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三國時代”的六次“託孤”

孫策託孤


“三國時代”的六次“託孤”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重傷,臨終前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

孫策甚至對張昭說,如果孫權不勝任,您可以自立為主(“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張昭輔佐孫權穩定江東局勢,奠定了東吳割據江東的基礎。嘉禾五年(236年)張昭去世,享年81歲。張昭其實沒有能力自立為主,畢竟董襲是吳老太的心腹,周瑜更是孫策“升堂拜母”的結義兄弟,吳老太才是定海神針。

劉備託孤


“三國時代”的六次“託孤”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永安病重,臨終把兒子劉禪託孤給諸葛亮。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華十倍於曹丕,一定能安定國家,穩定大局。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劉禪不能輔佐,您可以自立為主(”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還對劉禪說你對待丞相就象對待父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諸葛亮鞠躬盡瘁輔佐劉禪,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諸葛亮有自立為主的能力卻忠心耿耿,古往今來還有誰如此?

曹丕託孤


“三國時代”的六次“託孤”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臨終把兒子曹叡託孤給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四大臣”。

“四大臣”中曹休是曹丕族弟,曹真是曹丕幼年夥伴,陳群、司馬懿都是曹丕“四友”之一,保證了曹叡穩定政局。兩年後曹叡完整掌控權力,青龍四年(237年)陳群病逝後“四大臣”只剩下司馬懿。曹丕選擇的輔政大臣,不得不說水平最高,相互制衡避免“一家獨大”。

曹睿託孤


“三國時代”的六次“託孤”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臨終把養子曹芳託孤給曹爽與司馬懿。

曹爽最初與司馬懿相互尊重,後來曹爽獨攬大權並逼著司馬懿“稱病”在家,最後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獨攬大權,成為從託孤大臣到篡權大臣的“飛魚轉身”。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此時曹魏政權已經完全被司馬家族控制。

孫權託孤


“三國時代”的六次“託孤”

太元元年(252年)孫權病逝於建業,臨終把幼子孫亮託孤給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

諸葛恪在孫權死後誅殺輔政大臣孫弘,建興二年(253年)諸葛恪又被另一位輔政大臣孫峻誅殺。孫峻死後把權力託付給堂弟孫綝,孫綝又誅殺了另兩位輔政大臣滕胤、呂據並太平三年(257年)廢黜孫亮,改立孫休為皇帝。永安元年(258年)孫休在丁奉等人主持下誅殺孫綝。孫權留下的“五大臣”全部被殺,看來孫權選人也真差勁。

孫休託孤


“三國時代”的六次“託孤”

永安七年(264年)孫休病重,臨終把幼子託孤給丞相濮陽興。

濮陽興被左典軍萬彧說服,認為蜀漢敗亡後國家多事需要年長的君主,於是迎立孫休的侄子烏程侯孫皓為皇帝。孫皓繼位後很快“翻臉”,濮陽興在流放嶺南的途中被追殺。濮陽興背棄遺詔改立新君,讓我想起秦始皇死後的“沙丘之變”,老丞相上當了,忘了誰才是新君的心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