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糧食漲價好還是別漲價好?

郭裡市華


糧食漲價好還是別漲價好?

這個問題不能孤立地去看,如果其他物價都很穏定,都處在一個合理的價位,都能和糧價相匹配,那還是不漲為好。因為單獨糧食漲價,很可能會帶動以糧食為原材料的產品漲價,給普通百姓的生活增加開支。

但是,現在的情形恰恰相反,糧價不升反降,而以糧食為原料的許多產品卻大幅漲價。比如酒,副食等。而與糧食相關的商品比如化肥,種子,農藥等,也一漲再漲,在糧價下跌的情況下,化肥等農資反而漲價60%以上。這就很不正常了,在此情況下,如果糧價不漲,是非常不合理的,對種糧者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有人說,提高糧價,勢必會引起通貨膨脹,甚至會引起社會動盪。我認為這完全是聳人聽聞的主觀憶斷,是脫離實際的。提高糧價,只是糧價高了,並不是沒糧了。就像其他商品漲價一樣,只是增加了開支,並不是買不到了。更何況這個漲價會在一定的範圍內,怎麼回有那麼嚴重的後果呢?

房地產漲價,藥費漲價,學費漲價,大家都能接受,怎麼一提糧食漲價有些人就大驚小怪呢?其實,不管什麼漲價,只要是在合理的幅度,用合理的方式,都是正常的。以當前情況來看,糧價適當提高,有利於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有利於糧食安全,農業持續發展,利大於弊。


十里八村眾鄉親


任何東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合理上張都是正常的,但是由一小撮人操控瘋漲失去本身價值,給社會民生造成負擔,不但不是好事,實屬禍國殃民。今年的煙和豬肉的風波百姓十分反感又無奈。希望相關部門為百姓的建康穩定生活和國家穩步發展著想,高度認真關注


董滿憲


糧食價格是漲還跌好呢?我認為不能憑著人的主觀意志而左右糧價,而要由市場決定。目前我國糧食耕作方式落後,生產效率極及低下,成本高,收入少。美國相距中國有萬里之遙,但從美國進口的糧食除去運費及一切開支,價格反而比國產糧食價格低,這就值得我們反思。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必須革除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實行集團化、規模化、效益化經營,在國際市場上才有競爭力。


夕陽紅155908541


糧食漲價其它行業就會跟著漲價,這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所有的商品一直漲價走到現在,大家有目共睹。上世紀八十年代理發五毛,泥瓦工一天五塊,白麵一袋十五六塊,工人工資五六十。豬肉八毛一塊。那個時候的工資還是能購買的起糧食。到現在理髮二十,泥瓦工二百到三百。豬肉十三到十八,白麵一百一袋左右。各個瓜果蔬菜也都上漲,。我去了菜市場旁邊讓裁縫店的老闆娘裁褲腳,老闆說漲五塊了,不是原先三塊了,我說肉瓜果蔬菜漲價了,怎麼你們也漲價?我的手工錢不漲價能買起白麵大米瓜果蔬菜嗎?我們裁縫店的人也要生活啊。所以說糧食漲價工人工資就會漲,其它商品也會跟著漲。


用戶100460892779


您好,我是三農領域的優質作者,如果有任何關於三農、農村和農村生活趣事方面的問題,歡迎和我多多交流。您好,糧食當然是漲價好。

現在的糧食價格,拿小麥來說,一個月之前我家裡剛賣完,是1.2元一斤,一畝地今年的產量不錯,賣到了1200-1500元。

這樣看來在我記憶中這次是畝產收入最高一次的小麥收入了,但是去掉種子錢+機械錢(耕地,澆水,撓地)還有化肥農藥加上幾天的人工,也就收入800元左右。

800元在當地上班的話也就是7天的收入,正好農忙要請幾天假,這樣算算現在種地真的不如上班,這也是很多的90後00後,選擇從來不種地的原因,我想全國各地的農民種地都是這個樣子吧。

如果說別漲價,明年還是這個價格也可以,起碼不算壞事,但是能夠漲價當然更好啊,農民種地,現在都沒有全職的了,除非是專業的菜農,沒有全職收莊稼的那幾天和種莊稼的那幾天就需要請假,去種地,所以一畝地如果收入太低的話,那麼農民還種什麼地呢?

我身為88年的人,我都不願意種地了,真是麻煩,弄一身很癢癢,收麥子的時候,而且太陽的暴曬,麥子也不是機器收完就賣,要拉回家裡,曬乾,等到合適的價格在賣,還要擔心下雨天不能淋溼麥子,還要裝袋子,人工扛著壘起來,算一算折騰最少要10個工作日,收入真的寥寥無幾。

糧食漲價了也會帶來物價的上漲,比如麵條,米飯,麵粉,麵包都要跟著漲價,這麼算下來的話,還真是錢怎麼來的怎麼花出去啊。

以上是我對於農村這一問題的回答,歡迎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哦~


悅悅說生活


在當前的中國,糧食漲價好!

因為改革開放以來,在其它產品紛紛漲價N倍的情況下:糧食價格僅漲了一二倍。由此產生了很多問題。

打擊了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致使整個農民群體收入降低!

大批農田荒蕪。

進口大量糧食,不利於自己掌握自己的飯碗子。

土地流轉大戶種糧食收益太低,甚至虧本,難以為繼。

現在家庭支出糧食只佔很小比例。對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影響不大。

關鍵問題在於現在是市場經濟,如何在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實現糧食漲價達到市場平衡。而又讓農民適當增加收入。


朱增林呀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感覺,漲價不漲價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條,就是讓種地的農民有一個較好的收入就行,只是單純的說漲價好、或者不漲價好都是不準確的,下面就分別談一下個人看法。



每一眼看到這個題目,似乎感覺問的很傻,糧食漲價還不好嗎?其實不然,大家知道,糧食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物資,如果價格上漲,會引起一連串的鏈鎖反應,受其影響,首先化肥、農藥、種子、圭地租金都得漲價,還有其他的農副產品,如豬、雞、牛羊等也都會跟著漲,引起CPI指數上升,甚至會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農民的消費支出也會跟著大幅上漲。



打個比方說,如果一個農民種植15畝地玉米,玉米一斤由8毛錢上漲到9毛錢/斤,生產2萬斤,毛收入18000塊,去了地租7000元,化肥、農藥及其他生產費用8000元,能賺到3000塊錢。如果按照原價8毛錢一斤,產值16000元,地租原來是6000元,生產費用7000元,也是能賺到3000元,這糧食漲了1毛一等於白漲,漲點錢都給化肥、農藥、工錢漲價抵消了。



說糧食不漲價呢,也不怎麼好,因為儘管糧食不漲價,可是別的物價上漲啊,總有人拿一瓶礦泉水和一斤糧食相比,一瓶水1塊多錢,一斤玉米不到1塊,用老百姓的話說,生產一斤糧食總比生產一瓶礦泉水要付出的勞動多吧,可是沒有辦法,糧食漲不漲,其他的物價都在漲,導致了農民種糧的利潤在不斷縮水,嚴重影響種地積極性,有的南方省份的個別地方,甚至出現撂荒的現象。

總的來說,討論糧食漲價好、還是不漲價好,沒有多大實際意義,最有意義的是適當提高糧食價格,壓縮一下化肥、農藥等生產物資的價格,讓農民種地有奔頭,家家都有一個穩定的收入,這才是最好的辦法,才能有效地激發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實現民富國強。


三農廣訊


希望糧食漲價而不是希望太高,而是在合理的價位上,只能在生產成本上有一定的剩餘價值,低的不靠譜農民沒有可觀收入,這樣不能維計生活和在生產,應讓農民得的到看的著收入才行,否則做為農民本身沒有希望可言。


純東北佬


糧食漲價好還是別漲價好?



對於糧食價格是漲價好?還是不漲價好?這個問題對於農民來說是漲價好,相信絕大部分農民都是非常希望糧食漲價的,漲的越高越好,畢竟農民一部分收入也要靠賣糧食的收入。糧食漲價了,農民收入肯定增加,有些人懷疑糧食漲價了,其他產品漲價幅度更大,農民收入相對變低了,但至少從數字上來說農民的收入增加了。

從糧食價格的相對性來說,如果說糧食價格漲成粒粒是黃金,這樣社會上的物價所有的東西都會泡沫式的驢打滾式的上漲,價格的不成樣了。因為上層社會也就是統治階級不會讓農民站在高高的位置上,不會讓農民有更大的收入了,也就是糧食價格上漲了,作為底層身份的農民相對於上層的收入要相應的基於他們的收入,其實就是還沒有上漲,要漲都漲的原理。



從經濟學家角度來說,糧食價格上漲就會出現所謂的經濟蝴蝶效應。也就是糧食價格上漲了,會帶動其他價格上漲,比如農資產品的價格上漲,美食領域的價格上漲,餐飲領域的價格上漲,養殖領域的價格上漲,飼料領域的價格相當等等,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糧食價格很穩定。

從糧食的重要性來說,“民以食為天”,糧食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保障,沒有了糧食,就沒現在的工業發達,也沒有現在人們的幸福生活,也沒有現在和平和諧的社會。糧食才是人類唯一保障的戰略資源,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本。所以糧食價格上漲過高,有可能會造成社會上出現飢餓受凍的現象,甚至會出現社會動亂,國家不安寧。



總之,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就是一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觀察的問題也不同。從農民的角度來分析,農民有新鮮的汗水種的糧食不賺錢,而且有時出現虧本的現象,農民希望糧食漲價這是好事,至少從數字上收入增加了。農民的觀點就是“自己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因為農民雖然覺悟不高,但他們所處的階層不一樣,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解決了自己的問題。

站在社會的角度來分析,或者是國家的角度來分析,或者是上層社會的角度來分析,糧食的價格上漲關係到國計民生,如果出現暴漲的現象,就會出現通貨膨脹,經濟就會出現大的衰退,社會就會出現動盪不安,畢竟糧食是人類發展的最基本的戰略物資資源,糧食安全才是人類生存的安全。所以,上層統治者也就是各個國家會對糧食的價格進行宏觀調控不會讓糧食價格,隨便的出現大幅度上漲的現象,是掌握在通貨膨脹和貨幣正常的價值當中進行互動。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敬請留言探討。


宗元三農堂


首先我們來看糧食價格上漲農民能獲得多少收益。目前我們國家絕大多數地區人均耕地面積在兩畝以下,一家人也就五六畝地。

我們以小麥為例,假設一畝地畝產1000斤,各項成本是600元,一斤小麥一元錢,一畝收益能達到400元。

如果小麥價格上漲0.1元,其他不變,農民一畝收益500元,比漲之前多收100元,那麼糧價上漲之後總收益也不過比之前多了五六百元。

其次我們要看到糧價上漲之後其他商品上漲的幅度。想來關注糧食價格的應該都清楚2018年春播時東北地租的變化,就因為玉米價格比上年漲了一毛多,多地地租翻倍。

當然上漲的不僅僅只有地租,還有農資化肥,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種地少的話,糧價上漲其實是弊大於利。

那麼,為什麼現在給有很多農民希望糧價恢復到前幾年的水平呢?

首先,在目前的糧食價格下,種地效益確實有點太低了,不說對比社會其他商品,單就糧食自身對比,也比前幾年低了很多。

其次,家家戶戶目前都有一些土地,租出去吧不捨得,自己種吧,收益太低,所以還是漲一點,這樣自己種收益還能好看一點——希望糧食價格上漲的心理因素更多些。

應該說,現在農村家庭主要收入來自打工收入,之所以對土地念念不忘,對糧價心懷希望,更多還是自身安全感的缺失。

對比城市,很多人擔心養老,醫療,房子問題沒有著落,而對於一些五十歲以上的人來講,再去另謀新職業已經相當困難:他們擔心,一旦沒了土地,萬一出現意外情況,怎麼來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

如果有土地的話,至少能保證自己有口飯吃!

這是當前農村人對土地的現實寫照,而我們也注意到,這幾年國家一方面加大對農村公共財政的投入,加大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的普及,也是希望農村的狀況能有所改變,今年很少提出了讓小農經濟也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思路。

總之,希望一切好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