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什麼看了很多書,還是有很多普通的人?

紫衫龍王張耀武


讀書人多,不一定都能成為高人,更不可能都成為大學問家,或者都成為作家,歷史學家,科學家,哲學家,更不可能都成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治國、齊家,平天下。書要真有功效,天下將沒有蠢豬了。書只是一種知識,或者說工具。你要掌握它,還要看你的天賦,你付出的努力,還有你是不是有條件、有時間去掌握或熟練這些知識和工具。最主要的,還看你喜不喜歡讀書。

世上的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書。我們身邊就有許多人討厭讀書。你可能會說,現在的人那個不上學讀書,最起碼也是初、高中。這是讀書,這又不是讀書。我說的“是讀書”,只能算初級的普及知識性的讀書,算是上學。我說的“不是讀書”,是從真正的讀書比較而言的。就拿魯迅小時候的讀書來說吧,是要把老師教的文章讀熟了,記住了,能背誦。那時候的讀書人,最起碼能背誦《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現在的人讀書,有幾個能把課文讀熟的?他們絕大多數人,讀書只是多認識了點字而已,所以說,他們不是讀書。

人,世上的人,聰明人不多。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自以為是的假聰明,實際就是傻逼。我不例外,也屬於傻逼之內。真正聰明的人極少,他們都是頂尖人物。什麼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大思想家,絕對是頂尖人物。

現在的書多,但並不代表都能出類拔萃。因為真正愛讀書,會讀書的人不多。


微言常理


這兩件事沒什麼必然聯繫,也不知道您所謂的普通人怎麼定義。

大學教授,博士學位,一生讀過的書比大部分人都多,但是在常人眼中也不過就是個教書匠,一個老師,普普通通的過了一輩子,但他可能學究天人,博古通今。

醫生,也是博士,一輩子看的醫學書籍,各種報告論文,不計其數,算是不錯的收入人群了,可是隨便一個沒讀過什麼書的網紅,喊兩句666就興許賺的比他多數倍。

作家,當然不是指那些網絡白痴文的作家。他們平時可能就是看書和寫作,但那麼多作家,能混成不普通的有幾個?是他們書看少了嗎?不是,只是他們寫的東西看的人少而已。

其實看書多少跟活成什麼樣子真的沒什麼必然聯繫,大字不識,也有可能一夜暴富,學富五車,也多得是庸碌一生。想活成大部分人心中的不普通,無非就是有錢,有地位,有名聲,有權利。這不是看書能決定的,天時地利人和,努力奮鬥拼搏,缺一不可。看書能幫你積累知識,加深內涵,能在你成功的道路上給你一些助力,但光靠讀書可沒半點用。

古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有點道理。很多人只知道看書,卻不知道怎麼融會貫通,怎麼運用學來的知識,只會引經據典,學前人行事。這就是所謂的讀死書,死讀書。書跟知識都是工具,你要把這些工具都備著,在需要用的時候拿出合適的工具去使用。不然讀了書,也只是白讀。

還有,喜歡讀書的人不一定喜歡成功。這也是兩碼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是讀書人說的話,他們也許滿足於目前的生活狀態,讀書,是他們的愛好,而不是為了成功去讀書。甚至有些讀書人可能自命清高,很多事不屑於去做。只是在外人眼中,他不成功便是普通。

其實很多讀書人都沉浸在自己的領域,做研究的,做學問的,教書育人的,治病救人的,各種各樣,你不認識,他們也不夠成功,你就覺得他們普通。

讀書不能直接讓你成功,但是愛讀書可以給你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能充實你的精神世界。沒什麼學問不怎麼看書的人可能無法選擇工作,選擇生活,但是喜歡讀書,有真才實學的人,他的所謂的普通工作,可能只是他自己的選擇。這個世界不管到哪一天,在公平的背景和條件下,讀書人的選擇一定多過不讀書的人。


Csian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迴歸到人本生,迴歸到人性本生。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本書兩個人讀,會讀出不同的感悟和不同層次的含義。

你問得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哲學問題,世上真的有好多書好多書,世界上還有好多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讀完世界上的所有書,所於很多人都選擇了人們所說的“經典之書”讀。可有點經典可能不適合你,你就沒有讀到你大腦需要的東西,所以大腦還是停留在你原來那個被開發的位置。正常人的腦細胞約140億~150億個,但只不足10%被開發利用,其他的都在休眠。頭是人身上最複雜的器官,所以做頭上的手術是最貴的。

讀了好多書確實很好,讀一本書就像穿越一樣,讓我們可以到達另一個地方,體驗書中的樂趣,讀完又迴歸到現實中,然後思考,然後改變現實中的事物,這是循環的過程。也是歷史向前的過程。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你讀書就是不想普通麼,普通真的很好,一切的一切都會迴歸到普通,因為書中的在經典的內容,也會迴歸到普通。普通是最後,普通是長久。

所以說看了好多書,還是很普通,這是對的。我們要在意看書的過程,看書的樂趣,把我們融入到書中,洗迪我們,看書中有一時我們感到不普通,夢醒的時刻我們會感到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成長。你覺得你還是很普通,其實你已經不普通了,也許你的大腦已經又被開發了0.00000001。





爆談影中仁Dyy


首先很多書,是多少書?幾百本還是幾千本?做筆記了沒有,有感悟沒有。合上書本,你還能記得多少知識或者情節?

古代讀書人,四書五經幾乎各個都背得滾瓜爛熟,但成為秀才或者舉人,可以說也是寥寥無幾。讀死書或者死讀書,都是把自己成為一個複製機器,卻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觀或者處世方式,這些書讀了也等於沒讀。

如果你讀了《計算機實用技巧》,你掌握多少,能用多少?你讀了《唐詩三百首》你背過多少,理解多少?你讀了《致富經》,那麼你又理解了幾天致富真諦,你又怎麼來實施?

個人認為,越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人,越覺得自己讀得書少。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讀書,而且不斷涉獵其他的領域。如果你想要在一個領域裡成為大神,你至少需要把三十本書融匯貫通,而且能夠舉一反三。甚至自己編纂一番,都可以寫出一本新書出來,這才是讀書讀出的高度。

可悲的是,我們很多人知道許多書本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不是書本的問題,而是個性使然。

建議你看王陽明的書籍。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針對那些滿口大道理,卻無法學以致用的人。你如果真的按照書本所說,能夠幾十年堅持並且縱深,你的人生就不會普通。


嵐婷雲集


看書是個人愛好問題,我也看過好多書比如:狼道、人性的弱點,墨菲定律,羊皮卷,鬼谷子,九型人格,方與圓,等等,這些書多看看還是不錯的,成功人士都是喜歡讀書的嗎?我感覺不是,而是個人愛好而已




農村小周吖


普通不普通,看你怎麼理解?

有一點不能否認,你、我、他,都不過是芸芸眾生裡的一粒塵埃。

生存在世間,看書學習,能讓你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看過的書,都潛在於你的氣質、談吐、處事中,你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你。

理解到這一點,你就能活得坦然很多。


阿華de遇見


看書多,普通人,

二者沒什麼聯繫。

你非要硬聯繫到一起,那隻能說你偏激。

看書學習,是為了讓自己增長知識,這和你是什麼人有啥關係。

你看盡天下的書,該是什麼人還是什麼人。

別以為書看的多了,就成超人了。


家住嫩江


誠邀回答

提出這個問題,我覺得你可能是雞湯喝多了,雖然說世間萬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並不代表是唯一關係,促成一件事兒發生改變但靠一個原因是遠遠不夠的,它是好多因素共同促進的結果。

你讀書多,並不一定你就會成為聖人,

你工作努力,並不一定你就會升職加薪,

你善於奔跑,並不一定就會成為專業運動員…

所以說這個現實中並不是你做了什麼,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的,要不然,世界上就沒有努力這麼一說了…

再有一個就是:量變引起質變,你肯定聽說過吧,你有很好的潛質先天優勢,也需要不斷地重複,不斷地嘗試,最終才能有可能成功,

以上這些都是影響能否達到最後目的的因素,當然還會有別的…就不一一列舉了


八零尾巴


書,只是教人學會守規則,而不一定是教人走向成功,《亮劍》裡面有一句臺詞:把握住千萬分之一的機會,你才會成功。言下之意,儘管每一個人都做足了預備功,然而機遇稍縱即逝,回過頭來說,那些能抓住機會登上高峰的人,又有多少在大浪淘沙中落敗,皆因有其華而空其幹,這個幹就是才學,主導思想,好比樹幹密實,才能長久地枝繁葉茂。

愛讀書、會讀書,並不代表能理解並且運用到實踐當中,比如評書人多如牛毛,但能脫潁而出,吸引觀眾、聽眾者卻廖廖可數,有些人照本宣科,甚至如同朗誦,而有些經過理解、消化吸收後,再加工潤色,一經出口,便吸引人無數;同樣的書,讀出來的人也不一樣:有人忠厚仁義,有人薄情狡詐。

讀書千萬不能瀆死書,靈活運用才稱呼有文化,否則就成了書呆子。


用戶2129372944369


哈哈😄你問得一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看了幾遍題目還是不明白什麼叫看了很多書,還是有很多普通的人?

你指的是什麼普通?是收入普通?還是職業普通?還是思想普通?還是素質普通?

書是有思想有靈魂的,他能改變人的思想,但是決定不了人的思想,所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再說,書的種類太多太多了,還得看你看什麼書,能看懂多少,我們不應該糾結看多少書能成為不一樣的人,我們應該踐行書中好的思想,做個行動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