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身為大將軍的范蠡是如何華麗變身為中國的“文財神″的?

松青追夢人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位傳奇人物,他前半生從軍從政輔佐越王勾踐二十多年,讓一個差點滅亡的諸候國躍而成為春秋霸主,雄霸天下。當正值巔峰時期又能急流勇退,遊歷各國,逍遙自在,以商致富,富而好德,薪火相傳,被百姓們年年祭祀,家家奉若神明的財神爺,他就是范蠡。

范蠡像

范蠡拜計然為師,計然傳授他老子的“禍福成敗存亡之道之外,還授與他計然七策即經世濟民之道。

一、范蠡助越國復仇,成就霸業。

公元前494年,驕傲自大的越王勾踐不聽文臣武將的勸阻,孤注一擲,興師討伐吳國,結果遭到慘敗,被圍困在會稽山上。被迫無耐之下,范蠡定下傾危之計,在文種的斡旋下,經過談判,吳王夫差暫時放下“殺父之仇”的仇恨,同意了越王勾踐的請降要求。

根據請降停戰協議約定,越王勾踐夫婦二人去吳國為奴三年,通過這幾年的“臥薪嚐膽”,范蠡的陪伴,在旁的鼓勵,激勵和周旋,示弱計謀的展示,文種在國內的準備,以及為吳王嘗糞便的展示,終於讓吳王夫差放鬆了警惕,於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踐夫婦和范蠡被釋放回越國。

越王勾踐回國後任用賢才,鼓勵生育,發展人口,擴大兵員,發展工農業,使越國開始富強起來,後在范蠡和文種的幫助下滅掉了吳國,成為了春秋霸主。

二、范蠡的經商之路,從商人變為財神爺。

范蠡助越成就霸業後,功成身退,一葉扁舟,逍遙自在,周遊列國,來到了齊國,一家人住在海邊,開荒種地,引海水煮鹽,還兼做水產、畜牧和商業貿易等,同時改名叫“鴟夷子皮″,就是“酒囊袋子”的意思,也充滿著“虛其心,實其腹”的人生智慧。

做生意,如何打出、打響自已的品牌,讓客戶第一時間記住你,讓商人群體主動傳播你,這是一項技術活。就是憑著“鴟夷子皮”的招牌,和“務完物”的精品戰略,再加上"逐什一之利”的價格優勢,以及范蠡對商機的把握和研判,過了幾年,他就在齊國積累了數千萬計的家財,成為天下聞名的齊國首富。

經商有道,仗義疏財的鴟夷子皮也就是范蠡被齊平公邀請聘為齊國的相國,三年後,范蠡再一次急流勇退。

范蠡在走之前,召集來朋友鄉人,把資產盡數散分給他們,只留一些珠寶,作為本錢便連夜離開齊國,遠走他鄉。

范蠡來到了“陶”地,並改名叫陶朱公,重新創業,“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通過做商貿,賺了很多的錢,不久便再次成為首富,所賺的財富遠遠超過以前。也驗證了不可思議的一句話:“我不求財,而財自來。”

賺了鉅額財富的范蠡又做出了一個決定,將家財全部散盡,可謂瀟灑從容,三聚三散救濟蒼生,美名傳。

財神像

范蠡的經商智慧,包括陶朱公三謀三略、陶朱公經營主要思想、陶朱公“計然之策”七策、陶朱公商訓、陶朱公致富《十二戒》等。

一、陶朱公三謀三略

丨、三謀

①《人謀》

用人要正,忠奸定興廢;

大事要慎,妄託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處事宜靜,浮躁誤事多;

言行宜和,和氣能生財;

做事宜勤,懶惰百事廢。

②《事謀》

用度宜儉,奢華財源敗;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貨物要準,馬虎失信用;

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機;

進貨要嚴,濫入貨價減;

出納要謹,潦草差錯多。

③《物謀》

優劣要清,混淆耗損大;

存物要整,散漫難查點;

價格要明,含糊多爭執;

賒欠要審,濫出虧血本;

帳目要清,糊塗弊瑞生;

查帳要勤,懈怠滯本金。

2、《三略》

①《貨略》即務完物:貨物的品質要完美;

②《價略》即審貴賤:注意價格變化規律;

③《市略》即無息幣:莫要使貨幣停止流動。

二、陶朱公經營主要思想

預測行情,窺其先機;

貴賤復反,賤買貴賣;

完物上種,質高貨真;

薄利多銷,無敢居貴;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

加速週轉,行如流水;

多元相濟,綜合經營;

富而好德,仗義疏財。

三、陶朱公“計然之策”七策

《史記.貨殖列傳》有載:

1、需求決定與經濟週期論;

2、價格調控論;

3、實物價值論;

4、貿易時機論;

5、價值判斷論;

6、物極必反論;

7、資金週轉論。

四、陶朱公商訓

物以稀為貴,人棄我取,人取我棄,囤積貨物,壟斷居奇,把握時機,聚散適宜。

五、陶朱公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虛華,勿優柔,勿強辨,勿懶惰,勿固執,勿輕出,勿貪賒,勿爭趣,勿薄育,勿昧時,勿痴賃。

富陶朱學術到處皆春,陶朱公范蠡善於經商能夠看到商機,所以走到哪裡都能發財,是名符其實的財神爺。


松青追夢人


范蠡是個具有大智慧的人,知進退,懂取捨,明事理,識人心,在幫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後,不戀權力,功成身退,飄然離去。

范蠡走後給一同輔佐越王的文種去了一封信,對他說″越王嘴尖脖子長,是個只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的長相,你還是儘早離開吧"。文種卻不以為然。不久後,越王來到文種家裡對他說"先生給我出了七條計策,我用了三條就滅了吳國,剩下的四條麻煩你到地下去跟先王們去說吧",然後留下一把劍就走了,文種才知范蠡有先見之明,但後悔已經晚了。

范蠡漂泊江湖,到了齊國改名鴟夷子皮,他帶領家人在海邊開荒種田,又引海水煮鹽販賣,不久就積攢了數十萬錢的家產。

後來他又輾轉來到了陶(現在的山東荷澤定陶),陶邑這地方地理位置很好,交通便利,有多條道路通往各諸侯國,是做生意的好地方,范蠡就在此地居住下來,開始囤積貨物,經商做生意,十九年裡,獲千金以上的利潤的生意就有三次。積累了鉅萬家產。范蠡又給貧困的親朋好友分發了很多錢財,談論起富翁時,後人都很敬佩陶朱公。

范蠡從老師計然那裡學了很多治國和經商之道,其中″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的理念讓他在經營生意時受益很多。范蠡是春秋時期最成功最有名的大商人,他的經營理念對後世的商人影響很大,商人們對他很敬仰,把他奉為文財神,家家供奉,香火不斷。





大河橋下流


范蠡出生宛地三戶(今南陽淅川縣),一個家道敗落的家庭。當時宛城縣令的文種很欣賞他,兩個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並一起投奔了越國。

後來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和夫人雅魚還有大臣范蠡都給吳國夫差做了奴役。留下了文種在越國代行國王的職責,治理國家,處理政事。

最後,勾踐是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十年,終於打敗了吳國。范蠡被封為上將軍,可是范蠡辭官不做卻偷偷的走了。他走時給文種寫了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讀完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幫助越王勾踐打下了天下,應該享受榮華富貴。

不久勾踐派人送了一把劍給文種,說:你曾經教大王伐吳的七種方法,大王只用了三種就滅掉了吳國,你那裡還有四種,你去教給大王的父親吧*。文種沒有辦法只好自殺。

范蠡離開越國後,從海上坐船到了齊國,在海邊安了家。他和兩個兒子白手起家,很快就積累了幾十萬家產。齊國人認為他很聰明,想請他當相國。范蠡嘆息道:*做生意積累了千金家產,當官能當到卿相,這是平民的極點了,一直擁有尊名是不吉利的*。他謝絕了齊國人的好意,把家產都分給了窮人,到別的地方去了。

范蠡在陶這個地方隱居下來,化名陶朱公,繼續做生意。後來他和兒子靠信息靈通,開始從北方往南方大量的販馬,又發了大財。陶朱公把大量的錢財用於幫助那些沒有生活能力的殘疾人,還有當地的窮人們。後來民間老百姓們為了歌頌范蠡幫助窮苦人們的善舉,都把他稱為*財神爺*!就這樣民間千百年來都把范蠡稱為*文財神*,在生意開業的時候和過大年的時候,都供奉他的畫像。


隱者康司馬


想知道的歷史,不得不說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驛站x,感謝關注與點評。

在中國民間有很多生意人供奉關羽,祈求關老爺保佑財源廣進,生意紅火,關羽是商人心中的財神爺,在民間也被稱為武財神,關羽在三國時期以忠勇著稱,武功了得,不過他做生意的水平,我覺得應該不怎麼樣,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並沒有記述關羽靠做生意賺了很多錢。

有武財神,就應該有文財神,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講講文財神。我要說的文財神,他的名子叫范蠡,對於范蠡的名字,很多人並不熟悉,原因是他離我們太久遠了,距今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時間,且范蠡為人低調,加上宣傳力度不夠,大家陌生也在情理之中。

要說文財神,范蠡一定是名至所歸,他的一生與很多典故和成語有關。如臥薪嚐膽、兔死狗烹等,范蠡也被後人稱為‘’商聖‘’。

范蠡是春秋末期楚國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人,因出身貧寒,在自己的國家並沒有得到重用。他有個好朋友叫文種,文種在越國混得不錯,向越王勾踐推薦了范蠡,於是范蠡來到了越國,和文種一起輔佐勾踐。越國和吳國經常PK,在一次戰鬥中,吳王闔閭被越王勾踐殺死,吳國慘敗,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後,發誓替父報仇,經過努力打敗了越王勾踐,勾踐在文種和范蠡的勸告下,保全性命,去到吳國為奴。

越國在文種和范蠡的運作下,制定了滅吳方略,越王勾踐也是忍辱負重,為奴期滿回國後,臥薪嚐膽,立志東山再起,發誓滅吳。自我膨脹的吳王夫差,整天沉迷與西施享樂,完全沒有防範越國,經過精心的準備,越國反擊,打敗了吳王夫差,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越國滅吳,大夫文種和大將軍范蠡是最大的功臣,可封賞的時候,大將軍范蠡卻已經悄然離去了,這就讓很多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實這正是范蠡的聰明之處,他洞察到越王勾踐,是一個能夠共患難,不能夠一起共享福的人。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鳥飛盡,良弓藏‘’的道理,於是他勸好友文種和他一起離開越國,可文種放不下功名利祿,沒有離開。後來的事實證明了范蠡的判斷是非常正確的,挽救越國的功臣大夫文種,被越王勾踐賜死。

范蠡幾經轉輾,定居於陶(今山東定陶),他白手起家,開創了自己的商業帝國,搖身一變,來了個華麗轉身,成為了商業巨頭“陶朱公”。范蠡曾改名鴟夷子皮,周遊列國,置自己于山水之間,他在此期間3次經商,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並又3次散盡家財,能做到如此,說明範蠡理財水平相當之高。

范蠡身在世俗,卻又超凡脫俗。他在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急流勇退,歸隱山水,說明他既有經天緯地之才,又有談泊名利的胸懷。如果說他是為了自保性命,也不全對,因為他可以置自己性命不顧,與勾踐一起去吳國為奴,我覺得范蠡是個有抱負和理想的人。如果說范蠡是個愛財的人,那也不對,他用3次積累巨財,又3次散盡的行動,證明他並不是個守財奴。

范蠡的一生,都是為自己的理想而活,他不斷的挑戰自己。他不僅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還是一個思想家和企業家,他的人生理念一直被後人崇賞,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就是范蠡的鐵桿粉絲。


史道驛站x


范蠡是後世神化了的家家戶戶供奉叩拜的財神爺的原型。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

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他是範姓始祖範武子的玄孫,並被視為順陽範氏之先祖。

真正的財神爺是春秋戰國末期的越國士大夫范蠡,他在越王勾踐被俘後隨越王屈事吳王夫差,臥薪嚐膽,其忠誠是無與倫比的。三年後和勾踐返回越國。經過備戰,越國終於戰勝了吳王夫差。勝利後論功行賞時,宴席上范蠡發現只有勾踐面無喜色。

范蠡察此微末,立識大端。於是他卻急流勇退,辭官隱退,帶領家眷隨從,架扁舟,泛東海,來到齊國。在海邊耕種土地,勤奮治產不久就積累家產數十萬金。齊國國王聞其賢,便請其為相。不久范蠡歸還了相印,將錢財盡分給了朋友鄉鄰,只帶上貴重物品悄悄地來到了定陶。

並從此自稱陶朱公,主要是搞養殖業。不久又累積了許多財富,便又散盡家財。到老年了,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他又改做生意了,不久又累積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他第三次散盡家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次散盡家財的故事。也是人們常說的“不種不得,不捨不得”的出處和典故。

范蠡自己種過地,從事過養殖業,又做過生意。他是靠勤勞、智慧發財的腰纏萬貫的大富豪,大財神。同時他又善良、慈悲、施捨。是位深受人們愛戴的財神爺。



小天狼星37969881


財神信仰體現的是普通大眾最普遍的願望和祈求。我國民間所崇拜的財神譜系多且駁雜,而信眾最廣、最具群眾基礎的是四位神祗:文財神比干、范蠡和武財神趙公明、關公。

趙公明和比干代表的是“公正”,關公代表的是“忠義”,而范蠡體現的是“智慧”。

話說范蠡乃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手下的一位大臣。越王勾踐曾敗於吳國,成了亡國奴的勾踐在范蠡、文種等大臣的輔佐下,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最終打敗了吳國,一雪前恥,完美復仇。范蠡也因功而被封為大將軍。

范蠡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決心功成身退。而且據說,勾踐為人“長頸鳥喙”,也就是長脖子、尖嘴巴,這種人只可共患難,無法共安樂。范蠡臨行前,還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來勸說另一位輔佐大臣文種一起隱退,但文種貪圖眼前的潑天富貴,沒有隱退,最終被勾踐賜死。

據傳說,范蠡隱退,是極瀟灑的:出三江,入五湖,最後不知所蹤。但也有人說,在齊國見到過范蠡。此時的范蠡隱姓埋名,自號鴟夷子皮,瀕海而耕,沒幾年就積攢了大筆的財富。齊王聽說他極善經營,準備拜他為相。范蠡感慨: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這是一個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極限了,而物極必反,盛極則衰,這不是好兆頭啊。於是,范蠡散盡家財,再一次人間蒸發,不知所蹤。但是沒過幾年,又有人在定陶發現了范蠡的身影。這時的范蠡改名陶朱公,有一種說法是,陶取逃的諧音,而朱是因為自己曾經穿過朱紱(紅色官服),陶朱者,逃避富貴也,因此稱陶朱公。陶朱公在定陶沒幾年,又很快成為家資鉅萬的大富豪。

像范蠡這種境遇,對老百姓來說太有吸引力了。試想,大多數人克勤克儉,辛勞一生,有時連餬口都困難。而范蠡卻能輕易為自己贏得財富,想逃避富貴卻躲也躲不掉,此人非財神爺而何?

但是在被後代百姓封神的時候,范蠡雖然有大將軍的名頭,卻並沒有被視為武財神,而是被封為文財神。主要原因在於他的處世之道,體現的是人生的大智慧。范蠡的經營之道,不是投機取巧,不是斤斤計較,更不是當代人所習見的豪取強奪、坑蒙拐騙。他能聚財,也能散財,視財富為生存的依靠,卻又能不為財富所累,一旦財富成為一種累贅,有可能危及身家性命時,他可以棄之如敝屣。這是何等的胸襟氣度,這是隻有歷盡繁華、大徹大悟的人才有的大智慧。

後世傳有各種託名陶朱公的致富術,大多近乎巫術而荒誕不經,切實可行的並不多。《陶朱公經商十八忌》,文辭通俗,顯而易見只能是託名之作,但所表述的內容倒是良心商家的經驗之談,茲錄於後,以博一粲。

《陶朱公經商十八忌》

生意要勤快,切忌懶惰,懶惰則百事廢。

價格要訂明,切忌含糊,含糊則爭執多。

用度要節儉,切忌奢華,奢華則錢財竭。

賒帳要認人,切忌濫出,濫出則血本虧。

貨物要面驗,切忌濫入,濫入則貨價減。

出入要謹慎,切忌潦草,潦草則錯誤多。

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歪邪則託體難。

優劣要細分,切忌混淆,混淆則耗用大。

貨物要修整,切忌散慢,散漫則查點難。

期限要約定,切忌馬虎,馬虎則失信用。

買賣要適時,切忌拖誤,拖誤則失良機。

錢財要明慎,切忌糊塗,糊塗則弊竇生。

臨事要盡責,切忌妄託,妄託則受大害。

帳目要稽查,切忌懶怠,懶怠則資本滯。

接納要謙和,切忌暴躁,暴躁則交易少。

立心要安靜,切忌妄動,妄動則誤事多。

工作要精細,切忌粗糙,粗糙則出品劣。

說話要規矩,切忌浮燥,浮燥則失事多。


歷史的犄角旮旯


范蠡,春秋時期楚國人,公元前536年出生於宛地,因不滿楚國的腐朽統治,轉而投奔越王勾踐,官拜大夫後,邀請楚宛令文種一起輔佐勾踐。

因越王勾踐在公元前494年執意伐吳,兵敗於會稽,史稱"會稽之恥"。

為幫助勾踐振興大業,42歲的范蠡畢其心於一役,施展了一生才華,主動請文種留在越國總攬政務,自己陪勾踐夫婦於公元前493年去吳國當"奴僕"忍辱求和……最終,范蠡陪著勾踐夫婦在吳國當牛做馬服務3年後,得以安全回國。

回到越國後,范蠡和文種又竭盡所能、全力輔佐勾踐奮發圖強,終於於公元前473年兵強馬壯時一舉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刎,越國由此成就霸業。

這就是成語"臥薪嚐膽"講述的經典傳奇: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勾踐復國實現霸業後,范蠡已過花甲,63歲的年齡了。按常理,他已到晚年,可以坐享其成。然,范蠡卻選擇了另類的晚年生活。

毅然選擇了功成身退,因為范蠡明白,勾踐是隻能共患難、不能共享樂的"雄主"。他決定"功成而不居",哪怕自己63歲的年齡,也要急流勇退,離開越國,過自己想要的普通生活。

臨走前,他勸好友文種一起離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可惜,熱衷功名的文種不相信范蠡所說,認為正立了蓋世之功,受到越王重用,高居為相,怎麼可能有不好的結局呢?死活不願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榮華富貴。

范蠡無奈,只好與文種作別。後來文種的下場果然驗證了范蠡之言。次年,越王勾踐就找了一個"文種想謀反"的罪名,賜文種一把寶劍,令他自裁。

而范蠡放棄了高官厚祿,選擇了過普通人的生活。由於范蠡有經商頭腦,長於"薄利多銷",很快就積累上千萬的資產。范蠡成了鉅富,對錢財卻堅持"財聚而不守"的理念。為此,他三次散盡家財,救濟貧困。

范蠡每次散盡家財之後,又很快賺到比以前還要多的財產。以致人們都很崇拜他,奉為"商聖",尊為財神,期望得到他這個大財神的保佑,經商沾得財氣,從此財源滾滾。

這就是後世供奉范蠡為財神的由來。


史不可當


范蠡,春秋末期越國的大政治家,是輔助勾踐滅吳復國的第一謀士,官拜上將軍。當勾踐復國成功後,他了解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同安樂的人,便萌生退意,激流勇退。他棄官而去,來到了當時的商業中心陶(即今山東的定陶縣)定居,自稱“朱公”,人們稱他陶朱公。

1、棄官從商

他在這裡既經營商業,又從事農業和牧業,很快就表現了非凡的經商才能。在19年內三次賺了千金之多。他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這樣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商界的楷模。

2、經商理論

范蠡很有經商的頭腦。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判斷價格的漲落,即“論其(商品)有餘和不足,則知(價格)貴賤。”也就是說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可見范蠡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發現了供求關係和市場之間的關係了,如果放到現在,肯定也能夠在股市翻雲覆雨。因此他提出一套“積貯之理”,在物價便宜時,要大量收進;等到漲價之後,就儘量賣出,也就是“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就這樣,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為平抑物價、避免豐年穀賤傷農和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3、商界地位

陶朱公范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史記》中載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鉅萬。”從商十九年中,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重新發家。之後,人們就把那些鉅富們稱為“陶朱公”,其名字也就成了財富的代名詞,大將軍范蠡也就華麗變身為了“文財神”。

穿越古今,縱覽中外,關注歷史,關注論史大能貓


論史大能貓


范蠡,是春秋末期的大政治家,有文財神,商聖之稱。范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同時也是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他曾經“三致千金”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重新發家。范蠡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這樣的一個奇才,他的人生歷程是怎樣的呢?

智謀超人位居名臣

提起范蠡,人們自然會想起越王勾踐,想起那句膾炙人口的成語“臥薪嚐膽”這個典故出自春秋時代吳越爭霸的一段歷史。

臥薪嚐膽

說的是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擊敗,立志復仇,夜臥柴堆上,屋樑上懸掛苦膽,每日舔舐,用苦澀來警醒振奮意志,時刻不忘復仇大志,最終成功擊敗吳國,稱霸諸侯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一般人想到的是越王勾踐的隱忍和意志力。其實,主導整個故事發展方向,並最終使它有個圓滿結局的卻是足智多謀的范蠡。如果沒有范蠡和文種兩人的輔助,勾踐是絕不可能戰勝吳王的,正是范蠡洞徹歷史人生的大智慧,主導了這一段精彩的歷史。

第一次散財

范蠡本是楚國的一介平民,因不滿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與文種一起投奔越王,被拜為大夫。到越國不久,越王不聽二人勸諫,貿然與吳國開戰,兵敗被圍。危機中范蠡獻計,使越王留的性命。後來,他又與文種一同制定滅吳九計,幫助越王滅掉吳國,稱霸中原。

范蠡與文種便自然成為越國最大的功臣,被尊為上將軍,高官顯位,榮華富貴,自不待言。就在這功成名就之時,范蠡卻毅然向越王辭行,越王為了挽留范蠡,先是承諾富貴,繼而威脅,然而范蠡最終還是辭掉了高官厚祿,將家產全部充公,離開了越國。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盡家財。

白手起家成為鉅商

離開越國的范蠡,先是來到齊國,改名叫鴟夷子皮。這個古怪的名字,指的是當時的一種大皮囊,范蠡的用意很明白:人,有時就要象這種皮囊一樣,混沌能容。

在齊國,他親自率領家人在海邊辛苦勞作,治理產業。他們墾荒種地生產糧食,還利用海邊的鹽業資源,開展商業貿易。經過全家人辛勤勞作,只用了幾年時間,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

第二次散財

  齊王聽說了他的才幹,便派人請他做齊國的宰相。而范蠡卻喟然感嘆道:“治家理財,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職找上門來,這些看似幸運的事情,對我這樣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祥的徵兆啊”。

他歸還了齊王的相印,邀來朋友鄉人,把數十萬的家財盡數分給他們,只留下些便於攜帶的珠玉,作為日後經商的資本。散盡家財後,他連夜走小道離開齊國。這是他第二次主動從事業的巔峰激流勇退。

從頭再來成就輝煌

後來,范蠡又遷居到陶,再次改名換姓,自稱朱公,人稱陶朱公,在陶地他率領家人重新創業,不久便再次成為當地首富,財產遠遠超過在齊國的時候。據史書記載,在他從商的十九年中,幾次積攢了數以千計的黃金。“天下言富者,皆稱陶朱公”,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為當時天下首富。

三聚三散佈施典範

范蠡曾經“三致千金”,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重新發家,就是放在今天這個時代,也是個奇蹟!古人有“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的說法,但范蠡卻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

第三次散財

司馬遷曾評論他是“富好行德”。他富裕之後,沒有象其他有錢人那樣購田地,建城堡,而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當週圍的民眾遇到災害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錢財拿出來佈施。

有一年,天下大旱,幾乎顆粒無收,范蠡除了保留自己的生活必需,把自己的全部財產拿出來佈施給國人。億萬家產,一日蕩盡。

誰知道,這次散財之後不到幾年光景,他再次積累起了萬貫家產,速度之快,現代人炒股票恐怕都比不了。但是,范蠡的善舉並沒有因此止步,當災害出現的時候,他再次把全部家產佈施了,這樣的佈施一連有三次之多。

為富且仁,世人奉為財神

范蠡因為善於致富而又樂於施財濟眾,所以被世人奉為財神!

為了表示對他人格的仰慕,後來做生意的人就把他的像貼掛起來,以他為榜樣。可是,隨著時代的推移,慢慢的大家不知道陶朱公是誰了,只曉得他是財神,禮拜財神也不是為了學佈施,而是想從他這裡求發財



御前帶刀侍衛


范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兼營副業(捕漁、曬鹽),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范蠡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他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宋國陶邑(今菏澤定陶區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宋國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鉅富,遂自號陶朱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