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本文轉自:青稞營(ID:QingKeCamp)

本文作者張貴勇,中國教育報資深編輯,新閱讀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生,《新民晚報》《未來教育家》《今日教育》《中華家教》雜誌專欄作者。


我的孩子小名叫哲哲,現在馬上就要小學畢業了,開始新的人生階段。現在回頭看,科普閱讀對他的成長非常重要,成為他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哲哲看過不少科普書,包括一些知識類的圖畫書、兒童雜誌等,但沒有那麼痴迷,充其量是個“知道分子”。邂逅一本昆蟲故事書後,他開始痴迷昆蟲的世界,嘴裡說的、眼裡看的、心裡想的、筆下畫的,都是各種各樣的蟲子,儼然變身為“昆蟲小博士”。

某天,地板上一隻小蟲子在爬,被小博士發現了,大呼媽媽來看。兩人趴在小蟲身邊,然後開始談論:“媽媽,你說它是德國小蠊還是東方蜚蠊?”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德國小蠊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東方蜚蠊

見媽媽沒回答,他自言自語:“一般啊,德國小蠊體型比較小,顏色淺一點,偏黃色。東方蜚蠊比較大,顏色比較深。我看啊,它應該是東方蜚蠊。”

哲哲媽像聽天書一樣沒敢接招,反問了一句:“蜚蠊是什麼東西啊?”小博士諄諄教誨:“蜚蠊啊,就是蟑螂,準確地說屬於昆蟲綱直翅目蜚蠊科。

你知道嗎?蟑螂很古老的,曾跟恐龍生活在一個時代……”接著巴拉巴拉說個不停。

後來我問哲哲,你的昆蟲知識都是從哪裡來的。他告訴我,多數是《酷蟲學校》裡的,少部分從電視裡看的。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翻開這本書,果然很有童趣,故事很搞怪,情節很幽默,知識很嚴謹,更重要的是模擬了孩子們熟悉而喜歡的校園生活,什麼蝗蟲校長、彩臂金龜老師、班長狼蛛001等,容易讓孩子一下子進入情境,記住並喜歡上書中各種蟲子的個性、外貌和特長。

1

讓孩子愛上科普,第一條定律就是

選一本既嚴謹又有趣,

與孩子性格、年齡、性別

恰好對頻的書

哲哲小學四年級時,像“可怕的科學”之歷史故事、《博物》雜誌、“閱讀123”系列的《蟲來沒看過》等比較符合他的心思。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其中有好玩的故事,並在故事中串起各種科學知識,這樣讀起來沒有閱讀障礙,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我問過一些父母,發現每個孩子對科普產生興趣的時間雖然不同,但八歲左右算是個井噴期。

也許這是因為到了小學二三年級,學校開設了科學課,也會組織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如航模、海模、機器人、手工製作等。

哲哲二年級時,他們班流行閱讀《神奇校車》,我還特意請了該書的譯者漆仰平去班裡跟小朋友們交流,結果被當作明星一樣,受到了熱烈歡迎。

在此之前,孩子們還處於適合閱讀圖畫書的黃金期。我就給哲哲買了“第一次發現”系列、“小牛頓科學館”系列、“HOW&WHY”系列等,因為這類書相對更為淺顯,畫面清晰、直觀,符合孩子對色彩和外形比較敏感的學習特點。

“第一次發現”系列讓孩子動手參與,迎合了孩子喜歡動手探索的天性。其中的故事情節也簡單,常常給他們帶來一種驚喜,而這種發現的驚喜,恰恰是科普書不同於其他書籍的特質之一。

“日本精選科學繪本”系列中的《地鐵開工了》《火車出發了》《飛機起飛了》《大壩建成了》兼具童趣和科學性,也是極好的科學啟蒙素材。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坦率地講,當下科普類書籍雖然種類很多,但真正優秀的並不多,尤其是原創科普書較弱。

“十萬個為什麼”系列品質不錯,但版本太多,挑選起來有難度,而且總感覺有點追不上時代的發展。一些圖書打著科普書的幌子,充滿教化意味,講著不符合常識的錯誤,選擇時也要小心。

就像某本書中有個《螞蟻與蟬》的故事,主題是螞蟻勤奮地準備越冬食物,而蟬比較懶惰,從春到夏、從夏到秋,浪費大好光陰,類似於小時候學過的寒號鳥故事。

哲哲看後直言“書裡寫的不對”,理由是“蟬能在地下活好多年,但在地上的時間非常短,最長也就60多天,一般活不到秋天的”。我到網上查閱蟬的習性,果然如此。

我比較喜歡英國DK公司的科普書,像《機器人》《穿越時空的隧道》《恐龍百科全書》《漫畫人體奧秘》等,其中的知識點經得住推敲,表述也比較準確,有文有圖,沒有國內一些科普書望文生義、繪畫隨意的問題。

唯一的缺點是偏於知識性,缺少故事的串聯,由此需要父母參與指導閱讀。

其他的像《萬物簡史》(少兒彩繪版)《希利爾說地理》《科學的故事》《少年時》,品質也非常好,但需要老師或父母指導閱讀。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少年時並不是專門寫給聰明孩子的讀物。

每一本少年時中有20篇圍繞本專題的文章,讓你快速入門一個新領域,孩子可以看得懂,大人也可以學到新東西。

選科普書時,父母們最好選擇權威部門推薦的、有知名院士或專家把關的書籍,出版社也儘量選專業的科普或童書出版社。

相對而言,它們即使不能與孩子的心靈百分之百對頻,但也很少犯蟬在深秋依然高歌的低級錯誤。

好的科普書,一般具備兩個特點:

一是符合科學事實,傳遞的是“真知識”,不流於經驗之談,更不會為了吸人眼球而胡編亂造;

二是站在兒童本位,尊重孩子的認知特點,內容好玩不晦澀,並從孩子喜歡的事物出發,注重形式上的趣味性。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好的科普書亦不只是教孩子知識,還引導著孩子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在此過程中培養團隊合作、自主學習和勇於質疑的科研習慣。這種優勢等到孩子上了中學就慢慢顯示出來。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小時候也愛讀書,但讀的多是文學類書籍,對科普類書籍一點沒興趣,父母也沒有有意識地引導,所以中學時偏科現象比較嚴重。生物、物理等學科的成績一直上不去。

如果小學階段搭好了梯子,藉助合適的書籍幫助孩子除了喜歡文學,也愛上科普書籍,未來的學業也不至於太吃力。


哲哲書單


(★★★★☆)“小牛頓科學館”(全新升級版),臺灣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接力出版社


(★★★★☆)“少年時”,小多(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天地出版社以及廣西教育出版社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酷蟲學校科普漫畫書》,吳祥敏著,接力出版社


(★★★★★)“神奇校車”系列(圖畫書版),(美)喬安娜科爾 文,(美)布魯斯迪根 圖,貴州人民出版社


(★★★★☆)“日本精選科學繪本”系列,(日)加古裡子 等著,,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科瓦奇講植物、動物、天文與地理》(全三冊),(英)查爾斯科瓦奇 著,貴州教育出版社


2

經典科普書自帶光芒

我發現,好的科普書,一般具備兩個特點,一是符合科學事實,傳遞的是“真知識”,不流於經驗之談,更不會為了吸人眼球而胡編亂造;二是站在兒童本位,尊重孩子的認知特點,內容好玩不晦澀,並從孩子喜歡的事物出發,注重形式上的趣味性。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雖然不同年齡、家庭的孩子有不同的閱讀品位,但好的科普書無疑能“大小通吃”,能做到由淺入深,帶著孩子拾級而上,將其引向一個宏大而奇妙的科學世界。

如果具備這兩個特點,在清楚描繪事物起源、發展、共性與個性等基礎上,還善於講故事,激發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慾,使之產生對某種事物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衝動,那麼這樣的科普書就有經典範兒了。

從這種角度看,”神奇校車”系列、“蛋蛋學校”系列、升級版的“小牛頓科學館”系列等就有好書的品相。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尤其是後者,曾在國內外圖書市場經受過讀者的檢驗,有著自帶光芒的權威性,無須更多文字說明,且經過全新設計、精心打磨的升級版,在宏觀構架和微觀敘事上都做了調整,整體來看,如略施粉黛的女子一般,更打眼也更討喜,凸顯出經典科普天然具有的“真、善、美、童”屬性。

這種討喜首先體現在細節上。

實際上,孩子讀科普,更多的是關注細節,記住的先是一個個好玩的知識,再由此生髮開去,記住某件事物的特點、與人類的關係、進化發展史等。

例如,我的孩子哲哲看完“小牛頓科學館”系列(全新升級版)中的《黑猩猩鴨嘴獸》一冊後,就諄諄教導我:“爸爸,你知道嗎,黑猩猩小的時候,屁股上長有很好看的白毛。這白毛告訴別的同類,我還是小孩,犯了錯也不能懲罰我。當黑猩猩長大後,白色尾毛就沒了,意味著沒有了淘氣的特權。再無故騷擾別人,就會被好好教訓一頓了……”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類似這種知識,該系列裡比比皆是,如北極熊捕獵時,為了不讓獵物發現自己,會用前肢遮住黑色的鼻子和嘴巴;人們都知道海嘯會破壞陸地上的建築,殊不知也會破壞海底生態,使海底珊瑚大量死亡,產生白化現象。

這些知識就像隱而不宣的密碼,不經科學家講解或不看經典科普書是想不到的。從這種角度看,該系列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告訴孩子大自然和科學的秘密,讓孩子生出原來如此之感,明白萬物運轉的秘密。

實際上,科普不是孤立存在的,科學與歷史、地理等常常是連在一起的。

早起的航海家和冒險家的故事,與天文學、地理學關係很密切。

反過來,科學的發展也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歷史的進程。

因此,好的科普書亦不只是教孩子知識,還讓孩子觸類旁通,引導其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團隊合作、自主學習和勇於質疑的科研習慣。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升級版的“小牛頓科學館” 似乎很看重這一點,增添了很多互動環節。

如“掃一掃,看視頻”環節,幫助孩子通過多種途徑瞭解科學;每冊還附有動手製作環節,如讓孩子製作攜帶方便的紙天平,做證明水有浮力的小實驗,抑或用威化餅來還原地震發生的前前後後。

這些設計操作簡單卻富有深意,原本深奧的知識因此得以生動傳達,牢牢印在孩子的腦海,也許當科學家的夢想就是這樣悄悄埋下。

這種啟發、鼓勵孩子做實驗求證的細節,在許多優秀科普中都可以看到。

例如,我曾採訪過“可怕的科學”系列作者之一、英國科普學家尼克•阿諾德。

在一次講座上,阿諾德拋出一個問題:“我們的大腦有腦顱保護著,但是腦顱是空的,為什麼我這麼使勁甩頭,我的大腦卻不從我的鼻子裡流出來呢?”現場的小朋友們紛紛搖頭。

於是,阿諾德拿出一個盛滿水的容器,裡面放著一個雞蛋。他說,容器就代表腦顱,雞蛋代表大腦。他請一個小女孩用最大的力氣搖晃容器,看看雞蛋會不會打破。

30秒過去了,小女孩搖得滿臉通紅。

可是,雞蛋安然無恙。

阿諾德說:“這就是保護我們大腦的東西,圍繞我們大腦周圍的一圈液體讓我們的腦部免受傷害。”小朋友們恍然大悟。

“可怕的科學”叢書中,有許多類似的好玩的實驗。

實際上,每個實驗阿諾德都自己親手做過,確保萬無一失之後,才敢教給小朋友,畢竟這是一套寫給孩子的書。

而之所以在書中寫了那麼多的動手實驗環節,他說:“孩子不能通過看而是要通過做,才能學到東西,為此我儘可能地讓所有的實驗都有趣。

很多孩子都喜歡做科學實驗,通過動手操作,科學內容和科學原理會被更深刻地感悟,學生會長久地記住。而對於不太喜歡閱讀的孩子來說,實驗通常能激起他們的興趣,這樣的方式也能讓那些在校學習不太優秀的孩子喜歡上科學。”

好的科普書,還總是流露出一種難能可貴的科學精神。

何為科學精神,阿諾德的回答是,“科學家永遠可以問什麼是真,什麼是對。

對真理的探索、對權威的質疑,其實就是一種科學精神“。孩子在閱讀科普書的過程中,明白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秘密沒找到答案,等待他們去發現,還逐漸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家國天下的意識,而這就是偉大科學家的獨特品質。

在優秀的科普書中,小朋友總能更深領悟動物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就像“小牛頓科學館”系列(全新升級版)中就寫道:“犀牛坦克在一次疏忽下,慘遭躲在下風處敵人的襲擊,不僅失去了頭上的角,也失去了生命”

“北極的冰雪中,隱藏著各地漂來的有機汙染物。這些汙染物由於食物鏈的原因,最後堆積在北極熊體內,它們最後的下場還是死亡”。

這些信息聽起來或許讓孩子覺得難以接受,但悲天憫人的情懷卻是每個孩子需要擁有的。有沒有這種情懷,決定著一本科普書的格局,也決定著孩子人生的寬度與厚度。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臺灣學者蔣勳說過,宇宙之間有很多因果,每一個存在的個體,對別的生命都是有影響的;我們自己的生命狀態,都會讓別的生命發生改變。

其實,一本科普書看似沒什麼,但字裡行間往往有著極大的魅力,引著孩子去汲取知識,去追逐光芒,去改變未來。這是童心既有的渴望,也是經典自身的力量。


哲哲書單


(★★★★☆)“可怕的科學·經典科學”系列,(英) 尼克·阿諾德 等著,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


(★★★★☆)“蛋蛋學校”系列,宋海東著,福建少兒出版社


(★★★☆☆)大嚼科學•動物卷,鄭煒 等著,明天出版社


(★★★★★)昆蟲臉書,黃仕傑 著,商務印書館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昆蟲記,(法)法布爾 著,花城出版社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3

讓孩子帶著問題讀科普

看科普書不像讀文學故事,孩子總會有疑問。

看到有趣的情節時,哲哲會湊到我跟前和我探討:“爸爸,你說虎甲和狼蛛誰更厲害?要是大王虎甲碰到帝王蠍會怎樣?毒蛇讓人中毒的方式有兩種,你知道是哪兩種嗎?”

我知道答案就回答他,大多數問題我是一頭霧水。

有時候,小博士會自問自答:“爸爸,你知道嗎?虎甲能吃掉一隻狼蛛的,你別看狼蛛經常吃昆蟲,但虎甲它可惹不起。毒蛇呢,其實有兩種,一種是讓人血流不止,一種是不流血,但毒害人的神經系統……”

他侃侃而談的樣子,像極了百家講壇的專家。

我聽得入神,哲哲還會拋出一些問題和我互動,很有央視科普節目《是真的嗎》的架勢。

他的問題千奇百怪,很吊人的胃口,像“壁虎不會游泳你信嗎?”“貓科動物為什麼怕水?”“屁步甲的屁能燒傷皮膚是真的嗎?”

我幾乎一個也回答不上來,又很想知道,只能繼續聽小博士解答,或一起去尋找答案,常常一個上午就這樣過去了。

因此,給孩子看科普書,或跟孩子一起學科普,最好的辦法是帶著問題開始,多與孩子探討,不解之處展開調查,這樣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如果條件允許,動手做一些實驗,也能加深孩子對知識的印象,讓孩子愛上科學。我經常發現,面對神秘的科學世界,有時候語言的表述很無力,有必要用雙手求證過程,求解答案。

就像有些科普作者所說的,生活中蘊藏著很多有趣的科學現象,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裡面的科學原理,而實驗是理解科學的最佳途徑。

有一段時間,哲哲糾結於小龍蝦和蝦蛄(俗稱為皮皮蝦,北方地區也有稱之為蝦爬子的)哪一個更厲害。到網上查,幾乎都是討論怎麼吃小龍蝦更美味,哪裡的蝦蛄更肥美,等等。

於是,我們索性到市場上各買了一隻,放在魚缸裡,希望看到一場真刀真槍的鏖戰。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也許是兩隻水生動物過於疲憊,沒有打架的鬥志,一天下來它們一直和平相處,沒打起來。雖然沒有查證出結果,但小博士已經有了動手去查找事實的意識,而科學知識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累積起來的。

之所以提倡科普閱讀與動手試驗相結合,我是深受“可怕的科學”系列作者阿諾德的啟發。

一次他來華巡講,問了小朋友們一個問題:“人的腦顱是空的,為什麼我這麼使勁甩頭,大腦卻不從鼻子裡流出來呢?”沒有人知道答案。

阿諾德就拿出一個瓶子、一個雞蛋,用瓶子代表腦顱,雞蛋代表大腦。他先將瓶子加滿水,放入雞蛋,請一個小女孩用盡力氣搖晃瓶子。

30秒過去了,小女孩搖得滿臉通紅,雞蛋安然無恙。當倒掉水時,一晃瓶子,雞蛋就碎了——原來是大腦周圍的一圈液體(腦漿)讓腦部免受傷害。

後來,《酷蟲學校科普漫畫書》舉行親子活動,哲哲踴躍發言,幾乎成了“麥霸”,被老師各種表揚。

互動環節,他又拋出一大堆問題,請老師回答,如“田鱉和大王虎甲在一起誰更厲害呢?”

“所有的甲蟲都是完全變態的嗎?”“蠟蟬的翅膀為什麼是彩色的?”“昆蟲的足到底是七種還是八種?為什麼有的書說是七種,有的書卻說有八種呢?……”

也許是問題太多、問得太怪,老師並沒有一一回應,讓哲哲有點失望。

儘管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但他回來後變得很高興,因為覺得自己儼然是一個小昆蟲學家了,一有時間就主動閱讀更多的科普書。

不管怎樣,參加活動確實激發了哲哲的興趣。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如果有機會,希望父母們多帶孩子參加活動,如跟隨觀鳥團去野外觀鳥,讓他們跟專家互動。經過專家的講解和介紹,孩子會對鳥類有更深入的認識。

也可以去博物館,看看昆蟲標本,聽專家講解,能給孩子一個直觀的印象。

跟專家面對面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專家淵博的知識、卓然的氣質、對待問題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嚴密的思辨能力等,都是小朋友最好的學習榜樣,可以無形中引領著他們走進科學世界。

看哲哲這麼熱心昆蟲,一有空我就跟他講自己小時候捉到的、看到的、喜歡的蟲子,大談特談它們的習性特點。

記得老家有一種叫“老太太翁”的蟲子,用一片高粱稈插在它脖子的縫隙裡,會嗡嗡地飛。

他感興趣,上網查它的學名,不停地找圖片,拿給我看。得到肯定答覆後,告訴我:“爸爸,其實啊,老太太翁就是花金龜,夏天再去爺爺家時,你幫我捉一隻吧。”

春節回農村老家,帶他到田野裡找蟲子。本以為白雪覆蓋的大地不會有什麼昆蟲,沒想到在一個水塘裡看到我稱之為“王八蓋兒”的蟲子。

小博士糾正我:這種蟲子學名叫水龜蟲,雖然很像龍蝨,但肚子上有明顯的一條刺,沒刺的叫龍蝨。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跟哲哲在一起,不是我在教他學科學,而是他在為我科學掃盲呢。

哲哲書單

(★★★★★)盤中餐,於呈虹著,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昆蟲 Q&A,朱耀沂 著,盧耽 攝影繪圖,商務印書館


(★★★★☆)“漫畫萬物由來“系列(第一輯),郭翔著,遼寧少兒出版社


(★★★☆☆)大英兒童百科全書(全16卷),不列顛百科出品,史明 等譯,湖南少兒出版社


(★★★★☆)DK探索斑斕昆蟲,(英)伯爾尼 著,吳佳瑤 譯,科學普及出版社


4

讀科普收穫的是深入思考

愛上昆蟲的日子,連晚上我和哲哲的臥談會主題都變成了昆蟲。

“爸爸,你說哪種蟲子最會裝死?成年蟑螂可以飛的,因為它的翅膀沒有退化,只是它不愛飛而已。對了,蟑螂屬於不完全變態的,你知道吧……”

又一大堆問題拋出來,原以為他又要諄諄教導我,沒想到只是一個引子,隨後開講,準確地說是複述《酷蟲學校科普漫畫書》裡的情節。

一本科普書被他有板有眼地複述下來,很有戲劇性,跟說評書一樣。

實際上,複述故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能力。

讓孩子多複述而不是背誦,通過自己的語言重新整理、講述故事,有助於孩子加深對故事的瞭解,從而內化為知識結構的一部分,對未來從事創作也大有裨益。

同時,這也是讓孩子愛上寫作的最佳途徑。

曾聽一些父母抱怨,孩子聽故事不認真,愛瞎講。

在我看來,與故事有關也好,無關也罷,養成閱讀習慣、提高觀察和思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或者說,知識不是閱讀的目的,思考才是。

閱讀是為了形成能力,而具有良好觀察與思辨能力的孩子,才是未來社會最缺的人才。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另外,孩子閱讀後產生很多共鳴或體會,這是很正常的。

父母要做的,就是側耳傾聽,不時地加以引導。有的孩子愛口語表達,就讓他們多說。其實,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學過的知識再講一遍。

講過之後,孩子能將知識牢記於心,也過了一把當老師的癮,可謂一舉多得。

有的孩子讀完書後,喜歡畫出來,哲哲就是如此。近來他筆下盡是各種蟲子,尤其以虎甲出鏡率最高,因為“虎甲是昆蟲中的常勝將軍。一種大王虎甲連避日蛛、非洲綠巨螳螂、鞭蠍都能打敗”。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畫完後還塗上色,貼上牆,像每天看明星照一樣,百看不厭地看著。

一天,哲哲問了一個“翅膀有什麼用”的問題,原來是書裡有一個“蜻蜓與狼蛛開展了一場關於翅膀有沒有用的辯論賽”的情節。

小博士複述道:“蜻蜓說,翅膀的作用非常大,發現獵物可以快速追擊,要是發現天敵,可以趕緊逃跑。狼蛛說翅膀沒有用,一不能用翅膀挖洞,二不能用翅膀吐絲。”

“我覺得它們說的都有道理啊。爸爸,我覺得蜘蛛俠一定是被狼蛛咬的。”

“嗯?為什麼?”

“你看蜘蛛俠是用手吐絲,而其它種類的蜘蛛都是用腹部下面的腺體吐絲的,叫吐絲器,只有狼蛛是用手吐絲的……”

我到網上查資料,發現小博士又說對了。

就像書讀多了能分辨書的優劣一樣,熟知了昆蟲知識,哲哲對昆蟲與現實的各種關係也能看清大概,並觸類旁通,愈發喜歡研究,這是一個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

其實,科普閱讀也好,童書閱讀也好,都是一個觸類旁通、不斷外延的過程。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體會不到探索的樂趣,而在某一方面鑽進書中、勤於探索的孩子,會逐漸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對科學不僅有微觀的瞭解,還有宏觀的把握。

科學之間總是有著錯綜複雜的聯繫,深入其中會發現更多好玩的東西,日積月累,小專家就會變成大專家,小博士就會變成大博士。

遺憾的是,現在的孩子好像都不那麼喜歡科普,更不用說像法布爾一樣潛心研究昆蟲了。新學期第一天,我去接哲哲時發現他不像以往那樣興奮。

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他熱心地跟同學們探討昆蟲知識,問了一些虎甲和田鱉誰厲害等問題,但大家都不知道,也不感興趣,讓小博士很有挫敗感。

只有一個同學知道田鱉不是烏龜而是一種昆蟲,讓他稍稍有那麼一點安慰。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很喜歡看稀奇古怪的蟲子,不認識就請教大人,但他們往往一知半解,我記住的只是一大堆被誤導的俗稱。儘管如此,與昆蟲的接觸讓我看到一個博大的世界,為我的童年抹上亮色。

對此,我希望父母們多引導孩子閱讀科普書,親近大自然——不是為了將來多幾個環保主義者,而是在孩子心中埋下熱愛自然、敬畏生命的種子,讓他們明白我們棲身的這個世界不只有人類,還有許多偉大的生靈,人類應該與它們和平相處。

哲哲曾耿耿於懷食蚜蠅經常被當成害蟲而殺掉,因為食蚜蠅的幼蟲綠綠的、軟軟的,有點像菜青蟲。他認為人類很愚蠢,誤殺了幫助人類的益蟲。

實際上,科普知識的匱乏、科學興趣的寡淡,以及科學精神的缺失,是不爭的現實,更是一種時代的悲哀。

所以,父母們還是要找時間、創造機會讓孩子從網絡遊戲中走出來,走進大自然,通過科普閱讀為孩子注入真善美的品質。

某種程度上,這不僅僅是拯救未來,更是拯救孩子自己。

喜歡,就請您關注、轉發、評論~小編給各位讀者比心啦

我是怎麼培養兒子愛上科普的?資深編輯老爸說:都在哲哲書單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