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最後一個印第安“野人”,在深山中獨居50年,結局令人唏噓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不管是在生理上還是在思想上,現在的我們都與原始時期的人類有了很大的差別。但是在一些人跡罕至的地區,仍然還生活著一些原始部落,他們遠離文明社會,在叢林中以最原始的方式生存著,過著“野人”一般的生活。

最後一個印第安“野人”,在深山中獨居50年,結局令人唏噓

1911年8月29日,在美國加尼福利亞的荒野中,走出了一個面黃肌瘦的印第安人。帶著對新世界的茫然,他走進了美國社會中。在美洲,印第安人的命運是悲慘的。他們原本安穩的生活在美洲大陸之上,但是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大批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者湧入到了印第安人曾經世代生存的大陸上。開始大肆的掠奪他們的資源,甚至對當地的居民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那麼作為最後一名印第安“野人”,等待他的,又將是什麼呢?

最後一個印第安“野人”,在深山中獨居50年,結局令人唏噓

此時距離最近的一次印第安人大屠殺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當人們見到一個“野生”的印第安人的時候,還感到十分的新奇。人們爭先恐後的要去親眼目睹他的容貌,然而面對這個從原始叢林中突然冒出的印第安人,當地的治安官將他拘留到了監獄。很快,加尼福利亞發現印第安野人的消息就在全國範圍內傳開了。加州大學的兩名教授聞訊趕來,他們想要通過他來了解原始的印第安文化。經過仔細的詢問研究,兩位學者認定這名50歲的男子是北美印第安原住民Yahi部落的最後一名成員。然而當人們問起他的名字時,他的回答卻是:“我沒有,因為沒人給我起名字。”

最後一個印第安“野人”,在深山中獨居50年,結局令人唏噓

為了讓他更好地融入社會,美國教授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做“Ishi”。在印第安語中,這個名字是“男人”的意思。在原來,Ishi所在的部落世代都生活在內華達山脈的西部地區。一直以來,部族的人們都過著採集狩獵的原始生活。雖然生產生活方式十分的落後,但是隨著不斷的發展,部落在最鼎盛的時期曾達到了3000多人的規模。但是在Ishi出生時,由於生存範圍的減少,現代移民的屠殺,部落只剩下了400人不到。

最後一個印第安“野人”,在深山中獨居50年,結局令人唏噓

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開始了“淘金熱”,大量的白人到達湧入了加州地區,期望淘來金子一夜暴富。毫無節制的淘金行動,使得當地的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的河流都被汙染,印第安人們的地盤開始縮小。更為嚴重的是,白人們的湧入,帶來了部族居民無法抵抗的傳染病。在這種情況之下,Ishi所在的部落開始反抗。但是可想而知,這場戰爭只是單方面的殺戮。最後Ishi的族人逃到了一處懸崖之上,建立了新的據點。然而,他們還是沒能夠逃脫被屠殺的命運。1865年,村莊遭受到了嚴重的襲擊,大部分族人都被殘忍地殺害。

最後一個印第安“野人”,在深山中獨居50年,結局令人唏噓

最後,Ishi獨自一個人在荒野中逃亡、生活了三年。如果不是1911年的一場深山大火,可能Ishi會在荒野中一直生存下去。大火過後,失去食物的Ishi不得不走出了荒野,來到了文明社會。面對如此有研究價值的原始部落中人類,美國科學家們顯示了出來濃厚的興趣。很快Ishi被科學家們安排在了舊金山的人類博物館中,科研人員們迅速對他進行了研究。他們對他的頭骨,以及各項身體數據進行了測量。為了更好地瞭解印第安人的原始文化,人們還要求他演示自己在野外生存中常用的技能。比如鑽木取火、打造石器、製造弓箭等。

最後一個印第安“野人”,在深山中獨居50年,結局令人唏噓

但是如此突如其來的關注讓Ishi受寵若驚,他並不喜歡這種被人研究和參觀的生活。要不是出於無奈,想必他不會闖入讓他手足無措的現代社會。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一直鬱鬱寡歡。縱使擁有強壯的身體,但是仍然抵擋不住現代疾病的侵襲。最後“Ishi”由於肺結核而去世了,在彌留之際,他只留下了一句話:“你留下來,我走了。”

最後一個印第安“野人”,在深山中獨居50年,結局令人唏噓

死後的“Ishi”並沒有被按照原來部落的習俗火化,而是被科學家們解剖,進行研究。他的大腦,也被切除後保存於博物館中,他的結局令許多人唏噓感慨。生前尚不能安穩,死後沒想到也沒能保全自身。在印第安人的文化中,人們認為靈魂和肉體是共存的。沒有了大腦,靈魂將無處安放。其實,我們自詡為高等文明中的偉大生物,應該秉承著尊重和包容的態度去面對其他的文明。或許,在遙遠的太空,也有著人類也未曾企及的高級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