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農村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農人李哥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尋死路。這話在古代是很在理的,因為古時人壽命多不長,許多在四五十歲時就死了。現在,我國平均壽命都七十幾了,再說這話就不夠準確了。

光陰荏苒,歲月無情,年華莫虛擲空拋,要發家致富就趁早努力奮鬥拼搏是應該的。小時常聽老輩人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尋死路,有消極嘆氣無奈之感,也在勸誡人:做人要趁年富力強,拼搏要及早,別等老了幹不動時再後悔。雖有道出對現實的無奈,自然法則不可違背,你人還應在青壯年時不要空耗生命時光,要有所作為才對。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三四十歲正是人的青壯年,最美好的年華,要發家致富,要幸福快樂,就要及早,趁青壯時就努。三十不拼,四十不博就會錯過最好時機了,所以有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尋死路。這是勸誡人,努力要趁早,年輕不拼,等待何時?錯過最好時機,將要後悔終生。人是有慾望野心的,是要發家致富的,為實現理想目標,就要及早,趁在年輕時多努力拼搏一點,免得錯過好機會而遺憾。

古時姜尚八十才封相,孔子五十才習易,也做出了大貢獻。努力拼搏要趁早沒錯,而今人壽命大大延長了,五六十歲還壯年不老,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並不就是尋死路。我就是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還拼搏的,現在六十有餘尚在拼,因為六十還不夠富。我說,人活到老就要學到老,做到老,一息尚存,學做不止。別悲觀,要積極向上心態好,不管發與不發,富與不富,活著就要奮鬥,是對的,別虛度時光,盡己之力而為之,不留後悔遺憾就是好樣的。





樹德漢碩


這句俗語,我以前常聽爺爺講,他在教育年輕人時經常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是死路。”這句話講的什麼意思?說得有沒有道理呢?講的是三十歲時不抓緊時間打拼,四十歲時富裕不了,到五十歲的時候兩手空空,一生就可能碌碌無為了。當時年輕不在意,好懶貪閒,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越發覺得這句俗語講得太對了!



而今,我也是年近五十歲的人了,深深體會到時間很快,一晃就是一年,再一晃就是十年,而成功呢?來之不易,並且非常的不容易。我雖然如此歲數了,但是每天堅持工作與學習,不敢不工作,不敢不學習,因為我還沒有財富自由,因為我該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如果放下手裡的工作,明天就沒飯吃;如果放下手裡的學習,明天就被淘汰。



這一切的根由,就是因為年輕時沒有認真的拼搏,經常遊手好閒而耽擱了美好青春,通過今天的辛苦努力來挽救曾經的過失。如果年輕時努力一點,辛苦一點,實現了財富自由,哪能今天如此緊張,甚至連星期天也不敢休息?說一千道一萬,這都是自找的,誰叫自己年輕時貪圖享樂而不努力打拼呢?



回到問題的本身,我來說說自己對三十、四十的體會。古人言:三十而立。立什麼?立身、立家、立業,立身即自力更生、自立門路,通過自己的拼搏進取闖出一條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古人還說:四十不惑。對知識、對人生已經瞭然,心裡沒有疑惑,這是在通過三十歲奮拼獲得不少財富的基礎上,人生應有的狀態。但是我呢?四十歲時仍然沒有緊迫感,懶懶散散,不知所蹤,沒有遠大夢想,沒有奮力追求的事業,於是仍就沒有“不惑”的機會,貧窮享樂便成了生活的常態。



憶往昔,人生無亮點,三十、四十沒有打下財富的堅實基礎,到了年近五十的年紀,仍然需要像個年輕小夥子一樣,每天起早貪黑的去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我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不成功便努力到死的教材。此時此刻,感覺到這句俗語就是至理名言,完全正確!在此,我奉勸貪圖享樂的年輕人們,趕緊動起來吧,爭取三十歲時奮鬥一番,闖出新天地,到四十歲的時候擁有一定財富,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知天命、享天命了。三十、四十不努力,到五十歲再想起奮鬥,就有點兒晚了。


貴州山妹妹


這俗語已經過時了,那是古代的時候的一句話

在以前,50歲的人相當於現在70歲年齡的人了,記得小時候,那時候的人40多歲就有很多開始離世了,那時候還有一句俗語:人到六十古來稀,路上難見七十的

現在社會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都提高了,人們的身體都很健康,有很多七十歲的老年人還都下地幹活或者做生意呢

所以不必在意這樣的老俗語,不過趁著年輕多努力一點,為自己的將來打好基礎這還是有必要的

在這裡祝所有在奮鬥的朋友們:身體健康,發奮圖強,都有一個好收穫


A強哥31


人的一生都是在努力的生活,從落地的啼哭開始註定,一生之中不只是有歡樂,也有很多苦痛要陪伴著自己,在農村的老話之中,對於人生的不同年齡階段的描述,都有各種的闡述,其中就有一句大家所熟知的;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種說法也是很過時的一種說法,擱到現在已然不再適用,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過去人的壽命較短,人到七十古來稀,壽命跟現在相比,差距是很大的,不但壽命差距大,過去結婚生子的也都比較早,十六七歲結婚屬於正常現象,這麼早結婚,到30歲左右,孩子都已經十來歲了,跟現在相比較,是有天壤之別的,現在大學生畢業之後差不多就要二十五六,研究生畢業之後差不多就已經小三十了,等安定好工作,在結婚,很多都已經三十多了。這在過去是不可能出現的現象。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不發,也是指三十歲左右,即便不是事業有成,也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去為了自己的理想去奮鬥,而不是三十多了還無所事事、一事無成,這樣的年紀,沒有正當的營生,到了40歲是很難有所作為,也不會有多少積蓄,而40歲屬於人到中年,已經沒有什麼能夠疑惑的年齡,也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階段,手裡沒有錢,是寸步難行的,光家庭的正常開銷自己就應付不過來,到得50多歲之後,已經是屬於無力迴天,是很難再有什麼起色。

雖然說現在人的年齡跟過去相比,確實是延長了很多,但負擔其實也增加了不少,尤其是在農村,農村老人沒有固定的退休金,有多少農村老人能夠像城裡退休的老人哪樣,退休之後四處旅遊,早晨做操,晚上跳舞,很多農村老人雖然年歲很老,但依然還去農田勞作,現在的農村耕種,絕大部分的勞動都是一些老年人,年輕力壯的都已經不再種地,都會選擇外出去打工,種地已經很難賺到錢,還不如外出打工賺得多。

其實這句老話的含義,說的是到30-40歲,並非是多麼的富有,而是到30歲左右,就要定性,要專注自己的工作,專注於家庭,如果到了30歲還整天遊手好閒,那麼到40歲是根本沒有能力經營家庭,這樣的後果只能隨著年紀的增長,造成家勢衰退,自己的行為,對於子女的影響也是深遠的,過的沒有人家好,也是屬於正常的,對於這樣行為的家長,即便是年老之後,子女也是心懷不滿,也被叫做尋死路,雖然有一定的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存在。

人的能力大小不同,但真心去做,做了就問心無愧,在農村老人愛幹活,只要能勞動,是決計捨不得休息的,農田勞作雖然賺不到多少錢,但自己還會去做,只是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夠給家庭增加哪怕很少收入,也能體現自己的存在價值,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老人所作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子女,雖然自己已經不再擁有年前時候的能力,但依然還會盡可能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棒奔霸


三十不發,就是指一個人在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發達,其實三十歲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階段,古時候有一句話叫做三十而立,在三十歲的時候就要依靠自己的本事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個時候要有自己路,其實在現在三十歲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年紀,有父母有孩子,正是家庭責任最重的時候。在這個年紀也應該有一份穩定的事業,有一定的資金,正是一個人創造財富的時候。

四十不富,就是說如果你在三十歲的時候沒有發達,那麼四十歲也不會富裕,其實一般的話四十歲,這個年紀事業已經非常穩定了,並且手裡也是有了一定的財富,不需要再為工作擔憂,也不必再為孩子擔憂,因為這個時候孩子也已經長大了,能夠獨立生活了,但是如果之前一直不努力,在三十歲還找不到人生方向,在為工作憂愁,那麼四十歲也不會很富裕,生活也不會有保障。

那麼五十歲會怎樣呢?五十將衰尋子助,這是《增廣賢文》中的原話,但是後來在流傳了之後也是有了多種說法,比如五十將來尋死路,其實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它表達的意義都是差不多,那就是三十歲不發達,四十歲不富裕,那麼到了五十歲就只能徒留傷悲了,以為到了五十歲年紀已經比較大了,這個時候也是漸漸地衰老,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了,如果沒有經濟來源,也沒有資金可以養活自己,那麼到了五十歲之後就只能尋求孩子的幫助了。


楊梅快樂生活每一天


俗語之所以說它博大精深,是完全符合事實證明的,雖然它言意賅語言直白,但是蘊含著的道理是深刻的。有些俗語發人深省的程度可以說入木三分,會使你終身受用,多瞭解一下這些俗語吧!一些可以用來當座右銘,時刻鞭策自己努力前行!

比如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歲月裡,如果三十歲還沒有發財,到了四十歲就很難富裕了。當然這是通常情況下普通人的規律,這個俗語對那些大器晚成的人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人在三十歲上下,正是人生巔峰期,父母尚是身體康健,孩子還小沒有什麼負擔,可以去大幹一場。如果失敗了還可以從頭再來,如果成功了就會踏入富人的行列之中。這句俗語也是闡述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三十歲了還沒有事業,到了四十歲很難成為富人,這是個相輔相成的規律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曾經有一個農村的小夥子,27歲了還沒有媳婦,他感覺在村裡繼續生活也沒有意義了。所以他藉著那幾年木材特別昂貴,就和其他村民一樣,把自己家山上的樹全部採伐賣掉了,得了一大筆錢。他用其中的兩萬元,在縣城買了一個破舊不堪的房子。後來不久舊房改造,他的兩萬元一下子變成了幾十萬元,在當時農村那可是不小的數字。可想而知他後來回到農村,成了家蓋上了房子,一下子就成了富人。而那些賣樹後把錢存起來吃那點利息的人,錢後來不斷貶值,日子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這個例子來看,人在三十歲左右的時候敢於投資,到了四十歲時就開始瞻前顧後了,人情往來等等,雜七雜八的事就開始多了,父母年紀大了也不能幫你忙了,甚至還要需要你去照顧他們,你還敢去冒險投資嗎?這對於普通農民來說,那得需要多大的魄力才敢幹啊!當然對於一些能力非凡的人,任何年齡對他們而言都不在話下,什麼時期都能一展雄姿。而這句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就是針對普普通通的人來說的哦!不過劉備在四十歲還是很窮的啊,因為這畢竟是極端的例子。

那麼知道了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那麼五十呢?俗話說“五十將尋死路”,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俗話說“人過五十天過午”,農民認為這都到了土埋脖頸的年齡,什麼事業也不能幹了,只能是混吃等死。我認為這句俗語畢竟有歷史上的侷限性,因為古代人和現在相比壽命較短,“人活七十古來稀”,是舊社會人類壽命的真實寫照。所以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三十歲應該發奮圖強,四十歲也要勇敢去開闖事業,五十歲依舊老當益壯,還能夠大幹一場,曹操就是個好榜樣。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那麼五十呢?俗語說“五十將尋死路”,確實深有感觸啊!不過我們遇到了歷史上最好的時代,抓緊大幹一場吧,只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做到“老牛明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這才是現代人應有的精神!


大左說


我是容姐,河北石家莊村裡人,現在我來為你解答。

自古以來,農村就有很多俗語,這些俗語,有的在今天已經不再適用,有的卻還在使用。不管適用不適用,都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財富,也表明了那時農村的風土人情。

這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必將尋死路”是這樣的,自古以來就有三十而立這一說法的:

第一:三十不發。意思是說一個男人,在三十歲的時候,就需要有所作為。就應該擔起家中的重擔,做到上養活父母,中間要愛護妻子,下要撫育年幼的孩子。如果三十還不發家,那又拿什麼來養活自己的父母和妻兒呢?

第二:四十不富。如果三十沒有做到有所作為,那接下來的這十年裡,就會過的不太容易,如果過的不太容易,那麼到了四十多的時候,也就不會容易變的富有。

第三:五十將尋死路。如果一個男人,在三十的時候沒有作為,那麼他在四十的時候就不容易大富大貴。接下來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那日子就會更加不容易過的。因為孩子已經長大,這個年紀應該為孩子結婚張羅了,可是又沒有太多的錢可以用,所以只有努力幹活掙錢了。

可是在古代的時候,有句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說的是人們那時的壽命都很短。到了五十的時候,就已經是老態龍鍾了。這樣的年紀再辛苦的付出,等待他們的將是尋死路了。

綜上所述,以上是我對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尋死路”的理解。這句俗語教導人們,在年輕的時候,不要選擇安逸,只有努力奮鬥,才會有幸福的將來。否則終將是一朝錯,後悔終身的。你們說是嗎?


容姐花語


農村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記得前些年我這個農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看到天蠶土豆寫的一句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這句話當時給予了我不少的鼓勵,也使得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一本大學生的門檻。如今看到這句俗語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句話似乎也很有道理,因為今日因就是明日果。

許多農民在年輕時不努力特別是如今的九零後農村孩子也開始有了讀書無用觀點,不好好地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總想著成為一名網紅賺取輕鬆錢。殊不知即使是網紅現在的門檻也是越來越高,我相信等到他們年老的時候只能夠坐在椅子上唉聲嘆氣,為自己年輕時的不努力而哀嘆。

那麼為什麼說這句話有道理呢?您且接著往下看。

  • 比你優秀的人更努力

許多農民往往以自己身處農村沒有努力的反向和基礎為由,整天無所事事,靠著一個貧困戶的名額等靠要。殊不知這樣的富裕並非真正的富裕,最後當沒有這樣的相關措施時註定又會走上貧困的道路。那些優秀的人卻更加拼命的工作,他們三十歲的時候基業已經小有成績,四十歲的時候該有的都有了,五十歲時還在為自己的孩子而努力。

這樣的人閒下來反而覺得不習慣,似乎他們本身就是為勞動而生,他們總是用自己的勤快支撐著這個家。他們和那些三十啃老,四十吃喝,五十玩樂的農民相比以後只會過得越來越好,二者之間的差距也只會越來越大。更何況即使是現在的農村也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一日不努力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作為一名新時達的九零後農民,我們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應該放棄努力和奮鬥,只有努力得學習知識才能夠使得自己和家庭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 這句話的道理

其實想要了解這句話的意思還可以結合另外一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即在三歲時就能看到一個人長大是什麼樣子,七歲就可以看出一個人老了是什麼樣。題主所說的俗語就是三十歲的時候不努力,四十歲時就不會富裕,五十歲以後只能在農村裡面坐吃等死——這句話雖然說的殘酷,卻是一個現實。

對於在農村生活的農民們來說,六十歲以後每個月只能領取到一百元的養老金不像城裡人一樣可以領取到幾千元的養老金。所以如果不在年輕時繳納養老金或者擁有存款,那麼年老後自然只能靠著子女們養老,但那些沒有子女且年輕時沒有存款的農村老人自然只能夠混吃等死了。

再者對於農村這個大圈子來說如今也是越來越看重金錢,現在的農村沒有金錢自然也就不會好的人際關係,親戚朋友們都不會看你一眼。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今農村的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我們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要好。只有這樣我們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才能過得越來越好。


愛茶者九號


有時候我們會感嘆時光飛逝,歲月無情,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就已經力不從心開始衰老了。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一句關於人生的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老祖宗告誡我們抓住人生的幾個重要階段,才能讓未來更順利!

先來看“三十不發”這裡的“發”並不是說發財了,而是指遇到好時機了,不一定是發財,但是會有好事情發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三十而立之年,若是還沒遇到好的機遇,前途比較迷茫的話,那就得好好反思一下,還要做一些事來改變現狀。

再來看“四十不富”,這裡的“富”指的就是財富,但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要有精神財富。人到了四十不惑之年,有家庭有事業,雖然不像年輕人那麼有衝勁,但是應該成熟穩重了。若是你到了四十歲還沒有足夠的金錢和人脈,那麼之後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畢竟四十歲才去賺錢有點難。

最後來看“五十將來尋死路”,人活到五十歲就要知天命,基本上已經定型了,這個年紀的人應該是兒孫滿堂,頤養天年了,之所以說“尋思路”是因為之前年輕力壯的時候沒有好好奮鬥,使得未來的老年生活很難過。

現如今人們的平均壽命提高了,五十歲的人還在繼續學習,努力賺錢。老祖宗說這句話主要是想告誡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打拼奮鬥不要等老了後悔,趁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趕緊給未來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


訓嘼師的狂妄


農村裡的俗話可是充滿了很多人生道理的。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農村裡那些老人,沒讀過書,又不會賺錢,能懂啥道理,無非就是在年輕人年輕裝個老者,唏噓一番,來顯示自己高深莫測,找個存在感而已。

實際上,有時我們不得不服那些老人,他們吃過的鹽巴比我們吃過的大米還多。他們說過的那些道理,都是他們用大半輩子去經歷過和驗證過的。正如大家常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三十不發,這話說得是啥呢?

三十不發,並不是說三十歲如果不發財,那人生就沒有希望了。實際上,三十歲不發財的大有人在。這裡說的是三十歲要懂得大腦開竅,懂得成家立業,發家去穩定自己的事業了。不能還是像20多歲那樣渾渾噩噩地各種闖蕩,各種懵懂無知了。

我們經常說的,三十而立,說得就是這個道理。三十歲的人了,不能在幼稚地去任性,想上班就上班,想辭職就辭職。我們三十歲後,應該要去沉下心來為發家致富而努力了。

四十不富。


這話說的是,當我們在三十歲時成家立業,然後為發家致富而努力拼搏進取。經過十年的,在一個行業裡兢兢業業地打拼了十年。

按道理來說,人到四十,尤其是男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是事業有成了。這裡說的,並不是指男人一定要創業,到四十歲時,事業有成才可以。這裡說的是,男人到四十歲時,在自己熟悉的行業裡,已經有了相當厚的基礎了,應該屬於行業裡的頂樑柱才對。

如果,一個男人在四十歲時,在行業裡還像一個二十歲的小毛頭那樣,不富有行業經驗。那麼,這人基本上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五十將尋死路。


這裡說的死路,並不是說,四十歲時不事業有成,那麼五十歲就要去過世了。

這裡說的是,如果一個人在三十歲時不開竅,去經營自己的事業或者在自己行業裡深耕細作。如果,一個人四十歲時,沒有事業有成,或者在自己的行業裡擁有足夠的經驗和人生資本。

那麼這個人到了五十歲後,這輩子基本上就沒有前途可言了。一輩子也就這樣廢掉了。餘生雖長,但是事業或者人生的精彩,也就到此為止了。

這話說的道理,主要是勸告大家趁年輕時,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並持之以恆地深耕細作下去,積累自己在行業裡足夠的資本。

否則,等你老了時,只會空嘆息,想當年,如果我可以努力點,就會如何,如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