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到他死匈奴還很強大?

wang2019


遊牧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居無定所,很難完全消滅,不像中原地區都是固定的城池,其實漢武帝在位50多年,打了近40年仗已經把匈奴打的元氣大傷,漢匈關係完全扭轉。



漂泊的鐵牛


強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漢武帝之前匈奴和漢朝的軍隊在戰鬥力方面是不相伯仲,甚至在野戰部分要超過漢朝的騎兵。而在漢武帝攻打匈奴之後,匈奴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漢朝一爭短長,遠遁漠北。不過,當時的匈奴相對於西域諸國以及其他部落還是非常強大的存在。以至於匈奴在被漢朝大敗後進行西遷還可以成為歐洲人的噩夢,上帝之鞭的威名依舊足以擊碎整個歐洲。所以說,強大是一個相對概念。

漢朝攻打匈奴的成果是非常明顯的,漢樂府中“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很明顯的證明了漢匈戰爭中的戰略優勢。在漢朝中期之後,匈奴基本上無力在深入漢朝的邊境地區進行抄掠。漢宣帝時期趙充國徵西,痛擊匈奴,俘虜西祁王,這是又一次的勝利。《漢書》記載:“本始年間,為蒲類將軍徵匈奴,斬虜數百級,還為後將軍、少府。匈奴大發十餘萬騎,南旁塞,至符奚廬山,欲入為寇。亡者題除渠堂降漢言之,遣充國將四萬騎屯緣邊九郡。單于聞之,引去”。此時的漢朝只要派一大將駐守就可以使匈奴望風而逃,足以看出雙方當時的軍力差距。

匈奴的強大在另一層面上講是因為殺而不絕,流動性非常強。所以,看起來聲威浩大,不過卻缺乏耐力,很難與敵人長期進行拉鋸戰。所以,漢代一直到東漢竇憲時期才正式根除匈奴禍患。


經典守望者


漢武帝在位時,重用衛青和霍去病兩位能征善戰的將軍替他打下了遼闊的土地和安定的邊疆,從年輕一直打到老年,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把驕傲跋扈的匈奴部落趕到了最北邊,從此再也沒有騷擾邊疆,而且匈奴跋扈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

其實,漢武帝幾十年來一隻都是消滅匈奴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漢武帝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每次對匈奴作戰,漢武帝都要出動少則幾十萬多則百萬人的兵力,這麼龐大的軍隊,糧食、武器等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說這種消耗就是一個移動的帝國,每天都在消耗大漢帝國的資源,漢武帝在位54年間,其中44年都在和匈奴作戰。

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戰爭,他父親和他爺爺留下來錢財基本上都被他消耗殆盡,漢武帝時代早期聚集起來的錢財也被他消耗一空。但是漢武帝依然沒喲停止戰爭,由此帶來的繁重賦稅,造成了很多民眾妻離子散甚至家破人亡,以至於後期百姓開始暴動,甚至出現了秦朝末期的景象,大漢王朝在風雨飄搖中度過,社會矛盾相當激化,而漢武帝作為最高統治者,他深知戰爭帶來的後果。

並且在戰爭中,匈奴越來越熟悉漢軍的弱點,戰前都將輜重婦孺安置到漠北以北的地區,士兵沒有了後顧之憂;戰爭開始後重用衛律、李陵等熟悉漢軍情況的將領指揮匈奴軍隊,發揮其騎兵優勢;當漢軍出擊時匈奴隱藏部隊避其鋒芒或派出小股部隊與漢軍交戰,待漢軍疲憊或撤退時再出動騎兵對漢軍猛然一擊;針對漢軍分路出擊的特點,重點攻擊其一至兩支,這樣就可以保持兵力上的優勢,對其他漢軍則會採取迴避的態度。這樣漢武帝就進入了循環的死路:既無法全部消滅匈奴,同時又不得不消耗大漢帝國的國力。

漢武帝臨終前頒佈了罪己詔,停止了對匈奴長達幾十年的戰爭,這也算是扶大廈於將傾,保住了大漢帝國的江山社稷。


公元前


因為打不起了,由於漢武帝常年興兵征討匈奴,讓國內負擔很重,後來還因為漢武帝疑心戾太子劉據,逼死了戾太子劉據,到了漢武帝晚年帝位繼承人沒有成年,自己又日益老邁,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漢武帝只能下罪己詔來維護自己的統治,最後也只能放棄攻打匈奴。

匈奴是秦末漢初北方草原一個勇猛的少數民族,他們時常南下侵擾大漢子民,漢朝建立之初,劉邦也曾經率領40萬大軍攻打過匈奴,不過這個匈奴太過勇猛,結果劉邦差點沒有回來。自此以後匈奴便成為了大漢朝北邊的心腹之患。

漢武帝是一代偉大君王,他在位期間便開始中央集權,當時劉氏宗親在藩地勢力越來越大,漢武帝就非常不舒服,最後順利削藩。可以想象像漢武帝這樣的君王,怎麼能容忍匈奴在自己的北邊威脅著自己。於是漢武帝繼位後一直都在想法設法去消滅匈奴,確實也挺有效果的。

從漢武帝一朝以後,匈奴就失去了北方稱霸的地位,被大漢的鐵騎打的四分五裂。但是漢武帝不滿足,他要的是匈奴消失。可是這個代價便是與匈奴開戰了40多年,再昌盛的國家也架不住打40多年的戰爭呀,所以國內矛盾非常尖銳。

當時如果漢武帝還在盛年,也許情況不會這麼糟糕,可是漢武帝已經年邁,隨時都有可能去世,再加上當時的太子劉弗陵還非常幼小,這樣動亂的局勢如果交到太子手中,便是一大隱患,所以漢武帝不得已只能停止對匈奴的戰爭,以減小國內矛盾,

為太子劉弗陵繼位留下一個好的時局。


梅姑姑318


在這裡小編要說,漢武帝打匈奴的投入和產出實際上是不成比例的,但是在漢武帝的全力打擊下,匈奴的日子也是越來越難過,逐漸由盛轉衰。

為了解決匈奴問題,同時也轉移國內的矛盾,漢武帝將精力全放在了匈奴身上。他在位54年,與匈奴人打了44年的仗,可見這位千古一帝對匈奴的打擊多麼執著,但是遠征匈奴雖然擴大了漢朝的疆土,但是也把原先強盛的漢朝打的日薄西山,搖搖欲墜。

漢武帝任用衛青、李廣、霍去病等一批武將,多次重兵出擊,對匈奴進行打擊。漢朝每次的雷霆出擊都會讓匈奴損失慘重,在雙方互相較量的這段時期,漢朝收回了甘肅、河南等地,不僅如此,就連新疆、鴨綠江等地也都成為了漢朝的領土,那個時候的漢朝實力達到了巔峰,戰果是好看,可是代價也是巨大的。

首先是為了征討匈奴,漢朝耗盡了,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積累的的鉅額財富。漢武帝之前的文帝和景帝累積了一定的財富,達到“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的地步。但由於連年征戰,這些財富都被揮霍殆盡,朝廷財政入不敷出,連正常的機構運轉都不能保證。同時由於連年征戰,財政無以為繼,朝廷只得加重百姓稅賦,廣大百姓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而起,多地爆發起義。

其次元徵匈奴導致了漢朝人口大減,竟然達到總人口的一半左右。漢武帝不遠萬里勞民傷財地進入農耕民族無法有效管理統治的大沙漠裡,持續幾十年,導致大批壯年人死在了運水運糧的路上。全國失去了一半的勞動人口,直到最後國庫空虛,人民困苦不堪,又到了人吃人的年代:

“天下虛耗,人復相食”。

匈奴本身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即使漢朝取得對匈奴作戰的勝利,也無法實現對領土的有效利用,再加上匈奴人“有利則來,無利則走”,“不羞遠遁”的“牛皮癬”戰術,使漢朝很難找到匈奴主力決戰,往往要深入漠北,不斷拉長補給線,增加戰爭開支。戰勝之後,往往又是漢軍回撤,匈奴就捲土重來。

匈奴王國雖然被漢武帝不斷打擊,最後的結果也只有北匈奴西逃,離開了這片漢朝人眼中的苦寒之地,而南匈奴繼續騷擾邊境。在漢武帝“罪已詔”的同年,匈奴單于仍遣使要漢朝每年繳10,000石米酒,5,000斛糧食,10,000匹絲綢的歲幣。在前87年漢武帝去世那年,又有

“匈奴入朔方,殺略吏民”。

而更糟糕的是,匈奴本來已經是一個穩定的大帝國,管理著當時東亞北部的各個遊牧部落和民族,本來也和漢朝建立了一定的經濟關係。遊牧和農耕有天然的矛盾,但是也存在著貿易的迫切需求。

而漢武帝的戰爭,打破了遊牧地帶的權力平衡,導致漠北出現了勢力真空,就像在亞馬遜叢林砍倒了一棵大樹,下面卻長起來一堆小樹,此後鮮卑,羌等擺脫匈奴的威脅而壯大,到魏晉年間,這些少數民族就已經取代匈奴成為中國的邊患。之後有更多的遊牧部落開始崛起並趁著中原戰亂而南下,這時發生的事情叫“五胡亂華”。


醉美木瀆


歷史雖然不能復原,但我們依然可以依據前人留下了的文字,分析當時的形勢來印證匈奴到底強大否?至於說漢武帝終其一生對匈奴作戰至死,匈奴依然很強大,我不知道是哪裡得來的結論?中國有記載的歷史上,匈奴也就是漢朝初年,因為秦漢戰爭、楚漢戰爭給予了他展示強大的機會,然後就曇花一現消失在中國的版圖,甚至是中國版圖附近。之所以會留給世人匈奴強大的印象,主要是劉邦的“白登之圍”和漢朝初期和親事件的影響,但這只是極少一部分,剛好遇到敵強我弱的時期,不能因為只對這個時期的認識,就歸結為至漢武帝后期匈奴依然強大,這是一種對歷史的誤解。

匈奴也曾經輝煌過,只是沒有在中原大地上輝煌過,在歐洲地帶,被稱為“上帝之鞭”,一直在歐洲屁股後面追趕著,要不是人家阿拉提英年早逝,恐怕歐洲歷史都要改寫了。諸位可知道,這幫被歐洲人恐懼的匈奴人,就是在漢武帝及其子孫後代打擊同一幫匈奴人,他們是被漢朝用絕對的武力驅趕至歐洲。

歷史上任何的戰爭和名族的崛起,都是有其原因的,如古人總結的三句話可以說明,即“不敗在於己”,“取勝在於敵”,“偶然因素”。

漢朝初期,經歷了秦漢戰爭和楚漢戰爭,戰火波及到當時的齊國、楚國、趙國等國家,作為當時戰場上的主力軍齊國、楚國、趙國精銳部隊基本都消耗掉了,武器器械特別是戰馬更是非常的匱乏,據歷史記載,漢朝初年,戰馬匱乏到在全國範圍內找不到四匹一色的戰馬,也就是說漢朝初年要人沒有,要武器沒有武器,要戰馬沒有戰馬,作為戰爭的最低保障都沒有,自身的軍隊實力已經不能和秦朝軍隊相提並論了,所以這個時期打不贏匈奴,即顯示了匈奴是比較強大的。這就印證了第一句“不敗在於已”。

漢武帝時期,經歷了四位皇帝的努力,政策上一直都採取黃老思想,使民眾得以休養生息,經濟上已經大幅度提高,民眾也開始富足,朝廷也開始有錢。恰恰在對的時間,又碰到了一位千古一帝-漢武大帝,因恥於漢初的和親政策,畢其一生都在用武力完成自己的願望。而匈奴那邊恰恰相反,匈奴冒頓去世後,他的子孫很少出現像他組織、領導能力那麼優秀的匈奴人了,也因為和親政策的影響,匈奴也放鬆了對漢朝的騷擾,變得更加安逸。

而漢朝漢武帝雄才大略,更是用人得當,使用衛青,初伐匈奴就取得了不錯的戰績,直接打破了漢人無法戰勝匈奴的神話,讓漢朝軍隊慢慢建立起了信心,再伐匈奴,衛青的兒子們都封侯,足以說明當時衛青對匈奴作戰的勝利,其功績有龍城大捷、收復河朔、奇襲高闕、二出定囊、漠北大戰(以弱勝強擊敗匈奴),這個時期敵我力量在此消彼長,匈奴被打擊的越來越弱,而漢朝卻越大越強。這就同時印證了古人說的前兩句話“不敗在於己”,“取勝在於敵”。

那什麼是“偶然因素”呢?我認為霍去病可以算的上是偶然因素,而且是天助、自助的偶然因素,霍去病可以說是戰爭天才。據載,漢武帝要求霍去病多看兵書,而霍去病卻說戰爭豈能拘泥於書本,所有的戰爭都時刻在變化,只需要按照變化來採取應對方式即可。霍去病每次作戰都是出奇兵,以少勝多,通過短短几年時間,打通河西走廊、在漠北封狼居胥,前者衛青在作戰匈奴時就夠牛了,而霍去病則更加厲害,率領騎兵,向北奔襲兩千多里,穿越冰山雪地,直搗黃龍,乘勝追殺匈奴至狼居胥山,並舉行了祭天儀式。從此匈奴單于逃到漠北,使得“匈奴遠遁,而莫南無王庭”,更是讓匈奴人喊出“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絕望悲嘆。霍去病絕對是屬於X因素,除了他自身優秀軍事能力外,老天爺也給足了他運氣,無論是率700騎還是率萬人作戰,從來都沒有迷路,更是夜封大雪,讓匈奴完全放鬆了警惕,讓霍去病戰果加大了槓桿奇效。這就是古人說的“偶然因素”。

雖然經漢武帝一生,沒能徹底消滅掉匈奴,但匈奴經漢武帝的打擊,已經徹底傷了元氣,根本無力再與漢朝作戰,即使到了東漢末年分三國,匈奴也從未再對中原產生威脅,隨便拉出一個諸侯的軍隊,就可以吊打匈奴,完全失去了招架之力。所以再我看來,相對於整個封建王朝來講,匈奴從未強大過,即使有,最終也被中原王朝消滅在強大之前,根本形成不了國家對抗之勢。至於漢武帝死後,匈奴依然強大的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不成立的偽命題!





梁一雜說




漁樵之人W


其實已經極大的削弱了匈奴的勢力了,大漢帝國兩漢時期西漢的北方邊患最為嚴重,武皇帝之前漢帝國都在積蓄力量,六十年的穩定發展使得漢帝國可以有為之一戰的條件了,在武皇帝之前的漢帝都是以妥協的姿態和匈奴和親。

而漢帝國和匈奴之間打的丈不是一個小丈,而是國丈,匈奴在漢帝國邊界不斷騷擾百姓危害帝國邊防北部邊疆,要徹底解決沒那麼容易,因為人是殺不完的,怨恨也是殺不完的,幾十年的之間不斷的爭鬥較量使得雙方都消耗了大半的國力,因為晚年的武帝聽信巫蠱之禍逼死了太子劉據武帝內心也十分傷痛,此時新太子尚且年幼而武帝已然衰老,連年征戰國庫空虛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此時的漢帝國可能要爆發農民起義的邊緣,為了穩固中央集權和自己的統治只能下罪己詔來安撫天下解決內憂,漢帝國只能在重新繼續國力在匈奴一戰,不過武帝的嘔心瀝血為宣皇帝徹底解決北方匈奴之患穩固中原帝國三百年基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武帝採取的戰術是和匈奴死磕到底,硬碰硬,此消彼長,比消此長,只有實力大於匈奴才能一舉而成,而且匈奴的主力軍離漢帝國邊疆都還有很遠在蒙古境內,漢帝國每次出擊都要跨越很長的戰線,而且漠北氣候嚴寒乾燥中原士兵極其不適應,長線作戰有很多的弊端是的漢帝國每一次都要削弱自己很大的力量才能打擊匈奴。

所以總結下來:

1、幾十年的硬碰硬是的漢帝國前六十年積累的國力大量削減,致使帝國外患未平內憂又起為了穩固統治只能暫時妥協,不打匈奴。

2、長線作戰的弊端很大,還有自身自身戰略的失誤。

3、而在漢帝國之前匈奴就存在了,武帝之前匈奴更是掠奪了中原帝國無數的財富,有強大的經濟物質基礎,還有漢帝國是出擊在外作戰而匈奴是在本土作戰,各方面戰線很短糧草能及時補充,而且本土作戰要很熟悉地形等個方面優勢,而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匈奴更能發揮擅長的騎兵作戰。

4、匈奴民風彪悍,幾十年的廝殺使得雙方都積累了很多的怨恨,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不管怎麼說後來的漢帝國及時採取措施穩固了根基,恢復了國力,而這幾十年也把匈奴極大的削弱了勢力,為後來昭宣二帝能夠徹底解決北方之患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和前提基礎保障。





世界就是天下


漢武帝時期,改變了西漢初年對匈奴屈辱的“和親”政策,轉防禦為主動出擊,舉全國之力又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數次重創匈奴,將匈奴趕到了漠北地區;雖然重創了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力量,但並未完全消滅匈奴,也沒讓匈奴臣服於漢朝。

匈奴一直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最大的邊患

01.秦朝時期

戰國末期,秦始皇用了10年的時間來剪滅六國,無暇顧及匈奴對北部邊境的騷擾和蠶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忙於國內的制度建設和完善統一之後的諸多事宜,暫時把匈奴的事情擱到了一邊,這導致匈奴在北方的草原上迅速壯大,並向南推進。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在視察了與匈奴接壤的遼西右北平、漁陽、上谷、雁門、代郡等地方後,看到邊關匈奴不斷騷擾的嚴峻形勢,決定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後又傳出“亡秦者胡也”的傳言,秦始皇乃令蒙恬發兵三十萬北擊匈奴,開始對匈奴的征伐,將匈奴勢力逐出榆中以北,沿著陰山以南黃河沿岸地區築城防守匈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徵調民力開始修築長城,在四年時間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並派重兵鎮守邊關。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防守長城一線的秦軍大部撤入內地對付起義軍隊,匈奴再次趁機南下;這時候匈奴傑出的領袖冒頓自立為單于,他東擊破了東胡王,西向大月氏,南並樓煩、白羊王,又掠取了被秦所收取的大部分土地,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奴隸制國家政權,控制了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帕米爾高原、北到貝加爾湖、南至長城一線廣袤萬里的遼闊地區。

02.西漢初年

劉邦建立西漢後,匈奴大舉南下,劉邦率30萬大軍北伐。戰爭開始階段漢軍連連得勝,乘勝追到樓煩;但因為時至隆冬,給戰鬥帶來了意向不到的困難,形勢開始對漢軍十分不利。劉邦因勝利得意中了匈奴的誘敵深入之計,被匈奴40萬騎兵包圍於白登七個晝夜,後通過陳平重金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逃脫。

經此一戰,匈奴氣焰更加囂張,加緊了對漢朝邊境的侵擾,劉邦採用了婁敬的建議,開始對匈奴採用緩和的“和親”政策,同時每年給予匈奴一定的財物,加大北方邊境的防禦力量,漢初對匈奴採取了積極的防禦政策。劉邦之後的惠帝、呂后、文帝、景帝等延續了劉邦時期對匈奴的政策,匈奴雖然小規模的騷擾邊境,但漢朝也有了修養生息的時間。

03.武帝時期

武帝時期轉變了對匈奴“和親”的政策,從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開始,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經歷15年的戰爭,漢朝重創匈奴,將匈奴趕到漠北地區,收復了河套地區、河西走廊,將大漢的版圖擴展到大宛。

因為匈奴實力大大削弱,對邊關的危害降低,漢朝也因為長期的戰爭國內消耗巨大,之後的十年年,漢匈雙方的關係有所緩和,只發生過小規模的戰鬥;到了公元前90年,李廣利率兵七萬在羊句山打敗匈奴;漢武帝被勝利衝昏,決定再徵匈奴,公元前87年,李廣利率領5000步兵與匈奴10萬精兵遭遇,兵敗被俘,李廣利因為種種原因投降匈奴。至此以後,漢軍再無法對匈奴發動大規模的征戰,晚年的漢武帝也決定停止征伐修養生息。

04.武帝之後

匈奴雖然在武帝時期被重創,但武帝朝再也無法發動大規模的征伐,到了漢宣帝時期,又恢復了和匈奴的和親政策,“昭君出塞”就是漢宣帝時期的事情。之後的匈奴又成為了漢王朝最頭疼的問題;東漢初年,匈奴內部分裂,一部分南下歸順漢朝,北匈奴實力大大削弱;建武(光武帝劉秀年號)三十一年,大將軍竇憲北擊匈奴,大獲全勝,北匈奴殘部遠遁西域;從此匈奴開始衰落,到了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匈奴慢慢的融入到其他民族,匈奴這個曾經強大的存在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打擊

西漢初年經過多年的修養生息,到了武帝時期國力恢復;同樣的匈奴也經過多年的發展愈加的強大,由於西漢初年的“和親”防禦政策,匈奴更加肆無忌憚的侵擾劫掠邊關;在武帝獲得國家權力後,開始著手匈奴問題。公元前133年漢武帝下詔讓群臣討論對匈奴的戰和問題。御史大夫韓安國主張和,王恢力主以武力反擊匈奴,採用“誘而致之邊”的策略主動打擊匈奴,漢武帝採納了王恢的建議。

漢朝在馬邑設計圍攻匈奴,漢武帝發兵40萬發動馬邑之圍,匈奴識破設伏計謀,迅速退兵出塞。馬邑之圍雖然失敗,但卻是漢朝自劉邦征伐匈奴以後第一次主動出擊匈奴,由此漢朝一改屈辱的“和親”求和政策,漢匈雙方展開了長達15年的征戰,其中規模較大的有三次戰役。

  • 1.第一次,元光六年至元朔二年,衛青、公孫敖、李廣、公孫賀各率精兵萬人,四路大軍同出,獨衛青一路獲勝;第二年,衛青出雁門。李息出代郡,擊退匈奴;元朔二年,衛青奉命出雲中,在隴西擊破樓煩王、白羊王。奪取河套地區,重築朔方城。
  • 第二次,元狩元年至元狩二年,霍去病自隴西出徵,深入匈奴千餘里,轉戰皋蘭山,破匈奴渾邪王部,繳獲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霍去病北向西兩千餘里,過居延海,轉戰祁連山,逼渾邪王殺死休屠王后投降漢朝,收復河西走廊。
  • 第三次,元狩三年至元狩四年,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各領五萬騎兵反擊匈奴。衛青直至漠北,與匈奴單于主力相遇,大敗匈奴單于主力;霍去病北進兩千餘里,擊敗匈奴左賢王,直搗匈奴王庭,封狼居胥,一直打到貝加爾湖。自此以後匈奴元氣大傷,向北遠遁。

漢朝在東起雲中西至酒泉、敦煌的數千裡防線上,以長城為依託修築邊塞,移民屯田,建立起了有效的防禦體系。從公元前116年至公元前101年,漢匈雙方關係漸漸緩和,未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漢匈雙方有恢復“和親”的試探,但匈奴堅持漢武帝以前的條件,而武帝堅持匈奴向漢稱臣,最終未能實現。公元前87年,李廣利兵敗被俘,投靠了匈奴後,漢朝基本上再難以發動大規模對匈奴的戰爭。

漢武帝時期,衛青和霍去病北擊匈奴,漢朝收復了河套、河西地區,但始終無法徹底消滅匈奴這個邊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連年對匈奴的作戰,也讓漢朝損失慘重,國力消耗巨大。

武帝后期匈奴又漸漸恢復元氣

到了漢武帝晚年,漢匈奴開始漸漸的恢復元氣,雖然大不如前,但依舊還是漢王朝的隱患,作為傳統的農耕民族,在古代時候對上游牧民族基本處於劣勢,包括後來的突厥、蒙古、後金等,所以漢武帝時期只能最大限度的削弱匈奴的力量。

01.民族習性決定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原漢王朝幾乎沒有向外擴張過,所有的對外戰爭基本都是以守禦為主;中原農耕民族習慣了定居的生活,並不重視領土的擴張和不適宜於農耕民族生產發展的土地,所以在中原王朝統治者眼裡,塞外荒蕪的草原沒有多大的價值和誘惑力,不適合耕種,條件艱苦;只要北方遊牧民族不來襲擊掠奪,那麼中原王朝統治者們樂於現狀。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更羨慕中原地區的繁華和富庶,當然想千方百計的掠奪富庶的中原地區;草原民族的生活條件相對要艱苦許多,生存僅依靠狩獵和畜牧,如果碰到災難,為了生存只能劫掠富庶的中原地區,而中原王朝面對遊牧民族的掠奪所採用的方法就是積極的防禦和迫不得已反擊。所有的邊關政策的主格調還是守,不管是秦始皇修築長城、還是秦漢時期的修築邊寨、移民屯田,都是為了守。

這樣的方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旦中原朝代更迭或者統治者勢弱,遊牧民族都會趁勢南下侵擾。漢武帝時期也是一樣,雖然通過大規模的戰爭重創削弱了匈奴的實力,但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02.遊牧民族的攻擊性要強於農耕民族

匈奴雖然人口不多,但一直是秦漢王朝的邊關大患,匈奴想要南下劫掠中原很容易,但中原王朝要組織對匈奴的反擊卻很難,而且消耗要遠遠超過匈奴。相比於中原王朝有幾個方面的優勢:

  • 1.匈奴是全民皆兵。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的匈奴人,精於騎射,天生就是最好的騎兵;匈奴的生活環境艱苦,使得匈奴人擁有更加強健的體魄;匈奴又不缺戰馬,短時間內就可彙集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而中原地區缺少戰馬,要收集戰馬要花費很大的代價。
  • 2.只要有人口,匈奴就能很快恢復戰力。匈奴沒有中原王朝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為了有效的增加人口,一方面四處擄掠婦女,另一方面匈奴有“妻後母、報寡嫂”的習俗,這如果在中原王朝,是被倫理道德所嚴重禁止的,所以匈奴的戰力恢復能力是非常快的。
  • 3.匈奴人在草原上更佔據優勢。
    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力做後盾,征伐匈奴根本實現不了,只能被動的防守,沒有強大的騎兵,與匈奴人的對戰永遠是處於劣勢的;就算同數量的騎兵對決,中原王朝的騎兵也大多不是遊牧民族的對手。

03.匈奴周邊沒有強大的威脅和制約

匈奴的彪悍不僅是漢王朝頭疼的問題,也是西域諸國所面臨的災難;西域諸國也成為了匈奴掠奪的對象,面對強悍的匈奴,沒有太大的抵禦能力;匈奴殺了大月氏的國王,用頭顱做成了酒器,大月氏卻沒有想匈奴復仇的勇氣;西域其他諸國也是一樣,面對匈奴的劫掠只能忍氣吞聲。張騫出使西域,試圖為漢王朝尋找共同對付匈奴的盟友,可西域各國懾於匈奴,都不敢與匈奴為敵。

中原王朝又鞭長莫及,無法真正的消滅或者降服匈奴這個外在的隱患,武帝傾全國之力也只是擊敗趕走,卻無法徹底解決;數十年後又捲土重來。沒有強大對手的制約,匈奴可以很快的恢復和發展起來。

04.與匈奴的戰爭漢朝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漢武帝能夠數次擊敗匈奴並重創,最主要的條件是西漢初年經過了幾代帝王的修養生息,漢朝國力強大,奠定了武帝反擊匈奴的基礎;而武帝經過多年的戰爭,已基本將文景之治所積攢的國力消耗一空。北上千裡之外與匈奴決戰,不說戰馬和兵士的損失,光所耗費的錢糧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耗空了幾代人所積攢的家底,最後的結果是將匈奴趕到漠北,幾十年不敢南下,卻不能徹底的消滅匈奴。到了武帝后期,國力疲憊,又缺乏得力的將領,所採取的的策略也是防禦為主,匈奴雖然被打擊削弱,依舊還是時不時的侵擾邊關。

結語:

武帝時期,通過對匈奴的戰爭,擴大了漢王朝的疆土,更是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通道,武帝的歷史功績自然不用說,但對於匈奴來說,幾十年的時間就可以恢復一定的戰鬥力,而漢朝幾十年內卻無法在發動大規模的對匈作戰;所以到了漢宣帝時期,又恢復了對匈奴的“和親”防禦政策。其實不止是匈奴,在中國封建歷史上,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最大的威脅,從來沒有徹底解決過;盛世的王朝依託強大的國力擊敗削弱了遊牧民族,但都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幾十年後,遊牧民族依舊會捲土重來。

中原農耕民族的擴張性和攻擊性不如遊牧民族,但文化底蘊深厚、社會文明發展快,從而同化能力極強,所以最後,遊牧民族通過不斷的民族融合,都融入到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


小任淺談史


漢武帝劉徹對匈奴的恨應該從他小時候姐姐去匈奴和親就開始了,所以等武帝登基後有了父親和爺爺兩代的國庫積累,可以反擊匈奴了,但是朝中缺良將,就一個飛將軍李廣,還是個防守型將軍,後來因為衛子夫,發掘出了衛青,再發掘出了霍去病,這時對匈奴用兵正當時,再說匈奴這個民族,他們本就是遊牧民族,全部奇兵,人家也不佔領你城池,也不搶奪你土地,亦不過是經常寇邊,搶掠,往往等大部隊開過去了,他們早都跑沒影了,所以漢朝也是苦不堪言,所以當時國家高層只是想削弱匈奴力量,讓他們無力騷擾,根本就沒想把匈奴消滅。再說當時西漢人口就幾千萬,就算把匈奴滅了,那麼大土地,都是草原,沙漠,中原以農耕為主,根本就不可能再分出來一部分人去遊牧,還要派遣官員去管理,需要軍隊去防禦,對當時的西漢政權來說是不划算的,再說西漢開國初期,經歷戰亂,雖然文景之治慢慢恢復一點,但是國庫還是空虛,霍去病17歲入伍,24歲去世,衛青也是常年征戰早亡,西漢那時候根本就沒有能挑起大梁的將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