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隨著歷史熱的次次興起,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通過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作為後世的我們總會以一種審視甚至挑剔的眼光品評歷史人物,或憂傷或嘆息或憤恨或開心,酸甜苦辣鹹的心情隨著歷史情節的展開,時不時引起我們的無盡感慨。作為曾經的文科生,我依然記得高中分科時,很多同學因為畏懼對歷史的死記硬背而選擇理科,學習文科的同學很多也是從高考角度出發,真正喜歡歷史的同學很少,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歷史呢?

對於這一問題,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有過一段精彩的評論: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是從治國的高度,從中悟出以史為鑑的道理,這是一個君王對歷史的理解。


正因為這種認識,唐太宗死後,史官們根據唐太宗平時與大臣們關於治國理政的討論言行,寫出了一本《貞觀政要》,這本書自從問世,一直被後世帝王所重視。


對於這一問題,史學大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曾經有過這樣的理解: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是從學者的角度,從中感悟出歷史與人類社會興衰變遷的聯繫,立誓寫出一本囊括軒轅黃帝至漢武帝之間漫漫三千年歷史的《史記》。


那麼我們現代人又該如何理解歷史,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呢?我覺得可以從中國人最熟悉的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說起


(一)天時:學習歷史可以使你獲得歷史軸線的時間觀,可以從更長的歷史中觀察與分析事情,從時間這個維度更好地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使你獲得一種格局觀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任何一個事情的發生,可以從根源上找到它的因;任何一個事情的發展,可以從過程中預知它的果。任何事情都有其因果規律,都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經常聽人說,這個人是個有格局的人。何為格局?格局就是一種從更長時間軸上全面分析與把握事情的能力,有格局的人看待事情,不是從眼前看起,也不是看個三年五年之內的事情,他是可以從十年二十年的角度看待事情,所以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可以想到別人想不到的。


這種格局觀如何而來?有句話最切合問題的答案:”你能看到多麼久遠的歷史,你就可以看到多麼遙遠的未來“,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就是從過去演變而來的,只有瞭解歷史,熟悉歷史,你才能明白為什麼會這樣?也只有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你才能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毛澤東與《論持久戰》


抗日戰爭剛剛爆發時,國內對於未來的中日戰爭前景曾經做出過兩種預測:速勝論與失敗論。速勝論認為,我國可以在英美的援助之下迅速擊敗日本。失敗論認為,我國國力不如日本,一味抵抗只會招致失敗。兩種預測有其自身的道理,但是隻看到事物的片面甚至表面,根本無法對戰爭的進行做出指導。毛澤東熟讀中國歷史,對於日本的歷史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也是相當熟悉,他從歷史與哲學的高度科學的預測:未來的中日戰爭既不可能迅速取得勝利,也不至於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而只能是持久戰,日本在長期消耗中必然會因為國力與資源的匱乏而最終失敗。後來抗日戰爭的發展再次驗證了毛澤東預言的準確性與科學性,為什麼毛澤東有如此的格局觀與洞察力?這與他熟悉歷史,酷愛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地利:學習歷史可以從更廣闊的空間理解這個世界,史籍中提到的一個個地名將隨著具體歷史事件刻入你的心裡,你的心靈空間將裝下家鄉、故土、中國、世界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中國人特別注重鄉土觀念,一個個地名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地方,也是人們對故鄉美好情感的體現,古代那一個個好聽的地名概莫如此。古人常說“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書中記載雖好,但仍需實地去看一看,在尋訪名山大川的過程中,你的心胸也會隨之開闊。總有人說,他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何為世面?世面是世間所有的風景,你只有見過大山大河,你才有江河一般的胸懷,你才能包容萬物。


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畢竟有限,你無法每天都在快樂的旅途之中,那麼你可以怎麼做呢?那就是去讀史書,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無法離開某一個地方單獨存在。翱翔在歷史的天空,我記住了涿鹿、朝歌、鎬京、洛邑,也記住了金陵、姑蘇、會稽、燕京,不僅記住了五嶽名山,也記住了長江黃河,中華萬里錦繡都隨著一個個地名刻進了我的心裡,從那一刻起,我再次思考事情時,總會自覺的去想,這件事情對周圍會怎樣,對中國會怎樣,心胸眼界隨之開闊。


不僅是中國河山,隨著世界歷史的閱讀,我時而翱翔在北美殖民時期的西部草原上,時而俯視大航海時代的萬里波濤,時而回首著日本列島的戰國烽火,世界雖大,卻隨著歷史一一裝入了我的心裡,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離世界如此之近。


一種不一樣的空間觀從此刻入我的心裡,故鄉、中國、世界再也抹之不去。


(三)人和:有了不一般的時空觀,你才能從更高格局與眼光上回味每一位歷史人物,你可以不僅讚美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更可以理解與分析陌路英雄的身不由己,從歷史的養分中源源不斷吸取智慧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對於歷史,中國人特別習慣用二分法解讀人物,一個歷史人物非好即壞,這種臉譜化的劃分雖然容易讓人記住,卻不利於對具體任務的解讀。歷史是由一個個歷史人物構成的,對歷史人物的解讀就是對歷史本身的解讀,只有從更高格局理解歷史,從更高眼光解讀歷史,你才能獲得真正的歷史智慧。


隨著史書的閱讀,你獲得了不一般的時空觀,你可以從更宏大的時空層面去解讀歷史發展的脈絡,去分析歷史運行的秘密,才能瞭解與明白歷史網絡下一個個具體人物的歷史選擇,古人喜歡以“時”與“運”解讀英雄人物,並不完全以成敗論英雄,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遠去英雄不自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更高的時空層面解讀歷史人物,分析他所處的時代,他的成長,他的選擇,我們不僅可以獲得一種感同身受的熟悉感,也能獲得一種原來如此的感悟感,只有這種發自內心的理解與感受,才能讓我們在歷史中真正吸取智慧,而不是茶餘飯後的無聊談資。


我熱愛與熟讀歷史,在歷史的海洋中,經常忘乎所以且自得其樂,我會悲嘆項羽的英雄末路,也會同情李煜的亡國之恨,更會憤恨岳飛的含冤而死,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如同活在我的心中,與歷史對話,與先人對話,我想這就足夠了,也是我學習歷史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