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李衛作為雍正的心腹大臣,在乾隆年生活如何?

蔣華浪


《清史稿》中乾隆把李衛及其妻妾的神像搗毀,被人認為是乾隆打壓李衛的鐵證,本人並不這樣認為。在乾隆朝的生活基本屬於政治上雖有風雨但有保證不被打倒。因此,憂懼一說有些過了。本人認為主要還是疾病。

(1)李衛生平簡史及本人特點說明

李衛生於康熙二十六年,卒於乾隆三年,享受51歲。雖然在“58歲的雍正皇帝突然去世,撲朔迷離,到底是什麼死因”問答中,我通過歷史對比說明,雍正在這個年齡在皇帝中算是中等,沒值得大驚小怪的的。但對於大臣來說,51歲確實不大。

李衛在30歲時花錢買了個閒職兵部員外郎(六七品的正職之外的副職),自此在康熙朝不溫不火,雍正朝短短兩年就成為一方大吏。元年為雲南鹽驛道(四品)、二年升為布政使(從二品)。若沒有雍正地垂青,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衛的行政特點很符合雍正的性格和當時因財政收入不足,雍正四處找錢的執政特點。他的為官歲月主要就是稽查緝私、管人查貪,由此養成了一種只守王法不遵權貴的特點。再加上其性格比較孤傲,傷了不少人,在雍正寵臣中的勢力最小。

(2)乾隆初,其最防備的大臣乃鄂爾泰

乾隆繼位後就開始重用年羹堯、李紱等人曾經重用的人。皇帝最怕的就是老臣倚老賣老、趁著根基未穩之機結黨營私。

李衛因為得罪的人多,雍正一死,死對頭鄂爾泰執政。面對雍正的棺槨李衛跪哭不起,乾隆非常聰明地對他說:卿但努力報國,先帝雖崩,自有朕在也。

由此,算是給李衛吃了顆定心丸兒。那時,乾隆最擔心的是鄂爾泰勢力壯大,因此,對張廷玉、李衛等大臣比較倚重。總體上讓各方保持平衡,哪方過頭兒就對其進行打壓。

李衛活著的時候,正是打壓鄂爾泰的時候。彭家屏曾是李衛的手下,他就充當了乾隆借李衛之手打擊鄂爾泰的工具。

雖然,19年後,乾隆就在聖旨上怒罵其:乃李衛門下一走狗耳!但在當時,彭家屏是以代理湖南按察使身份查辦貪腐事宜,其最終目標就是鄂爾泰的親信史貽直。

(3)總評

由此可見,李衛在乾隆初期雖然受到鄂爾泰地打擊,但因為有皇帝的制衡之術保護,也沒有被貶廢的憂慮。人言其因鄂爾泰而憂懼之死,也過於輕看李衛了。至於後來的乾隆搗毀神像,也已經是在雍正舊臣皆被打擊、沒落後的事情。

我們更可以理解為,李衛死後42年搗毀神像的行為,不過是乾隆一如既往地“扶滿抑漢”心理導致,不過是對雍正朝重臣曾經的“結黨”行為的一種宣洩。當然,在封建社會,李衛和妻妾被弄成神像供奉,也確實犯了忌諱。


坐古談今


乾隆皇帝這個人,自視甚高。對他爹雍正所幹的事情,很多都看不慣。就包括他爹得位的方式,他也覺得他爹幹得實在不漂亮。因此,上臺後,堅決不說自己的皇位是他爹傳給他的,而說是他爺爺雍正看上他的。而且,他爺爺之所以傳位給他爹,還都是因為看上他乾隆的緣故。

也因此,乾隆矯正了他爹雍正做的很多事情,對雍正曾經打擊的很多人,包括雍正的那些兄弟和侄兒們,他都一一給予了平反。

(乾隆劇照)

同樣,雍正喜歡的那些大臣,那些可以稱得上是雍正心腹之人的大臣,乾隆對他們,也都是一向沒有好臉色。

最著名的,就是張廷玉了。張廷玉深受雍正的喜愛,雍正去世前,甚至說,等張廷玉百年後,要把他配享太廟。

乾隆上臺以後,則反覆打擊折磨張廷玉。雖然最終乾隆仍然讓張廷玉配享了太廟,但是,其中的過程則十分艱辛。張廷玉一大把年紀,被搓來揉去,搞得尊嚴掃地,十分狼狽。

那麼,同樣作為雍正喜愛的大臣李衛,乾隆上臺以後,又是怎麼對待他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李衛為什麼能得到雍正的喜愛。

(李衛劇照)

李衛能得到雍正的喜愛,有三點:

一是李衛心性純正。這裡說的心性純正,就是說他對雍正忠心耿耿,絕對沒有其他私心雜念。雍正要求他做的事情,他都會付出全部的努力去做。

二是李衛很對雍正的脾性。雍正是一個性情中人,雖然是皇帝,但對性格像他那樣直爽,愛憎分明的人,他往往就會有一種肝膽相照的感覺。李衛沒有讀過什麼書,性格粗豪,比較講義氣。這一點,就很對雍正的脾性。所以,雍正格外喜歡李衛。

三是李衛幹事有魄力。我們說了,李衛不是一個讀書人,這樣他在做事的時候,常常會不顧一切。

他在搞鹽政工作、揖捕私鹽販子,或者是揖盜中,都是一副不怕死的作風,對那些私鹽販子、盜賊等打擊得非常狠。因此,那些不法分子都非常怕他。也因此他的工作做得很好。

另外,在官場上,他做事也是不管不顧,只要覺得那些當官的有錯,他想彈劾誰就彈劾誰。

當然了,李衛這種性格,其實在官場上是很吃虧的。如果是皇帝想挑起大臣們內鬥,他好漁翁得利,這樣的話,像李衛這樣的性格,肯定最先倒黴。

(雍正劇照)

不過他遇到的是雍正,同樣爽快的雍正,對他是堅決支持。所以他成功了。

不過,乾隆可不是那樣,乾隆是一個自我感覺很良好的皇帝。正因為他自我感覺很好,所以他最喜歡的就是極權,就是大家對他的絕對服從。要絕對服從,就不能像雍正那樣,根據是否和自己投緣來給予獎勵。而是要在該獎勵的時候可以獎勵。但就算獎勵了,也絕對不能放鬆打擊。

李衛其實是一個因為皇帝的寵愛,而有些志得意滿的人。當年雍正獎勵他一些禮物,他就為此做了一個“欽用”的牌子,把牌子放進儀仗隊裡,招搖來招搖去。雍正批評他。李衛說,我這是在宣揚皇恩浩蕩呢。雍正說,你雖然在宣揚皇恩浩蕩,但你拿著一個牌子容易仗勢欺人,所以不行。雍正只是批評李衛,並沒有處罰李衛。

在乾隆朝的時候,李衛依然不管不顧地做事。乾隆二年,他彈劾誠親王與百姓爭地。乾隆三年,他又彈劾大臣朱藻。這兩件事,乾隆都給予了肯定。但乾隆並不像雍正一樣,他其實並不放心李衛。

後來,乾隆南巡,在西湖花神廟看見老百姓給李衛及他的妻子立的神像,於是批評李衛,說他“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並且派人把神廟搗毀。

這又不是李衛自己立的,怎麼能說他“非公正純臣”呢!

幸虧李衛在乾隆三年就得急症去世了。他要是繼續活著,按照他那種直率的性格,結局應該是比張廷玉還慘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雍正王朝》中並沒有交代李衛後來的結局如何,但作為精明透頂之人,李衛的晚年生活應該不會太差。

我們知道李衛在做官之前混的實在不怎麼樣,他能當官也是一半靠頭腦,一半靠運氣,而恰恰這樣的人是能夠在官場混的風生水起的。

之所以可以怎麼肯定李衛的生活不錯,個人認為有三點原因:

  • 第一,李衛在為雍正辦事特別賣力,但他並沒有得罪士紳階層。

李衛做事不走尋常路,他經常讓別人摸不著頭腦而把事情辦成功,雖然他給人的感覺就像混混,但這並不妨礙他對讀書人的尊重。

其實李衛是個目不識丁的人,在古代,士大夫階層是非常受人尊重的,而李衛的出生註定就讓他在官場裡面有著嚴重的自卑心以及對讀書人的尊重。比如科場舞弊案爆發的時候,李紱去找李衛,從李衛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很尊重李紱的。

並且,科場舞弊安中李衛立了大功,贏得了讀書人的尊重,雖然李衛這樣的“混子官”士紳們看不上,但李衛對讀書人的尊重,也讓其在雍正死後不會受到士紳們的報復。

  • 第二、李衛比較低調,不易遭人嫉妒

李衛為官多年,雖然他在雍正手下官做的越來越大,但他的行為舉止不容易遭人嫉妒,並且他時時刻刻把雍正放在第一位,永遠對雍正感恩戴德,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人不會去動他。

當權者殺的都是那些權勢高後囂張跋扈目無君上之人,年羹堯就是這個典型的例子,不但不把當權者放在眼裡,還得罪了大大小小官員,到最後牆倒眾人推。而李衛深知做人要低調的原則,從不得罪那些官員,也就沒人打他的小報告。

  • 第三、站好隊,跟對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大家都懂,李衛雖然是混混出生,但他也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李衛當時沒站好隊,那麼他後面就會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我們知道,雍正的兒子雖然不多,但皇位也只有一個,所以才有了九龍奪嫡。弘時聽從了八爺的建議,狗急跳牆派人刺殺弘曆,這時候是李衛和圖裡琛帶人護送弘曆進京的,這件事其實也算是從龍之功了,也等於李衛確定了自己的站位。

李衛的精妙就在於他懂得順應局勢,讓自己脫離旋渦。

當時的李衛跟雍正綁在一起,雍正也因為李衛有了殺弘時的想法,但在關鍵時候,雍正又有點猶豫了,他特意問了李衛的意見。

李衛是精明的,他不可能直接建議雍正殺了弘時,但他說了一番非常關鍵的話:

“不是奴才斗膽敢說祖宗的不是,先帝爺千般都好,就是太寬容了。明知道八爺他們一個個心術不正,還一個個親王貝勒的加封,還把這些難題留給主子。”

雖然李衛表面說的是康熙,實際上話裡的意思就是建議雍正殺了弘時。由此可見,李衛這樣的人該狠時比誰都狠,為了自己的性命,他會不擇手段。而就是因為他這樣的做人形勢風格,就不會在以後混的很累。

綜合上面所述,從明裡暗裡,李衛都吃的很開,他該巴結誰絕對巴結,下手狠時比誰都狠,時時刻刻念著雍正的好,其實等於給自己加一個護身符,而低調的做人行事,也讓他不會被人記恨。

因此,按李衛的做事以及為人,只要日後一直低調,完全是可以善終的。


大國布衣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雍正器重的人,乾隆帝不一定喜歡;還不等乾隆帝扒拉下來,李衛就病逝了,還真會踩點,結局是比較好的。

其實乾隆對雍正留給自己的顧命大臣鄂爾泰和張廷玉一直不感冒,也不喜歡雍正的執政風格,剛繼位那會,乾隆出於穩固皇權的需要,十分倚重雍正時期的老臣,可等了執政一兩年,乾隆感覺自己的位置穩當了,就開始清理那些老人了;

雍正曾經的心腹結局並不算好。乾隆十年,鄂爾泰去世;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去世;雍正遺命要求鄂爾泰和張廷玉死後進太廟,可乾隆帝生前剝奪了張廷玉進太廟的資格,鄂爾泰死後是順利極了太廟;可是張廷玉死後,乾隆帝又允許張廷玉進太廟,鄂爾泰家族因為有人牽連進文字獄,鄂爾泰又被移出了太廟;

李衛死的更早,是在乾隆三年。

看到百姓給李衛建生詞,乾隆看見很生氣,直接給拆了;還給李衛評語:


李衛於督撫中並非公正純臣,在浙江無功德於民,聞其仰借皇考恩眷,頗多任性驕縱之處。設使此時尚在,猶當究治其愆!


其實李衛也沒犯啥錯;可乾隆既然想扒拉下來李衛,他說有就有,這沒辦法。實在不行,就逼著你犯錯,然後再處理掉。李衛已經感覺出來自己的好日子到頭了,乾隆三年辭官,辭官後很快病逝;

因為李衛是主動辭官,沒得罪乾隆什麼,乾隆給了督撫之禮安葬、祭祀李衛,並賜了諡號。結局算是比較好的了。

如果李衛再在官場待下去,是福是禍真不好說了。


過去即歷史


兩部電視劇《雍正王朝》和《李衛當官》讓雍正帝身邊大紅人李衛,一路火了這麼多年。

這兩部電視劇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李衛是叫花子出身,大字不識,那麼真實的李衛到底是怎麼一個人,雍正帝去世後,他又何去何從?

真實的李衛確實文化不怎麼好,但是並不是叫花子出身,家庭還是挺富裕的,在康熙年間花錢捐了個兵部員外郎,併成功的繞開了科舉考試這條路,成為了官,並最終做到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高職。

雍正帝即位之後,李衛平步青雲,從直隸驛傳道一路升到浙江總督。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即位後也是馬上執行追繳戶部欠款一事,劇中是以扳倒諾敏為主線展開的,幹掉了諾敏,查封了三個官員,也預示著追繳的勝利。

當時執行查封差事的就是李衛,而史實中,追繳戶部欠款一事,李衛在浙江功勞巨大。

具體詳情就不闡述了,本來是浙江巡撫的差事,但是被浙江總督李衛給分了,利用此事樹立威信,打擊貪官汙吏,雍正帝大喜之後,封他為太子太保……

其實《雍正王朝》中田文鏡跟李衛關係很好,其實不然,田文鏡有點嫉妒李衛,先是經常打小報告,後來發現不管用之後,又開始巴結,比如李衛母親去世時,田文鏡前往弔唁,結果被李衛轟了出來:

“吾母雖綏不飲小人一勺水。”

其實李衛之所以在雍正朝如魚得水,主要還是他的所作所為對了雍正帝的胃口,畢竟雍正帝大肆清洗前朝眾臣,還打壓自己的那些兄弟,不扶持幾個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的。

本來在朝中嫉恨李衛和田文鏡的讓你很多,越是這樣的人,雍正帝越重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後來乾隆帝即位後,對李衛還算可以的,李衛也繼續當他的官,繼續跟貪官汙吏鬥爭,深受朝廷重用。

只是李衛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就跟《雍正王朝》中他說的那樣,自己身體也不怎麼好了。在雍正帝去世三年後,他就也病逝了。

他死後,乾隆帝給予的評價也很高:

“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正資料理……今聞溘逝,深為悼念。”

所以,他在乾隆朝總共生活了三年,性格還是那個性格,為人處世方式還是那種為人處世方式,並沒有什麼根本的改變。

而乾隆帝之所以仍然重視他,畢竟李衛身上沒有什麼明顯的缺點,又剛正不阿,一心為民,作為統治者需要樹立這樣的典型,自然結局還算不錯。


楊角風發作


李衛去世於乾隆三年,在乾隆朝活的時間不長,所以諸多矛盾並未完全爆發。

李衛,江蘇銅山人。他的仕途是捐納來的,康熙五十六年授予其兵部員外郎。捐納,就是捐銀兩以得官職,實際上就是買官,是清代官僚來源的重要途徑之一。由此可知,李衛的家庭還是比較富裕的,至於有多富庶,史料中很少記載,但至少與影視劇中所演繹的要飯、因災而流浪等是不同的。

雍正年間,因李衛辦事能力較強,所以外放雲南鹽驛道,歷來朝廷鹽鐵專賣,可以說此官雖然品級不高,但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職位。後遷雲南布政使,仍管鹽務。可以說,鹽驛道拉開了雍正帝重視他的序幕。

李衛這個人雖然能力較強,但生性比較暴躁,對上級無禮,惹了很多人,於是時常有人參他恃能放縱。雍正帝曾親自訓斥他“若如此行為,則大負朕之倚任。”並警戒他需要注意涵養。由此可見雍正帝對李衛的重視。

雍正三年,授為浙江巡撫,五年為浙江總督,七年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少傅銜。十年,授為直隸總督,主管直隸事務。可以說,李衛在雍正朝升遷的十分快,是雍正帝的得力干將。

<strong>

雍正皇帝去世之後,乾隆皇帝即位。作為先皇的寵臣,而且李衛可稱得上三朝元老了,本應受到乾隆皇帝的重視,但實際上,李衛並未受到乾隆皇帝的優待。

首先,李衛去世的比較早,未能被明顯的重用。

李衛在乾隆三年便去世了,所以在乾隆朝並未有完全施展其權力和才能。總體上看,李衛在乾隆朝侷限於直隸總督一職,並未有較為明顯的升遷和禮遇。

其次,李衛在生前也受到乾隆皇帝的小恩小惠。

李衛的能力自不待言,乾隆初即位,為向群臣展現自己對雍正的順從,所以對雍正的寵臣表面上持重視態度。

李衛雖然一直任直隸總督,但在乾隆元年擴大了職能,兼管副總河事務,並督率觀察史。李衛在乾隆元年確實對直隸的營田水利事務做出了一番業績,並在乾隆二年,處理誠親王府的護衛庫克同安州民爭控土地之事時,秉公辦理,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賜其四團龍補服。而且對他提出的很多議案均十分贊同,但也僅限於此了,明顯的升遷和重用均不明顯。

最後,乾隆皇帝實質並未重視李衛。

李衛這個人的性格實際存在很大的缺點,而且過於驕縱,往往引起部分朝臣的不滿。他在治理河道過程中,因與北河總督朱藻等人矛盾較深,以致二者之間爭執頗多,李衛參劾朱藻,以致朱藻被革職。

不僅如此,李衛還與當朝大臣鄂爾泰,以及新任河道總督顧琮意見不合,乾隆皇帝深察三者之間的關係,所以將李衛治理河道事務剝奪,由鄂爾泰和顧琮全權處理,實際上,也是乾隆皇帝的權術所在。李衛隨即鬱鬱而終了。

乾隆皇帝最初對李衛的評價還是可以的,而且允許其入賢良祠。但乾隆朝後期,也就是四十五年,在巡幸江浙之時,見到浙江之處雕塑了很多李衛及夫人之像,乾隆對此十分厭惡,聲稱:“設使此時尚在,猶當究治其罪,豈可令妻託名立廟,永享祭祀。”。下令將這些雕像撤毀。實際上也可見乾隆皇帝是看不上李衛的。

總而言之,李衛是雍正的寵臣,而乾隆與雍正之間的執政態度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況且為了集權,雍正的寵臣也相繼遭到了乾隆皇帝的鄙視和打擊。李衛好就好在活的時間不長,若是與鄂爾泰、張廷玉一般,定會受到明確的打擊無疑了。


歷史系大師姐


19年前的電視劇《李衛當官》可謂是火遍了大江南北,而扮演李衛的徐崢也從一個英俊青年變成了一個油膩大叔。

劇中李衛從一個叫花子出身的災民,一步步通過自己的機靈以及四爺的賞識,官運亨通,平步青雲,而且他能體察民間疾苦,是一個老百姓十分愛戴的清官、好官。

而歷史上真實的李衛,與電視劇的出入還是相當大的。李衛並非出身寒門,而是出生在一個沛縣大地主的家裡,憑藉著家財雄厚,捐了個功名才得以出仕為官。

並且他也並非是四爺潛邸時的包衣奴才,而是憑藉著自己肯幹實事的本領一步步被雍正發現、賞識再到重用。

李衛有何神通能打動雍正?

徐崢扮演的李衛有一點倒是挺符合真實的李衛原型,電視劇說李衛在揚州擔任知府成功將販賣私鹽的鹽商和貪贓枉法的官員一網打盡,而歷史上的李衛也的確是通過查獲私鹽而被雍正發現的。

雍正剛即位的時候,李衛擔任雲南茶鹽道就曾因破壞重大私鹽走私案而獲得雍正的嘉獎,之後李衛可以說是坐著火箭在提升,從雲南的布政使到浙江巡撫,一步步成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

然而在此期間,他還繼續兼任自己的老本行——查抄私鹽。

在他為官的任上,私鹽販子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光為國家每年追繳回來的稅銀就有百萬之多。一生致力於為國庫“攢錢”的雍正自然是不會對李衛視而不見,後來李衛一直做到直隸總督署理兵部尚書。

李衛不光能幹事,肯幹事,他還有一顆愛民如子的慈心,雖然官運亨通,他卻為官清廉,從來不敢收受別人的絲毫饋贈。

而且他為人正直,不向權貴折腰,對於敢貪墨國家公款的官員,不論職位大小,也不分皇親國戚,他都敢上奏摺彈劾。

雍正畢生在整治貪腐問題,李衛就是雍正反腐道路上的一位急先鋒,也正因為此,老百姓才會對他愛戴異常,關於他的事蹟也得以在百姓間傳播開來。

李衛的結局如何?

李衛是幸運的,其一,沒有通過科舉考試而成為一品大員,整個清朝還真不太好找。其二,有了雍正這位伯樂他才能平步青雲,官運亨通。其三,去世較早,還沒等乾隆緩過神來他就一命嗚呼了。

乾隆三年,李衛病死在了直隸總督任上,乾隆皇帝很是悲傷,認為李衛是先帝的寵臣,辦事也還算幹練,能做到清廉自守實屬不易,於是下旨按照總督的級別給李衛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並且給了他一個諡號曰“敏達”。

只不過後來隨著乾隆皇帝坐穩了江山,他漸漸改變了對李衛的看法,認為他仰仗著雍正的寵幸,口無遮攔,辦事任性,實在是不符合大清官員的官體。

後來在遊玩江南的時候看到李衛曾擔任過巡撫的浙江建有李衛的祠堂,他很不以為然,認為李衛配不上這麼高的榮譽,於是派人給燒燬了。如果李衛活到了那個時候,真不知他的下場會有多慘。

乾隆皇帝為何要排擠前臣?

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我們早就有所耳聞,但他對雍正的寵臣過於刻薄實在是難以彰顯帝王的心胸。

一代名相張廷玉又如何,晚年被乾隆冷落,並且直呼張廷玉根本不配配享太廟,張廷玉也很識趣,灰溜溜的想打辭職報告,結果又是得到了乾隆的一通訓斥。

我想如果田文鏡和李衛活到了那個時候,結局說不定比張廷玉還要慘。乾隆帝真的這麼痛恨雍正的寵臣嗎?我想到也不至於,其實很大程度上是乾隆皇帝在指桑罵槐。

乾隆皇帝的偶像是康熙,而他對於雍正的冷酷嚴苛的為政舉措應該是極力反對的。縱觀他的一生,他都想成為被人稱頌的一代聖主,千古明君,那自然要展現出他的“寬容”與“大度”,他想極力營造一股“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政治氛圍,而雍正的措施為自己帶來了身後的滾滾罵名是他內心裡想極度避免的。

但“皇考尊容”他又不敢有任何詆譭,所以只有拿雍正寵臣來開刀,證明給天下人看,現在是乾隆時代而並非是雍正時代了,大家可以放寬心,我絕對不會和皇考一樣逼迫大家太甚,也請大家給我留下一個“千古仁君”的美名。


小小嬴政


“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正資料理……今聞溘逝,深為悼念。”,這是乾隆在聞聽李衛死後給予的評價,從這段評價可以看出,在乾隆一朝李衛依然受到重用,作為三朝元老的他依然在乾隆朝混的如魚得水。



雍正十三年(1735年),執掌大清已十三年的雍正皇帝在紫禁城的寢宮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隨著雍正的駕崩,大清也迎來了第六位皇帝-乾隆。而在雍正朝受盡恩寵的李衛,也開始了迎來了自己的第三任主子。

按理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皇帝登基,整個朝堂勢必會迎來一次大換血。但是這似乎與李衛無關,此時的李衛不但依然在“天下第一督”的直隸總督位置上坐著,而且還被乾隆皇帝任命兼管直隸總河事務、裁營田觀察使。



而在乾隆元年(1736年)李衛也因在裁營田的事務中處理得當(他在裁營田的時候提議將營田交由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和大名五道同意管理,藉此不但讓朝廷的軍糧陡增,朝堂的投入也可減少。),被乾隆嘉獎。同時李衛對於這件事的處理,也讓乾隆越發的欣賞,並逐漸倚為重臣。



也因此李衛直隸總督的位置也並沒有因換新君的關係變的岌岌可危,反而是越發的穩固。而在乾隆二年(1737年),李衛又幹出了一件大事。當年因誠親王府護衛庫克在安州與地方百姓爭奪淤地一事,並導致多名百姓或死或傷。此時最終讓李衛得知,李衛深知此時百姓並無過錯,所以最終並不顧這位庫克是不是誠親王的人,上奏朝廷將其知罪。後乾隆皇帝贊其秉公執法,剛正不阿,賜其四團龍補服。



乾隆三年(1738年)李衛在治理河道之時,又發現當時疏浚總河的河道總督朱藻貪汙。而隨後在更為深入的調查中,李衛又發現朱藻的弟弟朱蘅在地方上也是胡作非為,魚肉百姓,並時常藉著其哥哥朱藻的權勢威脅地方官,干預地方事務。所以李衛並再次上書乾隆希望治他們的罪,最終朱藻被奪官,朱蘅被依法治罪。



但是正當乾隆欲再次重賞,並想讓他兼管更多事務的時候。在1738年12月份李衛卻突染重病,雖乾隆曾連續數日讓皇宮的御醫前去診治,但是卻無濟於事。最終在12月3日縱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二十餘年的李衛在自己的府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五十一歲。死後,乾隆皇帝以總督之禮將其下葬,並賜諡號“敏達”,敏捷而通達曰“敏達”。



縱觀李衛的一生,他雖並不是通過正規的科舉考試而入仕的,而是通過買官的方法來獲得一官半職的。但是他卻並未向大多數的買官者一樣,一當上官就魚肉百姓,貪贓枉法。相反他為官一生做到了廉潔奉公,不畏權貴,事事為天下的黎民百姓著想,可謂是一位“清官”。



而且李衛的辦事能力也極強,在任一方都能將地方上治理的井井有條,遇事也都能秉公執法。比如在康熙年間他任戶部郎中,管理戶部銀庫的時候,某個親王的下屬想對收繳的白銀每千兩加收十兩來做庫平銀,但是這種做法顯然不符合規矩。

所以李衛就時常勸阻這位下屬不用這麼做,但是都不聽,最終沒辦法李衛就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在銀庫的走廊上寫上了一塊“某王贏錢”的字牌,然後再下面還寫著某某王贏了多少錢。最終因李衛將這件事弄的世人皆知,無奈那個王爺只得停止徵收。



可以說就是因為李衛這種不畏強權,不徇私枉法的做法最終讓他得以在雍正、乾隆兩朝被重用,並直至善終。


澳古說歷史


雍正皇帝在位時,重視人才選拔,用人不拘一格。他的三大“模範總督”李衛、田文鏡、鄂爾泰都不是進士出身。田文鏡出身於監生,鄂爾泰出身舉人,而李衛的官則是花錢捐來的。


李衛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並不是像影視劇中演繹的那樣是個小乞丐。他出生於江蘇豐縣,在康熙五十六年時,花錢買了一個從五品的員外郎,從而進入仕途。

雍正朝的時候,李衛因為出任雲南鹽驛道,政績卓著,引起雍正的矚目。鹽稅是朝廷重要的財政來源,此後,李衛的官職也一直跟鹽政有關,歷任雲南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浙鹽政使、浙江總督、直隸總督。短短十餘年,李衛由從五品的員外郎火箭式提拔到從一品的直隸總督,成為封疆大吏,可見雍正對其厚愛之深。李衛的入仕是花錢捐的,他又何德何能得到雍正的垂青呢?

李衛雖然文化不高,但他清正廉潔,重視百姓疾苦,在民間老百姓都對他深為愛戴。他為人機敏,處事通達,在同僚中口碑也不錯。他在任浙江總督時,雍正帝令欽差大臣、戶部尚書彭維新前往浙江徹查錢糧虧空事宜。李衛在彭到達浙江之前,先讓浙江各級官吏自查,如實上報自查問題,又上奏雍正,請求協助彭維新清查虧空事宜,得到雍正准許。李衛把沒有問題的官吏都交給彭清查,把問題官吏留給自己清查。在清查中,他又令虧空的官吏對照自查的問題彌補了虧空。這樣,彭維新浙江一行,也沒查出什麼問題。浙江官員也因 順利通過清查,官升一級。而李衛也因治理地方有方,被雍正加封太子太保。



李衛為官處事確實很有一套的,在這次虧空清查中,他既整改了問題,彌補了虧空,又有恩於同僚,也令雍正非常滿意,可以說面面俱到。而雍正的另一心腹田文鏡在這一點上與李衛相去差遠。田文鏡性情刻薄,一味忠於朝廷,忠於雍正,漠視百姓疾苦。在百姓大災之年,一味追求政績,徵繳賦稅。他雖然被雍正視為能吏,但在民間,百姓對他並無好感。而同樣在清查錢糧虧空時,田文鏡在河南高壓清查各級官吏。河南省的大部分官員都遭到他的彈劾,連當時的直隸總督李紱都認為田文鏡令讀書人斯文掃地。

事實上,李衛也一直看不上心胸狹窄、為人刻薄的田文鏡,李、田兩人的關係也一直很僵。田文鏡先是在雍正面前,搬弄事非打壓李衛,後此招不中用,又巴結李衛。在李衛的母親去世時,田文鏡備厚禮派人前往悼唁,被李衛轟出了門。

李衛處事通達,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講究原則,不畏權勢。雍正十一年(1733)的時候,當時任直隸總督的李衛就曾彈劾步軍統領鄂爾奇。鄂爾奇的兄長可是內閣首輔、保和殿大學士鄂爾泰,這靠山可是夠硬的。李衛不吃這一套,他對鄂爾奇假公濟私、中飽私囊、盤剝百姓的貪弊行為極為不齒,上疏彈劾鄂爾奇。經查證,鄂爾奇罪行屬實,雍正看在其兄鄂爾泰的面子上,對其從寬處理,罷免了鄂爾奇的官職。

李衛正直無私,敢於彈劾權貴,深為雍正欣賞,官運亨達。在乾隆繼位後,李衛依然深受乾隆信任,繼續任職直隸總督,又兼管了直隸總河。

李衛任職期間,依然剛正不阿,敢於彈劾不法權貴。 乾隆二年的時候,李衛彈劾誠親王府護衛庫克同安州百姓爭搶土地。乾隆帝因此讚賞李衛不附權貴,賞賜李衛四團龍補服。次年,李衛又彈劾河督朱藻與其弟朱蘅的不法行徑。吏部尚書訥親、刑部尚書孫嘉淦親審此案,最終,朱藻兄弟認罪伏法。

乾隆三年(1738),李衛在直隸總督任上積勞成疾,乾隆皇帝曾派太醫前住診治。同年十月,五十一歲的李衛病逝任上。乾隆聞訊,痛惜稱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今聞溘逝,深為悼念”,並按總督的規格為李衛舉行葬禮,諡李衛為“敏達”,寓意機敏練達,此諡號很好地概括了李衛的為人處世風格。而李衛也憑此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終得以善終。


歲月是一條河流


雍正寵臣李衛,絕非像小說、電視劇裡描寫的叫花子出身。這一點有實物為證:南京博物院的展品中有李衛家族墓出土的金鳳冠和金鑲邊白玉板帶。李衛是江蘇銅山人,即現在的江蘇徐州豐縣,和漢高祖劉邦還算得上是同鄉。

圖為江蘇徐州豐縣李衛家族墓出土金鳳冠,清早期,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據清代袁枚記載,雍正曾讓督臣尹繼善評價過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三位模範總督。尹繼善對李衛的評價是:學其勇不學其粗。這個“粗”字可知李衛家族不是世宦的讀書人,只是家境 比較富裕。

凡雍正寵臣皆有公、忠、能的特點,李衛也不例外,出仕以來常不瞻情面,能勇敢任事而不存私慮。比如雍正晚年時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李衛查到雍正另一寵臣鄂爾泰的弟弟鄂爾奇不法,李衛不顧鄂爾泰的地位比他高、寵眷也在他之上,就敢參奏鄂爾奇營私壞法。

圖為江蘇徐州豐縣李衛家族墓出土金鑲白玉板帶,乾隆三年,南京博物院藏品。

李衛不是科甲出身,是捐資的兵部員外郎。在雍正元年只是雲南鹽驛道,二年就升布政使,三年任浙江巡撫,四年兼理兩江鹽政,五年擢拔為浙江總督併兼巡撫事。李衛兼管鹽務又長於緝盜,對自己原籍的官吏也不徇私情,深得雍丄喜歡。在雍正十年時授為直隸總督,並署理刑部尚書一直到雍正朝結束都在此任上。

李衛只活到乾隆三年就去世了,因病而亡算是善終,時年五十一歲。乾隆和自己父親的這位寵臣沒有太多交集,只是平常往來。這一點從李衛死後的循例賜予祭葬就能看出來。既沒有格外的榮寵,也沒有什麼不滿。

李衛的諡號是“敏達”。按“諡法”論,“敏”疾也、速也;“達”,質直好善,疏中通理。算是個美諡,但又比較普通,總覺得這個諡號和李衛的勇直率性不太符合,似乎也從側面說明乾隆對李衛印象的平淡。

李衛去世時乾隆剛剛繼位不久,一來要調整政治、經濟政策,二來還要面對以叔父莊親王允祿為後臺的伯父廢太子允礽之子弘晳對他地位的危脅,所以也實在是還沒有時間好好任用李衛。那條金鑲邊白玉板帶就是乾隆三年的,應該就是乾隆賞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