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從英國中世紀後被醜化的寡婦,看男權社會下被邊緣化的女性

在16世紀晚期至18世紀早期,根據一調查顯示,英國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未成年人都生活在單親家庭。從而推斷有十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由寡婦撫養。另一份報告分析顯示,在英國近代早期社區中,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戶主都是寡婦。

雖然兩者數據可能因為統計方法不同導致了偏差較大,但也都充分說明,英國近代早期寡婦的數量非常龐大,他們大約佔了英國成年女性的14.9%。然而作為喪夫的女人,本身的遭遇已經非常悽慘,卻因為一些文學作品的渲染使他們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從英國中世紀後被醜化的寡婦,看男權社會下被邊緣化的女性

油畫《少女凱瑟琳·德·美第奇》約1536

《以弗所的寡婦》中講述了這樣一個寡婦形象:一名叫以弗所的婦女在丈夫去世後,堅持要跟進丈夫的墓地守護丈夫的屍體。她每夜哭泣、食不下咽,感動了整個城市。然而就在第六個晚上,一名看守盜賊屍體的士兵發現了她。在士兵的遊說下以弗所不僅開始進食,還在當晚就與士兵成婚。有一天士兵發現他看守的屍體少了一具,於是以弗所便將亡夫的屍體交給士兵代替。

這個故事以各個語言各種版本在歐洲流傳,甚至被改編成了戲劇《寡婦的眼淚》。這些文學作品的傳播使得英國寡婦這一個群體成為大眾嘲諷羞辱的對象。她們被打上了刻薄不貞潔的標籤,成為被嘲笑唾棄的對象。

從英國中世紀後被醜化的寡婦,看男權社會下被邊緣化的女性

英國貴族家庭


那麼為什麼這一時期英國會出現這麼多的寡婦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世紀的三次內戰中,英國士兵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二十。而瘟疫似乎也對英國男人更加“偏愛”。在1603年瘟疫爆發的時候,英國男人與女人的死亡比例是6:1,這導致英國在這一段時期產生了大量的寡婦。在和平時期,英國社會中男子之間又喜歡用決鬥來解決分歧。從英國建立“日不落”帝國開始直至1688年,英國約30萬人移民到北美英屬殖民地,這其中男人佔了絕大多數。

在英國的夫妻中,丈夫的年齡又普遍大於女性。經過統計,英國當時新娘平均比新郎小7歲。而鰥夫們再婚時又會選擇更為年輕的女人。在這些現象之下,就很容易理解為何英國在這一時期寡婦會暴增了。

從英國中世紀後被醜化的寡婦,看男權社會下被邊緣化的女性

英國內戰油畫


這些寡婦的生存狀況究竟如何呢?

英國近代早期是一個男權社會,女人不管在法律上還是經濟上都依附於男人。女人沒有繼承財產的權利。就連貴族的女兒們也只能依靠嫁給貴族子弟,而孃家的嫁妝是她們唯一有保障的財產。

在工業革命之前,英國還是一個以家庭形式為主的農業社會。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不管失去夫妻中的任何一方,這個家庭都會非常困難。因為他們沒有獨立的工資和其他勞動報酬。可想而知一個失去丈夫的寡婦要養活自己和孩子有多艱難。

城市裡的寡婦也好不到哪裡去,由於行會制度的封閉,寡婦獲得師的地傅位非常困難,他們只能下嫁給普通幫工和徒弟。原本這些徒弟和幫工生活就已經非常困難,所以她們的生活也並不能得到實質上的改善。可以說在城市的下層寡婦的生存條件比農村的寡婦更加艱難。

從英國中世紀後被醜化的寡婦,看男權社會下被邊緣化的女性

英國行會鐵匠


好在在教區的幫助下,一些寡婦的困境得到了緩解。當時英國的社會福利並未建成,而教區就承擔起了救濟的功能。他們會給年老的婦女發放補助金,也會僱傭婦女,給她們提供一些教區的工作。

當然,上層社會的寡婦就沒有太多的困擾了。上層家庭通常會為女兒嫁人之後考慮守寡將出現的困境。所以在結婚前雙方會就財產分配進行談判。在約克和倫敦的主教區,守寡的婦女在有孩子的情況下會得到丈夫三分之一的財產,而沒有孩子的將會得到一半財產。但是上層社會的婦女畢竟是非常少數的一部分。儘管守寡的婦女擁有了部分財產,獲得一定的法律地位,但在以男性為主宰的社會中,婦女們是脆弱的,她們往往被邊緣化。

從英國中世紀後被醜化的寡婦,看男權社會下被邊緣化的女性

英國教會修道院遺址


在守寡後,再婚無疑是最完美的選擇,年輕人樂於迎娶有錢的寡婦,即便大上幾歲也是常態。

然而寡婦的再婚之路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擁有孩子的寡婦如果在再婚前子女沒良好的前景,那麼一旦她再婚,她的財產將會被判給孩子。男人們更願意迎娶年輕孩子少又有經濟基礎的寡婦。所以許多寡婦們的再婚之路都會受到許多方面的阻礙,並非她們自己能掌握的。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將寡婦形象醜化從而進行批判嘲諷完全是一種傲慢和偏見的行為。且不說她們在亡夫後面臨多少困難,為生存不得已做出怎樣的選擇。把她們刻畫成一群薄情不貞潔的女性是非常荒謬的。在許多貴族寡婦留下的日記和回憶錄中可以看出,她們對亡夫有些非常深厚的情感。

從英國中世紀後被醜化的寡婦,看男權社會下被邊緣化的女性

中世紀英國普通家庭油畫


紐斯卡爾公爵夫人的母親在他父親去世之後每日以淚洗面,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

拉塞卡爾女士在日記中寫道:“我希望能和她一起講話,一起吃飯,一起睡覺。”

安.範莎在回憶錄中寫道:“哦,全能的上帝,請看看我吧,最悲傷的人存活於世。我的靈魂被分開,我的榮譽和領路人離開了我,而他的身上有我這一生所有的安慰。”

從醫療記錄的數據來看,從1597-1634年間,大量的婦女因為丈夫的去世感到悲傷去看過病。即便在城市中寡婦的改嫁率較高,但比例從未超過總數據的一半。

從英國中世紀後被醜化的寡婦,看男權社會下被邊緣化的女性

先知以利亞和寡婦油畫


近代早期英國社會對寡婦醜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寡婦被醜化追根究底是因為守寡的部分女性獲得合法財產後,擁有了獨立的社會地位。她們不需要再依附男性,這造成了男人們對於女性統治的恐慌。他們感覺男性的權威受到了冒犯,這使他們感覺到非常不安。

在男權社會下,寡婦無論如何都會面臨各種不公的待遇。印度在前殖民時期會將寡婦處以火刑,在基督教時代,英國寡婦叫無主之人,在封建時代的中國,寡婦叫未亡人。鮮少有人會同情她們所遭受的痛苦,這一切不過是舊時代對於女性壓迫的一個投影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