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印度2019年GDP躍居世界第五,作為中國人你怕了嗎?


印度2019年GDP躍居世界第五,作為中國人你怕了嗎?

印度經濟


當地時間2月18日,總部設在美國的“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發佈最新報告表示,印度在2019年超過英國和法國,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

關於超越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前列強”,讓不少國人吃了一驚,畢竟互聯網上的印度非常不堪,很多我們熟悉的梗,比如說:恆河水很髒,女性安全問題,貧民窟成堆,沒有廁所,等等,怎麼可能超過英法這兩個“列強”?


於是兩種情緒就存在了,一種覺得,印度這GDP是不是摻水了?一種覺得,印度這麼增長的話會對中國有極大的安全隱患,畢竟中印關係實在說不上好。


當年中國是怎麼超過英國的


要真的理解去這個問題,我們得從中國何時超越英國開始算起,我們來一張表


印度2019年GDP躍居世界第五,作為中國人你怕了嗎?

中英對比


以上為美元計算,從列表上看,在2006年,中國超過英國,僅僅三年後,中國就是英國的2倍,到2018年,中國已經是英國的4.75倍,依照目前兩國的發展速度,距離可能會越拉越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簡單,除了中國發展速度比較快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英國的發展停滯了,2007年英國GDP為3.1萬億,2018年,也就是11年過後,英國GDP僅為2.86萬億,還不如2007年。


不但是英國,整個歐洲的情況都不樂觀,以法國為例,法國GDP在2008年為2.92萬億,2018年為2.78萬億,德國GDP在2008年為3.73萬億,2018年為3.95萬億。


之所以導致這種情況出現,一方面是歐洲受08金融危機打擊最深,可以說到今天歐洲都沒有恢復過來------注意我說的是整個歐洲,不光是英法德,甚至還包括波蘭。


波蘭的貨幣是茲羅提,波蘭並非歐元區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波蘭2008年GDP為5338億,2018年為5856億,GDP確實是漲了一點,但是和中國差了十萬八千里。


網上有相當多的人吹噓“波蘭經濟奇蹟”,到底是因為政治因素吹噓波蘭,還是真正的實打實的經濟發展?這就很難說了,作為西方國家的一個櫥窗,一個展示,波蘭在歐盟每年都受到大筆的資助,資助的結果,就如同你所看見的,十年下來,GDP從5338億變成了5856億,以本國貨幣計算,好像很多,但是一換算成美元,每年增長也就1%。


波蘭的經濟有很多問題所在,首先是波蘭自己的基礎設施一直都是很大問題,雖然比起當年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和中國這麼多年的日新月異完全沒辦法比,連首都華沙修個地鐵還要歐盟出錢。


經濟政策越來越偏向民粹主義,一方面,26歲以下全免個人所得稅,提升最低工資,增加社會福利,增加對兒童補貼,看起來是好事,是刺激消費,但是這種刺激消費的前提是波蘭本身的投資應該達到一定的水平,且經濟處於下行狀態。


中國刺激消費一般是什麼時候?比如說提升基建,彩電下鄉,汽車下鄉,這些政策實際上是在08金融危機以後,為了提升國內消費所以進行的舉措,刺激消費本該如此------在經濟好的時候提高公共收入和外匯儲備,增加儲蓄,在經濟不好的時候,釋放儲備,提升消費,刺激經濟,但是波蘭現在的法律與公正黨似乎反其道而行之,經濟好的時候也刺激,那麼政策牌提前打,到經濟不好的時候怎麼辦?


其次是,波蘭依賴外資的問題太過於嚴重,已經幾乎成了德國的經濟殖民地,由於波蘭自己是申根條約國,可以輕鬆的跨國工作,因此波蘭的人才以及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湧出,波蘭自己接受德國的低端工業轉移,德國之類的國家為了減少成本,在波蘭設立了很多工廠,產品製造完了以後,印刷一波:德國製造,齊活。


這段時間由於俄烏衝突,導致大批的烏克蘭人跨國打工,而波蘭和烏克蘭關係比較好,接受了烏克蘭大批的青壯年勞動力,這才使得波蘭缺乏勞動力的問題不是很嚴重,但是這根本不是長久之計,長久之計是要增強研發,R&D(即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一定要提上去。


波蘭R&D僅為1.038,中國R&D為2.129,波蘭人均GDP還比中國高些,可見波蘭R&D不高的問題很嚴重。


印度的問題


毫無疑問,印度經濟一定會起來,不但這次會超過英法,而且遲早會超過日本和德國,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之所以在前面說了很多波蘭的事情,是因為我認為印度和波蘭在某種程度上是非常相似的。波蘭得益於歐盟的經濟,印度也會得益於亞洲經濟的崛起帶來的紅利,即便是印度什麼都不做,經濟也不會差到那裡去。


以手機為例,印度當年有四大手機品牌:Micromax,Lava,Intex,Karbonn,把其首個字母連接起來就是:MILK,也被印度人稱呼為四大奶牛手機(奶牛在印度地位很高)。


然而自從中國手機進入印度以後,如同砍瓜切菜,四大手機集體躺下,其中Karbonn和Intex,剩下兩個苟延殘喘,印度銷量前五的手機,四家是中國品牌,剩下一個是韓國三星,印度手機品牌完全消失。


這些事情可能是大家知道的,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個新聞:


中國汽車製造商加速進軍印度


在本月舉行的新德里車展上,中國汽車製造商佔據了主導地位,總計展出10多款車型。

中國汽車製造商正加快進軍印度的步伐,以應對國內需求不斷下降的局面。印度尚處於普通大眾剛開始擁有汽車的階段。

長城汽車和一汽海馬等汽車製造商本月向印度市場推出了首批汽車。上汽集團自2019年起在印度銷售名爵系列車型。在中國生產電動巴士的比亞迪也宣佈在印度推出電動麵包車的計劃。


《印度經濟時報》一直懷疑,中國汽車會不會複製中國手機崛起,打垮印度本土汽車。


可能很多人覺得中國汽車業本身並不像手機那麼強勢,比如說中國國內銷售的車輛也是以合資為主,比如說大眾,豐田,本田之類的,但是這僅僅針對於汽油車,而對於電動汽車則完全不是這樣。


中國完全控制了電動汽車最核心的部件:電池,同時購買了世界上大批的鋰礦使得電動汽車的製造根本無法繞開中國,印度汙染日益嚴重,且每年都要用外匯進口大批的石油,印度自己有很強的搞電動汽車的動力,印度國家智庫已經把電動汽車視為國家戰略,在2030年停止銷售所有汽油車。


我之前一直認為印度這種想法是異想天開,但是如果真的中國幫忙的話,是非常有可能達到的,很簡單,中方提供大量零配件,把零配件運到印度進行裝配即可,這道理其實和小米在印度開廠是一樣的。


但是這樣的話,印度的經濟就如同我之前講的波蘭經濟一樣了, 自身研發投入不夠,只能依靠他國的技術和資本輸入,而印度提供的是人力和市場。


其實越南也有這個問題,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2017年越南的R&D為0.441,2015年,印度的R&D為0.62,都很低。


諷刺的是,如果去看R&D的連續性的話,越南情況還比印度好一些,越南R&D一直都非常低,雖然現在只有0.441,但是在2011年僅為0.19,越南算進步了,而印度在2008年,R&D高達0.867,現在過了七年以後居然萎縮成0.62了。


這且不說,印度的政治也有很大問題,汽車業日益成為拉動印度GDP的重要力量,很顯然,這就是所謂的“風起了”的徵兆,按照這種速度,我可以預計未來印度的汽車人均擁有量會越來越多。


如果按照中國的方式,在汽車擁有量越來越多的同時,一個國家應該做什麼?答案:修建更多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基礎設施,公路越多,基礎設施越好,則汽車賣出去越多,這是相匹配的,2009年在中國進行基建的躍進以後,中國汽車人均擁有量上了好幾個檔次,也就是從這個事情,汽車慢慢普及到中國人家庭的。


而印度現在由於政治扯皮的事情非常影響基礎建設,舉個例子,印度最富裕的邦是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最富裕的城市孟買就在這個邦,由於印度人民黨在馬哈拉施特拉邦選舉失敗,印人黨和溼婆神軍黨的內訌,馬哈拉施特拉邦大批的基建停滯下來,這種黨爭導致基建停滯在印度司空平常,基建的停滯不但是妨礙了人員和貨物的流通,也對汽車銷量造成相當負面的影響。


如何看待現在的產業轉移


在未來會有更多的產業往越南,印度,乃至於非洲國家轉移,轉移的速度,取決於該國家的政治穩定程度,資本總是往窪地流動,中國資本不去,美國資本,歐洲資本也會去。


有些民族主義情緒特別強的人,希望大家都如同川普一樣,什麼都不流出去,美國要MAGA,中國也要MCGA,這種思維是有問題的,除非美國完全斷絕和世界經濟來往,否則哪怕只有一條縫,資本也會從這個縫裡面溜出去,美國過了搞一般製造業的時間點,富士康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失敗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哪怕是鉅額的補貼,工廠也建不起來。


美國人口嗨說要搞製造業,但是他們就是不願意進工廠,對於這種口嗨行為,中國人還是別學了。


正確的觀點是:把這些地方視為中國經濟圈的延展。


只要有相當的零配件在中國生產,這些國家和中國經濟關係能夠緊密聯繫,我不覺得在印度開廠,在越南開廠有什麼問題,他們同樣也需要從中國進口貨物,


對於印度經濟的崛起,我個人還是持樂觀態度的,這也是我所希望的,同時也凸顯了特朗普一天到晚的懟中國是何等愚蠢,未來的歐洲好不到拿去,而未來的東南亞,南亞則以及非洲可能繼續崛起,屆時美國的經濟將會繼續被稀釋,美國GDP在全世界佔比會越來越低。


當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去懟中國就顯得可笑了。現在美國經濟還能佔全球經濟的24%左右,未來可能進一步下探,20%,18%,15%,一路下跌,發達國家GDP增長率肯定比發展中國家要慢,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去年印度GDP增長率已經算很差的了,也遠比美國高,至於增速更高的孟加拉國,越南之類的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也只有到這個時候,所謂的多極化世界,才會真正的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