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線下教育培訓“冰點”時刻 近三成或將出局

校園復課時間遙遙無期,課堂之外,線下教育機構正在經歷生死劫。

2月20日,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培訓教育專業委員會通過在線調研了全國31個省市的校外培訓機構後發現,超過90%的教育機構表示,目前經營存在部分困難或嚴重困難。

其中,29%的機構表示“影響嚴重”,可能倒閉;36.6%的機構表示“影響很大”,經營暫時停頓。

為了展開自救,線下教育機構開始大量地轉戰線上,據在線教室直播系統Classin在其官方公眾號中透露,僅僅大年三十這一天,就有近3000家機構在其後臺註冊。

但對於大部分毫無線上教育經驗的機構來說,“線上教育”只是權宜之計。

2月22日,線下手工教育品牌巧手丫的創始人周儀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疫情發生後,公司已經第一時間去佈局線上,但收效甚微。

“目前公司在幾乎沒有營收的同時,還需支付昂貴的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如果一直持續下去的話,巧手丫只能維持兩三個月。”周儀說道。

為了渡過寒冬,有公司開始瘦身。

2月15日,乂學教育-松鼠AI的創始人慄浩洋對外表示:“下決心做壞人,全員3.5折工資5個月,最核心高管零工資,一月統一半折。”

有公司已然倒下。

2月6日,成立13年、一度營收破億元、掛牌新三板的IT線下教育機構兄弟連宣佈倒閉。

世紀證券發佈研究報告估計,受疫情影響,僅K12教育培訓市場規模就至少 1000 億元。加上難以轉化為在線授課的素質教育、早教等線下培訓,推算此次疫情影響線下教育培訓市場規模已達千億級。

但疫情終會過去。

在周儀看來,目前線下教育機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渡過寒冬,保住現金流。只要熬過去,一切還有希望。

突如其來的危機

疫情讓周儀措手不及。

據其回憶,1月20日,巧手丫在廣州等地超過40家的直營門店,均照常營業,沒有任何變化。但隨後,商場人流日漸減少,26日,巧手丫所有門店一下子全部閉門歇業,完全“零收入”。

幾乎所有的線下教育機構都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現在面臨的就是至少3個月沒有收入的困境。”2月19日,在上海運營著3家線下教育培訓中心的陳澤(化名)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道。

收入突然中斷,支出卻沒有減少。

陳澤透露,他目前所運營的3家中心,一個月的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的固定支出,約50萬元以上。

雪上加霜的是,線下機構還面臨學員退費。

2月22日,某知名線下教育機構上海分校的老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他所在的分校面臨著家長要求退費的問題。“不僅是我們,所有的教育機構的退費率都會有一個大幅度地上升。”

更有甚者,個別教育機構在疫情發生前,還存在開店擴張過度的問題,這一定程度上對機構賬面上的現金流產生了負面影響。

陳澤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如今,考驗線下機構生死的是現金流,國內的教育機構約定俗成地採取預付費的模式,哪家線下機構有足夠豐厚的現金流,並能夠通過合理調配現金流的方式,撐到恢復正常營收,就能夠渡過難關。

為此,陳澤準備了可以撐到6月份的現金流。但正常營收何時恢復卻難以保證。

2月24日,有學員家長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在學校統一復課後,已經報的線下課程會送孩子回去繼續上課,但新報課程的計劃會暫緩。“暫時還是減少讓孩子在人群密集的環境中暴露比較好。”

“線下機構的新生招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陳澤判斷。

與此同時,在寒假已然“泡湯”的情況下,暑假高峰期也基本註定流失大半。

周儀表示,“歷來暑假寒假是營收的最高峰,但目前局勢是,如果推遲入學,大概率也會推遲放假,所以今年的暑假高峰也快沒了。”

竭盡全力自救

擺在線下教育機構面前的還有“耗課”大關。

陳澤表示,教育機構的虧損與否取決於確認收入是否高於支出成本。

“假如一家教育機構一個月有100個學員上課,每個學員每月消耗4節課,每節課的客單價為200元,那麼當月的確認收入為8萬元。原則上教育機構每月的成本支出小於確認收入的情況下,這家教育機構就能實現盈利。”陳澤舉例稱。

陳澤表示,如果線下機構能夠儘可能地“耗課”,那麼儘管疫情期間沒有收入,現階段的虧損還是有限的。

重重壓力之下,有一定能力的機構都選擇將線下課程轉至線上授課。

宋帥是大型教育機構立思辰(300010.SZ)寧波分校校長,2月20日,他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立思辰在疫情暴發後第一時間將線下課程轉向線上,穩住了陣腳。

宋帥透露,立思辰於正月十二開始上線上課,為了良好地完成線下到線上的轉接,老師們在上課之前做了各種策劃,包括與線上平臺進行對接、向學生進行如何操作線上軟件的培訓等。

“為了孩子們可以正常上課,我們準備了五個預案。”宋帥說道。

由於線下轉至線上的過程比較順利,除了個別家長由於孩子用眼等問題選擇了退費之外,立思辰大語文的退費率保持在了一個較低水平。

目前,立思辰剛剛以線上授課的方式結束了寒假班的剩餘課程。

2月20日,CIC灼識諮詢執行董事朱悅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此次疫情短期內不會對龍頭企業的收入造成太大負面影響。

朱悅指出,面對疫情,新東方、好未來等早期擁有線上業務佈局的機構,紛紛在第一時間將線下場景轉移至線上教學。“此外,許多連鎖線下教育機構還積極聯合商場和社交媒體進行推廣活動,推出線上免費課程吸引用戶,希望通過線上內容的形式讓更多潛在的用戶瞭解他們的課程,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退費和生源流失的風險。”

不過,宋帥認為,立思辰本次順利完成線下課程至線上的轉接,並不是普遍現象。

“可能有一些中小型的機構在這次疫情中會面臨嚴峻考驗。”

周儀就感受到了其中的辛酸和不易。

由於巧手丫主打的是手工DIY課程,課程向線上轉接上缺乏可操作性。為了熬過寒冬,巧手丫推出過和原先課程內容不一樣的直播手工課,只要學員將家裡現有的材料找過來,便可以上課,但依然收效甚微。

此外,巧手丫還推出過預售優惠活動。“預存5000元,疫情後可以變成2萬元的價值,但也沒什麼效果。”周儀發現,疫情期間的顧客非常謹慎。

在無法開源的情況下,教育機構們選擇儘可能地節流。

陳澤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他將在歇業的幾個月內只發放底薪。“提成就不發了,因為確實也沒有工作。”

周儀也已經開始試圖縮小規模,目前正在協調兩家原先業績就不好的門店關店。

相較於龍頭企業,朱悅認為,中小機構更容易因為現金流問題和線上轉型的難度而被迫退出市場。

“6月之後,教育行業線下機構會倒閉60%。” 2月15日,慄浩洋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表示。

危中帶機

一直以來,國內教育機構市場一直呈現出市場集中度低的特點。

以K12教育市場為例,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18年報告,截至2017年12月 31日,中國K12輔導機構超過10萬家,前五名為新東方、好未來、學大教育、精銳教育、卓越教育,但市場份額合計僅有4.7%。

朱悅預測:“此次疫情短期內會加速線下中小機構供給出清,促使龍頭市佔率提升。”

正因如此,慄浩洋表示,本次疫情於規模較大的松鼠AI是一次機遇。

“線下的需求仍在,市場的需求將會流入能堅持下來、且具備線上及線下雙棲功能的教育機構,這對我們來說是機遇。所以我們需要有足夠的現金迎接暴發期,我們不能把現金消耗在低效率的這幾個月裡。”2月17日,慄浩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了大幅降薪的原因。

2月24日,一位五年級小學生家長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在這個漫長假期裡,她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輔導孩子的功課。“太難了,尤其是涉及奧數、編程語言,看都看不懂。家長群裡已經有很多家長都在熱切期待培訓機構快開。”

多位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雖然目前機構都轉向線上求存,但今後線下教育依然會和線上教育共同發展。

“教育機構在線率增加,本來就是大趨勢,疫情的暴發將這個趨勢提前了。”2月19日,前VIPKID高管、教育專家王思鋒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一旦線上化比例增加,會導致教育機構趨向寡頭化,名師在線上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王思鋒說道。

2月22日,上海學生家長朱檸(化名)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面臨升學的孩子需要進行應考訓練,“這類應考十分厲害的老師一般都隱姓埋名在各大機構,不大可能在線上露臉。”因此她會優先選擇名師的課程。

不過,王思鋒認為,即便部分生源在疫情後會流轉到線上,線下教育依然有大量的生存空間,“線下教育有些是重技能的,還有一些體育類課程,這些都是不大可能線上化的。”

宋帥從事一線教學工作多年,他意識到,線上線下教育實際上各有需求。“這次我們百分之百轉為線上只是因為疫情原因。疫情後,便會恢復線上線下並存的局面。”

周儀亦對寒冬過後的長期市場抱有信心,“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家長信心的恢復,因為需求是切實存在的。”

但經歷了此次風波,陳澤表示,線下教育機構大都需要正視現金流背後隱藏的危機。

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中規定,校外培訓機構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陳澤坦言,線下教育機構的根本問題並不在於疫情,而是“在新政策影響下,原來以預收費的大量現金流為支撐去開新店的模式,是否還可以持續下去?”

线下教育培训“冰点”时刻 近三成或将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