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買公募還是私募呢?讀懂這四點,好上車

如何選好基金(三)私募和公募基金

買公募還是私募呢?讀懂這四點,好上車

在基金的投資中,有一個特別熱門的詞語叫做私募基金。關於私募基金,市場有很多種說法。有的人覺得,私募基金是專門給那些有錢人玩的,所以它肯定比公募要更加高端大氣上檔次。還有一些人就覺得,一想到私募,就會老是聯想到清盤、跑路,好像感覺私募不是特別靠譜,和金融詐騙是息息相關的。今天,我就來給你講私募基金到底是什麼,和公募基金又有什麼區別。

一、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差別是什麼?

首先,我們來弄清到底什麼叫私募和公募?私募和公募是金融市場上最常見的兩個詞語,其實它就是指資金的來源:顧名思義,公募就是指包括你我他在內的社會大眾,公開募集資金的方法(就平時我們再支付寶,微信,京東上賣到的基金)10元或100元都可以買到;而私募就是指針對少數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高淨值人群(門檻是100萬起投)來募集資金。

然後,根據募集來的資金要去投資什麼,我們還可以把私募基金分成兩類:一類是我們後面要講的投資一級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另外一種就是投資二級市場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在我們國家,就叫“陽光私募”,也就是你平時聽到的私募基金。在美國,它就叫做“對沖基金”。

你可能會大吃一驚,平時聽上去那麼高大上的對沖基金,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私募基金。是的,其實它只不過是換了一個馬甲而已。

美國對沖基金的故事,在後面的時候我們還要詳細地解讀,今天我們先來弄清楚一個更實際,也更關乎切身利益的問題,就是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而且能不能買?

私募和公募一樣,其實都是投資於股票、債券這些金融產品。

<strong>但是,和公募相比,私募有兩大特徵。一個叫“監管少”,另一個叫“激勵高”。


買公募還是私募呢?讀懂這四點,好上車


二、私募基金的本質特徵之一:監管少

公募基金面對的是所有的社會大眾,管理著千萬普通老百姓的錢,所以它一定要嚴監管,要鼓勵透明化,追求安全性。你想,萬一這些基金經理不作為,或者是亂作為,導致老百姓的錢血本無歸,可能社會就會不穩定了。

私募行業不一樣,私募行業面對的是少部分高淨值人群,一般來說,私募的門檻在100萬,甚至更高。這些人一般地被認為有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所以他們即使虧損也不會造成社會動盪。而監管是需要成本的,所以,對於私募基金,監管要比公募鬆得多,少了很多的限制條款。

比如說,金融圈內有一個小有名氣的私募基金經理,他看好茅臺,就曾經在自己管理的基金中,連續兩年只持有茅臺這一支股票,你可能知道貴州茅臺這幾年的業績一直很好,所以這個基金的業績也很好,兩年下來,差不多有200%多的收益率。但是這種行為,要是在公募基金,就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在公募基金裡,單支股票不能夠超過基金資金總額的10%,為什麼呢?因為它就是為了防止這種基金經理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萬一籃子翻了呢?雞蛋就全部都碎了。

在公募基金裡,還有很多限制條款,比如說公募基金的總資產,不能夠超過基金淨資產的140%,而且也不允許用自己管理的這些資產,去進行質押融資。這些措施都是幹什麼呢?都是為了防止公募基金過度地加槓桿,把老百姓的錢暴露在過度的風險裡面。同時,公募基金還被要求每個季度都要公佈業績、持倉數量這些重要信息,而私募基金,這些約束條件幾乎完全都不存在。

所以你看,私募基金面臨的是一個監管少的環境。這麼一個監管少的環境意味著什麼呢?對於私募基金而言,它們就好像去掉了監管的鐐銬在跳舞,所以它們發揮的餘地就更大。但同時,它們也就可能產生更多的風險事件,這就是我們在金融學裡面學到的風險和收益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總是同時存在的。

買公募還是私募呢?讀懂這四點,好上車

三、私募基金的本質特徵之二:激勵高

現在你知道了,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面臨著更少的監管,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去掉了這種監管的枷鎖以後,是不是基金經理真的能替投資者創造更多的價值呢?換句話說,作為私募的投資者,怎麼保證這些基金經理能夠好好地打理你的資產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私募的第二個重要特徵:激勵高。

通常情況下,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大部分來自於固定的管理費,一般是基金規模的2%;而私募基金經理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於業績提成,通常是基金超額回報的20%。這兩者的差異有多大呢?可能遠遠地超過你的想象。

金融市場上曾經興起過一陣風,就是公募基金裡面做得最好的那些明星基金經理紛紛地“私奔”,也就是從公募跳槽到私募基金裡面。曾經有一個公募“私奔”的基金人士說:“過去在公募基金裡,我一年能夠拿一兩百萬,還算是不錯。但是自從“奔私”以後,半年多的工夫,就賺了五千多萬,實現財務自由是沒有問題了。”這個人還說, “以前在公募,即使產品賺100%,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但現在在私募,賺到的就是賺到的,即使是70%的回報率,在行業裡該提取的業績報酬都是實在的。”

這麼一比較,你就明白了,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來自於基金規模,和業績的關係不是特別地大。所以,公募基金經理普遍有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只要比別的公募做得好,排名在前頭,然後把公募基金規模做大就可以了。相比之下,私募基金經理的收入就真的是考驗個人能力,如果客戶不賺錢的話,基金公司是沒有收入的,那基金經理的收入自然也就會變得很低。

這種激勵機制和收入水平的不同是公募和私募的另外一個重要區別。

所以那些個人能力特別突出的明星基金經理,常常會選擇“私奔”,就是跑到私募基金裡面去。

我們看2007年榮獲“中國最賺錢的基金經理”、“金牛獎”“明星獎”“最佳表現獎”“最高回報獎”“最受歡迎獎”六大獎盃,一舉盡收囊中的“公募一哥”王亞偉就清楚了,在公募金取得非常好成績,2012年在深圳成立了千和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四、投資私募基金比公募基金更賺錢?

現在你可能有一個感覺,私募基金又是監管少,又是激勵高,所以可以吸引到更加優秀的金融人才。看上去私募應該比公募基金更賺錢才對。答案是未見得。

我們看一下數據,從2009年到2017年這9年間,中國公募基金和陽光私募的業績比較。私募的平均收益率是14.8%,公募是13.2%,這個數據看上去好像是,私募比公募賺錢一點。對不對?但是,這裡我要給你敲黑板了,有一個問題你需要特別地注意。私募基金的業績平均比公募好,但是私募良莠不齊的現象更加嚴重,你如果買了私募產品,很有可能不小心就被平均了。比如說2017年,整個市場私募基金的收益率是8.8%,跑贏了同期公募基金平均6.7%的漲幅。在2019年倒是偏股型公募基金平均收益達到47.46%遠高於私募24.24%的平均收益。2019年還是大機構的天下。

買公募還是私募呢?讀懂這四點,好上車

但是,你沒有看到的是,整個私募行業內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很多大型私募基金的業績很亮眼,但是差不多有30%以上的私募,收益是負的,你要不小心選擇了這30%,你就虧錢了。更有300傢俬募基金被基金業協會列入了失聯名單,也就是經理人都跑路了,你的錢基本上就血本無歸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麼一個良莠不齊的現象呢?其實也跟我們前面所說的監管少+激勵高的模式有關。

首先,你看私募的監管少了,難免就會魚龍混雜,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明星經理,都具有很好的業務能力,但是因為監管少,就很容易混到行業裡面來,濫竽充數。

而且,高達20%的分成比例,肯定是能夠產生更好的激勵作用,但是也會產生很多問題。對於私募的基金經理人來講,等於是拿著別人的錢去做高風險投資,輸了算別人的,贏了就能獲得20%的收益提成。這是很有誘惑力的,這就是為什麼市場一波動的時候,你很少看到公募會清盤,但是有大量的私募會被清盤,就是這個道理。


買公募還是私募呢?讀懂這四點,好上車


隨著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家庭資產的增加,很多人都覺得100萬的門檻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更多的人開始進入到私募投資的這個行列。到2020年一月的時候,中國的私募基金的規模已經有13.82萬億,跟公募基金14.76萬億已經差不多了。

那麼,你到底是適合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其實要根據自己的個人能力和個人特質來進行分析。

1、如果不想麻煩,資金又有限,需要流動就到支付寶微信或京東上都可以買到相應的公募基金、簡單方便、安全。

2、記得今年選新能源、5G科技方面的基金哦

如果你能夠選到那些好的私募基金,它是可以取得比公募基金更高的收益率的。但是,一不小心,你可能會踩雷。

所以你在選擇私募的時候,確實要做更多的研究,一般來講有兩個標準,你可以參考:

第一,如果基金經理大量地持有自己的基金,這就意味著他對自己的基金更加有信心,這種基金是可以選擇的。(利益共同體)

第二,你可以到網上再多方地查一下,一個基金經理如果在業界的口碑比較好,相對來講也是會比較安全的。(查底細)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明天我們繼續分享

如何選好基金(四)ETF指數基金--巴菲特對於普通投資者的投資建議!

大家好我專注研究上市公司,我的頭條號剛剛開通,對股票、基金金融市場有興趣的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一起交流!

凡是關注的朋友私信我,發送“學習”兩字我免費送《金融生態》內部學習視頻一套,學習更多金融知識

歡迎評論、轉發、關注!


買公募還是私募呢?讀懂這四點,好上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