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三百多年前,清朝的康乾盛世剛剛拉開帷幕一角,一位名叫聶璜的畫家也開始了他在中國南部沿海城市的雲遊之旅。

他實地考察了各海域水生物的種類、習性、形態,又將所見所聞繪圖成冊,再輔以文字記錄下來。成為了後來我們所熟知的《海錯圖》。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海錯圖》前三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海錯圖》整整4大冊,收錄了共計233幅圖畫,記錄下371種海生物。20多年後太監蘇培盛從民間偶得此圖冊,將其進貢到宮中成為乾隆皇帝愛不釋手的“科普讀物”。

這本“海鮮圖鑑”確實給未能親身目睹海洋生物的乾隆皇帝大開了眼界,但是當中也有不少道聽途說或是想象創作的藝術產物,例如他筆下的這隻鱷魚,活像一隻科莫多巨蜥。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清·聶璜《海錯圖》中的鱷魚

如果把《海錯圖》當做一本科普讀物,聶璜倒是可能會因為傳謠轉發超過500次而被請喝茶。無獨有偶,在遙遠的太平洋對岸,物種豐富的美洲大陸上,也有人沉迷畫圖鑑而無法自拔。

這個人叫做約翰·詹姆斯·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1785-1851),是美國著名的畫家和博物學家,他繪製的《美洲鳥類》鳥類圖鑑被視為“美國國寶”。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美洲鳥類》圖冊約有半個人高(尺寸:99×66cm),搬運時需要兩個人才抬得動,圖內鳥類等比繪製而成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美洲鳥類》中的火烈鳥

奧杜邦是法國船長和他情婦的私生子,3歲時便對鳥類展現出極大的興趣,常常跑到森林裡抱回鳥巢和鳥蛋來臨摹畫畫。

1803年,時值拿破崙第一帝國時期。為了躲避無休止的兵役和戰亂,18歲的奧杜邦移民到美國的鄉村定居。

在美國的鄉村,奧杜邦擁有了更多接觸野生鳥類的機會。他深感大自然的美好,於是沉迷觀鳥,無法自拔。奧杜邦對鳥類的執著,不侷限於觀賞——他開始給野生的鳥類作畫。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奧杜邦在美國肯塔基州的房子

在沒有照相機的年代,要捕捉鳥類最靈動的瞬間,並且把這一幕記住畫下來,是不容易的事情。為了畫好一隻鳥,奧杜邦往往要在潛伏在樹林裡一動不動,一晚下來被蚊蟲叮了十幾個包是常事。

俗話說:“認真工作的男人最有魅力。”

背井離鄉的奧杜邦有幸認識到了知書達理的露西·貝克威爾小姐,而露西也被奧杜邦投入工作時的魅力吸引,二人情投意合,很快就結婚了。但婚後的奧杜邦依舊早出晚歸,沉迷研究鳥類,一天下來都沒跟妻子搭上兩句話。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奧杜邦的肖像畫,1926年

他對鳥類的沉迷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奧杜邦做了一項屬於美國最早的開拓性工作,即對野鳥進行環志實驗。他發現了被環志野鳥的回遷習性,也為他畫下傳世鳥類圖鑑寶典《美洲鳥類》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這個過於認真的男人被豐富多彩的鳥類吸引,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了美洲的大自然原野,以至於他忽視了與妻子的交流,嚴重影響了家庭生活。在這段時間,他的生活完全依賴於妻子做家教的收入,可謂是徹底的“軟飯王”了。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正在餵食的雀鳥

終於在奧杜邦34歲的那年,妻子忍無可忍地向他提出了離婚。同時,奧杜邦還被法院宣佈破產。

奧杜邦提前遇上了“中年危機”,差不多是“人又老,錢又冇,老婆又走佬”的狀態了。(粵語俗語,即“人又老又窮,妻子還跑路”之意)

不過,人離開了舒適圈才有迸發的壓力與動力。奧杜邦跌入了人生的低谷,當務之急是賺錢解決生活開支的問題。於是,1826年,41歲的奧杜邦帶著他的鳥類畫稿來到了英國倫敦。

他想方設法聯繫了當地出版商印製他的畫稿以賺得稿費,沒想到第一幅出版的繪圖作品《野火雞》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奧杜邦從此一舉成名。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美洲鳥類》中的野火雞,奧杜邦出版的第一幅畫作

那時候歐洲浪漫主義思潮正濃,奧杜邦的畫作從英格蘭展出到蘇格蘭,收穫到了一批願意訂閱他畫作的用戶,連法國國王查理十世、英國和漢諾威王后都是他的粉絲。

這些非富則貴的用戶每人支付給他1000美元的訂閱費——奧杜邦賺大了,當時的1000美元,可相當於現在的500萬美元。

奧杜邦的畫作受到追捧,從1827年到1838年間,奧杜邦按月為他們寄去5張鳥類印刷圖,通常有3張小圖、1張大圖、1張中圖。每隻鳥的刻畫是細緻入微的,連羽毛的細絲都清晰可見。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美洲鳥類》封面,是一隻路易斯安那蒼鷺

從吃軟飯的無業人員到萬人矚目的鳥類畫家,奧杜邦也算是走上發家致富之路了。但人紅是非多,奧杜邦為了畫鳥而獵殺鳥類的做法,也受到了人們的唾罵和譴責——奧杜邦作為一個畫鳥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個殘忍的獵鳥殺手。

畫家需要模特,這並不難理解。沒有照相機留住一瞬的光影,任何人都無法一秒記住眼前事物的所有細節,就算長時間的蹲點觀察,也不足以將一隻鳥的所有細節記住並畫下來。所以,奧杜邦採取了獵殺的手段,讓鳥類成為他的模特。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奧杜邦與動物們在一起,他的畫像裡總是隨身攜帶著獵槍

他曾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如果我每天射殺的鳥兒不到一百隻,那我就得說鳥兒真少。”

不知道這句話只是跟朋友吹噓,還是真有其事,如果奧杜邦真的以獵殺為樂,就有些過分了。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美國鳥類》41號板塊中的松雞

在奧杜邦被人指責殘忍的同時,其實現在也有一些類似的犧牲動物生命的行為,飽受爭議,例如象牙、點翠等工藝品的製作,以及動物標本本身。

以動物材料做成的工藝品,不用說肯定是能免則免的了,畢竟有大量的替代品可選,但動物標本則必須用到死去的動物肉體來做成。如果人類用非自然死亡的動物做成標本,那殺生的罪名就逃不脫了。

不可否認,動物標本有著教育、科學、醫學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以抹殺少數的生命,來提高人類對動物的研究和認知。但剝奪動物的生命,以延長它的存在價值,這種想法會不會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呢?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法國發明家達蓋爾和他發明的銀版照相機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世界上第一臺照相機誕生了。同年,奧杜邦畫完了《美洲鳥類》,而《美洲鳥類》435幅畫作裡出現的鳥類,他都獵殺遍了。

奧杜邦趕超照相技術,按照1:1的比例繪製了珍貴的鳥類,同時也讓上百種美洲鳥類獻出了生命的代價。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奧杜邦獵鳥,但他也是個環保人士。他是最早一批提出環保概念的人,他在晚年的文字中曾談到過鳥類及其棲息地破壞所產生的惡劣影響。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電影《美國動物》,四位大學生偷切價值連城的《美洲鳥類》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電影《美國動物》,四位大學生偷切價值連城的《美洲鳥類》

2010年英國倫敦的索斯比拍賣行,曾以1150萬美元的高價拍出一本《美洲鳥類》首印版,由它們再次印刷的複製品市值也高達幾十萬美元。

《美洲鳥類》流傳至今首印版不過120冊,機構收藏107冊,私人收藏13冊。珍貴的《美洲鳥類》被譽為19世紀最偉大和最具影響力的著作。

1840年,55歲的奧杜邦再次走進自然。他利用8年時間積累繪製成鉅著《美洲的四足動物》後,在1848年與世長辭。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奧杜邦筆下的美洲四足哺乳類動物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 奧杜邦筆下的美洲四足哺乳類動物

在他的日記和隨筆中流露出的保護自然、保護野生動物、尊重生命的理念,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他所留下的作品不僅是藝術傑作,也是不可多得的科學研究資料。

為了紀念奧杜邦,美國出現了很多以他名字命名的博物館、動物園和科研機構。現在,奧杜邦的名字就是環境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護的象徵。

話說回來,以犧牲生命代價做的作品或研究,值得嗎?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文獻:

《奧杜邦鉅著》/紀錄短片

《為偷這本鳥書,他們吃了7年牢飯》文/小兩歲

《博物學家奧杜邦 John James Audubon Drawn From Nature(2007)》/紀錄片

《一本錯漏百出的“海鮮圖鑑”,乾隆爺看得上癮,為什麼我們也視若珍寶》文/SME科技故事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國內《海錯圖》被乾隆視若珍寶,國外的巨型“鳥書”卻被譴責殘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