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孟子是很懂“變通”的人,在《孟子》書中展現的很多,能否談談?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孟子(Mencius、孟軻,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孟子的變通思想著作裡都有,在他言論中以《揠苗助長》為例,他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進程。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作為比喻:寧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孟子說:“智者沒有不應該知道的事,但總是急於知道當前最重要的事;仁者沒有不該愛護的人,但總是急於愛護德才兼備的賢人。以堯、舜的智力,尚且不能知道所有的事情,是因為他們急於做好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以堯、舜的仁義,尚且不能愛護所有的人,是因為他們急於愛護德才兼備的賢人。如果有人不實行三年的喪禮,卻講究三五個月的短期喪禮的細節;如果有人在長輩面前大吃大喝,卻講求不用牙齒咬斷乾肉這種細節,這就是不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事,什麼是不緊急的事。”

【闡釋】凡事根據輕重緩急有所變通,這是孟子的一貫主張。在這一章裡,孟子聯繫“智”和“仁”,著重闡述了權衡和權變的問題。權衡和變通的意義在於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否則就什麼事都辦不好了。怎樣的人才能稱為智者呢

孟子認為,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知道自己要做的所有事情,二是在知道要做的所有事情的基礎上,通過權衡,先做完最要緊的事情。怎樣的人才能被稱為仁者呢?也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敬重所有的人,二是在敬重所有人基礎上,經過權衡,先敬重聖賢之人


陽高快樂


孟子是傳統文化中較早提到變通的人,但他說的變通,是大原則不變情況下的變通。如《孟子·離婁上》中提到: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譯文

淳于髡說:“男女之間不親手傳遞接受東西,這是一種社會行為規範嗎?”

孟子說:“是社會行為規範。”

淳于髡說:“如果嫂嫂淹入水中,要伸手去救她嗎?”

孟子說:“嫂嫂淹入水中不伸手去救,簡直就是豺狼。所謂男女授受不親,是一種社會行為規範;嫂嫂淹入水中,伸手去救,是一種權宜變通之計。”

禮是古代治國的綱紀,是人人必須遵守的;男女授受不親,是古禮中極重要的一條。孟子解釋說,男女授受不親,是禮;嫂溺援之以手,是權。

這裡提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權變思想。就是變通。禮的規定,只能是針對一般情況,而世事複雜,總有許多預料不到的情況發生,因而必須有變通;沒有變通是行不通的。如果上文中,眼看著自己的親人落入水中,而不救援,心裡完全被什麼男女授受不親的古禮所束縛,心裡會受到譴責,同時也失去一個親人,於情於理都不符合積極向上的原則。

「權宜變通是成功的秘訣,一成不變是失敗的夥伴。」的確,想要成功,必須懂得變通,不能固步自封一成不變,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梅的船隻,如果想要行駛到達目的地,必須懂得如何見風轉舵一樣。其實,走在人生的大道上也是相同的道理,也就是說如果想要成功,除了堅持到底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須在該轉彎和變通的時候,千萬不能固執己見,否則只會讓自己離成功的目標愈來愈遠。


驚魚亂水紋


彼一時,此一時也。

這句話出自是戰國·孟軻《孟子》表示時間不同,情況也就不同了。孟子的好多經典語錄放在現在看上去是那麼的實用,不得不說古人思想的深邃,這也是我們當代人需要學習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