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疫情讓生鮮電商復活?醒醒

疫情和緊缺的口罩,讓大家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主動出門。

隨便翻翻朋友圈,除了口罩、測溫儀甚至口罩機,最火也顯得最符合消費邏輯的(口罩和測溫儀百分之九十九是資本盤),肯定就是線上買菜的社區生鮮電商。

一不騙錢,現貨交易;二不抬價,物品不多但價格比超市還便宜;三是交接方便,送到小區門口,一戶出來一個人幾分鐘可以解決幾天伙食。看到這裡年前倒下的那幾個生鮮電商和社區拼團,可能已經悔得腸子青。

誰也沒想到,這個原來的偽需求被疫情弄成了真需求。

有現金流的地方就有江湖,身邊的一些凡跟社區有一點兒掛鉤的商人們開始蠢蠢欲動,鼓吹社區電商和生鮮電商的風口就像SARS時期的阿里和京東,屬於他們的春天要來了。

一、 出門買菜,除了買菜,還有社交

社區的大爺大媽們因為出門不便,逐漸接受了手機買菜這個概念沒錯。線上拼單再採購,能節省成本減少浪費也沒錯,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生活剛需也沒錯。

錯的是,要是可以選擇,大家是多麼多麼的渴望能夠正常去菜市場、去超市採購,順便和菜販、鄰居、 甚至小區保安聊聊家常,曬曬太陽。

當年輕人以為大爺大媽都會因為手機的便利而變得足不出戶的時候,其實去菜市場和超市,每天固定出出門,再回家做做飯,對於他們來說除了是消費場景,還是社交場景。

年輕人不愛生鮮電商,是因為外賣方便還更好吃。大爺大媽不愛生鮮電商,是因為他們愛出門。賦閒在家的大爺大媽不像我們,每天在工作環境面對負責的人際關係,微信電話不斷,回家恨不得自閉。

對於大部分的退休或者臨近退休的他們而言,去菜市場,親自選擇菜品,和菜販討價還價,和鄰居閒話家常,是他們每天的主要“工作”。

很多年輕人因為疫情憋一個月都生不如死,天天裝孝子賢孫搶著去買菜呼吸自由空氣,你能想象很多賦閒在家的大爺大媽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不出門刷手機買菜?

哪怕疫情以前,除了買菜還能打牌還能遛娃,但其實都是一樣的,他們要的是每天見見活人,呼吸一下家外面的空氣,跟菜販子討價還價彰顯自己的能力。

就像不能把我們關一個月玩手機(疫情之後還說可以的,絕對不是一般人),大爺大媽們也絕對不會願意關家裡手機買菜,雲打牌。

所以我認為(想以後挖墳請標記好,是我自己認為),疫情過後,生鮮電商、社區電商會回到當初,價格便宜也好,方便也好,接龍拼團看起來好玩也好,不久就會被淡忘。


二、真正社區生意玩的不是概念,是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就像十幾年前那些鼓吹“社區媒體”一樣,所謂的社區電商,除了被包裝成概念之外,沒有一丁點創新。

現在貼在我們電梯裡面的海報,就是20年前貼在路邊和電線杆的傳單,不過換了個位置。

好多社區媒體從業人員瞎扯什麼必經之路,重複率高,到達率高雲雲,用一堆概念忽悠客戶,卻從來忽悠不了客戶的客戶。要記得你,在路邊的傳單也會記得,要忽略你,你天天在耳邊吹風也不一樣會忽略。

連把分眾拉扯到千億市值的江南春在一次採訪也說了,他所謂的創新不過就是把電視機廣告搬到了電梯口重複播放。分眾成功了,不是因為有多創新,是因為電視頻道越來越多,觀眾看得越來越分散,電視廣告效率越來越低,而分眾剛好把這塊的注意力給填補了。

那些所謂社區媒體的概念,都是分眾成功了之後加上去鍍金的。很多緊跟分眾步伐,把社區內各種空間都擠得密不透風的媒體,又有多少賺錢了?

要我說,那簡直是社區環境的汙染!

而社區電商、社區生鮮,從一開始就賣概念,把傳統超市和菜市場扁得一文不值,拼了命做低價做地推拉人頭,把投資人的錢燒完了才發現實際效果不及門前大媽的一聲“吼”。

只能說社區電商和社區生鮮的玩法,在那些在社區門前賣保健品的人眼裡真的嫩得不得了。

靠保健品和保健機坑蒙拐騙的人牛逼的地方在哪?

一是他們建立了社交場景,好多大爺大媽在那些店裡聚集聊天,裡面的服務員還負責倒茶送零食。二是那些銷售人員(傳銷黑手)噓寒問暖,讓大爺大媽們充滿了“存在感”。見他們比見親兒子還多,而且因為這些人都是帶著目的性的,不僅能清楚記得大爺大媽們的稱呼,連家庭背景都早就調查清清楚楚了。三是剛需(當然了大部分產品並不能解決這個剛需),養生可謂大爺大媽們的最高需求,事業發展早就跟他們無關,大爺大媽最渴望的無非就是活久一點,多看孩子和孫子幾眼。

看看,這才是真牛逼的社區生意。

看著是不是有點眼熟,沒錯,跟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創立星巴克時的憧憬如出一轍。社交場景+熟人生意+剛需產品。

你可能會說,在家的爸媽確實喜歡拼團。但我們不要忽略了,拼團除了消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拼”這個動作。因為“拼”這個動作,讓我們自然而然地產生社交。大爺大媽們在乎“拼”這個過程,就像他們喜歡轉發那些亂七八糟的推文一樣,他們不是因為真的理解了這個內容有道理,而是想讓其他人覺得轉這個內容的他們有道理。

說心酸一點,他們是想跟他們孩子在形式上相近,多找一點存在感。


三、要解決社區電商的矛盾,難!

有好產品有好價格的人,開個抖音做個淘寶就能賣貨,專注產品,客戶交流物流環節並不是重點,能省則省。你說水果拼團再便宜,但肯定便宜不過那些淘寶裡按噸賣的。

而那些潛伏在業主群裡,談天說地刷存在感,偶爾發發拼單廣告的人,撈點小錢可以,但做的事情上不了規模。既要付出溝通的時間成本,還要在群裡做客服做物流做會計,沒有高額利潤確實支撐不起這個成本。

想把這兩件事結合起來,難。

成功的生意,從古至今之後兩條路,要麼提供好產品,要麼提供好服務。產品好,價格低,同時又想做好服務,那不是生意,是慈善。

你什麼時候會看見海底撈打折?

但社區生意,服務卻是重中之重。

因為經營社區生意,是需要服務好社區的所有人,既要打通物業,又要搞好鄰里關係,既要產品過硬不能有差評(社區口碑決定你生意的生死),又要價格上有優勢。

疫情當前確實在社區上冒出了很多消費需求,那是因為大家都被關起來了,我們要考慮的是,這種情況是否會成為常態?

確實,在這一兩個月,很多在社區群賣消毒水賣口罩賣蔬菜水果的人賺了一波,或許你會覺得眼紅紅想要加入。但要把所有路徑想清楚,你的能力邊界在哪裡,你憑什麼覺得你比微商有優勢?

當然了,社區電商的矛盾是現在解決不了,不是未來不可以解決。

但就像我的一個創業者朋友說的,做所謂的創新之前,先想清楚,這麼多人前仆後繼都解決不了最後破產了,你憑什麼覺得你比他們有優勢。


被關起來的兩個月,很多人開始討論“宅”經濟,就好像當初討論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金融一樣。

但我們在討論甚至執行之前,需要區分清楚,這個“宅”經濟,到底是真趨勢還是我們意淫出來的概念。的確,單身的流行,出生率的降低,必然會讓消費需求產生改變。

雙十一搶貓糧的人比搶奶粉的人多,遊戲機的健身環比一年健身卡還貴,這都是有跡可循的。

但我們在真金白銀投資做事之前,需要思考得更多的是,我們認同的這個“概念”,是否靠譜。

外賣沒有消滅實體餐飲,共享單車沒有消滅汽車,社區群裡賣菜也不可能消滅菜市場。

做微商混社群的為什麼不去買菜?有口罩賣的為什麼不賣給社區裡的每家每戶?

醒醒,

一念之差,屍橫遍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