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湖北鄉親的福建故事丨“我們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但是做太少了”

他是一名記者,來自孝感,

在泉州工作15年了;

她是一名醫生,來自襄陽,

來泉州也有15年了;

他是一名學生,來自荊州,

即將大學畢業了……

他們都來自湖北。


今年,他們都留在福建過年,雖然回不去湖北,但卻非常牽掛老家:“湖北的親人們,你們還好嗎?我在福建的家裡,很好!我們一定會戰勝疫情的!”


大年初一發動募捐支援家鄉

湖北鄉親的福建故事丨“我們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但是做太少了”


楊江是湖北孝感人,自2005年來到石獅日報社工作,他每年都會回湖北幾次。今年1月6日,楊江曾回過湖北探望父母以及親朋好友,當時一切看起來正常如平日。


湖北鄉親的福建故事丨“我們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但是做太少了”

楊江工作中。受訪者 供圖


“當時,大家都沒有怎麼關心疫情,也沒人戴口罩,直到春節前幾天,我在石獅,妻子讓我給她武漢的同學寄口罩,又聽到武漢封城的消息,我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楊江從那時起,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昨天的疫情情況,看看湖北老家確診及疑似病例增加了多少。


孝感是目前僅次於武漢的疫情重災區,楊江的父母基本上從大年初一開始就一直在家,除了偶爾買菜就沒出去過。楊江聽父母說,最近孝感“禁行”了,所有居民不得外出,連菜都是送進去的。


楊江很多同學和親友在武漢以及孝感的重點醫院工作,他們對於疫情的講述讓他感同身受。大年初一開始,楊江就和石獅兒童產業聯合會一起在聯合會內部發起了“馳援武漢”的愛心募捐,所募捐資金一部分用來給家鄉孝感中心醫院購買口罩、醫用手套、護目鏡等急需醫用物資。除了聯合會,募捐也得到了石獅很多愛心企業家的支持,目前,第一批5000雙醫用手套已經發至武漢,將劃撥給孝感中心醫院。


湖北鄉親的福建故事丨“我們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但是做太少了”

楊江和石獅兒童產業聯合會一起發起“馳援武漢”愛心募捐。受訪者 供圖


“面對疫情,福建企業第一時間給武漢以及周邊城市捐款捐物,安踏、恆安、盼盼、達利、寶龍、喬丹、特步……只要是我看到了這類新聞,都會轉發這些企業的愛心之舉,希望讓湖北的朋友們能夠感受到福建支援他們的力量。”楊江說,單位領導也多次關心他的近況以及在湖北家人的情況,來自第二故鄉的愛心讓他非常感動。


“在關注湖北疫情的同時,我也會極力地為石獅的經濟發展鼓與呼。”楊江堅信,他的家鄉很快會戰勝疫情,一切都會好起來。


堅守崗位 做好自己擅長的事

湖北鄉親的福建故事丨“我們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但是做太少了”


李曉霞來自湖北襄陽,2005年來到泉州,是泉州愛爾眼科醫院的眼科醫生。作為一名醫務人員,李曉霞很早就關注了新冠肺炎疫情,但疫情的嚴重性仍在她的意料之外。直到年前,李曉霞醫科大學的同學群裡突然緊張起來,各個專業的同學紛紛主動申請或者抽調去一線,她也跟著緊張起來。


湖北鄉親的福建故事丨“我們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但是做太少了”

正在為病人做近視手術的李曉霞。受訪者 供圖


“跟我的同學相比,我做的真的是太少太少了。他們喊累、喊物資、喊專業不對口,但是,沒有一個人,沒有任何一個人,有哪怕一句退縮的話!”李曉霞告訴記者,她所有的同學,無論是否在武漢,紛紛想方設法去幫助一線的同學。疫情暴發後,李曉霞每天除了關注疫情情況,還會到同學群裡看看能做什麼。“但是我能做的真的很少,感覺非常無力。”


襄陽在湖北不屬於排名靠前的疫情重災區,但每年都會回湖北幾次的李曉霞,今年回不去了。李曉霞的父母平時都有出去鍛鍊的習慣,但從從大年初一開始就一直在家,除了偶爾買菜就沒出去過,最近連菜都是社區送進來,老父親的步行數目也從每天1萬多步降到百位數。李曉霞說,最近,長期服用的藥物用完了,也要靠社區人員幫忙聯繫給解決。這個年,女兒沒回家,兩個老人家在家準備的一大堆包子、臘肉、粉蒸肉,只能自己在家慢慢吃完。


自疫情暴發以來,李曉霞所在的愛爾眼科集團不但主動關心湖北籍員工,還捐錢、“捐人”、甚至“捐醫院”。令李曉霞感動的是,因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去世的武漢醫生李文亮的妻子是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員工,對此,武漢公司將她列入員工關愛計劃,將支付其兩個子女生活津貼及學費直至大學畢業。


“我也思考了很久該如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最終決定堅守崗位,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在眼健康、眼科醫療專業領域儘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李曉霞說,目前,她將通過單位開設的24小時線上免費諮詢、急診綠色通道、在線直播解讀疫情時期護眼知識等渠道,讓大家在防疫的同時,瞭解眼健康知識,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待到晴天時,我們一起看盡綠葉繁花!”


“我會努力變成像他們一樣的人”

湖北鄉親的福建故事丨“我們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但是做太少了”


華僑大學法學院的大四學生王煒東今年第一次沒回家過年。年前,就在他準備回湖北荊州的時候,傳來了疫情暴發的消息。“大家都勸我不要回去,我感覺可能也回不去了,因為當時疫情慢慢嚴重起來,所以最後選擇留在了學校。現在每週都會和父母聯繫,互報平安。”王煒東說,家鄉的疫情仍然十分嚴峻,讓他安心的是,他的家人朋友們無一受到感染。


湖北鄉親的福建故事丨“我們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但是做太少了”

疫情期間,王煒東利用這段時間寫畢業論文。 受訪者 供圖


王煒東和華僑大學其他留校的學生一樣,生活並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學校會發放口罩,並每天幫他們測量體溫,食堂會正常提供餐食,超市每個星期也會固定開門幾天。


“輔導員會讓留校學生每天在微信上報平安,還專門組建了湖北和武漢學生微信群,在群裡鼓勵關心大家,讓學生安心。老師們也會時不時來宿舍,送一些水果和零食,讓我很感動,感覺在學校很有安全感。”在這個特殊時期的留校生活中,王煒東感受到了學校對他無微不至的關心,讓他大大減少了對疫情的恐慌感。


雖然延期開學了,但2月17日,學校以網絡課程、線上教學的方式正式開展教學工作,讓學生“防疫不延學”。讓王煒東感到驚喜的是,正在為論文和尋找實習工作忙碌著的他發現,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開通了針對畢業生的線上求職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讓他“防疫不妨求職”。


當疫情來臨時,全國各地都對湖北伸出了援手,各種醫療物資以及醫護人員紛紛前往湖北,福建省也派出了十二批醫療隊支援湖北。“感受到了中國的精神,感受到了一種凝聚力,感受到了團結的力量!這讓身在異鄉的我很感動,但是作為湖北人,我卻反而什麼都做不了,感覺挺無力的。”王煒東說,此次疫情讓他對在危難面前無私捐贈、奉獻的人感到十分敬佩。“雖然以後不一定從事他們的行業,但是我會努力變成像他們一樣的人!”


現在,王煒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