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擁有媽媽的愛,即是幸福。

《生日卡片》是由吉田康弘導演執導,橋本愛、宮崎葵出演的一部關於母愛的劇情片。該片上映於2016年10月22日,是一部有笑點也有淚點的電影,我自己覺得是淚點大於笑點,因為它多次讓我溼了眼眶。2017年豆瓣評分還在7.6,而如今已經上升到了8.1分,可見這部電影適合讓時間去沉浸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美好。

如果你不知道吉田康弘,那你應該會知道日本版的《深夜食堂》,而吉田康弘則是《深夜食堂4》的導演之一,《深夜食堂》系列屬於用美食治癒人生的電影,而《生日卡片》則也繼承了吉田康弘在《深夜食堂4》中的治癒風格,也屬於一部典型的日本治癒電影。

治癒系的電影內容一般都不會複雜或者充滿懸疑,而是平淡如流水般的恬靜,在這種恬靜中緩緩講述著故事來治癒人們內心的創作。所以《生日卡片》故事情節也很簡單,講述了媽媽芳惠不幸生患重病,在女主紀子10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她與家人。為了守護紀子,用母愛陪伴她健康成長,媽媽在逝世前用最後的時光為紀子寫了10張生日卡片,每年生日一張,直到紀子出嫁,而電影情節則圍繞著這些生日卡片慢慢推進,伴隨紀子17年的成長時光,去體會這份深厚的母愛。

《生日卡片》是一部治癒系電影,它本身除了讓觀眾從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汲取生命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完整展現了日本物哀美學,而物哀美學也是日本治癒系電影的標誌性特點。所以本文我除了講述電影給我們展現的母愛、生活治癒力量之外,將結合本片分析日本治癒系電影中的物哀美學,讓人除了心靈被治癒,也能看懂電影中日本物哀美學之美。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01 本片治癒的主題:母親的堅強與細膩是女兒成長的力量

母愛是亙古不變的溫馨主題,《生日卡片》就是選取了母愛這個主題來搭建整個電影的框架,而在母愛主線外還把父愛、姐弟情、愛情、友情穿插進去,可以說整部電影就是一部集所有溫暖感情為一體的典型日本治癒系電影。在電影中從三個方面向大家展現芳惠這位母親的偉大與堅強,雖然劇情有點俗套,但總能一次又一次用溫情的細節來打動人淚溼眼眶,這也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1、十張生日卡片寄託了母愛對孩子無愛的愛及濃濃的不捨,讓人為之落淚

整部電影主線是圍繞母親病逝後給女兒紀子留下的十張生日卡片展來,來展現紀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她在成長過程中所收穫的母愛,雖然母親沒有陪在身邊,但愛卻一直陪伴,絲毫未減。每一張都是母親想象孩子到那個年紀需要面對的問題而提前撰寫,滿滿的卡片中透露著母親的用心與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在女兒每個人生節點上起著重要作用,引導著女兒,穿越時空,將母女倆的感情串連,讓媽媽陪伴她成長,給予她力量。

當紀子閱讀著每一張卡片內容的時候,觀眾也感覺到芳惠對紀子的濃情厚愛、眷戀不捨從紙中緩緩流淌,流到了紀子和我們的心間,毫無防備下被擊中心底最脆弱的部分,潸然淚下。

  • 11歲:媽媽給紀子卡片裡放著向日葵種子,讓紀子學會了播種希望,與期待收穫的心情。
  • 12歲:媽媽在卡片裡教紀子學做巧克力蛋糕,紀子做出來並拿出來與同學分享。媽媽讓紀子學會了做蛋糕,並且懂得與人分享,做蛋糕的成功和分享中獲得快樂。
  • 13歲:媽媽讓紀子翹課,去看一場電影。讓紀子懂得人生偶爾可以不用那麼循規蹈矩,能收穫另一種快樂與思考。
  • 14歲:媽媽送給紀子一支口紅,並且教會紀子如何初吻。用媽媽角度去陪伴紀子步入懵懂的少女時期,對美好的愛情充滿了幻想與期待。
  • 17歲:媽媽讓紀子去媽媽兒時的家鄉,取出媽媽當年放置的“時間膠囊”,瞭解媽媽的曾經過往,更加感覺到媽媽從未曾離開。
  • 19歲:對媽媽卡片失去了耐心的叛逆紀子,拒絕看卡片,當她打開心結後,看到媽媽不再指導她,而只是簡簡單單告訴紀子,無論她是什麼樣,媽媽都會永遠愛著它。看到這一幕我不禁落淚,這不僅是紀子媽媽,也是全天下媽媽對孩子的心情,孩子不管變成什麼樣,都是媽媽心中的寶貝,永遠的愛。
  • 20歲:媽媽在卡片中回答了紀子曾經問她的問題“你幸福嗎?”媽媽告訴她,生活雖然有著數不清的後悔和遺憾,但是對自己的人生很滿意,因為有著爸爸、紀子和弟弟,紀子也從中看到了人生幸福的真諦。
  • 27:紀子出嫁那天收到了媽媽留給她的最後一封信,告訴她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記得去找爸爸,就算全世界與她為敵,爸爸也會保護她,並且送上了親手為她做的頭紗,宛如媽媽陪她出嫁一般。

電影裡面每一封信緩緩打開都觸動著我的心,因為它並不僅僅只是一張賀卡,而是牽託著一位母親對女兒的無限牽掛與不捨,還有母親的智慧,但奈何命運作弄,母親只能以這種方式來陪伴女兒的成長。

導演用這樣的方式來間接表達母親的愛,反而更容易讓人動容,見不到,不代表不想念,而這種寄掛與想念是穿越了時空,超越了陰陽,更加具有力量,也更加直擊每個人的心底,感受母愛溫暖下成長的力量。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2、母親臨終前,用自己的行動向孩子親身示範了堅強與勇敢,言傳身教

電影中除了這一張張每年生日如期送到紀子手裡的卡片外,在母親逝世前,她用自己的行動向孩子們示範了勇敢與堅強。面對病魔,媽媽永遠是微笑的,從不抱怨,也不悲傷,以樂觀地心態來對抗病魔,哪怕她最終還是被奪走了生命。

但在我眼中她並沒有輸給病魔,她只是失去了身體,失去了一個軀殼,但她為孩子們留下了樂觀和勇敢,將這種精神傳給了孩子,讓他們在未來成長道路上,樂觀、勇敢、幸福地生活下去。這不僅是幸福的延續,更是母愛的偉大。

電影是以母愛為主題,但陪伴女主人公紀子長大的,還有父親給她的父愛、弟弟對姐姐的眷戀以及男友立石對她的深情,無論哪一種感情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而紀子能在長成中收穫許許多多美好的感情,也離不開媽媽對她一直的引導,導演用這些感情更加反襯母愛的偉大。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02 除了治癒的一點人生思考: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影片除了展現了母愛的偉大之外,我也從紀子的成長曆程看到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媽媽的指導固然重要,但是自己的人生還需要自己來掌控,要靠自己來獲得成長。

紀子小時候是個內向膽小的孩子,不喜歡別人注意到她的存在。參加學校的知識競賽,因為同學的威脅不准她發聲,她就真的在臺上不敢出聲,導致最後得到0分。媽媽知道後,對她說每個人都會是自己人生的主角,紀子未來一定會成功。

年紀的紀子無法理解媽媽的話,長大後看著媽媽給她的一張張卡片,她開始理解了媽媽。重新鼓起勇氣去實現與媽媽的約定,站回競賽臺上,找回自己。雖然一次次的失敗,最終也未能大獲成功,不過紀子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站在了自己人生的舞臺中央,看到了自己的價值。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渺小的,很多人面對困難會自怨自艾,懷疑自己。其實人生哪有那麼多的輝煌與偉大時刻,哪有那麼多的冠軍與第一名。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過只是一顆自己認可自己的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時刻,有自己最快樂的笑容,我們缺的是發現它的眼睛和心情。

人生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有時候停下來看看公交車窗外的一朵花,樹枝上剛發出來的新芽,感受生命的美好。回到家,有親愛的爸爸媽媽、愛著自己的愛人和孩子,這也就是一種幸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既然是主角,就讓我們勇敢認可自己。

我們平凡但卻獨特,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認真而且堅強地走著,不畏困難,一路前行,因為我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03 結合《生日卡片》,淺析日本治癒系電影的誕生及特點

1、瞭解治癒系的誕生歷史,才能知道為何它如此流行

就像“宅男、腹黑、暴走、吐槽”這些流行語都是日本的舶來品一樣,“治癒系”這個詞也發源於日本,日語為“癒し系”。1999年日本知名音樂家坂本龍一發表了以“治癒系音樂”為標籤的單曲《ウラBTTB》,治癒系這個詞橫空出世了,結果受到了大家的追棒。隨之而來的治癒系電影、文學、物品層出不窮,而且深受人們喜愛。為何治癒系一詞一出世就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呢?這就要了解當時日本的背景來進行分析。

上世紀90年代正值日本經濟危機時期,這10年在日本被稱為失去的10年。隨著經濟泡沫的破裂,股市大跌、樓市崩盤,一向講究終身僱傭的日本企業也開始裁員了。很多人的“鐵飯碗”沒了,在這種背景下,來自家庭的壓力、心靈的傷痛、煩躁和焦慮使人容易陷入一種迷失自我的狀態。此時治癒系的出現就像一股清流,駐入人們的心間,如同找到了心靈慰藉一般。在這種背景下治癒系電影的誕生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2、溫暖、舒緩,淨化心靈,非寫實題材,給予力量是日本治癒系電影的主基調

日本治癒系的電影基調一定是溫暖人心、淨化心靈,沒有血腥與暴力,更不會有絕望的心態,故事情節相對簡單、大多節奏舒緩(偶爾有些例外,比如《千與千尋》情節蠻扣人心絃的),人物心理描寫多,賦予觀眾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治癒系電影題材現實但不寫實,沒有對社會現狀的批判,沒有極大的懸念及戲劇衝突,劇中人物的矛盾衝突被淡化、削弱,情節自然柔和,人物關係簡單,生活化氣息濃厚,以細節詮釋現實生活中人物的真實情感。

正如《生日卡片》一樣,劇情簡單、舒緩,人物關係就是以家庭成員為核心,圍繞著家庭成員的成長來展開,用一張張生日卡片這些細節來表達劇中人物所有的真實情感,以真實打動人心。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3、解讀日本治癒系電影的組成元素,正是這些元素才讓治癒系電影如此溫暖

日本治癒系電影除了溫馨的家庭成員為主線外,還搭配了其它元素,組成了完整的治癒系電影。

治癒元素之一:寵物

西方科學家Charnetski、Riggers、Brennan研究發現:和寵物互動可以減少人的焦慮、抑鬱和孤獨感,提升人的幸福感、自尊和良知。

既然寵物有這樣的功能,那很多治癒系電影自然少不了寵物,《忠犬八公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一部以寵物元素為主題的治癒系電影。

治癒元素之二:美食

飲食心理學認為:人們在生活中可以通過有益身心的食物來調整心情,消除不良情緒。在現實中也確實有很多人用美食來療愈自己心靈的創傷。所以美食這個元素成為了日本治癒系電影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比如有名的《深夜食堂》系列、《小森林夏秋》篇等治癒電影,都是以美食為主線來講解人生的道理,溫暖人性。

在《生日卡片》中,雖然美食不是主要元素,但是媽媽做的咖喱飯和爸爸做的咖喱飯也在借用美食這個元素表達著母愛親情,用美食來抒情。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治癒元素之三:青春

洋溢的青春總是讓人感覺那麼的陽光燦爛,充滿歡聲笑語,那怕是青春中的不愉快和眼淚,在成年後的我們來看都是那麼的溫暖和值得回憶。所以青春的少男少女成為日本治癒系電影的主要元素也是意料之中的。

《生日卡片》也採用了這個元素,紀子、立石、紀子的弟弟都是一些青春中少男少女,媽媽陪伴紀子長大,也貫穿了紀子的整個青春期,電影定位於紀子的這個成長階段,自然是為了表達青春這一主題,引發人們對於美好青春的回憶與嚮往,產生共鳴。

治癒元素之四:風景

基本上只要是日本系的治癒片,去看評論總會有人留言稱讚電影里美麗的風景和畫面,常常有人感慨每一個畫面都像一幅畫,都可以截下來當桌面背景。確實如此,美麗的風景總會讓人感覺心曠神怡,放鬆心情,既然美景有這個功效,治癒電影自然不會錯過。比如《海街日記》、《螢火之森》等等,其實這點上,不止日本,感覺只要是治癒系電影的風景都會有意拍得很維美,也許這點也來自於日本治癒系電影的靈感所在。

而《生日卡片》自然也不例外,紀子全家去野營的成片草地、漫天的煙花、媽媽放置“時間膠囊”的小島,作為背景呈現出來的風景都是那麼的優美,讓人不禁神往。

所以《生日卡片》做為一部典型的日本治癒系電影,基本上囊括了除了寵物元素之外的其它三大元素,從舒緩真實的情節、美食、青春、風景都完全體現了治癒的主題,感動了如此多的人。從這點來看,它真不愧是一部成功的治癒系電影。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04 理解日本物哀美學讓我們更能看懂日本治癒系電影

1、根源於日本傳統美學中的物哀美學,奠定了日本治癒系電影的美學基調

想要更好地看懂日本的治癒系電影,我們還需要來了解一下日本的物哀美學。

物哀拆開兩個字看,物是所欣賞之客體,哀是審美情感。哀是個人對自然,對世相,對人生的情感體驗,以生活無常,人生無常,短暫易逝為基調的,所以無論如何,多少還是帶一些淡淡的哀感。

在日本的傳統美學中,“物哀美”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中,從而誕生於日本本土的治癒系電影自然天然就帶有濃濃的“物哀美”氣息。敏感、細膩的日本人對萬事萬物都有著數不完的感觸,在他們看來,懂得物哀的人才是有情趣、有悟性的人。

所以日本的治癒性電影中的人物之所以擁有豐富的情感和濃厚的感染力,並非天生的,而是由日本文化中所蘊含的物哀美審美所決定的。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2、“知物哀”將治癒電影的療傷機制推向了極致

“知物哀”即“懂物哀”,即指人心接觸外部世界的時候,必有所感,你感受越多,越廣,越深礙,即為“知物哀”。

“知物哀”是一種生命美學意識,是一種不受世俗道德約束,由心出發,對萬事萬物包容、理解、同情與共鳴。在日本治癒系電影中,主人公不管面對動物、植物或者他人,都能將自己感官充分開放,感受其它生命的吸引,並且與之產生交流與共鳴。主人公往往能在自己的生命與其它生命中尋找到某種契合,並從這中契合感受到美與愛,充分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進而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讓觀眾從中汲取到一種來自生命的力量,治癒著自己的創傷。

在日本治癒系的電影中,我們能夠從中體會人物對待生命的態度,認真對待每一個生命,哪怕它無比渺小,也值得我們尊重,充滿著對生命的敬意。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生日卡片》中就包含了這種物哀美的審美文化,媽媽因病逝世,親人的逝世本就是件傷感的事情,這就是物哀美學中的由外在事物引起審美主體,即女兒紀子和觀眾的哀傷。但這種美又體現在媽媽對紀子的卡片中,用自己的方式來延續對紀子的愛,這就是一種對生命尊重的美。

而觀眾又可藉由逝後媽媽創作的不一樣的母愛之美,體會到對生命的尊重。生與死的對比與銜接,讓人更加感悟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從這種物哀美中吸取到力量,平復受傷的心靈,這就是日本治癒系電影能“治癒”人心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日本治癒系電影中這種物哀美的審美觀不僅提高了審美主體自身的審美趣味,也豐富了審美悟性和能力。

《生日卡片》無論從影片基調、情節的構建、元素的搭配都向觀眾完美展現了一次充滿著日本物哀美審美的治癒系電影,也讓人願意沉浸在其中去體會、尊重生命的美好,從“知物哀”中獲得屬於自己的生命力量,治癒創作。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總結:

《生日卡片》沒有什麼扣人心絃的情節,舒緩的劇情像一副畫卷隨著一張張卡片展現在觀眾面前,並且一次次打動著觀眾的內心,帶領著大家去領略日本物哀美學的美,並從中獲取到各自不一樣的領悟和療愈。如果你想尋找一部好看的日本治癒系電影,《生日卡片》真的很適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