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有書法家說:“練習書法如果不臨帖,練再多也白練”,為什麼呢?

大聖福來借人說理


作為一個多年書法創作的書法家,我認為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臨帖是歷代書法家一致公認的學習書法的必經過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練習書法的同時,可以按照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順序學習欣賞名家作品,使自己的書法眼界開闊起來。二、通過對帖子中字的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之

章法與技法等進行研習,避免自由發揮,避免養成隨意壞毛病,導致無緣走進書法藝術的殿堂。三、臨帖如能達到惟妙惟肖,形神兼備,再根據自己的特點選取其中適合自己的部分,獲取筆法、獲取墨法、獲取章法,獲取其風格;還有臨帖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思考比較記憶的過程。長期堅持下去,循序漸進,消化吸收,真正把各家的長處融會到自己的作品中來,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四、如果僅僅作為書法愛好者來講,通過臨帖才能夠讓自己的書法作品像模像樣,像樣的書法作品會使自己心情愉悅,從而增強學習書法的濃厚興趣,大家都知道,良好的心境才是興趣愛好的“保鮮劑”。





張根喜GX


我是初學者,但同時也是臨帖受益者。練字三年半,我感受到了認真臨帖的好處。我認為字帖就是一位老師,臨摹字帖的過程就是向老師學習的過程。老師講的知識,學生不認真學怎麼能交出滿意答卷呢?不按字帖練字,等於把錯題重複寫千百次,沒任何意義。

我的一些朋友看我練字有進步,紛紛買筆墨學習起來,也常常發照片我給看。這其中就有不按字帖練字的人。有些是不用心讀貼,隨心所欲抄字帖的。也有會讀貼卻帶著批判意識練字的。並且振振有詞:我覺得字帖某個字或筆畫,寫的不漂亮,所以不想這麼練!

後來我也思考這個問題,書法家在寫字時的確可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大多數時候是我們的審美觀問題。就拿服裝款式來舉例吧,三十年前的衣服現在看很土,可是六十年前的款式卻又流行回來了,循環往復。所以對待字帖也是這樣,不能用當下審美標準去評判它,用尊重的態度進行學習,時間久了,自會發現它的不尋常。如果永遠都是滿足於自我眼光,這和坐井觀天有何區別呢?

臨摹是分為幾個階段的,初學就是追求形似,不僅是結構像,更要細節像。而要細節像,就必須研究其筆法,筆法正確才能正真做到形似。每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獨到的結構筆法及章法奧秘,認真臨帖就是解開奧秘的鑰匙。書法是需要傳承的藝術形式,臨摹前人優秀作品等於站在巨人肩膀上,何樂而不為。

到目前為止通過三年半的學習,我主要臨摹過三本字帖,最開始是《靈飛經》練習兩年多、然後是文徵明《草堂十志》、最近開始王寵《遊包山集》。認真臨帖讓我受益良多。


墨淡花開


臨帖是我每天的必修課,在剛剛臨完《張遷碑》今天任務的這個時候,讓我也來說一說關於臨帖的話題吧。臨帖是學好書法的不二法則。我從2013年開始學習《張遷碑》,至今臨了多少遍我不知道,但每天都在臨。我的書法老師說,要想把一本碑帖學好,在掌握正確筆法的前提下,至少通臨100遍以上。以下我就以我的第一位書法老師為例,說說臨帖的重要性和方法吧。

我的第一位書法老師廖炳智老師。廖老師原先是柳州市二十八中的美術老師,書法科班出身,書畫都有一定的功底,在業餘時間堅持學習書法,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位真正的書法家,當他把自己的書法作品拿出來給這位書法家看的時候,書法家卻當面否定了他並告訴他,他的筆法不對並建議他學書法是要跟隨老師的,他這種自以為的閉門造車似地自學只會南猿北轍,在書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出於對書法的執著和熱愛,廖炳智老師於1998年毅然辭去公職,隻身來到北京向當代隸書名家劉文華求教。正是這份勇氣成就了廖炳智老師。1998年一2008 年,不經一番風霜雪,哪來梅花撲鼻香?十年磨礪,功到自然成,廖炳智老師終於在書法上有所造詣,獲得了累累碩果:書法作品獲中國第四屆書法最高獎,蘭亭佳作獎(楷書);書法作品獲第五屆中國最高獎,蘭亭佳作獎(隸書);書法作品入選第五屆全國書法百家精品展;書法作品獲第九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優秀獎;書法作品獲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提名獎;書法作品入選首屆全國冊頁書法作品展;書法作品入選第六屆全國新人新作書法篆刻展;書法作品入選首屆全國篆書作品展;書法作品入選"福文化"全國名家書法邀請展;書法作品入選中國寶雞首屆"翰墨石鼓"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廖老師之所以取得這樣出色的成績,和他的正確學習方法和堅持臨帖分不開的。廖老師每天臨帖,從前不帶學生的時候每天至少6小時以上,學生多了之後,因為要教學所以臨帖的時間不一定保證6小時,但也是堅持臨帖。他教我們的臨帖方法有三種:

第一種對臨。這種方法就是把你要學習的碑帖打開,看著字帖,一個字一個字的臨。對臨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準確地把握字型,這也是是我們平時說的,把字寫得好,寫得像,就是寫得跟碑帖一樣,儘量接近碑帖,越接近,越像,我們就算過關了。這是在字形上的把控。

第二種背臨。這種方法和我們平時背書差不多,也就是把碑帖合上,根據記憶,把碑帖上的字一個一個地默寫出來。這個就比對臨有了一定的難度,這個就要有個記憶的過程了,而且還不能死背,死記,這個時侯就要有一點自己的方法和技巧了。

第三種意臨。這種方法算是臨帖的最高境界了。那就是熟讀碑帖,對臨,背臨之後,對碑帖爛熟於胸,瞭然於腦,然後,放下碑帖,此時寫下的字或許不會和碑帖一模一樣,但味道還是那個味道但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與個性。

好吧,以上方法我也在踐行當中。書法也是一種修行,路漫漫其修遠兮,我也一直在路上,願我們一起前行……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稍有書法常識的人都知道,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但每天又能堅持做到多少呢?那麼克服書法學習中的不臨帖就是很突出的一個首要問題。要知道,很多不入流的書法愛好者,其作品難以進步的根本原因,不臨帖佔大頭,更有甚者,本身毫無根基,卻標榜個性,大寫特寫,盡情展示,精神雖可嘉,殊不知被業內貽笑大方。

這裡,我們綜合分析不臨帖的三個主要理由:

一、太懶惰。理由再多,說到底就是懶;

二、非真愛。覺得無聊、枯燥、沒意思;

三、太主觀。過多的個性與主見太強烈。

實際上,這三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但也有實質上的不同。懶是人的天性,是人性很正常的一面,但對待學習書法,如果懶,說的毫不誇張一點,就是完蛋,一無所成。但從懶也透出一些問題,為什麼懶?是真的懶,不想學,還是貪玩?(尤其是少兒)還是覺得沒興趣?這就過渡到不臨帖的第二個理由上了。很多人覺得學習書法很枯燥,無聊,沒意思,特別是就著墨水和碑帖來回臨摹,是多枯燥的事啊!

其實,從簡單意義上的學習書法,到知道臨帖重要性,本身就是一個過程,簡單的學習書法,自己寫,抒情達意,也是一種樂趣,到了臨帖的時候,說明是對書法的又一種感悟,上了一個臺階、甚至是對自己審美觀有了新的理解。臨帖帶給學習書法者確實很多啟迪,有的人在臨帖的路上飛躍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固定不前了。說明臨帖確實是學習書法很關鍵的一面,覺得枯燥無味而不臨帖的人絕對是錯誤的。

書法家常說,看帖十遍不如臨帖一遍,由此可見臨過程是一種實踐操作,一種轉化,一味地看帖,只會提高眼界,往往最後會造成眼高手低,嚴重者還會養成心高氣傲的脾氣。而臨帖實際上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枯燥,深入進去,其實是很快樂的。

造成不臨帖現象的最後一個原因,事實上始終貫穿在不臨帖現象的當局中,那就是過多的個性與自己武斷的主見,這種毛病,是臨帖不紮實的一種明顯表現,或者是看帖不準的一種直觀下筆,繼而心生出所謂個性的筆病,可能當時自己還覺得那是自己創新的好的一面,殊不知如果按照帖的標準一定會更好。

真正的臨帖高手,可以做到複製,大家幾人能夠做到。當然臨帖也有多種方法,比如實臨,意臨,背臨等,但臨臨之間一定是循環漸進的,沒有準確的實臨功夫,想做到意臨,只會是自欺欺人。

所以,誰都有一萬個不臨帖的理由,但要知道,那並不能叫書法。











長江山水畫


書法藝術是中國獨特的文字書寫藝術,所謂藝術,他不單單的是寫字,字的結體美,形體的成形,也是幾千年智慧沉澱集存的成果,不是一代兩代人能完成的,我們習字有了臨帖之路,可不走彎路,便捷,速達目標!臨帖,要從形似,到神似,這要求我們,從結字形體變化,到運筆方法,用心體會,達到意在筆端,運筆自如,出上等作品,

臨帖的選擇,要臨古帖,它是經過時間檢驗的,今人近代之帖,不可取。正可為,取其上,得其中,臨其中,得其下,所以取其高古,也未必得其精髓,

初字分佈,但求平正,即能平正,務追險絕,即能險絕,復歸平正,通匯之際,人書俱老。,

書法作品,是寫字結體的昇華,是藝術,,

所謂藝術他涵養許多!濃,淡,幹,溼,大小錯落有致,布白,虛實,這是要文化內涵的,正可為,功夫在字外了。

創作文字,是要求有情,傳神,正能量!




中陽寺河山


學書法如果從來都不臨帖,是一定會走大彎路的!等到自己回過頭來慢慢認識到真的須要老老實實從正規的臨帖學起的時候已經有點遲了,以前花了多少精力和時間,所做的一切練習都是無用功、白練了。不但沒有收穫,還練壞了手勢和習慣,要糾正錯誤就恐怕難了!凡不臨帖還自以為“天才”的人眼中看不著中華文化藝術的輝煌發展史,也不知道中國書法發展的來龍去脈,心中不知敬畏傳統先賢的人都鼠目寸光、坐井觀天的人,試問這樣的人怎能慮心地學好書法呢?

學書法如果不從臨帖學起,從何學起呢?從自己的所謂“非凡的天賦”學起嗎?中國書法不是三幾個人、三幾個圈子群體的人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創造出來的,是經過千百年來無數藝術家和廣大勞動人民一步步從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隸書、楷書和行書一路演變和發展而創造出來的。中國書法凝聚和閃耀著歷代先賢們的智慧光芒,處處散發著翰墨書香和魅力。。。

因此,臨帖學書是永遠推不倒的定律,是學書者特別是初學書者的不二選擇。初學書法必須經過臨帖入門,這是唯一的入門途徑。第一步是按照自己的真實興趣和愛好選擇好一種適合自己學習的字帖,沉下心來按步就班地認真從筆劃、單字等學起,不要老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努力走正走好第一步最重要,不要盲目倚賴自己那似是而非的“小聰明”,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百倍,完全可以走出一條“捷徑”省卻了一段刻苦臨帖的時間,如果以這樣的僥倖心態來入門自學書法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樣的第一步就已經走差,已經滑入了“江湖體”之列了,也就是說一開始就遇見了“瓶頸”,不可能再走第二步、第三步了,建議此人還是選學別的領域的專業吧,勉強學書法也是無用的!

其實歷代先賢為我們留下的寶貴墨跡、技法和理論知識讓我們在學習書法的各個階段得以及時的借鑑和指引,這已經是最大的“捷徑”了,如果我們棄古人的成就而不顧,反而要重新獨自走那艱難的茫然無邊的暗淡無光的道路,豈不成了“大蠢才”?中國書法藝術在全世界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和特色,英語等外文字體無法對中國書法衝擊,書法與繪畫不同,繪畫尚有西方美術的影響和比較,但中國畫獨特的神韻氣格有引領未來世界美術發展的可能,國畫能“海納百川”、兼收幷蓄、揚長避短(西畫不擅汲納中式元素)。。。

能寫出超凡脫俗的書法作品的名家大師都不會輕視臨帖的作用,他就算名成利就影響八方了還不斷臨帖、讀帖、跟古人交流、比較,每一筆每一字探究古人筆意,欣賞古人的高妙境界,一幅一幅的研究其章法佈局和整體神韻格調等等的形成,汲取有益的營養,掌握其要領,進而引發自己再進一步突破和創出新境界。所以臨帖和讀帖在學習書法及整個書法創作階段中都起著相當大的作用。題中所說“練習書法如果不臨帖,練再多也是白練”這句話成立,說得有道理。。。我以上拙見希望對初學書法的人有用,謝謝你們閱讀!

夢幻畫派創始人陳展鳴

二O二O年二月二十三日


陳展鳴


這個是書法中的共識問題,但是圈外的人大多不贊成。但凡提到書法,臨帖是不可少的步驟和環節,簡單點說「書法是學出來的,不僅僅是埋頭苦練」。剛才說到圈外,就是不學習書法的人,他們的思想是隻要字好看就是高手就是書法家。寫字和書法不同,寫字是技巧,書法是文化。

再聊一下為什麼臨帖 :

就像我們做人,要向品格高尚優秀的人學習一樣,我說的這類人當然是公眾認可的人物。書法中的字帖碑帖都是文化遺產,是書法歷史上的上品,我們需要從中學習汲取營養。書法中說的「取法乎上」就是說的就是要學習經典字帖,你可以借鑑今人的學習方法,但最好是臨寫古人的法帖。

當然,如果不在書法範圍內探討,寫字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啦,公正清晰足以夠用了。真正的學習書法,還是要對這個文化有敬畏之心。

自己的一點體會,不妥之處請見諒!





楓墨園


我是雨夜構想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我基本上同意書法家的說法,練習書法不臨帖基本上實在做無用功。

為什麼說基本同意書法家的說法呢!就是還會有一種特例產生,那就是有一種人天賦秉異,無師自通,對書法有很強的感悟能力,不必臨帖只要看上幾眼就已經爛熟於胸,完全不必臨帖也可以揮灑自如。當然這只是個例,我們要說的還是普遍的大多數人,大多數人是沒有這種天賦的,所以練習書法還是要臨帖。

不但要臨帖還要背帖,這些都是必要的功課,可以說缺一不可。不臨帖不叫練習書法,只能叫練習寫字。沒有技術的支撐,練習的再久也只是在練習,進步緩慢不說,還有可能失去對書法的初心。什麼是書法的初心呢!那就是一顆秉承古法的心,既然已經不臨帖了,那就一定不能掌握先輩給我們留下的技法,這種技法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書法的初心。

一旦拋開字帖自行練習,還會出現一個後果。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字體出自何處,也就是所謂的專家們說的,練的再多也是白練。練習書法的人講究每一字每一筆都有出處,脫離字帖以後你的每一筆都不知來自哪裡。這就是脫離了大眾的範疇,離開了群眾基礎,以後的路極其不好走。或許有些人可以不臨帖,就能把字寫到大師級水準,更有甚者到達了開宗立派的境界。這樣的奇才是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的,所以,既然沒有開宗立派的本事,還是老老實實的回到臨帖這條路上來吧。

專心致志的練習臨帖,不要有非分只想。書法練習沒有捷徑可以走,唯有專注學習。


雨夜構想


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說是書法領域、書法教育傳承方面具有指導性的論斷。

正如我們從小到大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是要首先學習前人已經創造出來的知識成果,其根本就是學習客觀的原理、方式方法形成一種個體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

學書法也是一樣的,書法字文字產生以來(我們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殷商的甲骨文)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先後產生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種主要書體。大大小小的書家數之不盡,碑帖也是滿目琳琅。書法的內涵非常之豐富。

問題當中提到了“書法”,所以要理解和明確什麼是書法?要對書法的內涵和概念加以發掘,才能很好的去理解“為什麼聯繫書法一定要臨帖”。我認為,綜合上面所提到的,書法的概念首先是書法史,就是文字、書法藝術產生產生、變化發展的總的歷史過程。那麼歷史的演進歸根結底是人在推動著的,這裡必須還要強調人在這個歷史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是人的活動。所以書法的第二層含義我認為就是在這個總的歷史過程中由歷朝歷代眾多書法家學習創作實踐活動以及實踐創作活動而產生的他們的優秀作品,這個優秀的作品就是今天展現在我們眼前、印在書上、陳列在博物館裡的碑帖。有篆書的碑帖,楷書的碑帖、隸書的碑帖等等,篆書的碑帖有《石鼓文》、秦丞相李斯《繹山碑》、唐代李陽冰的《三墳記》,隸書有婀娜多姿的《曹全碑》,隸中大草《石門頌》、《華山碑》,楷書,草書,不勝枚舉……

所以一定程度上書法藝術這個概念就是整個書法史,就是所有書家和他們碑帖的總和,就是張三的碑帖1+碑帖2+碑帖3+李四的…,

所以我們要練習或者說要學習書法藝術,就是要探求歷史,接近書法史。就是要首先學習古人,系統的學習繼承他們的優秀的作品,探究裡面的筆法(用筆的方法、規則)、章法(每種書體佈局的方法、規則)、精神面貌、格調氣質,其他的都不能稱之為書法,可能只能叫做用毛筆在用自己不自覺的、潛意識的方法寫漢字,沒有繼承性很難達到書法藝術的領域和高度,最後附上一些優秀的作品照片,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槐庵


說得非常對!學習書法如果不臨帖,只是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寫,這樣的練習無疑於等於自&殺。

陳新亞臨習金文作品

因為每個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也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習慣。這種風格不需要學習,這種喜歡也不要訓練,是與生俱來的,但是絕大多數的風格都不具有審美意義,也不具有普遍性。大眾無法有效解讀。就像每個人的聲音一樣,也是獨一無二的,但要成為歌唱家,同樣需要正確訓練,他們的發音才能滿足歌唱的需要。學習書法也一樣,只有通過臨帖,向古人學習,把古人成熟的藝術之美與具有普遍性的審美標準都置換到我們自己的身體裡來。然後通過不斷的練習與強化,使得我們的書寫的東西也具有審美意義和認知普遍性。

陳新亞章草作品

其次學習書法臨帖是向優秀的傳統學習,向經典學習。只有通過對古人優秀法帖的臨摹學習,書法學習者才有可能掌握書寫的技能技巧,如結字、用筆、章法、佈局等等都需要在這種學習中才能有效掌握。隨著技能技巧的不斷嫻熟,我們還要關注墨色的濃、淡、枯、溼、潤、燥,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這些細節都需要我們通過對古人範本的正確臨摹、學習,才能有效掌握。不可能自己隨意練習就能產生的。如果沒有古代法帖作為練習範本,那麼我們所有的練習都是在強化我們所固有的缺點和不良習慣。越努力練習,就越強化我們的缺點,最後就變成缺點卻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一無是處。

陳新亞讀書筆記手稿

最後也只有經過對古代優秀法帖的臨摹學習,我們才能感知作品的風格特點、精神氣韻。然後潛移默化、諳熟於心。然後不斷體察、總結,在我們自己的創作中,我們的作品也會產生審美情趣、具有藝術感染力。古人有價值的東西就變成了我們自己的東西,也變的有審美價值。

陳新亞章草作品

我是無心齋苦果,專注書畫藝術欣賞與鑑定,歡迎同道一起交流,共同進步!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