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原創散文【紅梅贊】

說到梅花,已是不少文人墨客所要吟誦讚美之物了,小小的一點,白裡透粉,粉裡透紅,紅裡卻又透著白。與之相比,出類拔萃的花不計其數:牡丹比之華麗秀美;玫瑰比之高貴氣派;白蓮比之潔白如雪;櫻花比之粉亮晶瑩。然而,卻成為了“騷人”們筆下活靈活現的尤物。

原創散文【紅梅贊】

霎時間,腦海中便浮現出了他們對這尤物的感情。“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也許這梅確實跟雪很相像,無法從顏色上區分,但能夠區別她們也只有梅的香了,即便是盛開在不起眼的牆角處,王安石也能找到她,大概這就是他對梅的那種痴狂之情吧。不過宋朝詩人盧梅坡卻能在顏色上分辨出梅和雪,“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他對梅的觀察如此之細,

儘管梅花那淡淡的粉沒有雪之白亮,卻有著獨特的香氣,即使被埋在雪下也能聞到,也許這就是盧梅坡對梅的細膩之情。的確,梅的清香淡雅,沁人心脾,撥動著不少人的心絃。即便“無意苦爭春”,卻引來“一任群芳妒”,哪怕是“零落成泥碾作塵”,也是“只有香如故”,無論梅花被多麼無情地踐踏,也要義無反顧地支持她,這就是陸游對梅的忠貞之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就是梅花的特性,開在嚴寒,長在寒冰,卻依然是那麼的美,這是毛澤東對她的敬畏之情。但並不是只有人才對梅有如此之深的感情,就在“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的時候,不管氣候多麼寒冷,宋朝詩人林逋也要堅持欣賞梅的秀麗,甚至都有“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的情景,在寒冬的小園中並不只有林逋和梅花兩個,就連鳥雀和蝴蝶也想偷看梅的芳姿,她的芳姿穿透了在場所有觀賞者的靈魂,叫人魂不守舍。這種人與自然的互動交流的情景,也許就是林逋對梅的共享之情,認為梅是天生自然之物,不該由人獨佔,自然界其他生物也有權力欣賞梅的芳香。

原創散文【紅梅贊】

說到共享,其實也不是隻有詩人才有這種閒情逸致,就連經濟學家也有這樣的追求精神,欣賞梅花所代表的中華文化精神。姚餘棟先生既是一個經濟學家,也是一個具有強烈文化追求的人,他在《梅花與牡丹——中華文化模式》當中寫道:“文化對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民族暫時經濟落後,但不能沒有文化和歷史的記憶,如果失去了文化之根,也就失去了存在價值..........文化是中華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貶值的‘硬通貨’............我國國花的缺失是文化‘闡釋的焦慮’的一個典型例子。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確立了自己的國花,中國是唯一尚未確立國花的大國。我國國花評選,牡丹、梅花勝過群芳,擁有前兩名的呼聲,但在梅花和牡丹的‘兩選一’上僵持不下。”這證明了梅花雖然在外形上比不上牡丹的雍容華貴,但在象徵的文化精神上卻不輸牡丹,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文人墨客都愛讚頌梅花。梅花象徵著純潔、堅貞和堅韌,這種品格和精神,自古至今被廣泛傳頌,以梅花為題材或寓意的詩詞歌賦及文學作品汗牛充棟。

原創散文【紅梅贊】

無論是大到國家、社會,還是小到做人、做事,梅花魂的精神都是值得借鑑的。我們從“梅花精神時代”,漸漸走向了“不忘梅花精神的牡丹時代”。

小小的一點,白裡透粉,粉裡透紅,紅裡卻又透著白,這樣的尤物叫——梅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