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日軍狙擊手在電影中常常被渲染得相當厲害,動輒百步穿楊,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可並非如此,與正規的狙擊手比起來,他們更像一群射擊成績優良的“門外漢”。他們明明擁有大把射術精良的士兵,卻完全不懂得如何運用狙擊戰術,以至於鬧出了把人綁在樹上,開幾槍就完事兒的笑話。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為什麼說日本人並不懂得運用“狙擊”呢?很顯然,真正的狙擊技術並不是槍打得好就算數的,它是一門完備的現代軍事理論。真正的狙擊手需要懂得“戰術思想”,遺憾的是,日軍“特射手”們僅具備“射擊技能”這一能力。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狙擊手的行為首先是種戰術,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狙擊手通過普通槍械、火炮、機槍甚至弓弩射擊,都可以被叫做“狙擊”的原因,只要包含這種戰術思想、符合戰術運行規律的行為,都可以被叫做狙擊。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但光射就完了嗎?“狙擊”戰術的根本意義並不在於你能射殺幾個敵方士兵,在於通過狙擊這種行為,你能給敵方造成何種影響。有時候心理上的嚇阻和震懾遠比單純的殺敵數要有效,敵方士兵會因為無處不在的狙擊士氣大跌;專門獵殺軍官的狙擊可能比一萬發炮彈還有效;破壞器材的狙擊能讓敵軍失去技術優勢……

而要完成這些任務,狙擊手首先要當一個“特種兵”,他們與前沿神槍手絕對不一樣,除了要會躲會藏,還要學會尋找最佳狙擊位置,以利於長時間的活動,形成持久威懾。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日本二戰時的“特射手”僅僅只會精準的射擊,雖然單從射擊技術上來說他們已經達到了狙擊手標準,但拖累他們的正是指導思想的落後,日軍狙擊手並不懂得如何去合理安排狙擊點,也不懂得大多數狙擊戰術,他們大部分時候只懂得像一個步兵那樣藏好自己,然後持續的通過火力殺敵。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德軍在二戰時也暴露過這個問題,通過青年狙擊手學校速成培訓的狙擊手們只學了技術沒學習戰術,他們通常會選擇一些射界開闊的區域,以利於自己狙擊槍的射擊和觀察,但在盟軍老兵看來這就是在尋死,往往他們一開槍,老兵們就能從屋頂、教堂鐘樓、正面玻璃窗或哪個山石灌木叢裡發現他們。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在諾曼底地區,德軍的速成狙擊手給予了盟軍極大殺傷,但他們不留後路的行為也讓自己傷亡慘重。如果有更好的戰術思想支持,這些狙擊手本可以做得更好。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日軍正是同樣因為狙擊戰術思想的缺失,才在太平洋地區搞出了“樹冠射手”這種變態東西。因為在正面火力比拼上打不過美軍,日軍為了提高交換比,便想出了把士兵固定在樹上,襲擊視野中美軍部隊的做法。

並不能說這種逼到絕境的戰法有錯,因為它的確造成了美軍前期的重大傷亡,但這絕不是“狙擊”,它只是將人綁在樹上當隱藏火力點罷了,與一個暗堡、一個潛伏槍手差不多。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真正的狙擊手必然明白自身的價值所在,他們會更長時間的與敵周旋,把單純的殺敵射擊戰術提升到更高的威懾層面,一個活著的狙擊手永遠勝過殺了幾個人卻被打死的狙擊手,一杆看不到的狙擊槍,遠比被敵人查明的射擊點要嚇人。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蘇軍女狙擊手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在戰場上擊斃了309名德軍,她的秘訣其實很簡單:1.沒有把握絕不開槍 2.不利於撤退絕不暴露 3.為了最佳時機可以等上幾天。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而芬蘭軍隊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對現代狙擊啟蒙影響更大,他永遠注意隱蔽自己,並通過對地形的熟悉來輪換狙擊陣地,這樣既可保護自己,還能調動敵人出來送死;他還專打那些膽大的,這樣膽小的敵人便愈發的成為縮頭烏龜,乃至於最後精神崩潰一動不動給人打死。

西蒙海耶幹掉了705人,正是由於這些芬蘭狙擊手帶給蘇軍太大的傷害,促進了蘇軍狙擊戰術的研究,早期德軍學習狙擊,靠的還是進口的蘇聯軍教片呢。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不管怎麼說,日軍“特射手”們與“狙擊”這個概念都離得太遠了,當“樹頂狙擊手”、“草叢狙擊手”被美軍熟悉後,他們只要遇到狙擊,馬上用密集火力狂噴看得到的樹冠,許多日軍“樹冠射手”便這樣完蛋了,連一命換一命都做不到。

二戰日軍狙擊手,一群並不夠格的“槍王”

實際上許多軍隊都比日軍做得好,比如越南戰爭中用毛主席“論持久戰”思想武裝的北越狙擊手,他們深明心理作戰那一套,美軍抓不到人,見不到人,打不到人,卻似乎無處不是人,到處都是槍……你看,同樣是叢林冷槍,越南人比鬼子難對付百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