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寒食》中哪些詞語體現出皇帝對五侯的恩寵?

用戶7856625781489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韓愈

我認為詩中尾聯“傳”與“散”字最能體現皇帝對五侯們的“恩寵。”

為了更好的對整首詩進行理解,我們需要先了解寒食節的來源與習俗。

寒食節起源於古代禁火、改火,在《後漢書·周舉傳》說:“舉稍遷幷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少不堪,歲多死者。”唐代李賢注云:“龍星,木之位也,春見東方。心為大火,懼火之盛,故為之禁火。俗傳雲子推以此日被焚而禁火。”

唐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節日生活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

在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十一日,唐玄宗頒佈敕令規定:“寒食、清明四日為假”。這是寒食節在發展史上第一次被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唐代的寒食節假制度也由此確立。按照風俗,寒食那天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

詩人韓翃於寒食節,寫下了這首詩,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描繪了暮春時節的長安城,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

在唐朝的詩歌中,詩人們常常用漢寓唐,詩人的這首詩也不例外,“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都是皇帝的舅舅,五個人同一天被封侯。

漢成帝劉驁即位後耽於酒色,當時外戚擅政,朝政全部為太后一族王氏所掌握。而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

詩人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外戚。

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裡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聞其煙,如見其景。

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並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詩人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於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木辛子的藏書館


《寒食》是中唐詩人韓翃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裡分兩點略言一二。

一,寒食節裡的忠君愛國思想。

《寒食》指寒食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幾經修改,最終定為清明節前一日為“寒食節”,是和“清明節”並存的節日,不可分割。

寒食節巨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忠君愛國之士介子推而設。因介子推以諫君愛民而死於火,故而禁火,寒食素餐,名之曰:寒食節。

介子推以死諫言之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臣在九泉心無悔,

勤政清明覆清明。

故有寒食節和清明節並存之故。君愛臣,故彰其忠,使其為我所用;臣事君,忠於君事,勤於民事,為君所用。所以,賞五侯,即是對忠君愛國思想的褒揚。

五侯,是詩人借用漢成帝封王皇后五兄弟為侯的典故,意言忠於皇帝,勤於政務的近臣。

二,詩中所言恩寵於五侯的詞語。

前面說過,寒食,乃寒食節之恩賜,就是對臣子最高的獎賞。

詩人通過蠟燭,輕煙這一形象又具體化的事物,言明瞭對忠於君事的近臣的寵愛。寒食節本是禁火之節,惟可以涼餐素食充飢,而皇宮御苑裡的“明燭”,火光焰焰,一路輕煙繚繞,鳴鑼開道,直到“五侯”之家。此等恩寵,天下無復他有,惟故國之獨創。

此詩在後世的評論中,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言明君對於忠於君事的勤政愛民者的褒揚,一言昏君對於奸佞如五侯之臣的譏諷。那麼,仁者見仁,智者見知智,這裡無復他言。


黃土情愫


《寒食》中哪些詞語體現出皇帝對五侯的恩寵?

<strong>“傳蠟燭”“散輕煙”足以說明皇帝對五侯的恩寵。

下面做詳細分析:

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註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官。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裡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裡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

這裡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

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裡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

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超級科學奶爸


要了解《寒食》中哪些詞語體現皇帝對五侯的恩寵,我們先來學習一下《寒食》吧。

《寒食》

唐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的燃燭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詩的前兩句寫的白晝,後兩句寫的夜晚。後兩句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裡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五侯”也可得到這份恩典。

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體現出了皇帝對五侯的恩寵。


熱活了


你好,我是容千尋,文化領域愛好者,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們一起探討。

《寒食》一詩中哪些詞語體現皇帝對五侯的恩寵?其實從“日暮”“傳蠟燭”中可以看到。

首先《寒食》這首詩中描寫的節日是寒食節。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名士,他不愛功名富貴,帶著母親在深山隱居。晉文公想要重用介子推,但介子推以隱居來拒絕。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晉文公就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後被活活燒死。為了感念介子推的堅貞,晉文公下令將每年冬至後的第105天設為寒食節,用以紀念介子推。

在古代寒食節有這樣的傳統:禁火三日,只吃寒食。禁火不僅僅是指不能生火做飯,還不能使用燭火照明。

瞭解了寒食節的基本知識,我們再來看一看這首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詩中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姑且認為是寫恩寵。聯繫前面提到的寒食節風俗,再看這首詩的後兩句:天黑了,漢宮裡特意賞賜了蠟燭,供五侯家裡取光。所以由此可知“日暮”“傳蠟燭”可以看出皇帝對五侯的恩寵。

那其實還有一個問題,漢宮指代什麼?五侯是哪些?

這就要聯繫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了。這首《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作品。這首詩甫一問世邊受到了皇帝朝士的極高讚譽。為什麼呢?因為這首詩把皇帝和大臣們都誇了,大家覺得面上有光,自然稱讚。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漢宮是指唐朝皇宮,其實是暗指皇帝。五侯是指漢成帝時王皇后的五個兄弟,他們在當時被封為侯爵,十分受寵。在這首詩中五侯代指皇帝的親信之人。具體是誰呢?作者沒說,但這正是這首詩的高明之處。

這首詩中作者借寒食這個名頭誇讚了盛世景象,又稱讚了君臣相和,君親臣賢的和樂景象,所以大家都很喜愛這首詩。

以上,只是個人淺見,歡迎評論交流。


容千尋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也很高。

而此詩中,後兩句特別是最後一句,很明顯體現出皇帝對五侯的恩寵。


四宜書屋


寒食,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詩的後兩句說的是,寒食節本來禁火,夜間不許點燈,但在傍晚時分,宮廷卻已派人將蠟燭頒賜到五侯的家中了,從這樣一件小事中,詩人寫出了貴族們所享受的特權,以及皇帝對他們的寵愛。

從字面上看,記載了一件當時在這個傳統節日中皇家的一件例行故事,甚至於可以將它看成是一篇對皇帝的頌歌,頌揚他對臣下施加恩澤,在詩人晚年家居的時候,德宗因為欣賞這首詩還啟用他"知制誥‘,起草詔書,可見這位最高統治者是將詩中的諷刺誤會為歌頌了。





木山文


《寒食》

唐代詩人•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後兩句體現出皇帝對五侯的恩寵。“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代制度,清明那一天皇帝會宣聖旨,取些榆柳之火以賜給近臣,以表示恩寵。因為寒食時天下一律禁止用火,唯獨宮中可以燃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並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

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南山明月


寒食節,來至於重耳對介子推的愧疚和痛心,來至於人們對介子推的惋惜和尊重。高高在上的君王啊,終歸是負了割肉於你的臣子 。唐代韓翃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竊以為最後的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最能體現君王對於五侯的恩寵。

滿山烈火,換來後世一縷輕煙。


三平子7777


我是心中充滿陽光,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原詩為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

詩中所說的“五侯家”是指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為候。

詩中“日暮漢宮傳蠟燭”體現出了皇帝對五侯的恩寵,因為按唐朝制度,在寒食節結束時,皇帝要向近臣賞賜榆柳之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