪武三十一年,他沒有兒子,就由二弟沐晟繼承了侯爵。

第三,雲南地處荒遠,形勢特殊,沐英是最合適的管理者。

雲南距離明朝的統治核心非常遙遠,當地形勢複雜,需要文武兼備的管理者,同時又要有絕對的忠心,否則很容易發展成為獨立的王國。綜合各方面的考慮,沐英、沐春父子是最合適的人選,而且他們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敢張狂。

洪武年間大案頻發,很難說沐英、沐春父子和這些案子沒有一點瓜葛,朱元璋選擇信任沐家,是相當明智的,而沐家也沒有讓他失望。


於左


這是由於沐英特殊的身份決定的,沐英是個孤兒,八歲的時候就被朱元璋收為義子,此後一直跟著朱元璋打江山,在南征北伐中必然培養了二人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特殊情誼,既是戰友,又是父子。

在朱元璋發動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中,沐英都沒有受到牽連,在我看來主要有兩個原因:

朱元璋的厚愛

沐英行事敏銳,聰明,又有領兵大戰之才,所以深受馬皇后和朱元璋的喜歡與器重。

府中機務繁積,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滯。後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明史·沐英傳》

洪武十年,沐英帥兵出征甘肅和西藏,並且大獲全勝,因此被朱元璋封為西平候,並且被朱元璋授予世襲鐵券。

功多,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西平侯,食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史·沐英傳》

沐英平定雲南後,由於他前腳剛走,雲南立馬又發生叛亂,經過數次平叛以後,朱元璋乾脆命令沐英鎮守雲南——“明年詔友德及玉班師,而留英鎮滇中。”

沐英鎮守雲南期間,相繼平定雲南大大小小的叛亂,使得雲南徹底臣服於明朝治下,沐英命令軍隊屯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生活,同時又以屯田作為考核官員的業績,使得雲南的農業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老百姓都生活在安寧和富足之中。

在雲南期間,沐英興修水利、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同時增設學府、發展教育,使得雲南百姓安居樂業,不再發生叛亂。朱元璋有感於沐英的功績,因此讚賞他說:

帝親拊之曰:“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明史·沐英傳》

朱元璋還把對沐英的喜愛直接寫進了《皇明祖訓》裡,他在《皇明祖訓》裡規定:

皇親國戚有犯,在嗣君自決。除謀逆不赦外,其餘所犯,輕者與在京諸親會議,重者與在外諸王及在京諸親會議,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許法司舉奏,並不許擅自拿問。

朱元璋列舉了適用於這條規定的皇親國戚的名單,其中就包括“西平候家”,即沐英一家。朱元璋對沐英的喜愛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朱元璋不僅僅只是收養了沐英一個養子,但其中只有沐英最為忠誠、有能力,故而深受朱元璋的器重:

太祖初起時,數養他姓為子,攻下郡邑,輒遣之出守,多至二十餘人,惟英在西南勳最大——《明史·沐英傳》

所以,可見朱元璋並沒有理由清算沐英。

鎮守邊疆,反而避免捲入政治鬥爭

沐英從洪武十二年就開始鎮守雲南,此後也一直待在那裡,很少進京,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由於沐英遠離千里之外的政治中心南京,某種程度上也避免了使自己捲入政治鬥爭之中。

但我覺得這個因素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其實最關鍵還是朱元璋對沐英的器重和信任,再加上沐英又深受馬皇后的喜歡,馬皇后難免常常在朱元璋身邊吹一些有利於沐英的耳邊風。

再加上沐英本人忠心耿耿,有情有義,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後,沐英聞訊大哭不止,乃至咳血,可見他對朱元璋和馬皇后是有父母之情的,畢竟他從八歲起就跟隨他們打天下,經歷腥風血雨的軍旅生活,這種感情無疑是極為深厚與複雜的。

而皇太子朱標去世後,沐英也是大哭不止,十分傷心,沒過多久就追隨朱標而去。沐英生前在雲南施行仁政,管理有方,因此在沐英去世後,當地軍民大哭送行。

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於鎮,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明史·沐英傳》

可見,沐英的一舉一動都表明他沒有理由讓朱元璋殺,朱元璋也沒有理由去殺沐英。


圍爐談史


沐英之所以沒被朱元璋殺害,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沐英八歲時就被朱元璋收為義子,當時朱元璋和馬皇后膝下無子,把沐英等同親生,及至長大,父子情深。馬皇后對這位義子也非常好,母子感情非同一般,這從史料記載,聞知馬皇后死訊,沐英傷心咳血,等就能看出。

第二,沐英軍事才能出眾,雖為皇帝義子,深得朱元障器重,跟隨皇帝收福建,平西北,從不居功自傲,為人謙和,禮賢下士。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朱元璋怎能忍心下得了手?

第三,平定雲南,並鎮守雲南,在雲南屢次平定蠻族反叛,帶領手下,引進中原先進農業生產方式,開發農業,屯田自足。雲南在他的治理下,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免除了朱元璋的西南邊患!西南邊陲穩定而繁榮,朱元璋很為這個“義子”而高興,怎能動殺氣呢?

綜合以上三點,朱元璋不可能,也不會殺這位父子情深的義子!









豫南陳刺園主


元朝未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連年天災人禍,餓死者十之有七,才爆發了紅巾軍起義,和多方舉義大軍,在一次行軍中,也是機緣巧和,餓的聲絲力竭的小沐英,遇見了真龍天子朱元璋和馬皇后,見他無依無靠聰明😊靈秀就收養了他,此時太祖和馬皇后尚無子嗣,就對沐英示如己岀,無微不至,關愛有佳,閒時太祖也對沐英教育點化,逐漸沐英以今非昔比,12~3歲就有了將軍的質量,大氣磅礴穩重剛毅,追隨前輩大將們見功立業,翼衣日隆,他長大後因為養子,仍歸其舊姓沐英,他極會作人,克己奉公,嚴於律己,被令為付將同藍玉一齊在傅友德揮下,金戈鐵馬奮戰東南各省,在雲南平定後,太祖思沐英為養子為人厚重仁愛,是不可多得的治世能臣,乃令其主政雲南,果不負龍恩,將雲貴地區治理的風條雨順,繁榮昌盛,真不愧為馬上勇將,治世良臣。


94310417小云


首先,朱元璋殺功臣並不是亂殺,殺的基本上都是奪取江山後,不守法紀的驕兵悍將,和對皇帝寶座產生威脅的人。沐英應該是忠心耿耿,沒有胡作非為,沒有對朱元璋產生任何威脅,所以其在雲南稱王獨霸一山也沒有被斬殺。


其次,沐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收養的孤兒,算是他們的義子。沐英從小由他們培養成才,恩情深重,沐英與朱元璋感情深厚,自然是唯朱元璋馬首是瞻,所以朱元璋不會殺害與自己情深義重的沐英。

最重要的是,沐英是文武全才,能力超群,而且沒有非分之想,忠於朱元璋,由他鎮守雲南是非常理想的人選,所以即使沐英在雲南稱王獨霸一山也是朱元璋允許的,沒有斬殺他。


花開花落緩行客


首先沐英是朱元璋收的義子,開始是賜名朱英,後來才朱元璋又為其改名叫沐英。沐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直到大明王朝的建立,大明王朝新定,雲南土司不服朱明王朝,所以朱元璋流派沐英和傅友德以及藍玉一起領兵征討雲南,後來傅友德,藍玉就班師回朝後就讓沐英一個人率軍留守雲南,並對其進行管理安撫。後馬皇后及太子朱標因病相繼去逝後,沐英也傷心不已,沒過多長時間也隨馬皇后和朱標而去了。朱元璋為此悲傷不已,後又還追封沐英為王。所以因此來看,朱元璋不會也沒必要殺沐英。朱元璋殺功臣主要是怕一個朱允炆鎮不住這些開國元勳,再一個也是這些開國元勳自己不懂得功成身退,在朝廷在地方都很囂張跋扈不把朝廷放在眼裡。這兩個原因是所有開國皇帝殺功臣的根本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