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戰“疫”故事▕​ 高要這些“90後”白衣戰士都是槓槓的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高要區人民醫院的“90後”醫務人員沒有退縮,勇往直前,展現了年輕人的熱血和激情,在戰“疫”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履行不一樣的青春使命,演繹不一樣的擔當!

白雲飛 :“我們‘90後’工作起來也是槓槓的。”


“我是耳鼻咽喉科的醫生,採集咽部分泌物及細胞更為熟練。而且,我是1993年出生,才26歲,身強力壯,應該到抗擊疫情一線!”


戰“疫”故事▕​ 高要這些“90後”白衣戰士都是槓槓的

白雲飛為患者取咽拭子。西江日報通訊員 供圖


身高1.8米的小夥子白雲飛堅守在為患者採集咽拭子的崗位。“有些發熱門診的患者是未成年人,最小的只有1歲大,經常哭鬧與反抗,我們也理解,畢竟他們只是小孩子。我必須要有十分的耐心,繼續嘗試採集。”


為了做好充足的準備,白雲飛會提前半小時回到醫院,先測量體溫、洗手、戴口罩、帽子,穿防護服,接著還要戴護目鏡、面屏、手套,再穿上隔離衣、鞋子,一整套裝備穿完約需十分鐘。穿戴完後,他再讓同事幫忙檢查,確認沒有問題後便開始工作。“一開始,穿戴好裝備覺得很笨重,呼吸也受到一定的影響,有時還會覺得有點缺氧,但現在已經慢慢適應了。” 白雲飛笑笑說。


面對高強度高壓力高風險的工作,白雲飛表示:“選擇了這份職業,就要有職業精神。以前,很多人對‘90後’有誤解,如今事實證明,我們‘90後’工作起來也是槓槓的!”

鄧旭茂:“17年前你們保護我,17年後讓我來保護你們”


“2003年抗擊‘非典’時, ‘90後’受到大家的保護;而17年後,我們‘90後’長大了,也可以保護大家。”高要區人民醫院新發熱門診“90後”醫生鄧旭茂毫不退縮。


一天,他的值班時間為下午3時到晚上10時,由於要詳細瞭解一名患者的流行病學史等原因,加上當天需要診斷的患者較多,他一直耐心堅守在崗位上,直到深夜12點多才吃晚飯。


疫情當前,鄧旭茂選擇留在戰場上,父母的擔心、叮囑時刻觸動著他的內心。他一遍遍對著電話說道:“爸媽,你們都放心吧!我會做好個人防護的,你們也要記得,出門必須戴口罩。”父母對他工作的理解與支持是對他最大的鼓舞。

廖賢君:“與前線醫護人員相比,我們微不足道。”


作為隔離觀察區“90後”護士的其中一人,廖賢君與其他同事一樣,被防護服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熟人也難以認出她來。


“我們只是儘自己的能力守護著這座城市和市民,與其他奮戰在形勢最嚴峻的前線醫護同行們相比,真的是微不足道。”廖賢君謙虛地說,“這次經歷讓我懂得了很多,也成長了許多。”


前些日子在隔離觀察一區發生的一件事情,令廖賢君至今仍歷歷在目。一對夫妻從疫情重點地區回來,由於感冒、帶有低熱,院方決定對他們作單人單間留院觀察隔離。丈夫在前往做CT的路上,途經妻子的病房,透過門縫看了一眼妻子,深情地問候了一聲:“你還好嗎?”這讓一旁的廖賢君深受感動,在疫情面前,愛情依舊溫暖且帶著無窮的力量。幸好,經過兩次核酸檢測與相關檢查,這對夫婦並非患上新冠肺炎,已經出院了。


“作為‘90後’,雖然對比於前輩,我們經驗沒有那麼豐富,但我相信,每個人都能發揮自身的作用。看到患者陸續出院,再苦再累我們也感到值了。”廖賢君說道。


白雲飛、鄧旭茂和廖賢君只是高要區在抗擊疫情一線中眾多“90後”中的一份子。他們在愛崗敬業中彰顯責任和擔當,用實際行動詮釋自己不一樣的青春使命。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桂芳】

【特約記者 楊堅】


戰“疫”故事▕​ 高要這些“90後”白衣戰士都是槓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