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1812年美英開戰的原因?

love肖子希


1812年英美戰爭,或者叫做美國第2次獨立戰爭。

美國人之所以敢向英國叫板,是因為當時的歐洲屬於拿破崙時代,整個歐洲是打成一團,英國也是被拿破崙打得腦袋都大了,根本就顧不上美洲的殖民地。1812年這一年,正是拿破崙最英明神武的時候,拿破崙的軍隊已經佔領了莫斯科。

戰爭時期的美國,宣佈中立,趁機向交戰雙方賣貨,大發戰爭財。

但是,後來英國宣佈封鎖歐洲海岸,截獲開往法國的船,這其中就有很多是美國貨船。拿破崙也宣佈,封鎖英國海岸,截獲開往英國的船,雙方在海上相互掐架,美國加在兩位大哥里,是深受其害,損失大量貨物。於是很多美國商人便鼓動政府開戰。

1812年,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美國宣傳的方式是進攻加拿大,如果說,英法兩個國家都截獲美國貨船,為什麼就單單向英國開戰呢?我認為很簡單,從感情上來說,美國獨立戰爭能夠勝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國的幫忙。

雖然當年幫助美國獨立的路易16已經被吊死了,從實際利益上來說,在北美大陸,法國已經完全退出去了,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了,就是拿破崙賣的。

向法國開戰的話,美國根本就沒有海軍力量能夠橫渡大西洋去進攻法國。向英國開戰就不一樣了,可以直接進攻英國的殖民地加拿大,順便擴張一下自己的領土。遠交近攻,這一套玩法,我們幾千年前就玩的很好了。

當時的美國人判斷,向加拿大進攻的話,加拿大人會把美國人當解放軍。美國人天真的以為,我們經過8年抗戰取得了獨立,美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現在我們幫助你們加拿大人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加拿大人一定會夾道歡迎美國解放軍。

然而美國的如意算盤算是徹底打錯了,加拿大人不僅沒有把美軍當解放者,反而殊死抵抗,原因就是,當時說英語的加拿大人主要是忠於英國的保王黨。

特別是美國獨立以後,美國的保王黨大部分都跑到了加拿大,而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區,雖然說主要是法國人的後裔,談不上忠於英國國王,但是魁北克的法國人後裔,主要是天主教徒,這些人雖然也不喜歡英國,但是更加反感這些美國的新教徒。

搞笑吧?歷史就是這麼狗血,當歐洲戰場上的法國人和英國人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加拿大的英國人和法國人卻團結起來手挽著手肩並著肩,共同抗擊美國解放軍的入侵。

在加拿大民兵的抵抗下,戰爭打了兩年,美國軍隊也沒有撈到什麼便宜。1814年的時候,拿破崙戰敗了,這個時候的英國終於能騰出手來派主力軍隊來北美洲。英國正規軍一到,美國立馬就扛不住了,美國這幫民兵,小米加步槍,根本就不是英國正規軍的對手。

侵略戰很快就變成了衛國戰,1814年的8月24號,英國軍隊攻入了美國首都華盛頓,一把火燒掉了美國總統府,把美國白宮燒成了黑宮。

後來,總統府維修的時候就刷成了白色,這就是白宮名字的來源。

美國人一看,解放加拿大是沒有什麼希望了,戰爭打下去也不是辦法,乾脆和談吧,美國的第2次獨立戰爭就這樣稀裡糊塗的結束了。

  • 這場戰爭可謂波瀾不興,沒有任何改變。因為和談的結果就是一切照舊。這也是美國獨立後第1次對外戰爭。以不勝不負的和談結束。但是對於美國人來說,這場戰爭也沒有白打,美國國歌就是在這場戰爭中誕生的,美國的一位律師,看著又一次打到家門口的英國軍隊,望著頭頂上落寞的星條旗頓時心潮澎湃,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這就是後來的美國國歌星條旗歌。

市場戰爭對英國和美國幾乎都沒什麼影響,但是,1812年戰爭對加拿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是促成了加拿大這個國家的形成。面對美國大兵的侵略,加拿大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第1次聯合起來保家衛國,大家開始意識到,我們在同一個地方生存,我們可以並肩戰鬥,加拿大的民族意識開始萌芽。

所以說,戰爭對一個國家對一個民族的形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就像抗日戰爭,極大的促進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共同認知。

這場戰爭還深刻影響了一個城市,就是今天的加拿大首都渥太華。

當時的渥太華還只是一個村莊,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人一直擔心美國會封鎖聖勞倫斯河,因為加拿大中部的5大湖地區,比如多倫多,想要出海,只能通過聖勞倫斯河,而聖勞倫斯河中間的一段就是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線,美國有能力隨時封鎖這條河的運輸。

為了防止這件事發生,英國的戰爭以後,開挖了麗都運河,將五大湖和渥太華河連接起來,這樣就可以繞開位於美國和加拿大邊境地區的聖勞倫斯河,麗都運河的開挖,是渥太華由一個小村莊變成了一個交通樞紐,一躍成為加拿大第四大城市,併成為後來的加拿大首都。

早些時候我就想,美國和加拿大這麼近,而且都是說英語的國家,都是歐洲人的後裔,為什麼不合併成一個國家呢?美國人在剛建國的時候早就這麼想過,而且還發動了一場戰爭,只不過失敗了而已。


作家裴綱


1812年開戰的美英戰爭,也叫做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這次戰爭的起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美國第一次獨立戰爭不徹底造成的問題引發。要深入分析英美戰爭,還得先來談談英法兩大強國殖民北美大陸的爭鬥史。



一、英、法兩國在北美大陸的搏弈。

十五世紀中葉,和法國人一起在北美土地上尋找到亞洲大陸新航線的英國人在哈德孫河口建立據點,英國人隨即向北美大陸大量移民,先後在沿東部海岸線地區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但英法兩國同時擴張引發了利益衝突,爆發了"七年戰爭"。這場大規模戰爭分為兩個戰場:在歐州,英國和普魯士(現德國)一起對戰法國、奧匈帝國、沙俄組成的勢力;在北美戰場,英國成功從北大西洋西北岸向北挺進,成功佔領魁北克(今加拿大魁北克省),法國則佔領蒙特利爾。



1761年,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在武器裝備和後勤供給全面佔據絕對優勢,法國除了少數幾個據點外,費盡心血搶奪的殖民地落入英國人手中。戰爭拖到1763年,後經雙方互相取得共識後達成了《巴黎條約》。

這個1763年版的《巴黎條約》,英國人大獲全勝:整個蒙特利爾延伸到渥太華一帶向北到北冰洋的加拿大全境、以及密西西比河以東廣大地區,全部落入英國人手裡。英國同法國在北美大陸博弈佔得先機。

二、美國獨立戰爭及其影響。

法國人在1763版《巴黎條約》上受盡屈辱,它是極其不甘心的,它與英國的敵對格局並沒有改變。七年戰爭後,英國殖民者為了找回戰爭損失,加重對殖民地的北美人民更加沉重的剝削。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人塞謬爾·亞當斯率60名自由之子僑裝成印第安商人混到了商船上,把15000鎊的茶葉倒入大海,這個反抗英國殖民茶葉壟斷的事件,揭開了美國人民獨立戰爭的序幕。1775年4月19日,800名英國殖民者輕步兵在去往萊剋星頓的途中與北美民兵發生武裝衝突,被打死打傷284名之多,餘下者狼狽逃回波士頓。美國獨立戰爭正式爆發。



1777年1月3日,喬治·華盛頓率領的北美聯軍在普林斯頓以僅40多人傷亡的輕微損員大敗以查爾斯.沃瑪德率領英國黑森軍,鼓舞了美軍作戰時巨大士氣。隨後,美軍一鼓作氣把英國自加拿大南下的軍隊包圍在薩拉託加,英軍彈盡糧絕向美軍投降。這一戰役徹底扭轉美軍被動挨打的局面。由於英軍在歐洲戰場受到法國的牽制,在北美戰場同美國的戰爭是節節敗退。

法國人為雪前恥,在這次戰爭是從幕後跳到前臺,公開支持美國人。在"約克大捷"戰役中,法美聯軍1.5萬人對8000英軍守軍合圍,迫使英軍最終投降。

戰爭進行到1783年,英軍確立的優勢消失殆盡,不得不和美國人簽定1783版《巴黎和約》,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的獨立戰爭開啟了較為民主的資本主義道路模式,也推動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和拉丁美洲人民爭取民族解放進程。

三、美國獨立戰爭後面臨的問題,亦即1812年美英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的起因。

不過,由於和約侷限性,美國並未解決好中西部的土地問題,也並未解決好奴隸制問題,導致美國南北雙方政治和經濟制度不同,引發了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和五十年後的南北戰爭(這是後話)。

前面說過,美國獨立,只是最開始的13個州。1783年後,英國雖然把東部大西洋沿岸的土地逐步劃歸美國,但是,丟失13個州的殖民地也算切膚之痛。所以,英國人並未真正實施1783版的《巴黎條約》,他們拒絕移交西部軍事要塞,武裝當地印第安人,侵擾美國中西部邊境。



面對西部地區和"五大湖"(今美加交界的蘇必稱爾湖、休倫湖、密歇根、伊利湖、安大略湖)地區沃野千里的國土,美國人自然是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美國獨立戰爭後,"五大湖"以北的廣大富饒的加拿大地區還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13州內的奴隸制度和黑人的地位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變。它們成了英軍可以利用的對象,成了英國人的秘密武裝。感覺到英國人的實實在在的威脅,美國J·麥迪遜政府有識之士的設想是,要在武裝解放加拿大,將英國人徹底逐出北美大陸,於是對英宣戰。

這就是1812年美英戰爭的起因。



( 說點題外話,1812年的美英戰爭,除了美國海軍依靠"五大湖"的地緣優勢取得領先外,原本以為英國防守鬆懈的"五大湖"以北地區,美國陸軍以多打少並未佔得半點便宜。美國人試圖在英國人手中開彊拓土的願望並沒有實現。不過,戰爭取得了劃時代的意義:雙方簽定《根特條約》,重新把英國老老實實地固定在1783年《巴黎條約》框架上,英國人的非份之想被戰爭徹底撕得粉碎。

英國人退出北美大陸,還是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4月一一1865年4月)結束後兩年的1867年7月1日,加拿大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現今美國國土包括阿拉斯加在內的大部領土,都是花錢或武力從其它國家擴張而來。)


平平安安10000


1812年的美英戰爭,雖然美國人在這場戰爭中沒有具體的領土得失,但是由於使美國的國際聲望有所提高,徹底擺脫了英國人政治和經濟的掣肘,再次提高了美國人的民族自豪和愛國熱情,所以這場戰爭又被稱為第2次獨立戰爭。



戰爭背景

1775年到1783年的第1次獨立戰爭時,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實力和大英帝國的實力相差非常懸殊,但最終北美十三州經過自己多年的努力,終於打敗了北美十三州的英軍,使英國於1783年被迫簽訂了巴黎合約,承認了美國的正式獨立。即便這個過程中有法國陸軍和法國海軍的大力支持。第1次獨立戰爭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美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也增強了美國人對英國用兵的信心。漸漸的美國人已經不再滿足於北美十三州的地盤,開始計劃對外擴張,首先他把矛頭直指英國人的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因為加拿大土地肥沃且人口稀少,美國想要以武力吞併,自己把自己當做了加拿大的解放者,以為一旦自己出兵,加拿大人就會彈冠相慶,那麼加拿大指日可下,沒有了加拿大作為基地,英國人再想幹預北美洲的事情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到時候美國可以出兵西部,一統整個北美洲。


另一方面,英國雖然在1783年正式承認了美國獨立,但他並不甘心,所以時時刻刻準備的再度反攻,將美國重新納為自己的殖民地。於是英國皇家海軍在海上大肆封堵美國人的貿易,抓捕美國人的海員,扣押美國人的艦船。在陸地上,英國人大力支持印第安人的軍事建設,提供武器彈藥對他們進行武裝,以達到牽制美國西部軍力的目的,但英國人並沒有做好真正戰爭的準備。因為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以來,法國牽動歐洲各國的視線,也牽制了英國人的大部分海陸精銳,英國實際根本無力調集太多兵力增援北美。



尤其是法國在1793年處死國王路易十六後,歐洲各個君主國震怒,組織了第1次反法聯盟,英國是其中之一。然而前5次反法聯盟軍在陸地上遭到拿破崙的挫敗,反法聯盟損失慘重,英國也同樣損兵折將。在海上,法蘭西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也給英國人帶來了沉重的壓力,拿破崙甚至計劃以艦隊擊敗英國皇家海軍,並強行渡過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本土,將英國覆滅,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使拿破崙的幻想破滅。1805年英國皇家海軍和法西聯合艦隊在特拉法爾加遭遇,爆發慘烈的大決戰,英國皇家海軍以主將納爾遜陣亡為代價,重創法西聯合艦隊,法國海軍精銳盡喪,從此一蹶不振,英國人這才鞏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拿破崙通過前5次反法戰爭的勝利,取得了歐陸的霸權。並於在1812年率60萬大軍入侵俄國,由於在1814年遭到了慘重失敗,實力大不如前。英國趁機聯合沙俄等國興起第6、第7次反法戰爭,最終擊敗了拿破侖波拿巴,將其趕到海島上。

戰爭結果

由於美國人的盲目自大,根本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對戰爭的估計也十分不足,在美國人看來,英國人被拿破崙拖住了腳步,大量的精銳無法動用,在加拿大的英國陸軍兵力十分單薄。美國自認為加拿大的解放者,只要自己出兵加拿大人就會舉手歡迎。然而加拿大人主要是英國的保王派還有法國人,保王派忠於英國王室和英國政府,曾在美國第1次獨立戰爭中支持英國軍隊,而在加拿大的法國人是天主教徒,對於美國人的反天主教深為反感,所以在加拿大的英國人和法國人共同合作同仇敵愷。
對戰爭的各種錯估使得在戰爭開始後美國接連遭到挫敗,甚至連首府華盛頓都被攻克,總統官邸白宮遭到了焚燬,納爾遜總統被迫出逃。但是也是在這場戰爭中,美國破格提拔青年將領,在戰爭中不斷學習英國的先進經驗,加強軍隊建設,終於在中後期取得了大量的陸上勝利,最終使英國同意簽訂和平條約,這場戰爭也開啟了美國向西部的吞併,印第安土著人的日子開始不好過了。至於英國人對此戰並不是特別的在意,因為在1815年英國人在滑鐵盧戰役中徹底擊敗了拿破侖波拿巴,將其趕往了海島,徹底取得了拿破崙戰爭的勝利,滑鐵盧太過耀眼,以至於徹底掩蓋了這場美英戰爭。


龍武驍衛


導讀:原因就是美國膨脹了,建國後剛剛從拿破崙手來買到了龐大的路易斯安那州後版圖比當初的十三個州幾乎拓展了一倍。當時美國高層鷹派橫行,認為美國版圖應該擴充到太平洋沿岸有可能的話完成吞併加拿大。但是英國在北美有巨大的經濟利益,所以不斷資助印第安人來反對美國的向西部的擴張。英美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美國趁英國主要精力在歐洲對抗拿破崙建立反法同盟之機,直接入侵加拿大,戰爭爆發了。


背景分析

美國獨立是在英國無可奈何之下才同意的,所以不會放任美國做大。所以一方面認真經營加拿大,一方面對於北美西部的印第安人予以槍支彈藥以及給養方面的資助用來反對美國的西部擴張。說白了不想在自己在北美殖民利益受損失。

反觀美國志得意滿,在龐大的路易斯安那併入美國後狂戰慾望更加強烈。加拿大地廣人稀,英軍駐軍不多。況且主要分佈在五大湖區和魁北克,一旦美軍突破中個地區那麼整個加拿大就會向美國敞開懷抱。入後從加拿大西部出發沿著太平洋沿岸南下一舉擊潰印第安武裝,那麼整個北美都會納入美國的版圖。不得不說美國野心勃勃。當時歐洲大陸激戰正酣,拿破崙領導的法國和英、俄組織的反法同盟打的正熱鬧。


英國為切斷法國的海外貿易強制美國出口歐洲的貨物只能在英國卸貨;拿破崙則威脅如果美國敢把物資出口到英國就會報復。美國乾脆不在出口歐洲,導致美國對外出口驟降。美國損失慘重。最後還是拿破崙主動取消了禁令,美國對法國大為感激。對英國霸道的出口禁令更是怒火高漲。

也同樣是因為歐洲戰爭,所以英國絕大部分軍事力量都在歐洲。加拿大的駐軍只有幾千人,美國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決定對英宣戰。美國上下對戰爭非常樂觀,甚至美國總統傑斐遜曾說當年就會拿下加拿大並把英國勢力徹底趕出美洲。


長期的戰爭過程以及戰後影響

美國對戰爭的預估明顯不足,本來應該一鼓而下的加拿大不但沒有打下來還沒英國和加拿大民兵殺入國內,甚至白宮都被焚燬了。長達三年的戰爭沒有什麼成果,最後還是維持原有疆界。

戰爭的劇本沒有按照美國人預計的進行,既沒有那麼順利也沒有迅速完成。而是生生的打成了拉鋸戰。但是戰爭的結果也讓美國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並有針對性的進行了改進。由於美國是新立國不久,英國是頭號強大帝國,無論如何戰爭的平局讓世界強國開始正視這個新生的國家。客觀上提高了美國的知名度。

也就僅此而已,美國自此再也沒有打過入侵加拿大的主意。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1812年的美英之戰,在歷史上又被成為美國的第二次獨立戰爭,有第二次那麼必定有第一次,我們來看看第一次的美國獨立戰爭的發起緣由及交戰雙方,就對第二次的美英之戰的爆發,不足為奇了。


美國獨立戰爭的發生是英國北美殖民地的革命者為了對抗英國極度剝削的經濟政策而發起的抵抗運動,後來由於法國的橫插一腳diss英國,使得戰爭愈演愈烈,戰爭的結果激起了殖民地民眾的同仇敵愾,導致了殖民地民眾的抵抗運動進化成為了美國的誕生之爭,1776年7月4日由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雖然美國宣稱獨立了,但是和英國的爭鬥並未停止。由於此時的英國和法國打得不可開交,勢均力敵的,致使英國對美國下了封鎖令,不許美國和歐洲大陸進行貿易往來,還強拉美國人的壯丁來做對付法國人的炮灰。貿易禁令使得美國經濟蕭條,國內各個階層矛盾突增。



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擴大內需,美國人將矛頭瞄準了英國人的殖民地加拿大。此時的加拿大地廣人稀,防禦稀鬆平常的。美國人想借此向北擴張,打著解放人類,共建大北美共榮圈的旗號,於1812年向英國宣戰了。

你來我往的打了三年,誰也弄不死誰,感覺索然乏味的雙方,坐下來簽了個條約,握手言和了。


姑臧山鷹


1812年的美英戰爭,導火索是英方堅持攔截、扣押美國商船,追求其深層次原因,則是領土與經濟之爭。英國雖然承認了美國獨立,但是它在英屬加拿大布置眾多軍隊,時刻準備進攻美國,同時它挑唆美國各州獨立,鼓動印第安人和美國政府發生衝突,成為美國擴張的阻礙。同時,由於英國的封鎖,美國的貿易受到巨大打擊,製造業面臨破產。此時,和英國關係密切的聯邦黨人在美國國內失勢,主戰派共和黨人控制政壇,雙方再戰不可避免。


重圖館館長


1812年戰爭是美國的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在1812年到1815年發生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1812年到1813年美國攻擊了英國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到1814年英國在歐洲打敗了法國拿破崙,然後增兵北美戰場,英國攻佔了緬因州,並佔領了美國首都華盛頓。但英國在美國南部路易絲安那州戰場多場戰役失敗。1815年雙方停戰。說起原因也是雙方為了搶地盤引起的了。


一生風漂流


1.1783年美國獨立,美國為確保民族獨立、國家主權於1812年同英國進行的戰爭。

2.在這個階段,英國正忙於歐洲大陸爭奪權,不能全身心的投入進攻美洲大陸,這是美國敢於宣戰的良機。

3.此次戰爭美國在政治上處於“主動方”,而英國屬於“被動方”不佔優勢,美國更有利於發動原住民的抗戰積極性。

4.外部有法國等國有限支持,也成為美國敢於發動戰爭的因素。

5.1814年12月24日雙方在根特(今比利時境內)簽訂《根特和約》。英國再次確認1783年《巴黎和約》中規定的美國獨立權利和地位,劃分了美國和加拿大的邊界。和約簽訂後西部地區仍有戰事。1815年傑克遜在新奧爾良再次大敗英軍,並粉碎“聯邦黨人”分裂聯邦的陰謀,全面結束美英戰爭。


謀先生的某生


1812年開戰的美英戰爭,也叫做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這次戰爭的起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美國第一次獨立戰爭不徹底造成的問題引發。要深入分析英美戰爭,還得先來談談英法兩大強國殖民北美大陸的爭鬥史。

一、英、法兩國在北美大陸的搏弈。

十五世紀中葉,和法國人一起在北美土地上尋找到亞洲大陸新航線的英國人在哈德孫河口建立據點,英國人隨即向北美大陸大量移民,先後在沿東部海岸線地區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但英法兩國同時擴張引發了利益衝突,爆發了"七年戰爭"。這場大規模戰爭分為兩個戰場:在歐州,英國和普魯士(現德國)一起對戰法國、奧匈帝國、沙俄組成的勢力;在北美戰場,英國成功從北大西洋西北岸向北挺進,成功佔領魁北克(今加拿大魁北克省),法國則佔領蒙特利爾。

1761年,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在武器裝備和後勤供給全面佔據絕對優勢,法國除了少數幾個據點外,費盡心血搶奪的殖民地落入英國人手中。戰爭拖到1763年,後經雙方互相取得共識後達成了《巴黎條約》。

這個1763年版的《巴黎條約》,英國人大獲全勝:整個蒙特利爾延伸到渥太華一帶向北到北冰洋的加拿大全境、以及密西西比河以東廣大地區,全部落入英國人手裡。英國同法國在北美大陸博弈佔得先機。

二、美國獨立戰爭及其影響。

法國人在1763版《巴黎條約》上受盡屈辱,它是極其不甘心的,它與英國的敵對格局並沒有改變。七年戰爭後,英國殖民者為了找回戰爭損失,加重對殖民地的北美人民更加沉重的剝削。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人塞謬爾·亞當斯率60名自由之子僑裝成印第安商人混到了商船上,把15000鎊的茶葉倒入大海,這個反抗英國殖民茶葉壟斷的事件,揭開了美國人民獨立戰爭的序幕。1775年4月19日,800名英國殖民者輕步兵在去往萊剋星頓的途中與北美民兵發生武裝衝突,被打死打傷284名之多,餘下者狼狽逃回波士頓。美國獨立戰爭正式爆發。

1777年1月3日,喬治·華盛頓率領的北美聯軍在普林斯頓以僅40多人傷亡的輕微損員大敗以查爾斯.沃瑪德率領英國黑森軍,鼓舞了美軍作戰時巨大士氣。隨後,美軍一鼓作氣把英國自加拿大南下的軍隊包圍在薩拉託加,英軍彈盡糧絕向美軍投降。這一戰役徹底扭轉美軍被動挨打的局面。由於英軍在歐洲戰場受到法國的牽制,在北美戰場同美國的戰爭是節節敗退。

法國為雪前恥,在這次戰爭是從幕後跳到前臺,公開支持美國人。在"約克大捷"戰役中,法美聯軍1.5萬人對8000英軍守軍合圍,迫使英軍最終投降。

戰爭進行到1783年,英軍確立的優勢消失殆盡,不得不和美國人簽定1783版《巴黎和約》,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的獨立戰爭開啟了較為民主的資本主義道路模式,也推動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和拉丁美洲人民爭取民族解放進程。

三、美國獨立戰爭後面臨的問題,亦即1812年美英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的起因。

不過,由於和約侷限性,美國並未解決好中西部的土地問題,也並未解決好奴隸制問題,導致美國南北雙方政治和經濟制度不同,引發了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和五十年後的南北戰爭(這是後話)。

前面說過,美國獨立,只是最開始的13個州。1783年後,英國雖然把東部大西洋沿岸的土地逐步劃歸美國,但是,丟失13個州的殖民地也算切膚之痛。所以,英國人並未真正實施1783版的《巴黎條約》,他們拒絕移交西部軍事要塞,武裝當地印第安人,侵擾美國中西部邊境。

面對西部地區和"五大湖"(今美加交界的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地區沃野千里的國土,美國人自然是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美國獨立戰爭後,"五大湖"以北的廣大富饒的加拿大地區還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13州內的奴隸制度和黑人的地位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變。它們成了英軍可以利用的對象,成了英國人的秘密武裝。感覺到英國人的實實在在的威脅,美國J·麥迪遜政府有識之士的設想是,要在武裝解放加拿大,將英國人徹底逐出北美大陸,於是對英宣戰。

這就是1812年美英戰爭的起因。

( 說點題外話,1812年的美英戰爭,除了美國海軍依靠"五大湖"的地緣優勢取得領先外,原本以為英國防守鬆懈的"五大湖"以北地區,美國陸軍以多打少並未佔得半點便宜。美國人試圖在英國人手中開彊拓土的願望並沒有實現。不過,戰爭取得了劃時代的意義:雙方簽定《根特條約》,重新把英國老老實實地固定在1783年《巴黎條約》框架上,英國人的非份之想被戰爭徹底撕得粉碎。

英國人退出北美大陸,還是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4月一一1865年4月)結束後兩年的1867年7月1日,加拿大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現今美國國土包括阿拉斯加在內的大部領土,都是花錢或武力從其它國家擴張而來。)







夏世平


因為美國獨立後,英國一直妄圖奪回殖民地,同時美國也想奪取西部和英國控制的加拿大。於是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宣戰。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也稱為1812年戰爭(War of 1812),英國和美國之間的一場不分勝負的戰爭。1793-1815年英法交戰,英國封鎖所有法國港口,在公海上攔檢他們認為可疑的要前往法國的美國和中立國船隻,並強迫美國海員服役。美國要求解除封鎖,但英國拒絕,美國遂於1812年6月18日對英宣戰。交戰中,雙方勢均力敵,互有勝負。美軍入侵加拿大的計劃終未實現。在爭奪伊利、安大略、山普倫諸湖控制權的海戰中,美艦所得有限,雖然奪回底特律城,至1814年夏,英軍仍有效控制密西根湖通道,且佔領密西西比河北段。美軍曾攻佔約克(今多倫多),英軍則襲取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美艦雖騷擾牽制英國貿易,但未能破壞英國的海上控制權及其對美國海岸的封鎖。1814年12月24日厭戰的雙方在比利時簽署「根特條約」,恢復戰前態勢。但是戰爭的結束防止了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因厭棄戰爭而醞釀的脫離聯邦的運動。而且,美軍在戰爭後期取得的勝利、歐戰的結束以及摧毀印第安人的抵抗等因素更造成了猶如美國是勝利者的氣氛。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軍隊的50%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時,美洲印第安人部落由於種種原因也捲入了戰爭。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法國的拿破崙,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並未停止。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禦鬆懈。美國欲向北擴張,並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將美國軍隊視為解放者。

1812年,美國卸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美國必須控制整個北美洲大陸的信念後來被稱為美國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國也有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

美國聲稱大英帝國在以下三個方面侵犯其主權:

1、英國不遵守美國獨立戰爭後雙方1783年達成的巴黎條約:拒絕移交西部地區軍事要塞,並且武裝印第安人,威脅美國的西部邊陲;

2、英國皇家海軍攔截美國商船追捕逃兵,強徵美國海員入伍——這些人雖然出生於英國,但已歸化為美國公民;

3、英法之間的拿破崙戰爭導致的貿易禁運,使上百艘美國商船被皇家海軍扣押,美國的中立國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國眾議院的鷹派議員鼓動戰爭。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向國會發表演講後,國會投票宣戰。有趣的是,英國為了避免對美戰爭而解除貿易禁運的消息在開戰以後才姍姍來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